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海军战前制定的“渐减邀击”作战计划中,巡洋舰队的主要任务是协助辅助其他队伍与美军进行对抗。按照配合水雷战队和战列舰编队的不同思路,日本海军将巡洋舰分为一型巡洋舰和二型巡洋舰,即通称的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本文将介绍二战日本海军的巡洋舰发展,并对各级巡洋舰进行介绍。
一 、二战日本海军的巡洋舰发展
1920年8月,日本海军制订了 “八八舰 队辅助舰艇建造计划”,计划建造5500吨级 中型巡洋舰8艘、8000吨级大型巡洋舰4艘。当时担任舰政本部第四部计划主任的平贺让博士刚刚设计出小舰体、重武器的轻巡洋舰 “夕张”号,企图将该案扩大后用于5500吨 级轻巡洋舰,装备140毫米主炮。但此时英国已经完成了装载190毫米主炮的霍金斯级巡洋舰,美国设计中的奥马哈级轻巡洋舰更是拥有12门152毫米主炮。为凌驾于其上,“夕张”号的放大版方案被否决.同年11月,平贺汇总在“夕张”号上尝试的设计,日本重 新提出了标准排水量7100吨、装载200毫米单装炮6门的大型侦察巡洋舰方案。1922年华盛顿条约签署后,7100吨级侦察巡洋舰的分类也变更为一等巡洋舰,即通称的重巡洋舰(或称甲型巡洋舰),此即日本海军最初的重巡洋舰古鹰级。该级后2舰“青叶”号、“衣笠” 号依华盛顿条约将主炮更换为203毫米,增大排水量,成为単独的一级。
古鹰级
此后,日本在条约吨位限制内建造了妙高和高雄2级8艘重巡 洋舰,以火力凶猛、重雷装为主要特征。此外,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对巡洋舰吨位提出限制后,日本海军“预支”48920吨轻巡洋舰吨位,建造了4艘装备三联155毫米炮的“大型轻巡洋舰”最上级,在条约失效后可换装双联203毫米炮塔、变身为重巡洋舰。此后又依据此法建造了2艘利根级大型轻巡洋舰,这 6艘巡洋舰均在1939 – 1940年完成主炮换装。
利根级
因此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共拥有6 级18艘重巡洋舰,战争过程中损失“加古” 号、“古鹰”号.“衣笠”号、“那智”号、“足柄”号、“羽黑”号、“爱宕”号、“鸟海” 号、“摩耶”号,“最上”号、“三隈”号、“铃谷”号、“熊野”号、“筑摩”号,共计14艘,“青叶”号、“利根”号在二战末期的空袭中沉没于浅海中,“妙高”号、“高雄”号则以残破状态迎来战争的结束,二战后被英军凿沉。除了上述18艘重巡洋舰外,日本海军还在1942年将老旧的“八云”号出云”号.“磐手”号这3艘装甲型巡洋舰变更为“一等巡洋舰”,但实际上未参加作战行动.只是作为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的训练舰使用,二战末期被美机炸沉。
1914年英国开始建造林仙级轻巡洋舰,取代了过去的防护巡洋舰和通报舰。受到启发的日本海军在1917年首度引入这一新舰种,建造了2艘带有试验性质的天龙级轻巡洋舰。与当时列强主要将轻巡洋舰用于主力舰队护卫和侦察警戒不同,日本海军一开始就决定将天龙级设计为水雷战队(驱逐舰部队)旗舰,因此拥有重武装、鱼雷兵器和高航速。以天龙级为基础,日本在1920-1925 年间相继完成了三级14艘“5500吨级轻巡洋舰”,作为水雷战队的旗舰,它们都拥有7门140毫米主炮、多具鱼雷发射管及35节以上的航速。加上1艘3100吨的试验型巡洋舰“夕张”号,这17艘军舰构成了 “海军假日”期间日本轻巡洋舰部队的主力。进入1930年代以后,日本建造了4艘最上级和2艘利根级大型轻巡洋舰,但后来都改装为重巡洋舰,因此到太平洋战争前夕,日本海军的全部轻巡洋舰兵力只有20艘(3艘香取级练习巡洋舰),而同期美国为26艘,日方在数量上处于劣势。加上5500吨级轻巡洋舰日益老化,日本在轻巡洋舰方面一下子陷入了数量、质量皆处于劣势的窘迫境地。
天龙级
为了改变不利局面, 日本海军在1939年年度的丸四舰艇补充计划中加入了4艘6652吨乙型(水雷队旗舰)巡洋舰一阿贺野级.和2艘8164吨级丙型(潜水战队旗舰)巡洋舰大淀级。这6艘新舰普遍具有后傾单烟囱高大挺拔的新型舰桥、双联主炮和宽敞的飞机整备甲板,但其设计目标在航空时代已经过时,二战后期投入使用后大多在空中打击下被摧毁。到战争结束时,日本海军的轻巡洋舰中只有“酒匂”号.“鹿岛”号和“北上”号幸存,另有“木曾” 号、“大淀”号沉没在浅海中,二战后打捞解体。此外,日军在1937年入侵中国时曾俘获中国海军的“宁海”号和“平海”号轻巡洋舰。二战后期,这2艘沉没的军舰也被捞起,修复后用于护航和运输作战,并重新命名为 “八十岛”号和“五百岛”号,在战斗中再度沉没。
二 、二战日本海军各级巡洋舰
(1)古鹰级
