诸葛诞家族兴衰史

跟诸葛家族的两位堂兄诸葛瑾、诸葛亮相比, 诸葛诞的起步相对要晚很多。后世多因三国志里对他的介绍, 推测他是诸葛亮的族弟, 族弟,是指共高祖但不共曾祖的平辈兄弟,从这个称呼推断, 诸葛诞和诸葛亮应该是共着一个高祖的同辈兄弟,同为诸葛丰后人。

史料没有关于诸葛诞的介绍, 他也没有像诸葛珪这样当郡丞(副市长)的父亲给他铺垫, 也没有诸葛玄这样能够一路照顾和抚养他的叔父,诸葛诞的起步 ,应当是靠自己一步步打拼得来的。

所以我们姑且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况。

曹操进攻徐州陶谦的时候,为报父仇大肆屠城,在这种恐慌的气氛下,诸葛玄坐不住了, 于是带着诸葛亮兄弟俩和两个侄女,南下投奔袁术,而诸葛诞因为关系疏远,就留在了琅琊老家。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后 ,北方局势逐渐稳定, 迎来了难得的和平时期。诸葛诞也刚好长大成人,他没有去投靠蜀国的诸葛亮, 也没有投靠吴国的诸葛瑾, 而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在曹魏官场混。

省略中间的人情关系和个人才华, 诸葛诞先是入朝为尚书郎,有一次跟领导尚书仆射杜畿(相当于副总理,据说是杜牧和杜甫的祖宗)去试验刚建好的大船, 这船不经风浪, 途中进水, 两人不幸落水。手下人赶紧划小船来救援,估计是先接到诸葛诞, 不曾想在这危难时刻诸葛诞非常有眼色的将机会让给了老领导,后来杜畿虽然被及时救起, 大概是因为呛了水, 也或者是因为年事已高(61岁),受了惊吓, 最后还是去世。而诸葛诞溺水昏迷, 被冲到岸边, 侥幸活下来。

能够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不论诸葛诞是巴结领导, 还是品行所为,至少说明这位是个不怕死敢于下血本的人。

这件事以后, 诸葛诞被下放到荥阳当县令, 估计是为了历练,没几年经过朝廷考察, 提拔回京为吏部郎,专门负责人事提拔工作。因为这份工作, 跑来找他走后门的人就比较多,主要意思就是跟他推荐自己人做官吧, 诸葛诞的应对办法就是谁跟他推荐人, 怎么评价的, 他都把这些话公之于众, 意思就是让大家来看看此人是不是真的如此, 这么一来走后门的人也就不敢随便跟他推荐人了。

魏晋官制

然后估计是因为这个原因,诸葛诞被曹魏政府提拔为御史中丞, 相当于御使大夫的副官,做了高官的诸葛诞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朋友圈, 跟当朝高干子弟夏侯玄走的非常近,夏侯玄是夏侯渊的堂孙,在历史上以思想家、文学家著称。搞思想的搞文学的人都是啥样的大家应该比较熟悉, 说好点叫有思想有想法, 说难听点就是跟杨修那样的,动不动就评议朝政,高谈阔论,还爱搞沙龙聚会,宣传自己的思想。

所以这类人往往都很遭帝王嫌弃,当时的魏国第二代皇帝曹叡就非常讨厌他们,说他们沽名钓誉, 华而不实, 连带着诸葛诞一块嫌弃, 于是这俩兄弟就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都被免官了。

公元239年, 魏国二代目曹叡去世,七岁的小皇帝曹芳即位,大将军曹爽掌权,众所周知, 曹爽的小姑是夏侯玄的母亲, 所以对这位表弟自然是分外关照, 于是夏侯玄被复职,诸葛诞也一块被起用为扬州刺史(相当于省长兼省军区司令员)。

这个人事安排是非常有意思的 ,曹芳即位以后, 辅政大臣为曹爽和司马懿两大集团, 而当时作为曹魏帝国支柱的四大军区,最为重要的两个军区分别是西线军区和东线军区, 征西将军(军区一号首长)郭淮为司马懿亲信,当时征东将军满宠刚刚被调回京城,所以谁掌握了东线军区, 谁就可以与司马懿一较高下。曹爽和司马懿两大集团讨论了大半年, 最终选择了跟两边关系都不愠不火的王凌(王允之侄)为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而诸葛诞也因为和曹爽集团夏侯玄的关系, 被曹爽集团力荐成为扬州刺史,加封昭武将军。

