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 | 面包和马戏
古罗马的兴起,其实是几个文明在亚平宁半岛争斗的产物。其中伊达拉里亚人,是前罗马文明中最有名,且对后世罗马影响最大的一支。关于罗马城究竟由谁建立,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由伊达拉里亚人建立,而另一观点则认定由拉丁人建立,关于这一点,学界至今仍然存在争议。有句俗语叫: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由此不难看出罗马城的建立,可能没有一个确切的日期。
罗马台伯河周围的七个山丘,原先是七个很小的居民点,而且现在也有观点称,这七个居民点也不一定是一个部族,应该包含了伊达拉里亚人,拉丁人,萨莫奈人。罗马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共同体,要从王政时代以后算起,所谓王政,很多人认为就是伊达拉里亚人统治的时期。尤其当我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后,总是认为古希腊、古罗马是平等的原始社会,无论“共和”还是“民主”均与原始时代的原始平等、原始民主有关。事实并非如此,这两个国家的早期,都有国王存在,并不是民主。比如希腊的“王”称为:巴塞留斯,罗马“王”则称:勒克斯,两个名词在现代汉语翻译中都被译成“王”,或者“军事领袖”。当然早期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所谓的君主,应是每个部族当地的领袖。后来由于暴君塔克文强暴了一位贵族女性卢克蕾提亚,导致人民愤起将其推翻。从此,罗马进入了共和时代。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的卢克蕾提亚雕塑
共和时代的罗马,贵族与平民阶层的不断博弈,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今有观点认为:希腊民主、罗马共和皆与商业活动有关。此观点实际从克里斯蒂安·蒙森开始,开创了解释古希腊、古罗马史的传统,这种传统被称为现代主义,持此观点的学者特别乐忠于用古希腊、古罗马与现代的西方社会进行比较。而现代的西方,无论是民主、共和、议会制度都和资本主义有关,由此他们便产生了“古代资本主义”的说法,认为古希腊和古罗马商业的发达,出现了强大的商人集团,从而促成了原始的资本主义概念。这套说法曾经在西方影响颇深,而且蒙森不仅按照这套思路解读古希腊、古罗马,还用此解释罗马法。此后包括马克思都受其思想的影响,以至于马克思有一个观点:认为罗马法是古代商品生产者的世界性法律,罗马法几乎用不着修改便可以直接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这都是马克思的原话。
但是此类现代主义的解释,到了20世纪后受到非常大的冲击,尤其在战后,古希腊史、古罗马史的研究,由现代主义转向了原始主义。原始主义最大的特征,强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种种制度与思想与现代社会完全是两种概念,简单的说,古希腊民主并非当今之民主,古罗马共和也非当今之共和,并且这两个古代国家的制度,均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从农业文明观点出发,古罗马社会很容易理解,但是希腊却以山丘为主,土地贫瘠,农业并非主要产业。我认为这种“原始主义”的说法也不一定正确,包括雅典起源的阿提卡中心平原,最早也是经营农业的。大家知道,罗马早期共和时代的执政官,以及罗马的民、兵制度都以亦兵亦农为特征,早期共和时代的执政官,其最大的美德,便是在行使执政权利之余,在田里务农。一旦国家需要,便拿起武器率领民众抵抗外敌,这也是今天美国民众持枪文化的由来,亦农亦兵。其中典型的代表便是罗马共和时代早期的政治家卢西乌斯·昆提乌斯·辛辛纳图斯,当年退休后的辛辛纳图斯在自家的田地里耕种,恰逢国家受到外敌入侵,元老院的使节找到了这位前执政官,表明来意后,辛辛纳图斯擦去脸上的泥土和汗,穿上妻子从家中取来的老旧元老院长袍,立刻赶赴罗马,击溃了敌人,并在获任后的十六日交卸了独裁官的职务,重返自己的田地。美国人同样以继承这种传统自居,俄亥俄州最大的城市被命名为辛辛那提,以纪念辛辛纳图斯。