为减轻重量、提高航速,古鷹级完工时装备的是6门新开发的50倍径三年式200毫米主炮,而不是更常见的203毫米(8英寸)口径。主炮安装在6个防护薄弱的单装炮塔中, 采用人工装填方式,射速只有5发/分,不过射程达24公里,超过列强主流轻巡洋舰。古鹰级建成时炮塔配置极具特色,在舰体的中心线上前、后各三门二十厘米口径单装炮,分别呈“品”字形配置在前后部甲板:舰体前部第一、第二炮塔朝前,第三炮塔朝后;舰体后部第四炮塔朝前,第五、第六炮塔朝后。另装备十二门610毫米口径鱼雷发射管,在中甲板两侧舷各装三具双联装固定式发射管。在四号炮塔处安装一座斜坡状的滑行轨道,用于起飞舰载飞机。古鹰级采用平甲板船型,为了达到日本海军要求的高航速古鹰级舰体长宽比较大,舰艏舷弧提高了耐波性。前烟囱向后曲折远离舰桥,减小排烟对舰桥的影响。古鹰级重巡洋舰在有限的排水量限制下追求火力和航速方面的优势,装甲比较薄弱。在古鹰级的设计中,为了增加防御效果侧舷装甲采用倾斜布置,日本海军首次将侧舷装甲设计为舰体结构的一部分,以此来减少重量,另一个的节省重量的尝试是舰艉炮塔处甲板的呈斜坡设计,类似设计也出现在之后日本海军建造的大多数条约型重巡洋舰以及后来大和级战列舰前甲板。1937年,古鹰级重巡洋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首先是将主炮口径由200毫米增大到203毫米,主炮改装为与其改进型青叶级相同的安装方式,改用三座双联装炮塔,前部两座主炮塔朝前,在舰桥之前的前甲板呈背负式布置,舰体后部布置一座主炮塔。鱼雷发射管减少了四门,舰内固定式则改为上甲板回旋式两座四联装鱼雷发射管;强化对空火力,增加了弹射器以及搭载1-2架水上侦察机。改造了动力系统以及排烟的烟囱。另外改造了舰桥,更新了指挥设备。古鹰级与其改进型青叶级,设计基本是相同的,经过1937年的现代化改装后在外观上很相似,从外形上很难分辨。古鹰号1922年12月5日开工,建造于三菱长崎造船厂,1925年2月25日下水,1926年3月31日完工。1937年4月30日完成现代化改装,改为三座连发炮塔,鱼雷发射管自12门缩减为8门,并加强对空武器和侦察机。
古鹰级服役后编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第二舰队第5战队。开战前,古鹰级组成第6战队,担任第1舰队的战列舰护卫任务。开战后被派到第4舰队,参加关岛攻防战及第二次威克岛攻略作战,负责对岸射击和警戒。太平洋战争初期,古鹰级属于进藤信竹中将率领的南洋部队,隶属第四舰队,参加进攻关岛及威克岛的作战。1942年1月随舰队转战所罗门群岛作战,1942年5月参加珊瑚海海战,6月编为中途岛作战的支持部队。1942年11月11日午夜,两军在萨沃岛海域再次交锋,日本舰队计划趁夜炮击瓜达卡纳尔岛上美军机场,三天后的11月14日,炮击瓜岛机场后,在萨沃岛附近海域,美军舰队依靠雷达方面的优势集中炮击日舰,古鹰号遭美国航空母舰企业号舰载机和海军陆战队战机多次命中,舰上起火,完全失去战斗和航行能力,在12日凌晨0:40分沉没。加古号1922年11月17日开工,较古鹰号动工提早半个月左右,工程期间由于起重机事故而延迟竣工,古鹰号得以首先竣工。建造于神户川崎造船厂,1925年4月10日下水,1926年7月20日完工,为古鹰级2号舰,也是大正时代最后完成的军舰。
开战前,古鹰级组成第6战队,担任第1舰队的战列舰护卫任务。开战后被派到第4舰队,参加战争初期的关岛攻防战及第二次威克岛攻略作战,负责对岸射击和警戒。1942年1月随舰队转战所罗门群岛作战,1942年5月参加珊瑚海海战,6月编为中途岛作战的支持部队。1942年7月成立了用于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支援作战的第8舰队,第6战队为其中主力部队。美军在瓜岛登陆后,第8舰队司令三川军一中将率由鸟海、古鹰、加古、衣笠、青叶、天龙、夕张、夕风组成的特混舰队偷袭伦加岛的美澳舰队。1942年8月10日,加古号在返回基地途中,在新爱尔兰岛北方遭被美国潜艇“S-44”号击沉。它是同级舰中第一艘以及日本巡洋舰中仅次于“三隈”号损失的第二艘舰艇。
(2)青叶级
2艘青叶级,原定作为古鹰级3、4号舰完工,预算列入1923年度辅助舰艇建造费。但此时古鹰级半自动装填式单装200毫米炮速过低的缺陷已经暴露,加上平贺让已经开始规划装备双联主炮的妙高级,古鹰级3、4号舰的设计被紧急更改,主炮变更为3座双联装200毫米炮塔,射程增加到26.7公里,射速也有所提升;高炮口径增加为120毫米。由于炮塔重量增加,标准排水量从古鹰级的7100吨增加到8300吨。
青叶号1924年1月23日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开工,1926年9月25日下水,1927年9月20日竣工;衣笠号1924年10月24人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26年10月24日下水,1927年9月30日竣工。两舰完工后与2艘古鹰级合编为第6战队,之所以本级和古鹰级都交给民间船厂建造,部分是为了补偿因华盛顿条约取消建造的主力舰给三菱、川崎两家带来的损失。