诸葛诞也就因此长期在魏吴前线经营。

四大军区,四征将军

公元251年,也就是司马懿诛杀曹爽两年以后, 王凌撕下中立伪装,准备另立中央,举起反司马懿的大旗(淮南一叛),但是事泄被司马懿杀掉,诸葛诞因为没有参与王凌的计划,立场坚定, 而被任命为镇东将军,四大镇东将军地位仅次于四大征东将军,实实在在的军区二把手。

这一年, 司马懿病死, 司马师接替父亲成为大将军,第二年,孙权病死,东吴也进入权力更替阶段, 为了刷威望值, 曹魏新掌门人司马师摩拳擦掌,以弟弟司马昭为总指挥, 分东西南三路对东吴发动了势在必得的进攻。

镇东将军诸葛诞和征东将军胡遵为东路军, 统兵七万伐吴,进攻吴国的东兴,巧合的是, 对面迎战的就是东吴的托孤大臣诸葛恪——诸葛诞的族侄。这是这两家当年分别以后,唯一的一次正面交锋。结果魏军大败,死者无数,进攻南郡的王昶、进攻武昌的毌丘俭在听说进攻东兴的东路魏军失败之后,各自烧毁营地后撤走。

东兴之战的影响对两国都是非常意义重大的。司马昭因此战失败, 被削去侯爵,而镇东将军诸葛诞和镇南将军毌丘俭也被对调职务, 交换防区。这个安排深深刺激了以南部军区为大本营的毌丘俭等武将,为避免被连根拔掉,毌丘俭和文钦在三年后起兵造反。

而吴国诸葛恪则因此战名声大噪, 回国以后加封丞相,声望达到了极点, 也因此对魏国产生轻敌,第二年便大举北伐,惨遭新城之败,为掩饰过错,更加独断专权, 被另一权臣孙峻忽悠吴主孙亮杀掉。

公元255年,毌丘俭和文钦在东部军区叛乱(淮南二叛),顺便发文给南部军区的诸葛诞, 邀请他一块反叛,诸葛诞实在沉得住气,面对派来联络的使者, 诸葛诞一刀砍死, 然后起兵配合司马师镇压叛乱。

王凌和毌丘俭的叛乱,让司马家族看到了诸葛诞的诚意, 毌丘俭失败以后, 诸葛诞获封高平侯,被封为征东将军,荣升东部军区最高首长。

另外一个说法是, 诸葛诞素来跟文钦不和, 所以才不愿参与叛乱。

毌丘俭和文钦叛乱失败以后,毌丘俭被灭三族,文钦跑到吴国投降,诸葛诞的好朋友夏侯玄也一并被牵连杀掉,眼见身边的同事一个一个被司马家干掉, 诸葛诞未免也兔死狐悲,心中非常不安,尽管他现在除了征东将军, 还是司马师弟弟司马伷的老丈人(《晋书·卷三十八·列传第八》)。

或许是因为这种恐惧,诸葛诞在 好友夏侯玄被杀以后,向司马师学习 豢养了数千死士,以图自保。毕竟军队是国家的, 只有亲兵才是自己的。

这年九月, 司马师病死,弟弟司马昭继续掌权, 魏帝继续当傀儡, 第二年, 诸葛诞可能还是觉得不太安全, 于是以吴国威胁为由,请求扩大军区编制, 扩充东部军区规模。司马昭这个时候也想看看四大军区首长的政治立场, 于是派贾充去淮南试探诸葛诞。

贾充笑眯眯的来到淮南, 故作神秘的问诸葛诞, 大意是朝中大臣都想拥立司马昭为帝,要求魏帝禅让,你怎么看之类的话。诸葛诞原本就对司马家的专权不满,一听这话就怼了回去,大概意思就是你爹贾逵世代享受魏国的恩惠, 今天你竟然要卖国求荣?反正我是不同意。

然后贾充回去就跟司马昭透漏了诸葛诞想法,说诸葛诞铁了心不会支持司马昭称帝。为此还给司马昭出了个主意,诸葛诞不是还没反吗?您要打诸葛诞不是师出无名吗?没得关系, 您现在招他入朝廷为官, 他肯定不敢来, 不来就肯定反, 一反咱不就有镇压的机会了吗?

