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权臣离皇位只差一步时,通常离死亡也只差一步。杨坚是个有追求的人,平生最讨厌的话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因为他从来都不是为了寻求安逸的。当是时,有几个明白人看懂了杨坚的心思,就劝他:“现如今,无论是南边的王朝还是北边的王朝,皇帝都如走马灯似的轮流坐庄,都是力大者得之,我看您也就不用客气了。”
杨坚压根儿就没想着客气,只是感觉时机还未成熟,便说:“现在形势对我来说,正常得有点不正常,我们还是把准备工作再做充分点,争取一网下去就把大鱼给捞上来。”
事实证明,杨坚的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因为周宣帝凶残但不脑残,他早已察觉到他这个老丈人不太安分,经常背着自己搞一些小动作,于是他就授意宫廷亲信:“若杨坚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你们不用向我请示便可以把他……”说着用手比划一下杀头的意思。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杨坚居然做得滴水不漏,不给宣帝留下任何机会。宣帝找不到借口,又无法随便干掉自己的岳父,急得上火,最后全把怒气撒在皇后杨丽华身上,并动不动就威胁说:“一定要弄死你们全家!”
杨坚一看宣帝有点丧心病狂和精神失常,觉得留在京城实在不是一个明智选择,就想暂时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把实力从中央转移到地方。很快,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内史上大夫郑译的大力支持。郑译曾是杨坚的同学,不仅学习好,拍马屁的功夫也是居高不下,故深得宣帝宠幸。大象二年(580)五月,宣帝突然脑袋抽筋,萌生出南伐的念头。郑译见机会难得,便向他推荐杨坚负责此事。宣帝求之不得,遂任命杨坚为扬州总管。
谁料大军还未开拨,年仅22岁的宣帝由于嬉游无度、纵欲太甚,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他见自己大限将至,就召亲信刘昉和颜之仪进宫托付后事。二人急匆匆赶到,周宣帝却已病入膏肓,只剩下喘气了。当时,宣帝的长子宇文衍(后改名宇文阐)只有8岁,正处于当傀儡皇帝的黄金年龄。刘昉见机会千载难逢,便和郑译商议,共同拟定一个假诏书,让杨坚以皇太后父亲的身份纵览朝政,辅佐新皇帝。
或许是幸福来得太突然,杨坚乍听到这个消息还真有点不适应,脑子足足空白了半分钟。刘昉见杨坚呆立不语,以为是有所顾虑,不想入伙,便说:“你不用勉强,若不愿意的话,我们几个人也能做。”
杨坚听到这话顿时急了……
合伙人既然都有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篡权。由于优势几乎全在他们这一边,过程倒是一点也不复杂:刘昉、郑译等人待宣帝归西,先秘不发丧,然后矫诏由杨坚掌管内外军事大权;等到杨坚等人基本控制局势后,方才正式放出宣帝驾崩的消息;最后拥立宇文衍为帝(即周静帝),以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
自此,杨坚离皇帝的宝座只差半步了,如果他够不要脸,就是现在坐上去也不会承担太大风险。但是他不愿意这么做,因为他能走到今天,绝不是靠厚脸皮来取胜的。相对来说,在最后的一段距离,杨坚更愿意让人抬着他去走。
然而令杨坚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一想法却未得到“大功臣”刘昉和郑译的认同。刘昉、郑译觉得,杨坚能有今天,主要得力于他俩的支持,现在到了收获季节,该谈谈如何分成的时候了。杨坚打小学习不好,一加一都觉得好难,所以就问这二人咋想的。
二人装模作样嘀咕了半天,建议说:“国家这么大,诸事繁杂,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不如由您出任大冢宰,我俩分别担任大司马和小冢宰。”
杨坚这才明白,敢情你俩不是来替我抬轿的,是想和我一块坐轿的。要是这样的话可不行,别到时候有人感觉挤得慌,屁股一拱,把我给撅下去了。但由于“革命尚未成功”,还没到卸磨杀驴的时候,所以杨坚把肠子纠结成麻花也没想出对策,最后无奈,只得采取缓兵之计,说这事关乎兄弟们的前程,是大事,你们还是容我再想想吧。
想想的结果自然是拒绝,而拒绝的方法是由一个名叫李德林的人给出的。
李德林是杨坚的亲信和谋士,水平很高,当他了解情况后,稍一沉思便说:“你不如自己设立一个丞相府,把这些有“想法”的人都搜罗进去,一方面给他们很高的待遇,堵住他们的嘴,另一方面将他们严密监视,捆住他们的脚。这样一来,主动权不就掌控在您的手里?”
