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友到仇敌”-达喀尔之战让二战英法盟军兵戎相见

达喀尔战役,较常为人知的名称是威吓行动,是于1940年9月盟军发动的一场不成功行动,其目的是为了要夺取维希法国控制的法属西非(今日的塞内加尔)达喀尔的控制权,由夏尔·戴高乐率领自由法国军队发动进攻.最后的结果是以盟军的撤退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和法国都是同一条战壕里的反法西斯盟友,可两国并非没有流血冲突,其中发生在1940年9月的达喀尔之战就是英法一夜间“从战友到仇敌”的真实写照。


丘吉尔和戴高乐

1940年夏,纳粹德国依靠“闪电战”轻松打垮号称拥有“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与法国并肩战斗的英国只能狼狈地从欧洲大陆撤回30万残兵,依托海峡作为护身屏障。历史学家称,在美苏均未参战的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天平几乎已经“真切”地倒向希特勒。不过,英国首相丘吉尔仍坚持把反法西斯战争打到底,他热情欢迎以戴高乐为首的自由法国力量转移到伦敦,以便延续“战斗友谊”。但另一方面,丘吉尔又害怕已经投降的维希法国政府会将残余海军交给纳粹驱使,用于渡海作战。为了防患于未然,丘吉尔决定抢先粉碎处于非洲殖民地的法国军队,阻止德国获得法国的军事遗产,尤其要避免停泊在非洲港口的法国军舰成为德军登陆英伦的“摆渡船”。

1940年8月,英国政府通过“M行动”方案,“M”来自Menace(意指威胁)的首字母。任务目标是摧毁停泊在法属西非首府达喀尔的维希海军舰队。这支舰队核心是“黎塞留”号战列舰和“乔治·莱格”号、“光荣”号、“蒙特卡姆”号巡洋舰。这些军舰拥有大口径火炮,航速快、防护性好,其中的“黎塞留”号拥有8门口径达到380毫米的巨炮,威力巨大。

为避免进一步刺激“伤心透顶”的昔日盟友,丘吉尔找到自由法国领袖戴高乐,提议“M行动”由英国海军与自由法国军团共同执行,前者负责海面进攻,后者则在英军取得制海权后登陆达喀尔,获取法属西非的控制权,进而成为堪与维希法国抗衡的独立政治力量。此时,戴高乐正为“寄人篱下”感到郁闷,当然希望能有一块地盘,可一想到要与英军合伙攻击同胞,内心又充满矛盾。面对犹豫的法国人,不耐烦的丘吉尔索性摊牌,表示不管自由法国军队去不去,英军都要攻打达喀尔,而且英国单干的后果是英国直接吞并这块法国属地,同时拿走法国政府在战败前转移到达喀尔的黄金(约1700吨)。事已至此,戴高乐无法继续推脱。

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

1940年9月中旬,以“皇家方舟”号航母为核心的英国特混舰队正式启程,包括2艘战列舰(“巴勒姆”号和“决心”号)、3艘重巡洋舰(“德文郡”号、“澳大利亚”号、“坎伯兰”号)、2艘轻巡洋舰(“飞龙”号、“德里”号),以及一些驱护舰和邮轮。自由法国军队也拼凑出“布拉柴”号护卫舰,“佩恩兰”号和“维斯多兰”号运输舰参加行动,此外还有2400名自由法国军人随船出征。似乎是要向英国表达不满,戴高乐拒绝与英国舰队司令坎宁安中将共处一舰,坚持呆在法国战舰“布拉柴”号上。

“M行动”是以9月23日的一次劝降行动开始的。为了减少伤亡,英军接受戴高乐的要求,先安排自由法国代表乘坐从“皇家方舟”号航母上起飞的运输机,前往达喀尔城郊的瓦卡姆机场,在那里,自由法国军官靠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当地的法军司令放弃抵抗,从而使英国舰队不用担心驻瓦卡姆的法国空军的威胁。紧接着,英国军机还跑到达喀尔上空,大量投放三色传单,称戴高乐指挥的自由法国军队已在英国舰队掩护下抵达外海,希望当地法国军民“竭诚欢迎”。

然而,事情并不像坎宁安和戴高乐想的那么简单,达喀尔要塞司令朗德里奥上将是个保守的法国军人,其行事准则是“服从命令”,而他当时得到的命令是“粉碎英国和法国叛徒的进攻”。有意思的是,与朗德里奥抱有同样想法的法国人不在少数,他们认为“丘吉尔派兵进攻法属西非,是为了在法国人的伤口上撒盐。”朗德里奥以这样的口吻,回绝了戴高乐和坎宁安的联合劝降,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10时35分,坎宁安向法属西非当局发出最后通牒。焦急的戴高乐也向法属西非总督布瓦松和要塞司令朗德里奥发出急电:“我请求你们不要反对自由法国部队上岸,无论如何,(你们)对我们的攻击将导致悲剧发生。”可是,布瓦松的回电异常坚决:“我负责任地通知您,强行登陆将遭到阻止。”

