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女教皇琼安

来源:三分钟读神话

联想与想象是人类能够产生群体记忆的重要因素之一,故而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诞生了许多饶有兴味的文化形象,女教宗琼安(Pope Joan)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历史人类学的经典命题之一,女扮男装一类的传说故事在各个民族间都有诞生和流传 。琼安故事的诞生并非个例,但是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特殊性。在欧洲,尤其是西欧与中欧,琼安的故事传播相当广泛。这一段关于中世纪天主教的传闻,是捕风捉影还是言之凿凿。琼安的诞生并非个例,但是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特殊性。

在我们一般的认知中,教皇均是男性,这样一来,一旦一个不能够出现女性的职业出现了女性,这种禁忌的秘密就会引诱人们前去一探究竟。

琼安的传说版本较多,现今最为大众所接受与认可的故事情节大致如下:公元9世纪中叶,一位女性通过隐瞒自身真实身份进入了罗马教廷,通过自身过人的学识与独到的见识,成功获得了当时教皇利奥四世(Leo IV)的青睐。在利奥四世死后,该女子成功被选为新一任教皇,圣名约翰(John),被称为约翰八世(John VIII) 。在经历短暂的统治后,琼安怀孕了,并在不久后的举行一次游行集会中当街分娩,被人们识破了身份。

关于琼安传说的其中一个版本

据说在公元9世纪中叶,一位拥有日耳曼血统(就是今天的德国啦)的女孩琼安,出生在南欧一个虔诚的家庭。琼安的父亲是一位神职人员,但是他却娶了来自北方金发碧眼的异教徒女子为妻,除了父母,琼安还有两个哥哥。

琼安本人十分聪慧,对于知识也一直充满渴望,但是根据当时教会的规定,女子是不能够读书识字的。有一天一位来自东方教会的学者路过琼安的村庄,跟这个小女孩无意中交流了几句,发现她天赋异禀于是十分欢喜,便私自决定教授她神学以及哲学知识,并在离开前保证一定会向更高层的教会反应,接她在教会学校继续深造(中世纪早期的学校基本都是教会开设的,主要讲解神学知识。教授古代语言之类的)。

过了没多久,果然教会有人来接他离开,在父亲的要求下,琼安跟随自己的一个哥哥一同前往学习。但是琼安的哥哥却没有琼安那般机敏,相反他更希望成为一名战士。琼安在教会学校学习期间,因为是女孩子,所以不能与那些臭小子们一起住,便借住在一位骑士家中。

尽管有一定的年龄差距,但是渐渐地两人还是产生了感情。但是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北方的维京人入侵,在村庄中烧杀抢掠,当时骑士正好率兵外出,躲过了一劫,但是家中却被洗劫,包括琼安的哥哥在内,几乎所有的人都被杀死,但是,此处有主角光环,琼安只是被打昏,留下了一条性命。醒来之后的她很惶恐,远离家乡加上与爱人分离,她最终决定隐瞒自己的真实性别,利用自己哥哥的身份继续闯荡下去。

随后琼安便开始在各地游荡,成为了一个游方修士。一边行路一边学习,加上她也很懂药理,于是一路行医治病,不久后来到了罗马。当时的教皇利奥四世正在遭受疾病的折磨,罗马城内的医生束手无策,听说有位很厉害的医生来到了罗马,便请她前来试试看。没想到竟然妙手回春,成功使教皇摆脱病痛,由此得到重用,成为教皇身边的秘书官。在利奥四世死后,琼安凭借崇高的声望被选为新一任教皇,她给自己取名约翰(John),也就是琼安的阳性名,被称为约翰八世(John VIII)。是不是很励志?

琼安成为约翰八世教皇

史书上记载琼安的统治时间大概在两年左右,这期间那位骑士不知通过怎样的途径找到了她的位置,琼安对此也甚是感动,便将他留在身边做自己的贴身护卫。嗯感受到了一股糜烂的气息,此处和谐一百字(没错这就是个假车)~~总之呢不久之后琼安就怀孕了,这下琼安的女儿身想要隐瞒都隐瞒不了。