“海军假日”结束后,青叶级进行了现代化改装,主炮口径增加到203毫米,火控设备全部更新,换装可发射九三式氧气鱼雷的四联九二式610毫米鱼雷发射管,随即投入太平洋战争。第6战队参与了南方攻略作战,嗣后在1942年夏天开始的瓜岛战役中担当主力。由于美日双方均须为开往瓜岛的运输船队护航并攻击对方船队,重巡洋舰成为瓜岛海战的中坚。8月8日午夜,第6战队在第一次所罗门海战中取得大捷,但青叶号在2个月后的埃斯佩兰斯角海战中被美舰重创,战队司令官武藤存知少将战死。11月14日,衣笠号在第三次所罗门海战接近尾声时被美舰企业号(CV-6)舰载机炸沉,511人战死。残存的青叶号在入坞修理期间进行了防空强化改装,加装了电探,增加了高炮数量。1944年10月23日在执行对菲律宾的运输任务时遭美军潜艇攻击,舰体重创,随后返回本土搁置到战败前夕。1945年7月24、28日,美机两度空袭吴港,青叶被命中4弹,舰尾切断,坐沉于港内,1946年11月捞起解体。
(3)妙高级
1922年华盛顿条约签署后,重巡洋舰技术参数被限制为吨位1万吨以下、主炮口径不超过203毫米。由于主力舰建造暂停,列强开始转入条约型巡洋舰竞赛。在主力舰吨位上未能取得对美七成比例的日本海军尤其重视条约型重巡,他们吸取古鹰级的经验,再度修改辅助舰艇建造计划,决定在1924-25年开工4艘1万吨级巡洋舰。平贺让为新重巡洋舰选装了5座双联装200毫末主炮塔(前3后2),前部3座炮塔呈金字塔状排列,2号炮塔安装在搞出1、3号炮塔的底座上,3号炮塔炮口向后,尾部2座呈背负式布置。在军令部的要求下,崭露头角的新人藤本喜久雄造舰官还为新舰增加了6座双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使之成为当时火力最强的条约型重巡。防护按抵御6英寸口径炮弹的标准设计。由于武器部分重量过大,实际排水量已经超过条约限制。
1928-29年,4艘妙高级相继完工,组成了第5战队,成为日本海军“渐减邀击作战”中的夜战部队主力。其双曲型舰首耐波性良好,35节高速时仍能保证结构强度。1932-36年各舰进行第一次现代化改装,加高前部烟囱,换用三角形后桅,加装航空设备。“海军假日”结束后,1938年妙高级再度进行改装,主炮口径由200毫米增加到203毫末,炮弹重量由110公斤增至125公斤,射程增加到29000米,并增加鱼雷发射管和对空武器。为解决炮弹散步过大的问题,主炮加装了98式发射延迟装置。由于武器和防护加重,航速和燃料携带量略有下降。1937年5月20日,足柄曾应邀参加英王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第5战队配属于南方部队,负责支援菲律宾作战,妙高遭空袭受损。1942年2月17日,那智与羽黑在泗水海战中遭遇英美荷澳联合舰队,在夜战中发射九三式鱼雷击沉荷兰轻巡洋舰德·鲁伊特号、爪哇号和盟军驱逐舰2艘,获得大捷。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中妙高级主要负责支援,并未直接与敌舰交火。每日陷入所罗门苦战后,4舰被分散布置,其中妙高、羽黑与1943年11月1日深夜突入布干维尔岛美军登陆场,发生奥古斯塔皇后弯海战,两舰均中弹受损。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妙高、羽黑所在的第5战队随栗田舰队行动,妙高在锡布延海遭空袭折返文莱,羽黑在萨马岛海战中表现活跃,自己也中弹受损。那智、足柄所在的第21战队随志摩舰队行动,那智在突入苏里高海峡后与先前在炮战中严重损毁的嘴上号相撞,严重受损,舰队随即退出战场。1944年11月2日,那智在马尼拉湾遭美机攻击受损,3天后被美舰列克星敦号(CV-16)的舰载机炸沉。羽黑号在1945年5月16日执行运输任务时遭遇英国远东舰队,被驱逐舰用鱼雷击沉。足柄号曾与1944年12月26日协同轻巡洋舰大淀炮击民都洛岛美军登陆场,取得“礼号作战”的胜利,但1945年6月8日在新加坡附近遭潜艇雷击沉没。唯一残存的妙高号自1944年12月12日遇潜艇受伤、舰尾切断后一直搁置在新加坡,日本战败后向英军投降,1946年7月8日与2艘潜艇一起凿沉于马六甲海峡。
(4)高雄级
作为1万吨级重巡的第二批,4艘高雄级的主尺度、性能乃至武器配置都与妙高级十分接近,但用兵思路与设计风格却发生重大变化。在金刚级战列巡洋舰改造为高速战列舰后,4艘新型重巡将接替其担当夜战部队旗舰之职,故需要额外安排空间亦容纳旗舰设施;加之平贺让结束妙高的设计后出访英国,高雄级的设计者由喜爱鱼雷兵装及创新设计的藤本喜久雄担当。藤本为新舰设计了异常高大雄伟的舰桥,内部空间为妙高级的3倍,观测能力与指挥能力优良。但过于宽大的正面成为敌舰的明显目标,3号炮塔也因指向舰桥方向而无法向前方设计。“第四舰队事件”后,高雄、爱宕不得不进行舰桥小型化改装以改善舰体复原性。藤本的另一创举是将之前重巡洋舰的6座双联装固定式610毫米鱼雷发射管改为4座双联装旋回式,扩大了雷击范围。