司马昭心领神会,马上招诸葛诞入朝为司空, 明升暗降。诸葛诞当然不敢,去了不就是任人宰割么?于是终于起兵造反(淮南三叛)。

虚职三公

王凌反的时候,他没反, 毌丘俭反的时候, 他也没反, 打死都没想到司马家族留给他的路并不宽敞, 最终还是要反。

但是问题来了, 司马家族没有人一定要置诸葛诞于死地,诸葛诞之所以不见容于司马昭等人, 是因为他坚定拥曹的立场,而这个立场, 恰恰是他可以选择的。所以如果说诸葛诞入仕曹魏是一场政治投机, 也就说很多网文讲到的诸葛家族三家下注, 那么诸葛诞此时完全不必跟自己过不去, 在贾充过来探话的时候随便跟司马昭表达一下忠心, 也就不会落得造反的地步。

既然是下注, 在曹家大势已去的时候, 又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

况且诸葛诞跟司马懿还是亲家, 晋书·卷三十八里讲诸葛诞长女嫁给司马懿第三子司马伷,生子司马靓、司马澹、司马繇等。有这层关系在,转换一下立场, 想必会在新王朝过的风生水起吧?

这里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 诸葛诞的外孙司马靓,出生于公元256年,也就是诸葛诞起兵的前一年,如果司马伷和诸葛太妃生育上都没啥问题的话, 他们应该在256前两年结婚,我们把这个时间再放宽到前五年, 也就是诸葛诞老上司王凌起兵的251年,此时时局动荡, 诸葛诞和司马伷联姻, 到底是司马家拉拢所为, 还是诸葛诞在老上司造反以后表忠心, 没法下定论, 有自己看法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面对司马昭大兵压境, 诸葛诞自知势单力孤,于是派自己的儿子诸葛靓去东吴求援, 实际上就是拿儿子当人质。也就是这样一个安排, 为诸葛诞家族留下了唯一的血脉, 并有机会在日后开枝散叶, 发扬光大。

257年,诸葛诞最终还是晚节不保, 起兵跳反,让人没想到的是, 当初被他抛弃的问钦,这个时候却带着吴军跑过来支援他,并且在司马昭的军队合围寿春之前突入城内,和诸葛诞会师。这里自然有吴国的命令所为,只是不知诸葛诞再看到这位两年前拉自己入伙的老同事的时候, 心里会作何感想。

史载文钦脾气暴躁, 又喜欢居功自傲, 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 跟注重精神交流的诸葛诞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两人互相看不顺眼。司马昭围城数月,城中粮食快吃完了, 文钦建议将城内的北方人都放出去, 节省粮食, 反正大家早晚都是跟南方的吴国混的嘛, 但是诸葛诞没同意, 俩人因此龃龉不断, 后来估计是诸葛诞没了耐心, 将文钦一刀砍死。

文钦死后, 文钦的两个儿子出城投降司马昭,司马昭让这俩孩子在城外游走,疯狂暗示城内守军, 我们连文钦的儿子都能接受, 你们还怕啥?于是寿春的守军就一波一波的被瓦解投降, 只剩下诸葛诞和他的几千死士。

到258年的二月份, 司马昭终于攻破寿春城, 诸葛诞突围路上被杀死。手底下的士兵被俘虏以后, 因坚决不投降被挨个杀掉,三国志在讲这一段的时候, 加上一句评价“其得人心如此”。

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三人的叛乱都是始自淮南,也就是东部军区,史称淮南三叛, 后世将其认定为曹魏政权的支持者反击司马家族夺权的三次尝试, 淮南三叛以后, 司马家族夺权再无障碍。

本文的主人公诸葛诞就此落下帷幕,但诸葛家族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诸葛诞有两女一子, 三国志和晋书里都提到他的长女嫁给了司马伷为太妃,次女据说是嫁给了老上司王凌的儿子王广, 这一点我没找到出处,况且王广在王凌兵败以后一并被处死, 所以这一支系也就到此结束。

维系诸葛家血统的人物就落到了长女诸葛太妃和长子诸葛靓手中。

诸葛靓在父亲兵败被杀以后, 就只好留在吴国, 官至右将军,曾经帮助东吴镇压山贼叛乱, 也曾经跟老将丁奉一起讨伐西晋,在东吴末帝孙皓迁都武昌以后, 诸葛靓和御使大夫丁固留守建业,从这些履历看, 诸葛靓在东吴应该也算比较有分量的军政大员,从257年入吴,到280年西晋灭吴, 诸葛靓在东吴生活23年, 在当地应该是颇有声望和影响力的。

我为什么要一定要生拉硬套赋予他在东吴颇有声望的结论呢,因为后边还要用到这一点。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下令,以贾充都督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胡奋、杜预、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举伐吴。