琼安在担任教皇期间认为教会太过腐败了,于是颁布了很多措施进行改革,但是惹怒了她的政敌。正好遇上要举行一次游行集会,向民众展示教宗的权威和亲民的属性,政敌便预谋诱杀琼安的情夫,进一步刺杀教皇。于是在集会中骑士被诱骗随后被杀死,而琼安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在又惊又怒中当街分娩,被人们识破了身份,被感到受骗的人们杀死。
大多数关于琼安的叙述就这样戛然而止,甚至部分专门的传记作者也是如此 。而在此后,历史上便不再能够看到跟琼安有关的任何记述,她就这样消失在了文献记录中。而关于琼安最后的结局,有很多种猜测与想法。例如有人认为她因为难产而去世,或是称她因制造了如此严重的丑闻而被政敌软禁,亦有说法认为她后来带着孩子离开了罗马 。而这里还牵涉到琼安私生子的结局问题,有观点认为她的孩子未能出生便胎死腹中,也有人说他的孩子安然长大成人,最后也成为教廷内部的一员,有人说成了红衣主教 。

除此之外,在一些细微的问题上仍然存在争论。例如,有关琼安的身份,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她是来自于日耳曼的一个传道士家庭,也有人认为她来自于英国,拥有盎格鲁-撒克逊人血统 ,她的出生地点可能在今日德国境内也可能在英国境内。

琼安情人的身份也存在多个版本。据记载,琼安在年轻时离开家前往拜占庭游历学习,是跟随着一位修士,这位修士据说是她青梅竹马的恋人。但是在琼安到达罗马到成为教皇的这段时间里,有关这位恋人的记载基本没有,有传言称在此期间由于北方蛮族的入侵导致两人分开,那位修士也在混乱中身亡。因此琼安成为教皇之后,所怀子嗣的父亲究竟是她的恋人还是另有其人,也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 ;还有一些版本记录到琼安面对教廷的腐败感到愤怒,因此决定进行改革,但是改革的很多举措触怒了教廷高层,为她树立了许多政敌。

在此类说法的语境下琼安的结局往往都较为凄惨,因为她的命运由她的政敌来掌握。因此琼安究竟有没有发动过改革,她的倒台究竟是因为纯粹的掩盖丑闻需要还是背后有反对者的阴谋,也成为了没有办法处理的难题;但是该故事的最大争论焦点在于它的真实性,即女教皇是否真实存在过。

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依旧相信女教皇是一个鲜活完整的历史人物,但是有关这一点最难以解释之处在于很少有人能够回答为什么与女教皇同时代的史料从来都没有提及过这一人物,相反在相隔400年之后由一位遥远地区的修士记录下来并为人们所接受 。

罗马街头手持书卷的琼安像

目前公认琼安故事的最初版本是由13世纪中期法国修士让·德·梅利(Jean de Mailly)所撰写的 ,此后各版琼安故事大约都是由此版本衍生出来。根据让·德·梅利的说法,琼安的存在立即对教会产生了两个仪式性的影响:

其一,琼安产子之地被认为是不详的象征,故此后的历任教皇在进行巡游时必须避开该处,绕开后再按照原路线前进;

其二,在教宗的选举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对候选人性别进行确认的仪式,在教皇的花岗岩座椅上专门留有一个洞口,有神职人员对教皇候选人进行生理检查 。现实中教宗的游行确实并不经过传说中的琼安产子之地,第二个仪式亦不假,因此这两点便成为了女教皇传说广为流传的最大证据。

一个关于验明正身的八卦说法

据说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事件再次发生,此后的教皇在加冕前都要经过一道“验身”的仪式。

该仪式就是让教皇的候选人脱光了下身,坐在一个中间有圆洞的椅子上,然后会有专门的检查官用手去进行触摸,确保教皇的确是位男性才可以。在确认之后,检察官要对着在场的所有人大声宣布:“Habet duos testiculos, et bene pendentes.”(他有两个**,并且状况良好,拉丁语)。

然而针对这两个现象,均有学者进行过考证,并对该类解释进行了证伪。首先,教皇的巡游路线一直以来都不经过所谓的生子处,传言中所说琼安当街产下孩子的地点的街道过于狭窄,并不适合巡游的大队人马经过,更不必说街道两旁还有大量民众围观,或许从一开始在设计巡游线路的时候就并未将该地考虑在内,更改线路一说也是子虚乌有 。

其次,教皇的身份查验仪式在很多文献中都有提及,但是查验的原因却不是处于对女性充当教皇的防备,而是群众渴求触碰神圣的东西,掠夺新任教宗曾经使用过的物品,亲吻教宗的脚,是宗教需要与民众拉开距离的理由。回到那个奇特的仪式上来看,通过谈论虚无缥缈的附会传闻,民众参与到那个近乎亵渎的仪式中去,似乎他们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也能够上前触碰到教宗的生殖器官,以确保他是位男性。