二战法国“黎塞留”号战列舰

1940年9月23日11时45分,从英国航母上起飞的攻击机开始轰炸达喀尔市区,空袭持续了1个小时,造成72人死伤。同时,海面上的英舰也开始炮击达喀尔港口和防御炮台。不过,随行的自由法国舰艇始终没有动作。让坎宁安和戴高乐都没想到的是,达喀尔法军的抵抗异常顽强,超级战列舰“黎塞留”号更是依托港口防波堤和侧翼炮台的掩护开炮还击,该舰的8门主炮可以把半吨重的炮弹打到数十千米外,加之有良好的火控装置实施射击校正,英国军舰稍微靠近港湾就会遭遇“灭顶之灾”。此外,港口主航道两侧还各有1座钢筋混凝土炮台,部署有9门240毫米加农炮、3门152毫米榴弹炮和4门138毫米高平两用炮,能在很远的距离击中来犯敌舰。双方炮战持续超过4个小时,试图强闯港口的英军“德里”号轻巡洋舰和“英格尔菲德”号驱逐舰被岸炮打残,港内的法军“勇敢”号驱逐舰也挨了1发203毫米炮弹,全舰瘫痪,舰上83名官兵身亡。

由于双方打成平手,戴高乐建议英国舰队暂停行动,让他再次出来当“和事佬”。可是到了23时许,英国海军部发来急电,表示丘吉尔的意思是“一不做,二不休”,绝不让达喀尔的守军获得喘息之机。

1940年9月24日1时,坎宁安向达喀尔方面发出新的劝降电报,希望他们“识时务”,可是得到的答复是:“法国将西非托付给我们,我们将战斗到最后一人。”7时,双方炮战再启,法国军舰和炮台依托更占优势的瞄准系统,一连打出好几个高潮,英国“巴勒姆”号战列舰连中4发炮弹,不得不退出战斗。法国水兵还在狭小的达喀尔港内连续变换泊位,既躲开英国舰炮和飞机的攻击,又出其不意地轰击对方。坎宁安出动航母上搭载的“贼鸥”式和“箭鱼”式攻击机,打算向港区内的“黎塞留”号投掷鱼雷,可是守军的防空火力异常密集,英军损失4架飞机后被迫撤离。

战斗进行到深夜,戴高乐终于打破“不上英舰”的诺言,跑到“巴勒姆”号上与坎宁安讨论战情。伦敦的电报雪片般飞来,要求他们发动强攻。可是两人都明白,在粉碎守军的抵抗之前,自由法国军队无法登陆,因此他们拒绝执行伦敦的命令。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英国和自由法国联合舰队进退两难之际,达喀尔守军的1艘潜艇“贝维齐耶”号居然偷偷溜出达喀尔港,试图在英舰眼皮底下玩“麻雀战”。

维希法国国旗

1940年9月25日9时许,“贝维齐耶”号发现英舰再次靠近港口,艇长朗斯洛少校通过潜望镜发现英舰“巴勒姆”号的整个船体侧面就暴露在自己正前方1500米处。如此完美的攻击机会怎能错过!他立即命令下潜至30米,艇艏4个鱼雷发射管做好战斗准备。几分钟后,4条鱼雷直扑目标。“巴勒姆”号的值更官及时发现鱼雷来袭,大喊“右满舵”!“巴勒姆”号紧急转向,4条鱼雷从该舰一侧滑过,可是呆在“巴勒姆”号旁边的“决心”号驱逐舰却倒霉地被1条鱼雷击中左舷,炸开15米长的大口子,不得不由友舰拖到外海抢救。

仗打到这一步,英国人攻占达喀尔的意图已无法实现。25日9时45分,坎宁安电告伦敦:“鉴于我舰不断受损和达喀尔守军的顽强抵抗,我只能下令结束战斗,离开战场。”这一决定也宣告丘吉尔一手策划的“M行动”以失败告终。

就在英国舰队离开达喀尔外海之际,同样调转船头的自由法国军舰“布拉柴”号上,脸色凝重的戴高乐对身旁的秘书说:“这应该叫‘C行动’,Corner(意指困境)的C。”的确,英国“以硬对硬”的攻击行动没有达成预期目的,倒是日后戴高乐的攻心战术让这一切有了转机。1942年底,在自由法国运动的不懈努力下,法属西非当局和驻达喀尔港的法国舰队终于改弦更张,加入盟军对德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