280年, 西晋分六路大军开启灭吴战争, 巧合的是, 当时诸葛靓作为军师辅佐丞相张悌守建业,面对的两路西晋大军其中一支恰好就是他姐夫司马伷的东路军,不过历史没有给他们当面交锋的机会,由于另一路晋军王浑部推进太快, 张悌带着诸葛靓跑去迎战王浑去了,从而错过了和姐夫的对决, 此战以后, 张悌战死, 诸葛靓逃走,从此下落不明。

东吴丞相张悌部防守路线

东吴灭亡以后, 诸葛靓不知所终, 偏偏司马炎又到处找他。晋书里的解释是两人有故交,笔者推测搞不好是小时候在一起玩耍过。接下来就是晋书里一段非常生动而又感人的描写:司马炎到处找不到诸葛靓, 后来想到诸葛靓他姐姐是琅琊王妃(司马伷封号琅琊王),于是跑到琅琊王妃(诸葛太妃)家去找他, 诸葛靓跑到厕所躲起来,司马炎将他堵在厕所门口, 问他,你还记得小时候一起过家家的事不?没想到今天还能见到你。诸葛靓冒着眼泪说:“臣不能漆身皮面,复睹圣颜,诚为惭恨“,漆身皮面分别出自战国典故豫让和聂政,诸葛靓的意思就是, 杀父之仇,我可以不报, 但也绝不原谅。

司马炎听罢也只好默默叹气, 回去以后召诸葛靓为侍中,诸葛靓也没去, 最后回到琅琊郡老家,归于乡里,据说一辈子从不面朝洛水(洛阳方向)而坐,以此表达自己最后的倔强,自此消失于史册。

这段故事分别记载于房玄龄等人所著《晋书》、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版本不一, 主要区别在召见还是堵见上, 漆身皮面的说法基本一致。本文不做真假考证, 只为传播介绍。

诸葛靓生有两字,长子诸葛颐,次子诸葛恢。诸葛靓虽然终身不仕晋朝,诸葛恢兄弟俩却成为衣冠南渡后东晋的重臣。八万之乱以后, 西晋王朝被刘渊父子灭掉, 琅琊王司马睿南下, 当时随同司马睿南下的, 除了琅琊王氏, 还有就是琅琊诸葛氏, 也就是诸葛恢兄弟俩,很多人都知道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但未必清楚的是,曾在江南为官二十多年的诸葛靓的两位儿子, 也曾为司马睿保驾护航, 一路南下。

这里笔者大胆推测, 权做探讨。琅琊王氏虽然显贵, 但司马睿好歹是贵为王室,在司马睿南下江南之后, 既然司马睿不受江南吴姓士族待见, 琅琊王氏作为客姓又如何能够赢得当地士族高见呢?答案就是随同南下的诸葛恢兄弟,因为其父诸葛靓在江南地区的声望,从东吴灭国到司马睿建立东吴, 不过31年,江南地主想必不会忘记当初的诸葛靓,所以不排除诸葛恢兄弟借着父亲的声望牵线搭桥,为表侄司马睿在江南站稳脚跟铺路。后续才有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

以上段落纯属虚构,各位看官口下留情。

但可以确定的是, 诸葛恢和诸葛颐后来都在东晋为官, 尤其是诸葛恢, 官至尚书令(总理级别)。他的两个女儿, 一个嫁给东晋太尉庾亮庾彬,一个嫁给当时礼部尚书谢裒(后来的丞相谢安之父)之子谢石。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谢氏士族崛起之前, 还曾向诸葛恢求亲,可见诸葛家族在当时的显贵。

诸葛家族的名望在诸葛恢这一代达到了巅峰。

看到现在,我们也应该能够明白, 战争时期, 在国家利益和权力竞争面前,家族联姻的作用不值一提, 但在和平年代, 特别是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的年代,家族联姻则会巩固执政联盟,从而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巩固的权力。也恰恰是在东晋开始, 依靠家族联姻,地主豪强彼此间抱团形成尾大不掉的士族阶层,成为南朝皇帝终其一生也难以解决的政治顽疾。

最后,还要再补充一下,论辈分, 诸葛恢,是司马睿的表叔,这个关系看着有点远, 我们不妨换个说法, 司马睿他奶奶诸葛太妃, 是诸葛恢的姑姑。当年司马伷取诸葛诞长女, 生司马觐,司马觐生司马睿, 司马睿即为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

算起来, 司马睿还是诸葛诞的曾外孙。诸葛诞被司马昭军队杀死的时候, 打死也想不到自己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延续自己的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