虽然是用来进行对女性的反驳,但是让·德·梅利对他塑造出来的琼安颇具同情之心。琼安虽然最终难逃悲剧命运,但其才华和胆识亦难以掩盖。她的结局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由于女性在理智与情感间身不由己的挣扎 。

所以,琼安故事的性质在初期并非是为了丑化女性或用于其他政治目的,只是一个纯粹的教化故事。由于天主教会长期以来保持着两种主要的故事取材传统,其一是基于确信的材料来源,另外一种则是基于故事的传播可能形成的影响范围。女教皇的故事显然是基于后一种考虑。中世纪的信徒对这种故事取材方式司空见惯,故而不会对其真实性做过多要求。

但是到了1260年,女教皇的形象有了明显的转变,在埃蒂安·德·波旁(Etienne de Bourbon)的笔下,琼安的道德品质受到了攻讦,他将琼安树立成“暴露于欺骗、诡计、自满和过失的危险”下的典型,并嘲讽道:“女人尤其容易受到以上恶劣品质的毒害” 。

在后世看来这一行为并不能称得上明智,或许波旁的本意只是想扩大男女两性在宗教事务中的高低差别,但他在将“才女”丑化为“荡妇”的同时,也一手造成了对教皇和教廷制度本身的信赖危机。这无异于在向世人与广大信众宣布,琼安的存在是一个污点,即便神圣如天主教会,也会犯下重大的失误,这为后来宗教改革时期新教徒对教皇制度的抨击提供了依据,发出了先声。

此后琼安的形象便很难挽回,一个虚构的形象被世人毫无顾忌地大加利用,例如在1411年的布拉格(Prague)街头,一个男子化妆成妓女的模样,穿着类似教皇服饰的戏服在街上游行,以示对教会的讽刺 ;再比如1415年,捷克宗教学者扬·胡斯(Jan Hus)利用琼安的传闻在康斯坦茨会议(Council of Constance)上对教皇制度大加批判,他的拥护者们也以此宣扬教廷的过失 。


也表现为人们最喜欢描绘琼安当街分娩的场景

对女教皇传说的高频率发挥,使得教会本身终于对故事的真实性产生了警觉。第一位对女教皇的真实性产生质疑的是意大利天主教学者、后来的教皇庇护二世(Pope Pius II)艾尼阿斯·西尔维乌斯·皮科罗米尼(Aeneas Sylvius Piccolomini)。他通过严谨的考证,指出故事“并不真实”,是对历史真相的歪曲。他进而强调,教会不曾出错,也永远不可能出错,教皇制度是不容撼动的正确制度 。

可以说,对女教皇传说的澄清,是天主教会想要维护自身神圣想的一个必要手段,如果在这一点上不能向世人证明,那么这一“错误”便会始终伴随教会,与此相关的攻讦也不会停息。

然而,一场迟到的真实性证明,已难以阻挡女教皇传说在两百年间的流传造成的广泛影响。隐晦的中世纪传说,成为了近代早期人们用以达成自身诉求的一种凭借。此时的琼安被抹去了她的故事性和多样性,转而成为了一个固定的形象,成为反天主教人群攻击的目标。

也有人传说,这是因为琼安的政敌的认为,无论如何琼安的存在都不是一件好事情。一向只有男性才有资格获取的圣彼得的宝座,竟然被一个女性抢走了,这痛感十足地打了众多中世纪高级神职人员的脸。更何况这女人竟然如此大胆,公然淫乱,最后还生出了孩子,简直就是天大的丑闻!

