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的另一个“国父”:主张暴力革命和土改,二战时投靠纳粹
努尔·艾娜雅特·汗公主(1914-1944)穆斯林王公的女儿,作为英国特工潜伏在法国,暴露后惨死于集中营
二战电影《间谍的时代》中,三名有真实原型的盟军女间谍,中间那位就是努尔·艾娜雅特·汗公主
英国这边就不多赘述了,据记载,整个二战中,给宗主国输送了130多万的兵力,因为接受了较好的培训和组织建设,一些部队的战斗力还算拿得出手。
比如,后来在1962被咱们打残的印度陆军第四军,其前身就是北非战场上的功勋军团。
北非战场上的英属印度专业技术士兵,大缠头是锡克人的标志,这个印度少数民族素来尚武,受教育水平高
这些在盟军阵营里的英属印度官兵,很多也都有着“民族独立”的理想——他们试图用自己的努力表现,打动宗主国,以温和的形式,取得“自治”。
典型的,就是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的“独立方案”——他主张以动员印度人加入反法西斯战争为条件,希望通过政治外交方面的谈判,跟英国人讨价还价,尽量用“和平过度”的形式,实现印度的自治及独立。
但有些人,可就等不急了,也没那么好的耐心,更是对英国人不再抱有什么幻想。
比如,下面的咱们要介绍的男主,在当今印度享有“国父”一般地位的“民族英雄”钱德拉·鲍斯。
二战中,钱德拉·鲍斯靠着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曾经拉起了“自由印度军团”,并宣誓效忠德意志帝国及其元首希特勒。
莫迪总理虔诚膜拜的鲍斯雕像
鲍斯和希特勒
鲍斯和东条英机
钱德拉·鲍斯算是尼赫鲁的前辈,也当过国大当主席。
而且,曾经一度,鲍斯同甘地互称队友,两人均主张淡化宗教隔阂,取消印度教里的种姓歧视陋习,号召男女平等…
相谈甚欢的两人
钱德拉·鲍斯拉起的印度女子军团
但做着做着,两人的分歧就出来——要不要对英国人动粗。
甘地搞得是“非暴力不合作”,试图用“干耗”的形式,耗尽英国人的耐心——摒弃用暴力来反抗殖民者的行为,静待对方虐你到心软,自发认错为止。
总结起来就是圣雄的一句名言——起初他们漠视你,然后他们讥讽你,再后来他们镇压你,最后你就胜利了。
只能说,庆幸他对付的不是日本人或者纳粹德国,否则的话,就没有什么“然后”了….
而鲍斯,则走向了甘地主张相反的道路——要武装独立,用战争和暴力形式,打败并赶走英国人,只要能让印度获得独立,可以同任何势力合作,不在乎对方的正义或者邪恶。
早在1920年代末,鲍斯就开始尝试把一些激进印度青年集中起来训练,成立半军事组织,试图积累力量,武装反抗英国殖民者。
1919年,在剑桥大学读书时,22岁的鲍斯
右起第二位是钱德拉·鲍斯。虽然他们在英国接受教育,穿西装,说英语,用西方礼节,但却又是坚定的反英人士
在治理国家方面,鲍斯国家深受苏联影响,他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取得独立后,印度政府的根本任务是消除贫困。为此,就必须彻底进行土地改革,消灭地主阶级,取缔种姓陋习,国家主导大中型企业,最终实现全面工业化和人民的幸福平等。
如果单看这些,鲍斯的理念和行动,似乎还挺在理的,鲍斯为印度人民狂暴注入了武德、注入现代性、注入革命性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因为鲍斯的折腾,让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再像是一门“行为艺术”,而对英国人真正产生了巨大压力。
印度2卢比上的钱德拉·鲍斯
然而,到了1930年代末,以尼赫鲁为代表的,主张和平谈判的保守资产阶级势力领导人,在国大党内部逐渐占了上风。
1939年4月,鲍斯被迫辞去了国大党主席的职务,并很快跟国大党公开决裂。
与此同时,长期叫喊着要搞武装革命的鲍斯,也早就上了英国人的“黑名单”。
辞去主席职务后,鲍斯接受着英殖民政府和国大党的双重打压,还曾一度入狱,过得非常憋屈。
正如前面说的那样,鲍斯主张,为了谋求独立,可以同任何势力合作,不在乎对方的正义或者邪恶。
于是,借着二战开打,基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规律,鲍斯开始暗中和法西斯国家勾搭起来。
1941年1月19日,身处英殖民政府严密监视中的鲍斯,奇迹般地潜出了加尔各答,然后辗转到了当今的巴基斯坦边境城市白沙瓦,再偷渡进入阿富汗,跑到了喀布尔的意大利大使馆。
在意大利使馆,鲍斯受到了很热情的招待。
原来,在早前的1933年,鲍斯曾经以“看病”为由,去了趟欧洲,试图忽悠欧洲国家们帮助自己组成“反英联盟”。
可游说效果,却并不好。
