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奇人张元济
张元济先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他是清末的进士,和蔡元培、张謇一起入职翰林院,并且获得光绪皇帝的召见;后来经清朝重臣李鸿章推荐,他又到上海南洋公学(现交通大学)担任译书院院长,还升任南洋公学校长。观其一生,他影响历史的,还是创造了商务印书馆的奇迹。
从北京到上海
张元济祖父张应辰一生平常,父亲张森玉经商成功,捐官先后担任海南会同县、陵水县知县。大约在1864 年,他迎娶江苏武进名门望族谢氏,生下元煦、元济、元淑、元瀛、元清等三子二女。
张元济在同治六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1867 年10 月25 日)出生在广东。他14 岁时跟随母亲来到浙江海盐定居。到达浙江一年后,张元济的父亲病故,这直接影响了张元济的生活,他不再请得起塾师,而是外出就馆学习。张元济天分过人,学习刻苦,18 岁考中秀才,23 岁高中举人,26 岁成为进士。后来,他入职翰林院,又任职刑部主事,成为清朝中央政府的一名官员。
光绪皇帝
1898 年6 月11 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两天后,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了实施变法新政的五位人才: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张元济和梁启超。那天黎明,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后又召见了张元济。光绪皇帝不断地叫张元济畅所欲言,不必有所戒惧;张元济大胆提出变革的主张,最后请皇上务必坚定变法的意志……这场君臣对话持续了将近45 分钟。
9 月5 日,张元济上了一份奏折,向皇帝全面陈述变法的见解,并提出5 项具体建议。
风云突变,慈禧在9 月21 日软禁了光绪皇帝,变法宣告失败。在此危急时刻,张元济求见李鸿章。
慈禧太后
清朝重臣李鸿章
“ 如今太后和皇上意见不合,或许会对皇上别有举动,此非社稷之福,中堂大人一身系天下之重,若能说句话,或可有转变希望。”张元济激动地说。
李鸿章怔住了,睁大眼睛看着张元济,叹了一口气说:“你们小孩子懂得什么?”
张元济见此情景,只好黯然告退。
谭嗣同等六君子惨遭杀害,外面风传朝廷要捕杀张元济,他的母亲十分惊恐。朋友劝张元济出逃,他认真地回答,“余有母在,此求生害仁之事,余何能为?惟有顺受而已。”
张元济为了不在家里被拘捕,就天天上班,还早到晚退。他希望在衙门被捕,这样可以不要惊吓母亲。一个半月以后,张元济的处分下来了:“革职,永不叙用。”张元济回到家,把处分他的官报给母亲看。
“儿啊,有子万事足,无官一身轻。”母亲宽慰儿子。
张元济为母亲的理解而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张元济被革职后,李鸿章的亲信于式枚奉命前来慰问,并询问他如何打算。张元济回答说“准备去上海谋生”。
过了几天,于式枚又来告诉张元济,“你可先去上海,李中堂已招呼盛宣怀替你找事情。”盛宣怀是晚清最显赫的官僚、著名企业家,也是李鸿章的亲信幕僚。
“我平素和李鸿章没有什么渊源,只是长官或下属的关系而已,但他对我似乎另眼相看。”张元济感激地说。
光绪二十四年九月中旬(1898 年10 月下旬)张元济举家南下上海,在虹口隆庆里租屋居住。
大官僚大老板盛宣怀
盛宣怀来找张元济,发出邀请:“李中堂已来信介绍,现在请你在南洋公学办理译书的事。”
1899 年4 月,张元济到了上海半年,就出任南洋公学(现交通大学前身)译书院院长。1901 年春,张元济兼任南洋公学代总理。
张元济在南洋公学期间设立特班,还亲自主持特班的招生笔试和面试,共录取20 多岁的42 名学生。张元济邀请蔡元培出任特班主任。南洋公学特班只有一届学生,却培养出邵力子、李叔同和谢无量等人。
南洋公学学生平海澜后来回忆张元济:
“ 张先生励精图治,真好。他是非常爱研究学问,勉励先生读新书。譬如本来我们是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御批通鉴辑览》等旧书的,他改掉了,教我们读严复的《原富》。”
张元济出版了严复翻译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的著作《原富》,先后主持编译了多种物理教材,如英国莫尔旦的《格致读本》、英国索米尔士的《万国通商史》和日本松平康国的《美国宪法史》等。
张元济在南洋公学任职时期,平时住宿在学校,时常找学生谈话。蔡元培任职后在校内住宿,两人常作彻夜长谈。
张元济感到不安的是,他的办学思想与南洋公学的监学美国人福开森不在一个轨道上,1901 年5 、6 月间,他向盛宣怀请辞,可是未被接受。他8 月坚辞代总理职,专任译书院院长。
1902 年初,张元济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辞去南洋公学的所有职务,加盟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创办于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十日(1897 年2 月11 日),馆址在上海江西路德昌里,发起人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排字工人。
夏瑞芳
张元济
人们都愣住了:商务印书馆由排字工人夏瑞芳创办,只是一个手工作坊的印刷工场,你张元济放弃南洋公学显赫的地位,居然到一个弄堂小厂和一个小业主合作,值得吗?
