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水珠:爱尔兰独立战争

来源:历史学家的技艺

一、近代的爱尔兰

爱尔兰很早就有人类居住,公元前6世纪,凯尔特人陆续从中欧入侵爱尔兰,逐渐形成统一的文字和语言,建立起至少五个小王国,成为现代爱尔兰人的祖先,但未能形成统一国家。12世纪,英格兰入侵爱尔兰,1171年的都柏林之围中,英格兰军队大胜爱尔兰联军,成为英国征服爱尔兰的关键战役。而后,英国开始在爱尔兰东部建立数个殖民据点,至16世纪,英格兰完全吞并爱尔兰。1542年,英王亨利八世成为爱尔兰国王,17世纪中叶,英国“护国公”克伦威尔入侵爱尔兰,造成三分之一爱尔兰人死亡,1800年,双方签订爱英同盟条约,成立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至此,爱尔兰被英国完全吞并。

都柏林之围

在近代英格兰的殖民统治下,爱尔兰人的命运十分悲惨,不同于苏格兰及苏格兰人较高的“统战价值”,英国完全将爱尔兰视为殖民地与未开化的土著,并未给与其任何平等待遇。英国殖民者限制爱尔兰人的政治,经济权利,打击爱尔兰的工业生产,规定爱尔兰只能发展农业,甚至规定爱尔兰的绝大部分粮食只能出口英国,爱尔兰人只得以马铃薯果腹,1845-1849年,因“马铃薯晚疫病”在欧洲爆发,以马铃薯为主食的爱尔兰爆发大饥荒,英国当局不仅不赈济灾民,反而阻拦欧洲各国对爱尔兰的援助,无理扣押送往爱尔兰的运粮船,致使爱尔兰损失惨重,总人口850万人口的饿死上百万人,另有超过100万人逃走(主要逃亡北美),其灾难性后果延续今日,直至今天,爱尔兰也没有恢复饥荒前的人口。大饥荒又反过来加剧土地兼并,英格兰殖民者以种种借口没收或强夺逃亡或破产爱尔兰人的土地,实施土地兼并,加剧灾荒情况。爱尔兰大饥荒使得爱尔兰人对英国政府的失望与愤怒达到顶点,起义一触即发。

爱尔兰大饥荒

二、复活节起义

进入20世纪,爱尔兰独立运动开始兴起。在近代以来,爱尔兰从未停止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反抗,1798年,爱尔兰即爆发反英大起义,遭英国镇压,损失惨重。1848年,在青年爱尔兰党领导下,爱尔兰再次爆发起义,又遭到英国镇压,但人民反抗的怒火并未消减。20世纪末,爱尔兰诞生了所谓“盖尔联盟”,主张推广爱尔兰语(即盖尔语),唤起爱尔兰的民族主义,1905年,爱尔兰新芬党(爱尔兰语:Sinn Féin,意为“我们自己”)成立,主张武力革命,摆脱英国统治,此后,武装斗争成为爱尔兰独立战争的主流。此外,还有爱尔兰志愿军,爱尔兰共和兄弟会,爱尔兰公民军等各类组织,均致力于爱尔兰独立,1914年,一战爆发,英国精力在欧洲大陆,无暇顾及爱尔兰局势,这给爱尔兰的反英起义提供绝好机会。到1916年,爱尔兰独立呼声高涨,起义一触即发,爱尔兰志愿军与爱尔兰共和兄弟会(IRB),成为此次起义的主要领导。