于是政敌们想了想,与其宣扬琼安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如采用一个一了百了的方式——篡改史书,不在任何编年史中记载有关琼安的任何事迹,这样就算这一代的吃瓜群众将她的故事乐此不疲地谈论,只要没有文献记录,过上三十年,她就会永远地被人遗忘。所以此后的人们,就只能在罗马城市居民的闲谈中偶尔听到这一段仿佛空穴来风的宫闱秘辛。

就英国而言,女教皇成为了在亨利八世(Henry VIII)宗教改革时期新教徒攻讦罗马天主教的方向之一。新教徒们将琼安塑造成圣母玛利亚(Virgin Mary)和巴比伦荡妇(the Whore of Babylon)的混合体,前者将矛头引向天主教会,后者则进行贬低和抹黑 。

16世纪晚期,天主教和新教围绕女教皇传说的出处和准确度展开了激烈辩论,辩论的成果被总结为在1548年至1700年间产生的至少40份针对女教皇的小册子和译本,这些刊物还被大量的再版和重印 。

有趣的是,新教徒们本想以一个声名狼藉的女教皇来控告天主教会的堕落,却没想到,此举恰恰为琼安正面形象的重塑提供了可能。这种转机肇始于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时期。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有关女教皇的宣传册仅有2份 ,因为女王的廷臣十分害怕建立起女教皇和伊丽莎白一世之间的形象联系,故而尽可能淡化了女教皇的话题。同时,这一时期对女教皇传说的重新解释也意外地促进了对女性统治者合法性的认同。

1573年,艾伦·科布(Alan Cope)提出了他的观点:女教皇假如真实存在,只有两种可能性——女扮男装或是两性人(Hermaphrodite)。这个论断原本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两性人之说加深世人对天主教的唾弃情绪 ,但令人吃惊的是,时人居然更倾向于认同两性人的解释。学者们对此做出了分析,认为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的语境下,统治者应该兼具阴阳两性之长,既是国家的慈母,又是国家的捍卫者和大家长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对女教皇故事中负面性成分的淡化,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未婚的女性君主给16世纪英国人带来的对权威与性别观念的颠覆性影响。

1675年至1689年是女教皇传说的最后一波高潮。在这一时期,英国国内反天主教和反斯图亚特统治的情绪十分浓烈 ,激进的辩论家们又用起了100年前新教宣传者的手法,重新搬出女教皇的故事,意欲煽动国内的反天主教情绪。

但此时情况已不同于近代早期,距庇护二世澄清真相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并且由于传说本身并不站得住脚,因而在被这些辩论家门反复利用的同时,传说自身也变得越来越不可信。而一味使用女教皇作为反驳天主教的证据,这种做法最终适得其反,甚至触动了对宗教信仰本身的怀疑。

此时,人们又由衷地对女教皇恢复了好感,因为传说中的她在9世纪时就试图解释神是否存在的命题 ,现在又再次摆在了人们面前。人们不禁开始钦佩琼安在神学问题的思考和辩论中表现出的过人的胆识和智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新教辩论家们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做法适得其反,反而使得琼安的形象再次高大起来,而所谓抹黑大公教的目的也没有达到,可谓弄巧成拙。

此后的时间中对于女教皇传说的关注度有所下降,在工业革命及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忙于思考新出现的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一个已经澄清的传说故事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值得挖掘之处。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女权主义的兴起给予了琼安传说全新的解读空间。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女性主义运动逐渐风生水起,在不断强调女性独立自主的同时,女性运动的支持者们也将目光投向了古时候的著名女性,意图借助她们为女性主义争取合法性。一方面强调古代普遍女性处于劣势的情况,另一方面又强化个别著名女性人物的性别意识,以此证明女性运动由来已久,同时又将她们塑造成新时代女性效仿的榜样,这是女性运动的一般宣传方式。而如此著名的一桩公案,又岂能被放过。

除了因17世纪辨伪而扭转过来的琼安形象外,女性主义者还给琼安加上了一层女性性别带来的光辉。女性主义者对于琼安的存在深信不疑,他们认为天主教会对于琼安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加上政敌的排挤,琼安死后教会抹除了有关她的一切记录 。因为男人无法容忍女性教皇的存在,让女性来统领男性,这是无法接受的,因此最好的办法并非贬低琼安的地位,而是让人们彻底忘记她。

在克劳斯的笔下,琼安完全成为了一个为性别地位抗争的左翼先驱 ,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让同时代的男性汗颜。而在2009年出品的有关女教皇的传记电影中,更加强化了琼安对于性别的意识和抗争教会中无处不在的男权的形象 。对于这种解读,此处不做过多评价。新时期的琼安已经基本抹去了其性格中受到诟病的内容,就连中世纪思想家进行猛烈批评的作风问题,在近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也成为了人性的一部分进而得到了宽容。目前的女教皇更加符合现代人标准,独立自主又热情睿智,仿佛她并不是一个教皇,而是我们身边任何一位值得尊重的女性。

有相关的传记电影,不过拍的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