碍于英国方面的压力,有头有脸的欧洲国家,基本都不愿意鸟他,只有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对鲍斯较为热情,还请他吃饭,给予了口头上的支持和鼓励。
凭着这层和墨索里尼的“私人关系”,出逃中的鲍斯在意大利使馆做了充分的休整,并顺利拿到了一本意大利护照和一笔“活动”经费。
印度电影中的鲍斯形象,跟他本人挺接近
靠着这本意大利护照,鲍斯隐姓埋名一路北上,去投奔此时还保持中立的苏联。
一方面,苏联就是他心中的“圣地”;另一方面,鲍斯更是想靠着苏联的力量,拉上一帮人马,继续搞武装独立。
毕竟,表面上看,二战刚开打的这阵子,苏联和德国走得很近,而苏联自成立之时起,就属于英国的仇视对象,德国又是如今英国的头号敌人….似乎,苏联方面没有对鲍斯不感兴趣的理由。
尴尬的是,苏联人真的没太把他当回事儿,在莫斯科逛荡了半个多月,鲍斯竟然连一个“关键人物”都没机会见到。
情急之下,鲍斯又找到了驻莫斯科的德国大使冯·舒伦贝格伯爵。
没成想,两人立刻深感相见恨晚。
伯爵大使立即请示了纳粹高层,按照柏林方面的指示,安排了专机,1941年4月,将鲍斯送到了德国境内。
很快,鲍斯就受到了德国外长冯·里宾特洛甫和盖世太保头子希姆莱的“热情接见”,双方就“反英”议题达成了许多共识。
当年现场
不久后,又由希姆莱“引见”,鲍斯还见着了帝国“元首”希特勒。
希特勒认为,鲍斯是个靠谱的人,有必要在他身上下点本儿。
就这样,鲍斯正式投靠了轴心国。
在纳粹德国的资助下,鲍斯开始筹备所谓的“印度自由政府”。
鲍斯得到了德国方面的慷慨资金援助,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还给鲍斯提供了场所、资金和技术指导,并且把德军在北非俘获的英军中的3000多名印度战俘也交给了鲍斯,用来组建印度武装力量。
与此同时,鲍斯还顺利招募了一千来名海外印度人志愿入盟,再加上前面训练的英印军团中的印度战俘,组成了一支“印度自由军团”。
1942年8月,“印度自由军团”公开举行了宣誓仪式,在鲍斯的带领下,宣誓效忠德意志帝国及其元首希特勒,同时为印度而战。
宣誓效忠希特勒的印度官兵
一个月后,该军团又被德国国防军吸收,改名为“第950印度步兵团”。
把外籍军队直接编入国防军,在纳粹德国,属于十分罕见的操作——通常,外籍军团都会被划到武装党卫队旗下,德国国防军只吸纳德国、奥地利人(二战开打前,德奥就已经合并)。
可见,这时的鲍斯和他的“印度军团”在纳粹高层眼中,很受待见。
鲍斯在德国检阅自由印度军团
然而,打脸的是,这支约3500-4000人的部队中,有2/3,都属于被俘虏的英属印度部队,即便被反复忽悠和洗脑,他们的参战热情,依旧不高。
而且,印度军团里的宗教和种姓情况复杂,有印度教徒、锡克人和穆斯林,光伙食都得准备好几个版本的,伺候起来特别繁琐,管理上也非常困难(英国人很多时候都是按照宗教组团的,比如独立成建制的锡克军团,这就少了很多麻烦)。
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这个军团的整体战斗力十分拉跨,经常给其他配合行动的作战单位拖后腿。
德军印度军团里的锡克士兵,他们长相普遍偏西方一些,还是公认的印度人里最能打仗,最靠谱的民族
在德国人眼里,“印度军团”愈发成了一个鸡肋般的存在。
而那边,鲍斯也感觉到,光指望德国人,难成武装独立大业。
随着1943年的到来,随着斯大林格勒和北非阿拉曼的败局,使得鲍斯靠德军南下进攻印度的“计划”愈发成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此时,反倒是在亚洲,顺利挺进东南亚,占领了缅甸和新加坡的日本军队,已经逼近了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的大门口。
就这样,鲍斯通过柏林的日本驻德国大使大岛浩,又联系上了日本军部,决定前往日本组建所谓“印度流亡政府”。
原本纳粹德国就不愿再伺候异常拉跨的印度军团,正好借坡下驴,赶紧卸掉这个大包袱。
于是,德国方面对鲍斯转向与日本合作的行动表示了“积极支持”,并派出潜艇护送他和几名“关键人物”离开德国,跨越半个地球去跟日本人“结合”。
1943年2月18日,鲍斯乘坐德国潜艇在马来西亚换成日本船舰途中
在日本,鲍斯也受到了热情款待,被日本法西斯军部“寄予厚望”。
在日本的支援下,鲍斯把德国拉起的“印度自由军团”升级为了“印度国民军”,并一手操持起了“印度流亡政府”,还将泰戈尔的诗歌《人民的意志》定为了国歌。
对了,这也是当今印度共和国的国歌。
到了1944年初,“印度国民军”人数已经超过了四万,大本营就设在靠近印度的缅甸。
其中的骨干分子,都是全球各地跑来追随鲍斯的激进的印度民族主义者,他们在日本打着的“亚洲人解放亚洲人”的幌子下,企图依靠日本人的力量,以帮助日本实现“大东亚共荣”的形式,从英国人的手中“解放”印度。