爱尔兰志愿军于1913年11月25日组建的准军事组织,其成员来源十分复杂,但均致力于爱尔兰的独立自主。爱尔兰志愿军重要领导人约翰·雷蒙德(同时为英国下议会议员)曾在1914年9月促使英国国会通过了《1914年爱尔兰政府法案》,为爱尔兰争取到有限的自治权(但该法案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搁置),并鼓励爱尔兰人作为志愿者参加一战,以换取爱尔兰的自治权利,在他的鼓动下,大部分爱尔兰志愿军加入英军,参加一战,留下的人则大多是极端反英分子,不愿为英国作战,因此,构成起义的主力部队。另一股起义的领导者是爱尔兰共和兄弟会(IRB),前身是1858年在都柏林建立的“爱尔兰革命兄弟会”,主张“独立 共和 革命”,与北美的各类爱尔兰独立组织交往甚密。IRB曾与北美的爱尔兰独立组织“芬尼亚兄弟会(英语:Fenian Brotherhood 以爱尔兰传说中的盖尔人英雄芬尼·马库尔统帅的民团命名 后改称盖尔人兄弟会)”结盟,共同策划所谓“芬尼亚运动”,在北美与爱尔兰策划多起反英起义,甚至企图攻取加拿大迫使英国当局同意爱尔兰的独立,均以失败告终。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IRB最高委员会召开,按照古老的格言“英格兰的危机是爱尔兰的机会”,决定在战争结束前采取行动,并与爱尔兰志愿军展开合作,决定联合发动起义。此外,爱尔兰公民军(支持社会主义的工人政党),爱尔兰共和妇女会等也加入起义。

爱尔兰志愿军领导人 约翰·雷蒙德

为筹备起义,爱尔兰共和兄弟会(IRB),IRB的财务主管汤姆·克拉克(Tom Clarke)成立了一个七人军事委员会。委员会由他本人,志愿军领袖帕里克·亨利·皮尔斯(Patrick Henry Pearse),埃蒙·坎特(Eamonn Ceannt)与约瑟夫·普朗克特(Joseph Plunkett)等人组成,但爱尔兰共和兄弟会和七人军事委员会未能争取志愿军的创始人兼最高领袖伊恩·麦克尼尔(Eoin MacNeil)加入。起义者的计划是通过志愿军成员罗杰·大卫·凯斯门特(Roger David Casement)从德国运来2万余武器,分发在科克,利默里克等地的起义者,在当地举行起义,于爱尔兰西南建立根据地,而后千余起义者夺取都柏林,控制爱尔兰全境,就在起义准备的紧要关头,罗杰·大卫·凯斯门特(Roger David Casement)被捕,所运输武器均被英国缴获,起义计划败露。英国爱尔兰总督温伯恩男爵下令展开大搜捕。在这样的紧要关头,七人军事委员会仍决定按原计划起义,遭到志愿军的最高领袖伊恩·麦克尼尔(Eoin MacNeil)强烈反对,后者坚持取消起义,与七人军事委员会爆发冲突,在伊恩·麦克尼尔的命令下,科克,利默里克等地的志愿军成员均按兵不动,未参加起义,使得此次起义成为都柏林起义者的孤军奋战。

伊恩·麦克尼尔

4月24日,复活节次日,2000余都柏林起义者准时发动起义。志愿军领袖帕特里克·亨利·皮尔斯(Patrick Henry Pearse)在起义军总部邮政总局大楼前,向围观群众及过往行人宣读了以上宣言(即《1916年共和国宣言》,俗称《复活节宣言》),宣布爱尔兰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中独立,建立爱尔兰共和国(Irish Republic),起义军在都柏林占据数个关键据点。击退2000驻扎都柏林的英军守军,一度占据都柏林大部,但随着英军援军来到,起义局势急转直下,次日,得到火炮军舰增援的5000英军来到都柏林,随后增至两万人,英军切断,孤立都柏林各地起义者,起义军奋战6日,打死英军百余人,终因寡不敌众,宣告失败,皮尔斯被英军包围,走投无路,向英军投降,后被英军处死,起义加上英军炮击,几乎使都柏林成为一片废墟。英国当局对参与起义者展开血腥镇压,处死皮尔斯及七人军事委员会等90人,监禁或流放3500多人,复活节起义宣告失败。尽管复活节起义失败,但此次起义极大鼓舞了爱尔兰人民反抗英国的勇气与士气,为独立战争埋下了伏笔。复活节起义也被视为爱尔兰独立战争的开端。