号称“日本重巡之王”的4艘高雄级在1932年相继完工,完成时即具有2座弹射器和3架水上侦察机,航速高达35.5节。自1939年期,高雄、爱宕进行了现代化改装,鱼雷发射管增加到16具;但由于开战在即,摩耶、鸟海未进行此改装,舰桥外观上略有不同。4舰虽编成第4战队,但开战后经常分散行动。高雄号担任近藤信竹中将第二舰队旗舰,指挥了南方攻略作战,随后于摩耶号一起编入第2战队,参加了阿留申攻略作战。鸟海则作为小泽治三郎中将南遣舰队的旗舰参加了马来亚和印度洋作战。1942年夏,鸟海转任三川军一中将第八舰队旗舰,在第一次所罗门海战中身先士卒、取得大捷。11月14日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中,高雄、爱宕由近藤信竹指挥前往炮击瓜岛,遭到美军TF64伏击,战列舰雾岛沉没,高雄、爱宕受伤撤退。1943年11月5日,高雄、摩耶于拉包儿遭空袭,高雄被轻创,摩耶中都受损。该舰在返回本土整修时拆除了3号炮塔,加装2座双联装127毫米高炮和大量25毫米高炮,成为日本海军中仅有的防空型重巡。
1944年10月,4艘高雄级跟随栗田舰队参加莱特湾海战。10月23日清晨,舰队在巴拉望水道遭2艘美军潜艇伏击,旗舰爱宕和姊妹舰摩耶当场沉没,高雄重伤撤回文莱。鸟海号则在两天后的萨马岛海战中遭空袭重创,被迫由驱逐舰自沉。仅存的高雄1945年7月31日在新加坡港内遭到英国袖珍潜艇XE-3号攻击,到日本投降时仍未修复。战后该舰由英军接收,1946年10月29日凿沉于马六甲海峡。
(5)最上级
华盛顿条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列强海军军备竞赛的势头,但他对巡洋舰以下辅助舰艇的数量没有限制,对小型舰艇火力和吨位的规定也比较笼统。在“海军假日”的前八年,列强围绕条约型重巡洋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为了堵住这一漏洞,美英日三强于1930年4月签署了伦敦海军条约,对三国巡洋舰以下舰只的总吨位、单舰吨位和主炮口径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重巡洋舰单舰最高吨位为1万吨,主炮口径不得大于203毫米,三国重巡洋舰总吨位分别为18万吨、14.68万吨、10.84万吨,数量分别为18艘、15艘、12艘。如此一来,日本在建成高雄级后,重巡洋舰总吨位和数量已达到条约限额。但此时日本轻巡洋舰吨位距条约规定的10.045万吨限额尚差2035吨,在此情况下,日本提出其部分3500吨和5500吨轻巡已经老旧、需要替换,浴室条约允许日本预支限额48920吨,加上原来的余额,可以继续建造总吨位为50955吨的轻巡洋舰。1931年,日本海军在01舰艇补充计划中列入4艘8500吨级和2艘8450吨级大型轻巡洋舰,但只有前4艘获得批准,按照轻巡洋舰统一命名规则(以河流取名)分别命名为最上、三隈、铃谷、熊野,同年前两舰相继开工。
最上级在西方被称为“惊人的违约舰”(Egregious Treaty Violation)。它们表面上装备了5座155毫末三联装炮塔,但该炮塔单重与203毫米双联装炮塔相当,一旦条约失效,可随时更换为203毫米主炮,成为重巡洋舰。但由于排水量收到限制,武器装备过重,最上级也存在舰体复原性不足,结构强度偏低的缺陷。1935年10月“第四舰队事件”中,完工不久的最上号和三隈号全部受损,不得不进行结构强度改装;未完成的3、4号舰则改良设计继续建造,因此又称铃谷级。“海军假日”结束后的1937年,4艘最上级将主炮统一更换为5座双联装203毫米炮,这样一直拖延到1938年方告完成,当时标准排水量已经高达12200吨,高雄级巨大的舰桥由于迎风阻力过大,在最上级上体积大大缩小,他们的另一特征是拥有强大的航空设备,可以搭载3架水上侦察机。
1940年,4艘最上级编为第7战队,开始后用于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方面作战。1942年2月28日深夜最上、三隈在巴达维亚以西的万丹湾遭遇爪哇海战中重创撤退的美国重巡洋舰休斯顿号(CA-30)和澳大利亚轻巡洋舰珀斯号,立即以强大的活力将之全部歼灭,但发射的鱼雷也击沉了4艘日军运输船。4艘最上级全部参加中途岛战役,计划用于登陆滩头炮击支援。但在6月4日白天南云部队遭遇毁灭性打劫后,山本五十六紧急下令离中途岛最近的第7战队返航。5日凌晨,最上与因规避潜艇而转向的姊妹舰三隈相撞,舰首被撞掉,航速下降到12节,战队司令官栗田健男下令3艘驱逐舰掩护两舰撤退。6月6日晨,自中途岛和航母上起飞的大批美军俯冲轰炸机攻击了这两艘重巡,三隈在数波空袭后燃起大火,沉没于中途岛西北600海里处,成为战争中战沉的第一艘日本重巡。遭到重创的最上以低速返回本土,年底在佐世保工厂进行大规模改装,拆除舰尾的2座炮塔、安装航空甲板,成为可搭载11架水上飞机的航空巡洋舰。