比如,发生于1944年3-7月间,日军唯一的一次试探性攻打印度本土的行动——英帕尔战役中,印度国民军就曾大举出动,负责保卫日军侧翼和后方,与盟军对战四个月后,最终惨败。
英帕尔战役战役中,和日军一起上前线的印度人
当鲍斯和他的追随者们在亚洲遭遇英帕尔战役的惨败时,大量滞留欧洲德占区的德国国防军“第950印度步兵团”成员,也被整编至了“东方营”,担负大西洋壁垒修筑和防御任的,并有少部分负责日常占领区“维稳”和镇压抵抗运动。
隆美尔元帅视察法国沿岸“东方营”的印度军团
此外,还有一些印度士兵被派到了意大利南部。
这队人马在意大利吃好喝好,休养了几个月后直接向盟军投降,没有出现任何伤亡。
检查欧洲占领区平民通行证的印度士兵
而前面提及的,“东方营”里面的印度步兵团成员,在被轰出法国后,残余部队又转手给了武装党卫军,改名为“党卫军印度志愿军团”,由党卫军少将海因茨·巴特林指挥。
只是….还不到半年,巴特林少将因无法忍受印度军团,竟然提出自愿调往最为残酷激烈的东线。最终,他在1945年4月科尔堡要塞战役中,战死于苏军的炮火之下。
这位巴特林少将的选择,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这时候,身处东南亚的鲍斯和他的“印度国民军”,日子也不好过,已经被中国远征军和盟军打出了缅甸。
鲍斯在演讲中,注意身后的条幅
期间,鲍斯为了寻觅新靠山,曾经多次向苏联示好,但苏联方面并没有进行回复。
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颁布《终战宣言》,日本承认战败当日,英国提出了对鲍斯的指控和追缉。鲍斯再次紧急向苏联方面发出了避难申请。
此时,苏联出于对抗西方的考虑,竟然同意了鲍斯的避难要求。
8月17日,鲍斯携带着巨额“复国资金”乘坐一架日本运输机从新加坡起飞,欲飞往东京,再转机去苏联。
诡异的是,原本一切正常的飞机,在途经中国台湾省上空时,忽然失去控制坠落。
鲍斯重伤不治,两天后死于台北市的一所医院里,终年49岁。
据后人推测,这起空难是源于日本特务对飞机进行了提前破坏,日本人要故意搞死他的。
鲍斯的骨灰被运回了东京,由一名日本高僧,以佛教礼仪主持了安葬。
其实,鲍斯本人是个印度教徒,刹帝利种姓,但为了搞“独立革命”他极力提倡世俗化,很少谈及自己的信仰和种姓。
鲍斯在日本的墓地
更有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他的身后。
1945年11月,德里举行红堡审判。
但是,作为同法西斯轴心国合作的“印度伪军”头目,已经身故的鲍斯,却没有被定义成为战犯。最终获刑的,只有区区三名“印度国民军”的下级军官,还只是象征性的予以了轻判。
而且,红堡审判前,曾经和鲍斯反目了的甘地和尼赫鲁,竟然还发表了联合声明,反对审判鲍斯,并慷慨激昂地说——审判他们就是在审判印度人民。
美、英两国都看呆了。
这时候,面对战后南亚风起云涌的独立运动,也不敢强求,只得表示,如果印度人不愿意审判,那就算了吧。
印度独立后,原本主动抛弃了鲍斯的国大党,还将鲍斯定性为“独立英雄”、爱国主义斗士,而后来居上的人民党(现印度执政党)则更是将其誉为了“印度民主主义先驱”,不断加以神话和膜拜,甚至有时候,某些政客一提到他,就激动的泪流满面。
如今的印度国会议事堂前,鲍斯与“圣雄”甘地、“国父”尼赫鲁三人肖像并列悬挂,他的个人雕塑和画像,在很多政治场合,也是随处可见。
印度议会大厦外的钱德拉·鲍斯雕塑
实际上,钱德拉·鲍斯的悲剧,除了表面的“所托非人”,但更深点看,还是因为——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印度独立,这没问题;但是,他忘记了人民,而人民才是历史的推动者,同时,他也更没有花心思去研究过,如何呼唤和团结人民群众。
无论是鲍斯崇拜的苏联革命,还是咱们中国革命,其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们,都没有把主要希望寄托在外部势力和“抱大腿”上,而是在努力的思考实践——如何帮助人民觉醒,让人民自己决定未来,选择道路。
更何况,印度的客观环境决定了,鲍斯的“暴力革命、土地改革主张”,几乎不可能成功——印度没有一个像汉族或者俄罗斯族这样的主体民族(印度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占比不足总人口一半),也缺乏汉文化这样与各族文化密切纠缠的主体文化——这决定了印度建立不了一个主体民族领导抗英民族统一战线,以及进行人民民主革命。
这样的客观环境注定,鲍斯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他的“理想”和“事业”也是后继无人的….
文: 黄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