复活节宣言

三、新芬党崛起

在复活节起义中,新芬党并未参加,因而实力没有遭受太大损失,因此成为爱尔兰独立运动新的领导者,并取得了爱尔兰志愿军的领导权(1919年,爱尔兰志愿军改名爱尔兰共和军),新芬党原先主张较为温和,主张建立英爱的共治联邦,以和平方式争取爱尔兰独立。一战后期,面对兵源不足状况的英国政府开始强制在爱尔兰征兵,这一举措大大激怒了爱尔兰人民,1918年4月23日复活节,在新芬党与天主教会领导下,爱尔兰各地人民爆发反征兵大罢工,5月,遭英国当局血腥镇压,逮捕1000多人,许多新芬党领袖被捕,幸免于难的埃蒙·德瓦莱拉,迈克尔·柯林斯等人,成为新芬党的领袖,这些非暴力手段的失败,促使新芬党开始走向武装革命的道路,争取爱尔兰独立。

埃蒙·德瓦莱拉

迈克尔·柯林斯

1918年8月,一战结束,在战后的第一次选举中,新芬党在英国议会105个爱尔兰席位中占据73个,成为主流党派,新芬党起先计划在巴黎和会上游说各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武装革命的道路。得到人民支持的新芬党决定将爱尔兰独立进行到底。1919年1月21日,新芬党撇开英国议会,于都柏林召开所谓“第一次爱尔兰国民大会”,会上批准了1916年的《复活节宣言》,发表了一篇新的《独立宣言》,再次宣布爱尔兰共和国独立建国。草拟了临时宪法向英国提出撤军要求,呼吁世界上各个自由国家承认爱尔兰独,并单方面宣布成立独立的爱尔兰议会。受《独立宣言》的影响,各地的爱尔兰共和军武装分子也开始活动。1919年1月21日,共和军志愿者在丹·博林(Dan Breen)的带领下,杀死两名英国皇家爱尔兰保安团成员。这个自发性的行动受到爱尔兰各地长期缺乏武器弹药的支援军成员的踊跃响应。他们不仅开始有计划的袭击英军在爱尔兰的保卫部队(即爱尔兰保安团),夺取武器弹药,武装自己。甚至开始集中力量攻击各个孤立的英军之间,迫使英军放弃了在农村地区的不少据点。爱尔兰共和军开始攻击英国政府财产,发动奇袭以获得武器与资金,锁定及杀害高级英国政府官员。第一个受害者是英国地方治安官(Resident Magistrate)约翰·米林,,因为以非法集会和训练为名逮捕志愿军人,他在梅欧郡被共和军枪杀。共和军模仿了布尔人的成功战术——便装的迅猛突袭。虽然某些共和派领导人,如埃蒙·德瓦莱拉,偏好传统的常规战争以使新生共和国得以在世人面前以合法面貌出现,但是更有实际经验的迈克尔·柯林斯与更广大的共和军领导层反对这一导致1916年的军事惨败的战术。一开始进行暴力活动非常不为广大爱尔兰民众所欢迎,但在面对英国政府的广施暴行、破坏财物、随意逮捕和无故枪决的浩劫之后,运动争取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活动开始时进展缓慢,但到了1920年暴力蔓延成为主导。至此,爱尔兰独立战争爆发。