铃谷和熊野参加了瓜岛争夺战,承担过炮击亨德森机场的任务,但战果不佳。此后两舰加装大量防空炮火,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1944年10月底的莱特湾海战中,最上号编入南线西村舰队,奉命突入苏里高海峡。25日凌晨,本舰在苏里高海峡夜战被美军战列舰炮火击成重伤,撤退时与刚刚赶到战场的第二游击部队那智号相撞,只能以微速前进。次日最上号又遭美机空袭、无法航行,有驱逐舰曙号发射鱼雷自沉,650人战死。铃谷和熊野编入栗田部队突入圣倍纳迪诺海峡,25日上午在萨马岛遭遇美军护航航母舰队,表现活跃的两舰遭到美机拼死攻击,铃谷遭空袭重创起火,失去航行能力后由驱逐舰自沉,400与人战死;熊野被命中一条鱼雷,被迫撤出战斗。11月25日,尚未完成修理的熊野在科龙湾遭美机空袭,连中3条鱼雷和4枚炸弹后沉没,舰长以下400人战死,也结束了最上级显赫一时的海上生涯。
(6)利根级
01舰艇补充计划中列入的2艘8450吨“大型轻巡洋舰”的预算因财政紧张被迫推迟,故而到4艘最上级即将完成的1934年,日本海军又开始进行新的重巡洋舰方案设计。新舰与最上级一样刻意伪装成轻巡洋舰,主炮采用三联装155毫末炮,安装位置也于最上级一样(前3后2),将来可以换装与高雄级相同的203毫米主炮,搭载2-4架水上侦察机。1934年度02舰艇补充计划中列入了2艘改最上级的预算,舰名也按照轻巡洋舰以河川命名的办法命名为利根、筑摩,1934-35年相继开工。
当时,舰政本部正在进行“超战列舰”大和级的方案论证。根据以往海战的经验,主力舰前主炮使用率为70%,后主炮只有30%,将主炮全部布置在前方可以集中火力、减少弹着散步面,也有助于缩短重点防护区域;当时英国纳尔逊级和法国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均采用主炮前置方案。为对此一配置的优劣进行考察,1936年,第四部设计人员将施工中的2艘改最上级的舰桥、烟囱、飞机弹射器等整体后移,主炮塔全部移到舰桥之前,数量比最上级减少1座(为4座),其中2座炮口向前,2做炮口向后。这样一来,后甲板面积显著扩大,安装2座弹射器后可以搭载比最上级多一倍的6架水上飞机。1936年底“海军假日”结束,伦敦条约失效,利根级虚与委蛇的三联装155毫米主炮也顺利成章地更换为4座双联装203毫米主炮。
由于建造过程中设计频繁修改,以及“第四舰队事件”后追加舰体结构,两艘利根级一直到1938-39年方告完工,4座前部主炮塔、安装有航空设备和防空机炮的宽大后甲板是它们最显著的外观特征。事实证明,2座指向后方的主炮塔射界只有前两座的1/3,而且因过于集中,容易损坏,因此前部主炮布置再未在日后的任何日本战舰上采用。大量舰载机扩大了主力舰队的侦察范围和情报可靠性,由于当时日本海军的雷达尚未实用化,利根级理所当然地成为建设中的机动部队的耳目。0急计划中的2艘改铃谷型未能建成(其实主要是由于4艘最上级建造跨度长达8年,严重影响了后续舰的设计建造),是以利根级也就成为日本海军最后的重巡洋舰。
1939年,利根、筑磨合编为第8战队,珍珠港作战中两舰编入南云机动部队,于12月7日晨首先派出侦察机查看攻击珍珠港的天气状况。1943年6月两舰参加中途岛海战,当时利根号弹射器发生故障,意外错过了发现美军航母编队;其后推迟发出的4号侦察机终于捕捉到敌舰,却因航线偏差及日方指挥的失误未能改变战局,自企业号起飞的俯冲轰炸机随后突袭南云部队,击沉了日军3艘航母,此后的种种情节经渊田美津雄等人渲染,成为著名的“命运五分钟”。1943年两舰参与了瓜岛海战,筑磨在南太平洋海战中遭空袭受损。1944年利根编入第7战队,加入栗田舰队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10月22日,栗田舰队开出文莱港,前往莱特湾参加“捷一号作战”,25日清晨在萨马岛海域与美军护航航母部队交火,筑磨号与金刚、羽黑配合击沉了护航航母甘比尔湾号(CVE-73),自身也被美机发射的鱼雷命中舰尾,当日下午由驱逐舰野分自沉,由于野分随后也被击沉,两舰总共只有1人幸存。残存的利根返回本土后不再出动,1945年7月24日吴港大空袭中被美机命中4枚炸弹,坐沉海港,1947年浮起解体。
(7)天龙级
1914年,英国开始建造划时代的林仙级轻巡洋舰。与之前舷侧布置煤仓的防护巡洋舰相比,新舰拥有一定的装甲防护,在压制鱼雷艇和驱逐舰、担任舰队前卫侦察方面作用突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也开始设计其第一型现代化轻巡洋舰,并在1917年“八四舰队案”中列入8艘3500吨级建造计划。之后由于6艘改建更大的5500吨级轻巡,3500吨级轻巡洋舰仅完成2艘天龙级。即天龙号和龙田号。