杨坚一听这个建议不错,当即实施,于是刘昉、郑译就顺利当上了相府司马和相府长史,而相府也俨然成为代替中央朝廷的决策机构。
有人看到这里,或许会说,杨坚可真够磨叽的,都做到这份上了,干脆直接另立朝廷得了,省得夜长梦多。其实不是杨坚磨叽,他也想早日坐上龙椅,只不过他还有些担心,尤其是担心那些顽固的异己势力到时候会借机造事。
这里所说的顽固异己势力主要是指那些皇室宗族,别看这帮人平时像疯狗似的相互撕咬(还达不到勾心斗角的境界),但只要你影响到他们利益,他们就会立即抱聚成团,一致对外。想想看吧,一只疯狗都尚难对付,一群疯狗岂不是让人抓狂。
因此,为了应对这个棘手问题,杨坚决定采取安抚的方式去解决。他先派人找到以皇叔身份任上柱国、右大丞相的宇文赞,说现在朝廷放你假,工资照发,你不如回家补习一下治国理论,回头小皇帝要是干不好,我们就推举你去当。宇文赞当时虽已是二十来岁的大小伙子,政治见识却和婴儿差不多,听到这话非常高兴,屁颠颠地就回家等有人来请他做皇帝。
近忧排除掉后,紧接着杨坚又开始着手处理真正对自己有威胁的五王。五王是宇文泰的5个儿子,各居藩国,既有影响又有实力,杨坚若是和他们硬碰硬,很有可能会落个鱼死网破的下场,所以他决定放弃武力解决的途径,充分利用好自己政治上的优势,以皇帝的名义将他们全部召集到京城,然后……你懂的。
这种兵不血刃就能抹掉对手的做法让杨坚非常受用,他决定推而广之,对那些不听话的地方势力也采取同样的办法。
结果,以失败而告终。
理由很简单,这帮人的IQ要比皇室宗族要高0.1个百分点。虽然高的不是很多,但用来识破杨坚已经使了多次的伎俩还是绰绰有余的。不久,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以及益州总管王谦相继起兵反抗,合众有数十万,几乎控制了北周大半天下,局势异常严峻。杨坚见和平方式无法解决,只得被迫开打。
在战争过程中,杨坚一方面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拉拢地方将领,对反对者进行分化瓦解;另一方面,投入自己所能掌控的所有军队,进行终极决斗。经过半年战争,尉迟迥、王谦先后战败被杀,司马消难败逃江南,三方武装反抗全部摆平,杨坚牢牢控制了北周的局势。
公元581年正月,杨坚当皇帝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他密令亲信为年仅9岁的周静帝写好退位诏书(贴心服务让人感动),其内容极力称赞杨坚功德,希望他能按照舜代尧、曹丕代汉献帝的方式接受皇帝称号,代周自立。
杨坚看到诏书后叩首谢恩,但却坚决推辞,表示自己不敢受此重任。
朝廷百官于是再三恳求,说难得小皇帝能写这么好的作文(诏书),实在是天意。
杨坚面露难色(时长3秒),然后仰天长叹(时长7秒),说:“那既然是这样,我也就勉为其难吧,希望大家以后能多支持一下我的工作。”最后,杨坚穿上提前量身定做的黄袍,在众官员的簇拥下进入皇宫。
隋朝至此终于建立,都城为长安,杨坚即隋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