爱尔兰共和军

四、爱尔兰独立战争爆发

爱尔兰共和军的行动得到社会各界响应,例如,在1920年早些时候,都柏林码头工人拒绝装卸任何战争物资,随后立刻得到爱尔兰运输和普通工人工会相应,虽然仍有数百麻袋已被装卸。爱尔兰火车司机拒绝载运英国军队,之后只得从英格兰调来火车司机进行作业。共和军在整个冲突过程中的主要目标是大体上由支持英国的天主教爱尔兰人组成的保安部队——皇家爱尔兰警队。共和军将其视为英国政府在爱尔兰的耳目。保安队成员以及营房(特别是孤立无援者)容易受到攻击,它们是共和军非常需要的武器的来源。保安队有9700人,驻扎于全爱尔兰1500座营房。独立战争开始时的爱尔兰共和军虽然有近十万名注册成员,其中的活跃分子却只有15000名左右,完全军事化的成员更是只有3000名左右。相较英军及爱尔兰保安队,组织化程度很低,兵力极其有限,轻武器及弹药严重匮乏,重武器干脆没有的爱尔兰共和军。处境十分艰难。共和军领导层充分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决定在爱尔兰各地编程,每个战术单位一般在30人规模的小型游击队“飞行纵队”开展游击战。心中引力反应快速的飞行纵队,穿着便装四处活动。骚扰,伏击,突袭保安队的兵营,哨所,军火库巡逻队和运输车辆。夺取武器装备和弹药,令敌军防不胜防。同时,柯林斯在都柏林着手建立专司刺杀的小队,对英国特工,官员,爱尔兰密探,民愤极大的当地官吏等等实施暗杀活动,特别是针对都柏林大都会警察(DMP)的“G处”(G division)(乃英国在当地的便衣警察部门)展开刺杀与破坏,在共和军的游击战争下,1919年,11名保安队队员和4名都柏林大都会警察死亡,另有20名保安队队员受伤。1920年,143名保安队员死亡,197人受伤。1921年,205名保安队队员死亡,291人受伤。人民也自发起来抵制保安队队员,许多商铺不卖给他们物资。基本由爱尔兰人组成的许多保安队队员辞职,投降,开小差逃走或干脆倒戈,英军及当地爱尔兰部队人人自危。

共和军得到爱尔兰民众广泛支持。他们拒绝为保安团与英军提供情报,也经常提供在“跑路”的共和军部队“安全的屋子”与物资。共和军受到的欢迎缘于英国部队对共和军活动的过度反应。1919年,在科克郡,英方开始实施非正式的报复政策,200名英国士兵抢劫与焚烧了该市的主要商业设施,一名英军在之后的当地共和军武装奇袭中毙命,诸如此类的行动,在利莫瑞克(Limerick)和巴尔布里根(Balbriggan)多次上演,使得当地民众对共和军及国际社会对爱尔兰独立同情益深。英军抓不到神出鬼没的共和军成员,就拿无辜百姓开刀。共和军领导人亚瑟·格里菲斯估计在冲突的前18个月中,英军在38720幢民宅进行搜捕,逮捕了4982名嫌疑犯,进行了1604次武装进攻,洗劫与毁坏了102座城镇,杀死了77名没有武装的共和派与其他平民。英军的暴行更加激起了当地人民的愤怒,使得支持共和军的人越来越多。

英国对于在爱尔兰不断升级的暴力活动以越来越强硬的武力回应。由于一战百废待兴,不愿也无力在该国部署更多的英国正规军,英国建立了两个准军事警察组织以辅助保安团。一支是“黑棕部队”(由于组建仓促,许多该部成员没有统一制服,往往穿卡其色的英军军裤混搭英国警察或爱尔兰保安队的黑色上衣,不伦不类,因而得名)这支部队用于支援萎靡不振的保安团,有7000多人,大多是一战后复员的英国老兵。它首先在1920年3月部署在爱尔兰,多数人来自英格兰与苏格兰城镇。正式场合他们是保安团的一部分,实际上他们是一支准军事部队。1920年3月部署之后,该部队迅速由于酗酒和军纪不整恶名远扬,对英国政府在爱尔兰的道德权威造成的损害胜于任何其他团体。为回应共和军的行动,1920年夏,黑棕部队在爱尔兰全境焚烧和掠夺了一大批小镇,包括巴尔布里根、米斯郡的特利姆(Trim)、坦普罗尔(Templemore)等等。1920年7月,另一支准军事警察部队,由2214名前英国陆军军官组成的预备队到达爱尔兰。预备队的声誉由于虐待平民,和黑棕部队一样差,随着两支部队的抵达,事态开始升级。在1920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在爱尔兰恢复秩序法”,暂停所有裁判法庭的运作,改由“军事质询庭”代替,可以不经审判,直接逮捕,扣押“危害大英帝国的人员”,到了此时,英国与爱尔兰的斗争,开始走向白热化。