张元济出走商务印书馆的内幕是:南洋公学译书院编写的一批课本书稿要印刷,张元济和夏瑞芳就这样认识熟悉了。有一次夏瑞芳缺少资金,张元济介绍了一家钱庄贷款1000 元给了夏瑞芳,让他由此度过了难关。那年销售日文书籍比较赚钱,夏瑞芳动心了,花了1 万元稿费购买了10 种日文译稿付印,结果无人问津。夏瑞芳向张元济请教失败的原因,张元济看了书稿后说“内容太差”。夏瑞芳大为震动,他想商务印书馆的股东都是排字工人出身,文化太低,应该要请有学问的人来为公司掌舵。
夏瑞芳动员张元济入伙,张元济开玩笑地说,我是一个大薪金的人,你请得起吗?夏瑞芳说你在译书院拿多少我就给你多少。
1902 年张元济正式加入商务印书馆,夏瑞芳负责印刷和发行,张元济负责编书。张元济在南洋公学月薪是100 两银子,进入商务印书馆的月薪是350 两银子。
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会好吗?
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的第二年1903 年,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1916 年出任经理即副总经理,1918 年正式辞去编译所所长,他在商务印书馆一线主持工作15 年,奠定了商务印书馆在出版界的龙头老大地位。从1920 年至1926 年,张元济出任监理;1926 年7 月他辞去监理,8 月被推为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主席,直至1954 年春商务印书馆公私合营,张元济持续半个世纪一直是商务印书馆的领军人物或灵魂人物。
我们看看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后是如何表现的?
张元济到岗不久,正逢清政府颁布了倡导兴学的《学堂章程》,全国各地新式学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成立。张元济发现,这是千年未遇之变革,编写教科书将有绝大的市场。
从1904 年起,张元济相继推出一套16 种78 册冠以“ 最新” 两字的小学教科书,包括国文、地理、修身、笔算和农业等,以后又编写了中学教科书。1906 年,清朝学部选定了初等小学教科暂用书目共102 册,商务出版的教科书占据其中54 册。以后持续二三十年,商务出版的教科书在市场上高歌猛进,风光无限。
商务印书馆不仅风光一时,还是财源滚滚,商务印书馆由此飞跃发展,1905 年在闸北宝山路购地50 亩,建造了商务印刷总厂和编译所;1906 年在天津、重庆、开封等地设立分馆,到1911 年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了20 余家分馆。商务印书馆成为一家集编译、印刷、出版、发行和销售于一体的大型出版社,在全国名声赫赫。
张元济组织翻译出版了大批外国学术和文学名著。张学济邀请严复翻译了《法意》《穆勒名学》《社会通诠》等6 种西方名著,连同以前他的的《原富》《天演论》共严译八大名著先后出版,光该套丛书就风行天下,洛阳纸贵。张元济还出版了林纾的许多译著,它们影响了鲁迅、沈从文、钱钟书、冰心等学者和作家。学者钱钟书说,“ 我自己就是读了林译而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的,商务印书馆发行的那两小箱《林译小说丛书》是我十一二岁时的发现,带领我进入一个新天地。”
上图:严复
上下图:林纾及作品
张元济组织编纂出版一大批工具书,它们既登上了学术高峰,又在市场上大获其利。张元济为编写《辞源》的陆尔逵先生配备了五六名助手,前后调配近50 人共襄盛举,历经8 年寒暑,终于在1915 年10 月,我国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问世。这部辞书不但开创了我国现代工具书的先河,并且一版再版,长年销售见好。
张元济对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古籍丛书情有独钟,整理影印多种古籍丛书,其代表作品为《四部丛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从1915 年开始酝酿《四部丛刊》到1922 年初编出版,前后奋斗了7 年,后来又出版了续编和三编。1928 年,张元济为《四部丛刊》还专程赴日访书,在一个半月内饱览了东京、京都等地图书馆的汉籍收藏,每天不停地阅选古书,每天做笔记从早晨到深夜,每到一处都商借拍摄,他的日夜付出,带回了46 种罕见古籍的摄影底片。使人惊叹的是,《四部丛刊》初编就赚了100 多万。
张元济既是出版家又是出版商,他出书赚大钱的秘诀,就是奉行出版原则:不赚钱的书刊不出,不合时事政治主旋律的书不出,格调低下的书也不出。
1914 年,张元济收到老朋友蔡元培的来信,希望商务能够出版湖南4 位在英国留学学子的译作。张元济看了书稿,感到在市场上没有销路,于是拒绝出版。蔡元培十分遗憾,但也徒唤奈何。
康有为