早期的罗马公民其实就是农民,在公民中德高望重的长老被称为贵族。但是慢慢的,贵族的含义由道德高贵,转变成贵族血统,开始了贵族阶层与平民阶层斗争的时期。这一阶段,很多学者认为早在罗马王政时代已经开始,公元前578年至公元前534年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统治时期,推行了塞尔维乌斯改革,将能服兵役的公民按财产划分为5个等级,每个等级提供数目不等的军事百人队,共计193个百人队。创立百人队大会,取代了库里亚大会的宣战、选举、审判权力。193个百人队,每队有一票表决权。把氏族部落按地区划分为4个。这一改革完成了古罗马由氏族制向国家的过渡。罗马最早的城墙被称为塞尔维乌斯城墙,而塞尔维乌斯奠定了罗马作为七丘之城的基础。这场改革有些类似雅典的梭伦改革,即罗马人中不能存在奴隶,如果在战争中,有人被俘成为奴隶,那么必须将其赎回,同时宣扬人均有其地等等。这一改革,反映了罗马平民的力量,经过几次所谓的分离运动后,至迦太基战争之前,罗马基本实现了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制共存的社会状态,这也是罗马人认为整个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比如在非常时期,会有独裁官,而在和平时期,真正掌权的是代表贵族的元老院(参议员或国会),同时元老院选出的执政官任期,仅有一年,此外,经过几次平民运动,形成了平民自己的组织:平民大会。平民通过选举代表其利益的“保民官”参与整个国家的行政事务,逐渐形成了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独裁官、保民官三种权利与制度的共融。
此多种制度结合的形式,对罗马的发展壮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克服了希腊城邦的直接民主制与斯巴达贵族制中的缺陷。罗马吸收优势,以包容的社会结构,迎来了罗马共和国的诞生。
罗马共和国史上,有几次重要战争,以萨莫奈战争,征服罗马周围的萨莫奈人,随后罗马持续扩张,将南部的希腊城邦也囊括进版图之中,后来经过普洛斯战争、马其顿战争向大希腊地区扩张。此时,罗马遇到了它最大的敌人:迦太基。经过三次激烈的战争,罗马战胜迦太基,初步形成地中海地区的霸主地位。
随着版图的扩大,罗马内部的矛盾开始逐渐冒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自布匿战争以来,罗马长期对外征战,导致原来的公民兵制度越来越难以维持,长期在外征战的罗马军团无法同时兼顾国内的务农义务,所以公民兵制转变为义务兵制,而义务兵制规定,士兵的服役期竟然长达二十多年,逐渐兵、农产生分离,直接导致维系罗马共和国的小农体系开始衰落,这些小农以及由小农转变而来的士兵对元老院的不满日渐高涨,从某种层面看,这一现象与近代的民粹主义十分类似,小农阶级希望有个强人带领他们推翻贵族,从而更多的照顾他们的利益。由此,古罗马便出现了军事上的强人,诸如凯撒之类,而凯撒突破了罗马共和的一个传统——用军事手段解决政治问题,凯撒带领军队跨过卢比孔河,以内战的方式解决权利问题,此种传统一直延续至罗马后期的统治者,虽然罗马的最高执政官仍然由元老院认定,但此时的元老院早已蜕变为傀儡,无法切实制约强人的势力。
为了维系古罗马的政治格局,统治者需要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甚至有学者称,今天欧洲福利国家的传统,便是继承了古罗马的衣钵。古罗马有句名言:面包与马戏。由此不难看出,当时的罗马统治者除了需要保证罗马公民的物质需求外,还需要提供足够的精神需求。所以面包与马戏就成为古罗马元首争取百姓支持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今天看到罗马如此多的公共浴场、斗兽场、竞技场便与此有关。这也是古希腊、古罗马与东方国家很不同的一点。