五、1920-1921的战事

为了报复英军,柯林斯决定发动更大规模的袭击,1920年11月21日,柯林斯的小队在都柏林的不同地区杀掉了18个英国特工(人称“开罗帮” 因成员经常喜欢在开罗咖啡馆碰头而得名),作为回应,预备队乘卡车开到正在举行足球比赛的克罗克公园(都柏林的GAA足球和爱尔兰曲棍球场),当日,胡乱向人群射击。包括1名球员在内的14名手无寸铁的民众被枪杀,65人受伤。当天晚些时候两名共和派犯人和一名无关但被一同逮捕的友人莫须有地“在越狱时被击毙”(事实上是处决)在都柏林城堡,史称”血腥星期天”引起国际舆论一片哗然。1920年11月28日,仅仅血腥星期天一周之后,共和军的西科克部队,在将领汤姆·巴里的带领下,在科克郡的基尔米克尔伏击了一支预备队的巡逻队,打死17人。这项行动标志着冲突开始急剧升级,英国以此为借口,自科克郡、凯瑞郡、利默里克郡和蒂珀雷里郡于12月10日全部实行军事管制,实施所谓《戒严法》。次日,大批英军冲入科克市,放火,抢劫,无恶不作。次年三月,爱尔兰议会正式对英国宣战。

共和军并未被英军的暴行吓到,坚持反抗,共和军的领导人德瓦莱拉前往北美,获得大批留美爱尔兰后裔的支持与捐款,但很遗憾,未能得到美国政府与国联的支持。1921年3月19日,汤姆·巴里的100名善战的西科克共和军对1200名英军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战斗行动——克罗斯巴里伏击战(Crossbarry Ambush),在英军重围下,巴里的战士们成功突围,并造成对方10-30人的死亡。仅2天之后,3月21日,凯瑞郡的共和军在海德福德(Headford)道口靠近基尔拉尼(Killarney)处袭击一列火车,估计打死20名英军士兵,另有2名共和军和3名平民死亡。1921年5月25日,数百名共和军都柏林旅成员在都柏林市中心占领与焚烧了海关大楼(爱尔兰地方政府中心),但遭到闻讯赶来,包围了大楼的预备队和英军的阻截。在战斗中,共和军5人牺牲,3人受伤,70多人被俘,英军仅伤4人,虽然此次袭击在军事上得不偿失,但在政治上意义重大,极大地鼓舞了爱尔兰人民反抗到底的勇气与决心,使得英军士气受到动摇。更重要的是大英帝国在爱尔兰统治几个世纪以来留下的多数资料都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殖民当局的行政机关一度陷入瘫痪。共和军领导人甚至计划将战火引向英国本土,准备在格拉斯哥,利物浦等地发动袭击。