陈独秀
孙中山
1918 年康有为写信给张元济,询问能否代售他主编的《不忍》杂志和他《共和平议》一书,张元济一看内容攻击共和,显然不合时宜,于是断然一口拒绝。
1928 年初夏,原中共总书记陈独秀撰写了《中国拼音文字草案》一书,希望商务能够出版。张元济一看这种书卖给谁啊,他送给陈独秀几千元稿费作为“退稿费”,还是拒绝出版。
1918 下半年到1921 年4 月,孙中山撰写《孙文学说》卷一《行易知难》。孙中山派人将一部分手稿送到商务印书馆,张元济读完手稿,考虑到当时南北两个政府正在和谈,而孙中山是个敏感的政治人物,出版他的著作肯定会有麻烦,于是最终婉拒出版。事后,孙中山遭到退稿后一直耿耿于怀,几次流露出强烈的不满。
1918 年2 月23 日,张元济发出通告,明令禁止各分馆代销《姨太太之秘密》《官眷风流》《情欲宝鉴》等121 种低俗黄色的图书杂志。
商务印书馆一路发展突飞猛进,但没有不落的太阳,商务印书馆遭遇了严重的挑战。1915 年起,旨在“ 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 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并且发展之势如火如荼,到了1919 年5 月4 日“五四运动”爆发时达到高峰。在这种大势下,商务印书馆不吃香了,因为它出的书都是文言文。
面对这深刻的危机,张元济不得不哀叹:” 时势变迁,吾辈脑筋陈腐,亦应归于淘汰!“
张元济勇敢应对挑战,他和高梦旦等人商量对策,最后决定将商务印书馆所属的各大杂志当家人全部大换班。
举例,《小说月报》创刊于1910 年,从创刊之日起就以发表鸳鸯蝴蝶派作品为主,张元济作出重大决定:让1916 年8 月进入编译所,1919 年年底进入《小说月报》的编辑沈雁冰担任主编。
1921 年1 月,年方25 岁的沈雁出任《小说》月刊主编。他走马上任,大胆改革:在杂志上发表《改革宣言》,倡导“为人生的文学”;将鸳鸯蝴蝶派文人的稿件一律封存不用;与文学研究会的郑振铎、周作人、许地山等人合作。沈雁冰的改革立见成效,改革后的《小说月报》第1 期印了5000 册,第2 期印了7000 册,到年末最后一期印数达到1 万册。《小说月报》还培养了不少著名作家,老舍、巴金、丁玲都是通过《小说月报》走上文坛的。
沈雁冰和《小说月报》
“ 我不说革新以后的《小说月报》怎样了不起,我只说自从《小说月报》革新以后,我国才有正式的文学杂志,而《小说月报》革新是雁冰兄的劳绩。”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有感而发地说。
商务印书馆之所有能够飞跃发展,还有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张元济吸纳了大量人才。
张元济担任了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聘请蔡元培、高梦旦、杜亚泉、夏曾佑等人加入。1920 年到1922 年,张元济调入陈布雷、谢六逸、郑振铎、周予同、王云五、竺可桢、任鸿隽和顾颉刚等人。高梦旦进馆后主持国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还向张元济建议编写《新字典》和《辞源》,高梦旦1918 年升任编译所所长,为商务印书馆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郑振铎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第二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并担任主编。1925 年竺可桢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任史地部部长,他主持翻译了《大英百科全书》,主编《百科小丛书》……
蔡元培
高梦旦
陈布雷
郑振铎
顾颉刚
在张元济的率领下下,上海商务印书馆完成了从印刷工厂到出版巨子的蜕变,到1926 年已成为远东最大的出版商。走在上海宝山路上,规模宏大的商务印书总馆和东方图书馆耸立天地之间,形成一派壮观的景象。
后人是如何评价商务印书馆的?
“凡是在新中国成立前进过学校的人,没有不受到商务的影响,没有不曾读过商务的书刊的。”叶圣陶说。
“得着一个商务,比得着一个什么学校更重要。”著名学者胡适说。
“我启蒙的第一本书,就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我的第一本小说集《超人》和第一本诗集《繁星》都是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在我的记忆中,商务印书馆是我最初的、永志不忘的良师益友!”作家冰心说。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张元济晚年写的这幅对联,是他一生奋斗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