在东方专制国家,城市中的大部分建筑都是皇家宫殿,服务老百姓的民用设施少之又少。在古罗马,除了提供面包与马戏外,还为多子女家庭提供我们今天所说的儿童津贴,按照人口数量发放粮食,这些都被认为是现代福利国家的雏形。对于古罗马帝国灭亡的种种原因,尤其在启蒙时代后,将灭亡的原因归结于罗马传统宗教的衰落和基督教的做大,另一种说法称,由于古罗马人长期使用铅作为水管的原材料,导致慢性铅中毒,智力一代不如一代,最终导致灭亡。还有一种说法和我们现在反福利国家的说辞有关,认为古罗马的衰亡是由于国家福利做的太过,导致末期的古罗马财政发生严重危机。无论如何,古罗马当时建立的种种制度,大部分与现代的西方国家都是息息相关的。
除此之外,当时的经济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解释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术传统中一直有所谓的现代主义和原始主义这两支,现代主义强调商品经济,强调古罗马经济并非自给自足,强调古罗马大庄园生产的作用,当时的一些农学家的确也描述了这样一种经济,比如大家熟知的罗马三大农书的作者加图、克洛米拉都持此观点。其中克洛米拉的作品对葡萄种植园、葡萄酒生产、橄榄种植园、橄榄酒生产的工序,以及每一道工序中的经济核算均有详细描述,甚至提到最佳的耕种规模应是多少油格,所谓的油格便是罗马的亩,连需要匹配的奴隶数量也一应俱全。按照克洛米拉的说法,土地可以不是农民自己的,可以是租来的,这方面很像美国现在的租地农场主,他们的土地以租借方式获得,生产的农作物在市场上销售,再用利润的一部分支付地租,这样一来便可以在没有土地的情况下进行生产。如此租地农场的模式,在西方国家得到极大的运用。
长期以来,很多人以克洛米拉的记载,认为古罗马的农业是高度商品化的,据说每个罗马公民一年中有四个月,吃的是埃及的小麦,喝着来自高卢的葡萄酒。随后不久便有人提出了质疑,人们把克洛米拉著作中提到的数字进行了现代核实,结果美国学者经换算发现,现代意大利橄榄园的产量正好能够达到这个水平,也就是说,在现代科学的条件下,产量也不过如此,所以两千多年以前古罗马是不是有这么高的产量是很可怀疑的。其实中国也存在这类问题,如果按照历史记载,汉代的代田法和区种法,折算成今天的产量也是很高的,而那个时代是不是有如此高的产量,无非两种解释:一、当时的农业技术已经很发达,直至现在,技术停滞不前。二、古代农书中的说法是一种夸张,不能当真。
那么按照现在流行的原始主义说法,倾向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实际没有那么高,古罗马的各个城邦经济,相当程度上依旧是自给自足。而且按照持有现代主义观点的一些大学者,例如摩西·芬利等人也曾表示,所谓的高卢葡萄酒在古罗马时代仅仅是奢侈品,是在极少数贵族中流行的一种时尚,并不是由于高卢葡萄酒的产量大到可以使之成为大众消费品。无论如何,古罗马在共和末期和帝制初年,的确出现了商业比较发达的时代,确实出现了很多后人失传的技术,比如当年古罗马出现了带轮子的双轮滑犁,有着复杂滑轮系统的起重装置等,从此不难发现为什么罗马会保留下来诸多如此巨大的建筑,这一时期,称为古罗马黄金时代。此后逐渐进入了帝国晚期的混乱,不断遭到蛮族入侵,古罗马周边蛮族的强大是和蛮族的罗马化分不开的,一方面,蛮族越来越厉害,另一方面,后来的东哥特人西哥特人逐渐罗马化,晚期的很多罗马皇帝出身于蛮族。大家知道最后由于哥特人、匈奴人轮番入侵,以至在公元476年,罗马灭亡。
实际上在罗马灭亡之前的一两百年间,在君士坦丁以后,整个帝国不仅分裂成东西罗马,而且西罗马的统治中心已长期不在罗马的领土内,罗马从此时开始逐渐荒废。到了公元476年以后,在罗马出现了所谓的哥特人王国,东哥特王国与东罗马帝国的希腊人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史称希腊哥特战争。而这场战争的实质就是查士丁尼等人需要恢复失地,与各个蛮族集团发生的战争,随后东、西哥特王国先后灭亡。古罗马境内的日耳曼蛮族中比较强大的是伦巴地人,(伦巴第人原来以日耳曼语为通用语言,而现在已经拉丁化了的伦巴第人讲的却是意大利语),伦巴第人逐渐在北方站稳脚跟,控制了大片领土。被蛮族占据的南方曾被拜占庭收复过,但好景不长,此后整个古罗马进入混乱纷争的阶段。