都柏林海关大楼

面对来势汹汹的共和军,狡猾的英国首相,外号“老虎”的劳合·乔治(同时也是巴黎和会三巨头之一)决定采用“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的手段瓦解爱尔兰共和军,制造爱尔兰内部的分裂。劳合·乔治抛出所谓《分治法》与《爱尔兰自治修正案》,强行将爱尔兰分为北爱尔兰(六个郡 以英国国教徒为主)和南爱尔兰(二十六个郡 以天主教徒为主),人为制造摩擦与分裂(与英国在印度的“蒙巴顿方案”如出一辙),在北爱尔兰,劳合乔治大放厥词。鼓吹“宗教威胁论”,蛊惑当地民众,致使当地民众认为主要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共和军将对北爱尔兰不利,大肆迫害新教徒,使得当地民众对共和军充满怀疑与敌意,1920年10月,英国政府在北爱地区组建了一支4000人规模的警察部队——厄尔斯特特别保安队(俗称“B Men”),1922年扩充至3.2万人,加上北爱地方的政党——北爱统一党(厄尔斯特统一党),他们主要由北爱尔兰的新教徒组成,对共和军敌意很大。疯狂镇压共和军的行动,使得共和军在北爱陷入困境。北爱陷入天主教与英国国教徒互相仇杀的混乱局面。5月北爱统一党领袖詹姆斯·克雷格来到都柏林会见英国的爱尔兰总督菲查伦勋爵,并被共和军秘密送到都柏林会见德瓦莱拉。两位领导人讨论了在厄尔斯特达成停火与大赦的可能性。克雷格建议一项基于爱尔兰政府法案的折衷方案,在地方自治的基础上实现南部的有限独立和北部的自治。但是会谈未有任何成果,北部的暴力仍然持续不断

六、战争结束?

因一战损失惨重,又陷入爱尔兰战争泥潭的英国政府越来越不愿在爱尔兰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从英国政府的观点来看,共和军的游击战似乎会无限进行下去,造成英国人力财力损失不断上升。更重要的是,英国政府因英军在爱尔兰的行为正面对严厉的国内外谴责。另一方面,共和军领导人,特别是迈克尔·柯林斯,感到当时的共和军组织的行动无法无限地继续。它正受到更大的压力,更多的英国正规军将被部署到爱尔兰,而且共和军武器弹药短缺。1921年6月22日,英王乔治五世在向七日建立的第一届北爱尔兰议会做演讲时。呼吁在爱尔兰进行和解。25日,劳合乔治致信德瓦莱拉,建议和平谈判。7月8日,双方签订停火协议,3天后,协议生效。但双方仍然在打打谈谈,劳合·乔治坚持共和军首先放下武器投降,遭到拒绝,在议会及反对党的压力下,和谈拖延到10月21日才开始,双方代表为柯林斯及共和军首领 外交部部长格里菲斯,英方则为劳合乔治与丘吉尔。12月6日,双方签订《英爱条约》,《英爱条约》规定:“南爱尔兰二十六个郡,成立所谓爱尔兰自由邦,与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自治领地位类似,自由邦名义上享有自治,自觉的全权拥有一个有权制定法律的议会。一项议会负责的行政机构,英军从自由邦撤出。北爱尔兰仍留在英国境内,单独实行自治,英王仍是爱尔兰的国王,当一名爱尔兰人加入自由邦议会时必须向英王宣誓效忠。国王的代表爱尔兰总督依然保留,只是名称变为爱尔兰自由邦总督。自由邦的外交必须委任英国政府,几个战略港口仍然被英军占领等等”这一条约,遭到许多共和军成员的不满,认为对英国让步太多。爱尔兰民众也因此分为数派,强硬反条约派(反对条约的根本原则,主张建立共和国是底线,主张收复北爱尔兰),温和反条约派(主张修改部分条款),“垫脚石”派(主张先接受条约,而后实力充足后再反攻),接受条约派,几派各自之间矛盾很大,为日后的爱尔兰内战埋下伏笔。在条约签订后,南爱尔兰的局势得以稳定,但北爱尔兰的局势仍然混乱,各类派别互相仇杀,1922年1月7日,爱尔兰国民大会以64对57票的微弱优势,通过条约,反对条约的德瓦莱拉愤而退出爱尔兰政府,由格里菲斯出任爱尔兰国民大会主席,柯林斯出任南爱尔兰临时政府主席。3月30日,柯林斯与北爱尔兰领导人克雷格举行会面,双方“宣布和平”,但北爱的局势仍然十分紧张,柯林斯领导下的爱尔兰共和军数次发动对北爱尔兰的攻势,均以失败告终,克雷格则派遣“B Men”镇压北爱尔兰的共和分子,双方关系几近破裂。