与当时列强主要将轻巡洋舰用于主力舰队护卫和侦察警戒不同,日本海军一开始就决定将天龙级设计为水雷战队旗舰(乙巡),因此拥有重武装、鱼雷兵装和高航速,外形上也与放大后的峰风级一等驱逐舰类似。船体中心线上布置4门人工装填的三年式140毫米主炮,舰尾安装1门76毫米高炮。由于舰体空间较大,可以安装比驱逐舰火力更强的2座三联装旋转式鱼雷发射管,单弦鱼雷齐射量为6枚,鱼雷口径也由驱逐舰的450毫米扩大到533毫米。为获得高航速,天龙级安装了3座布朗-柯蒂斯式齿轮减速涡轮机,功率比旧舰高出一倍有余,而且船体细长,最大航速可达33节,居当时世界之冠,轮机舱部分的舷侧装甲厚63毫米,可抵御驱逐舰的炮击。
2艘天龙级在日本海军巡洋舰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但受吨位过小的影响,与随后完成的美国奥马哈级轻巡洋舰相比,火力、居住性、适航性都不佳,因此“八四舰队案”中剩余的6艘3500吨级轻巡改建为5500吨级。之后5500吨级轻巡更发展为3级14艘的庞大家族,其舰体基本设计均参考天龙级而来。
天龙级在刚完工一年后的1920年即随同日本干涉出兵西伯利亚,担任运输船队的护卫工作。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龙田号曾满载救援物资从吴港开赴东京,参与抗震救灾活动。1924年3月19日,龙田在佐世保港外参加演习时不慎将吕-25号潜艇撞沉,艇上人员全部遇难。1928年后两舰逐渐老化,将水雷战队旗舰任务转交5500吨级轻巡后,主要用于中国方面警备。1930年代的几次改装修改了桅杆外形和一些细节,但由于空间有限,不可能进行大规模改造。1937年秋冬,两舰曾参与对中国沿海的封锁。
1941年日美开战时,已经严重落后的天龙和龙田组成第18战队,奉命支援第6水雷战队进攻威克岛。第一次进攻在守军的有效反击下失败,之后在第2航空战队支援下方获成功。1942年6月后天龙号改配属于第八舰队,进驻拉包儿,参加了第一次所罗门海战,此时两舰已不能用于一线防务,主要充实运输工作。1942年12月18日,天龙在支援新几内亚岛登陆作战时被美军大青花鱼号潜艇(SS-218)击沉。1944年3月13日,龙田在八丈岛以西海域被美军玉筋鱼号潜艇(SS-381)击沉。
(8)川内级
作为1920年“八八舰队辅助舰艇建造计划”中推出的最后一代5500吨级轻巡,川内级原定建造8艘。后因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列强竞相发展大型化的辅助舰艇,海军要求优先建造更大的7100吨级侦察巡洋舰(古鹰级),实际只有前3艘川内、神通、那珂作为5500吨级轻巡开工并建造完毕,已开工的加古改为按7100吨方案建造。那珂的舰体于1922年开工后不久即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中遭遇大火焚毁,后被迫重新开工兴建。
与前代5500吨级轻巡长良级相比,川内拥有罕见的4个烟囱(他们也是日本海军中最后的四烟囱军舰)。当时事业海军普遍采用石油作为燃料,但日本海军考虑到日本可获得的石油资源不足,且“八八舰队”中主力舰数量庞大,为减轻燃料负担,一反常态地采用了更多的燃煤锅炉。作为对比,长良级拥有10座燃煤锅炉和2座煤油混烧锅炉,而川内级装备的则是8座燃煤锅炉和4座煤油混烧锅炉,四个长度、粗细和间距不一的烟囱(1号烟囱最细最长,与后续几个烟囱舰安装有鱼雷发射管;3号烟囱直径最粗)也成为该级舰最突出的外观特征。除首舰川内为垂直首外,其他两艘安装的是与阿武隈相同的飞剪首。1934年“友鹤事件”发生后,耐波性不良的川内号进行改装,四个烟囱截为同一长度,这也是该舰与同级舰不同的外观识别特征。1930年代后期,为完善水雷战队旗舰职能,3艘川内级都安装了水侦弹射器和九三式“长矛”鱼雷。
太平洋战争初期,由于最新的阿贺野级轻巡洋舰尚未完工,川内级也就成为日本海军最新的水雷战队旗舰。川内、神通、那珂分别担任第3、第2、第4水雷战队旗舰,掩护南方作战的登陆舰队。神通号率领第2水雷战队在泗水海战中与荷兰的多尔曼少将(Karel Doorman)指挥的盟军英美荷澳四国联合舰队激战,以鱼雷击沉1艘荷兰驱逐舰。战事进入中段后,3艘川内级先后投入瓜岛血战,主要负责为偷运物资上岛的“东京快车”驱逐舰队提供掩护。川内号作为田中赖三少将的旗舰,多次穿过狭窄的“铁底海峡”为瓜岛上的参军运送给养,在不利的环境下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未能扭转颓势。神通号1942年8月在白昼运输中遭美机空袭受损,修复后重新担任第2水雷战队旗舰,1943年7月13日在科隆班加拉夜战中遭美舰集中射击沉没。第3水雷战队旗舰川内号1943年11月2日在奥古斯塔皇后湾海战中遭美舰伏击沉没,最后幸存的那珂号1944年2月17日被美机炸沉于特鲁克西南海域。