在长达几百年的混乱期中,意大利境内出现了几种体制,一种是教皇国,典型的政教合一体制,发展至今天也仅有梵蒂冈还保留这个体制,但是我认为现在的梵蒂冈已经不是政教合一了,只有教没有政,今天的梵蒂冈没有世俗公民,只有天主教公民。所谓的梵蒂冈公民不到一千人,都是高级僧侣,没有世俗人口。在梵蒂冈,包括管理梵蒂冈博物馆、教堂,甚至门口的雇佣军,他们都不是梵蒂冈的公民,所以就梵蒂冈本身而言,梵蒂冈已经成为一个纯粹的教廷。但是当年的教皇国并非如此,过去的教皇国确实是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严格说来“教皇”这个名称是不对的,因为教皇本身也是由红衣主教会议选举产生,不过是终身制罢了,如今教会里称其为教宗,没有人称他是皇帝,所谓的教皇是个误解,但是他们政教合一的制度是没有问题的。另外一种,是欧洲大陆封建制度在欧洲的延续。比如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等等,这一点由于时间原因,我们暂且不做扩展,以后留着咱们在友朋会课堂详细讲。
商业发达以后,意大利远海地区出现了商业共和国,意大利商业共和国和罗马共和国是两个传统,因为在意大利的中世纪,打着古罗马旗号的都不是共和制,无论查理曼帝国还是神圣罗马帝国他们都以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但是他们搞的都不是共和制,而当时的热那亚、威尼斯、比萨、阿马尔菲、包括佛罗伦萨,这些共和国都没有自称继承了罗马的传统,这些国家所称的共和与古代的共和有着本质区别,因为这些共和国基本建立在商业基础上,但是这些国家当时也不稳定,它们存在的政体,基本是寡头制与共和制的交替。这其中比较稳定的共和制国家就是威尼斯,佛罗伦萨是共和制、寡头制、教皇制交替轮换的状态,另外像阿玛尔菲就变成封建制了。
在这段时期,意大利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到了十五世纪后,意大利出现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主导力量就是教皇,我们今天谈到导致近代转型的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文艺复兴,另一个便是宗教改革。可是大家或许没有注意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却代表着两个方向完全相反的潮流,这两个潮流都是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发源于佛罗伦萨,其代表就是受到教皇支持的达芬奇等人,另外宗教改革其实同样起源于佛罗伦萨,以撒佛纳洛为主的教会纯洁运动,这个运动是直接冲着文艺复兴的,文艺复兴我们现在称之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本来的含义就是世俗主义,那么在撒佛纳洛等人看来就是已经信仰不纯粹了,但是他们要追求纯粹的信仰,所以撒佛纳洛在佛罗伦萨搞了一场运动,一方面反对富人,另一方面也反对教皇,因为在他们看来,教皇已经腐败了,而他们要强调基督教原始的东西,甚至认为人文主义的绘画都是伤风败俗的,在撒佛纳洛统治佛罗伦萨时期曾经在执政官广场焚烧过很多作品,甚至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家,也主动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烧,因为他们好像也认为自己的作品有很大的问题。实际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关系可以有很大的文章去做,他们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起了好作用,但如果文艺复兴是在德国发生,那可能方向就相反了,宗教改革也是同样,辛亏意大利的宗教改革没有成功,而如果其成功,文艺复兴的成果便都会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