爱尔兰内战

由于条约被批准,反对条约的埃蒙·德瓦莱拉退出政府,带领反对条约的新芬党派别离开国会。他挑战国会批准条约的权力,声称它的成员违背了他们对爱尔兰共和国的誓词。德瓦莱拉之后尝试改善妥协方案,使新的爱尔兰自由邦拥有与英联邦的“外部联系”,而不是它的成员(即脱离英联邦)。更严重的是,大部分爱尔兰共和军的军官也反对条约,并于1922年3月军队会议上宣布拒绝承认爱尔兰国会接受条约的权力。反条约共和军组建了他们自己的“军队执行会”(Army Executive),并承认其为该国真正的政府。反条约派与支持条约派的斗争剑拔弩张,但是,双方都想避免内战。柯林斯建立了一个“军队再统一委员会”(army re-unification committee)来重新统一共和军,并和德瓦莱拉的反条约政治追随者们订立了选举协定,共同计划在1922年自由邦的第一次大选中竞选,之后成立联合政府。他也尝试以同意新国家的共和式宪法(对英国君主一字不提)来换取与反条约共和军领袖们的妥协。但是,共和派宪法因为违反条约条文被英国否决,英方威胁对自由邦实施贸易封锁,除非条约得到完全实施。柯林斯勉强同意。此举完全破坏了赞成与反对条约派别之间的选举协定,双方在1922年6月18日的爱尔兰大选中作为敌对党派参选,双方都自称为新芬党。赞成条约的新芬党以23 9193票对13 3864票战胜反条约新芬党。另有24 7226人投了其他党派的票,这些党派都是支持条约的。大选显示爱尔兰选民支持条约与爱尔兰自由邦的建立,以及新芬党已不能代表全体人民。但德瓦莱拉和他的政治追随者与大多数共和军继续反对条约。同时在迈克尔·柯林斯与亚瑟·格里菲斯领导下,按照条约成立了临时政府以建立爱尔兰自由邦,并组建了代替爱尔兰共和军的爱尔兰国民军,和一支新的警察部队。而反对条约的共和军成员并未放下武器,坚持斗争,至此,双方内战已不可避免,1922年6月27日,双方正式宣战,至此,另一场更为惨烈的“爱尔兰内战”爆发,8月22日,柯林斯本人也被反对条约的共和军士兵打死。1926年,在说服大多数反条约共和军或反条约新芬党接收现状、作为演进为共和国的基础失败后,德瓦莱拉与另一位首领艾肯领导的一大派别脱离,重归宪政体制,创立了共和党,主张以非暴力手段反对条约。共和党成为了在爱尔兰政治中的占统治地位的党派,坚持反对条约的新芬党反而成为孤立的小党。剩余的坚持以武力反对《英爱条约》,主张收复北爱尔兰的新芬党及共和军,开始向恐怖主义蜕变,后来演变为臭名昭著的欧洲头号恐怖组织——爱尔兰共和军。(为与以前的爱尔兰共和军区别,一般称之为“北爱共和军”或“临时爱尔兰共和军”)

欧洲头号恐怖组织——爱尔兰共和军

1937年12月29日,爱尔兰自由邦采用了新的爱尔兰宪法,将国名正式定为“爱尔兰”(爱尔兰语:Éire),设立爱尔兰总统职位,但英王继续根据1936 年行政权力(对外关系)法在国际上仍视为爱尔兰国家象征。1949年4月1日通过的1948年爱尔兰共和国法案,正式废除君主制,将国王职权全部交予总统,爱尔兰成为共和国,并退出英联邦,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