(9)夕张级
1920年8月,日本海军完成了“八八舰队案”的筹划,开始正式实施这一以大舰巨炮建造为核心的大舰队计划。由于有限的资金需要集中于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建造,辅助舰艇建造费用被挤占,特别是作为水雷战队旗舰的二等巡洋舰仅有2艘3500吨级的天龙级和由天龙级改进而来的5500吨级球磨级,设计颇为老旧,数目也显不足。已经锋芒毕露的平贺让博士决定设计一艘带有实验性质的小型巡洋舰,以证明在3000吨级大小的船型上同样可以具备5500吨级轻巡的战斗力。夕张号挪用1917年度舰艇建造费,1922年6月5日在佐世保工厂开建,1923年3月5日下水,同年7月31日即加入现役。
为了节约重量,夕张号采用了大量创造性的设计,武备全中线布置,前后各一座双联140毫米和一门单装140毫米主炮,4具鱼雷发射管也安装在中心线上,如此单舷火力投射量可与5500吨的球磨级相当,向后弯曲的烟囱集合了全舰所有烟道,可以空出大量甲板空间来布置装备,如此基本实现了3100吨级舰体上装载5500吨级轻巡兵装的目标。这一崭新的设计观念给其他列强带来了相当的冲击,日本军舰的设计从此独树一帜。不过本舰由于兵装重量过大,舰体偏小,续航力不佳(3300海里/14节,峰风级驱逐舰为3600海里/14节),多作为近海防卫。
由于夕张号的成功,平贺让立即提出将“八八舰队辅助舰艇建造案”中的8艘5500吨级轻巡洋舰全部建造成与夕张类似的小型化产物。但在华盛顿条约签署后,主力战舰建造全部中止,五强的注意力统统放到了巡洋舰建造商,夕张在远洋性能和火力速度上虽然与过去的5500吨级舰旗鼓相当,但因为船型过小,不足以进入“海军假日”后列强的新造轻巡洋舰(美国的奥马哈级、英国的霍金斯级)相比,在条约型巡洋舰日趋大型化的背景下,夕张后续舰的试验工作随即终止,日本海军转而开始建造吨位更大,装备200毫米主炮的7100吨级侦察巡洋舰古鹰级。
夕张级虽然仅间一艘,但其尝试的多项先进技术大大影响了日后日本重巡洋舰的设计,弯曲型烟囱的尝试甚至用于战列舰长门号的现代化改装。更重要的是,为适应华盛顿条约的限制,各国在尝试在条约限制范围内最大限度发挥战舰的潜力,而夕张号所代表的小舰重兵装、将一切闲置空间用于战斗力提升的思路更是成为日本舰船设计人员的圭臬,与10年后“友鹤事件”、“第四舰队事件”发生紧密相关。
夕张号竣工后即担任第1水雷战队旗舰,此后一直在水雷战队负责驱逐舰指挥。1937年日军近逼广大,9月14日夕张曾在虎门附近与陈旧的中国海军肇和号巡洋舰展开炮战,将后者重创。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夕张号归属第四舰队第6水雷战队,参与威克岛攻占作战。因火力不足,第一次登陆未能成功,本舰也被美军岸炮击伤,两周后再航母舰载机及第6战队支援下获得成功。1942年7月10日夕张编入第八舰队第2水雷战队,8月8日作为三川舰队一员参加了第一次所罗门海战,取得大胜。但此时本舰设计上的弊端已经暴露:由于在小型船体上安装了过重的武装,又要求高速性,舰体余裕度不足,缺乏空间进行改装,以至于战争后期为增加对空机炮不得不拆除2门主炮。由于性能已经落后,夕张此后主要用于运输船队护卫。1943年11月24日本舰被美机炸伤,次年4月27日在帛琉群岛西南海域被美军潜艇蓝鳃鱼号(SS-242)击沉。
(10)阿贺野级
在3批14艘5500吨级轻巡建造完成后,日本海军就没有再大规模建造轻巡洋舰,只建造了实验性质的超小型轻巡夕张,4艘“鱼目混珠”的伪轻巡最上级以及3艘香取级练习巡洋舰。这样到太平洋战争前夕,日本海军的全部轻巡洋舰兵力为20艘,而同期美国为26艘,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加上5500吨级轻巡日趋老化,日本在轻巡洋舰方面一下子陷入了数量、质量皆处于劣势的窘迫境地。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日本海军在1939年度的04舰艇补充计划中加入了4艘6652吨乙型(水雷战队旗舰)巡洋舰阿贺野级,计划用作水雷战队旗舰,以补充和替代老旧的5500吨级轻巡。
阿贺野级的设计工作由造舰名手福田启二少将担当,由于脱离了军控条约对战舰吨位的束缚,自阿贺野级起,日本海军轻巡洋舰普遍采用后倾的单烟囱、高大挺拔的新型舰桥、双联装主炮和宽敞的飞行机整备甲板,为充当水雷战队旗舰,率领小型高速的驱逐舰,阿贺野级外形短小精悍,机动性较佳,4台蒸汽轮机提供100000马力的动力,最大航速可达35节。防护能力在日本轻巡洋舰中属于优秀,与他国巡洋舰相比亦不十分逊色。承袭水雷战队旗舰强火力,重雷装的传统,阿贺野级装备3座双联装152毫米主炮,超过5500吨级轻巡的140毫米炮,但全部依靠人工装填,射击速度较慢。5500吨级轻巡上分列两舷,操作困难的4座双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则被更换为 布置于中轴线上的2座四联装样式,并具备二次装填能力,用于发射九三式氧气鱼雷。为加强远程侦察能力而装有1座吴式二号5型弹射器,可搭载2架零式3座水侦。
1940年6月至1942年11月,4艘阿贺野级相继动工,其中阿贺野、矢矧、酒匂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建造,能代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建造。但由于战时进度缓慢,首舰完工时已是中途岛海战后的1942年10月了。美军航空兵越来越显著的优势反衬出以对舰作战为目标的阿贺野级防空火力贫弱——本级舰建造之初只装备了2座双联装76毫米高炮和2座三联装25毫米机炮,根本无法应对激烈的战局,生存力极为脆弱。阿贺野1942年10月31日完工后立即开赴所罗门群岛,取代长良任第10战队旗舰,参与了韦瓦克侵攻战,奥古斯塔皇后湾夜战,均无建树,其后担负输送任务,1943年12月因受到潜艇攻击而受伤,返回土鲁克群岛紧急修理后再次参战,1944年2月16日向本土返航途中,再次受到潜艇攻击中2雷而沉没。
2号舰能代于1943年6月30日完工,取代神通号担任第2水雷战队旗舰。1944年莱特湾海战中该舰随同栗田部队行动,萨马岛海战结束后,于10月26日返航途中在菲律宾西北方海域遭TF38空袭战沉。3号舰矢矧1943年12月29日完工后取代阿贺野担任第10战队旗舰,随后调往菲律宾归属小泽机动部队。1945年4月6日,担任第2水雷战队旗舰的矢矧随大和一同参与“菊水特攻”,次日被美机炸沉于东海海面。4号舰酒匂1944年11月30日方告完工,残存到战败尚可行动。该舰在结束遣俘任务后移交给美国,解除武装后于1946年7月1日在比基尼岛“十字路口”原子弹试验中炸沉。
(11)大淀级
进入无条约时期后,日本海军长期以来用以充当水雷战队和潜水战队旗舰的5500吨级轻巡已经严重老化,因此在1939年的04舰艇补充计划中列入了一系列新型轻巡洋舰。其中136、137号舰史2艘8164吨级的丙巡(潜水战队旗舰)巡洋舰,计划用于指挥海大型潜艇进行夏威夷方向作战。
丙巡是乙巡(水雷战队旗舰)阿贺野级的改进增强型,为配合潜艇的大航程而拥有大续航力(8700海里/18节)和强大的通信/侦察能力。由于它们不必用于舰队决战,因此出现了异乎寻常的现象——拥有相当于重巡洋舰的排水量,却不安装大口径主炮,只有2座三联装155毫米主炮(最上级轻巡洋舰改为重巡洋舰后的遗物)和4座新开发的九八式双联装100毫米炮,防空能力突出。舰载机是丙巡的精华所在,该级舰后甲板上设有长达45米的二式一号10型弹射器和从舰体中央延伸到后部的超大机库,原计划搭载2架零式3座水侦,后变更计划为6架新型高速水上侦察机“紫云”(E15K1)、航空兵装与重巡洋舰利根级相当,可以再远距离上(“紫云”航程达1408公里)发现敌舰队并引导通信能力贫弱的潜艇进行攻击。
136号舰大淀1941年2月14日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2年4月2日下水,137号舰仁淀的建造计划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取消。1943年大淀号完工时,潜水战队用兵思路已经发生变化,加之“紫云”开发不力,迟迟无法上舰,该舰不得以转用作拉包儿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卡维恩之间的运输通报舰。进入1944年,日本海军的燃料危机日益凸现,大型舰只的出动受到限制,而大淀因为拥有强大的通信能力和巨大的内部空间,被选中担任联合舰队旗舰。机库改造为司令部设施,弹射器也改为普通的吴式二号5型,只搭载2架水侦,1944年5月4日大淀正式成为联合舰队旗舰,司令长官丰田副武大将在停泊于柱岛泊地的该舰上指挥了“阿号作战”(马里亚纳海战)。嗣后由于司令部转移到神奈川县日吉台地下室,大淀也就成为联合舰队的最后一任旗舰。
结束旗舰勤务的大淀加入小泽部队参与了莱特湾海战,在瑞鹤号航母沉没后暂代旗舰。1944年12月26日下午,大淀与足柄号重巡洋舰、6艘驱逐舰在恶劣天候掩护下突入民都洛岛滩头,炮击美军登陆场和机场,取得一定战果。这也是太平洋战争中日军最后一次战术胜利“礼号作战”。大淀号随即返回新加坡,参与第4航空战队运输战略物资和燃料回国的“北号作战”。进入1945年,大型舰艇不再出动,大淀于3月1日重新定义为训练兼警备舰,停泊在江田岛湾内作为防空炮台使用。5月1日空袭中该舰遭命中起火,7月28日吴港大空袭中再遭大量近矢弹,舰体一侧破损倾覆于港内。1947年大淀浮起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