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游戏:浮图关牌坊二十座,七牌坊石碑任凭说
文 | 贺之见
独立成城的浮图关,有许多特别之处,围绕其周边的牌坊,便是其一。
根据相关记载,浮图关周边遍布多座牌坊,甚至作为其形象代表的大关门、仁靖门前,都各有牌坊。
牌坊为门洞式样建筑,最初功能是分割空间与做地理标志,朝廷未过于管制牌坊建立。
明朝初始,朱元璋意识到牌坊旌表功能能带来巩固统治的作用,开创圣旨恩赐牌坊先例。
皇恩所赐牌坊,在民间成为一种无上荣誉,于是人人争相注重言行,向牌坊看齐。
浮图关的牌坊,便是在此背景下,逐步建立。
从现有的浮图关照片来看,围绕佛图的牌坊遍布,究竟有多少?似乎没有定数。
民国《巴县志》,给出了答案,截至清宣统三年(1911):
仅巴县境内有一百一十九座牌坊。属官吏、功名者四坊,贞孝者六十九坊,长寿者四坊,德政者五坊……”
而明确记载牌坊位于浮图关的,统计出来有十九座。
不过,根据后世记载,另有一座淡氏百岁坊未漏记,为七牌坊中的一座,也就是说,浮图关的牌坊共计20座。
按县志所载,牌坊分布,分别为浮图关下2座,浮图关上7座,浮图关外11座。
按类型分,20座牌坊中,最多的是节孝牌坊计14座,百岁坊3座,德政坊3座。
浮图关典型牌坊:节孝总坊与崇德报功坊
浮图关有两道门最常用,出重庆城进浮图关的仁靖门,出浮图关西去的大关门。
仁靖门前,俩牌坊,即表中第一、二座牌坊:孝贞节烈坊与巴县节孝总坊。在已发现的照片中,巴县节孝总坊出场最多。
但最能代表浮图关的牌坊,则属大关门前的德政坊(表中第12位)。这座牌坊与后面雄伟的浮图关大关门,同在一框中,异常雄伟。牌坊上书“崇德报功”,纪念川东道台锡佩(韦卿)而立。
抗战期间,崇德报功”更改为“还我河山”“抗战建国”“自力更生”等字样,成为全国抗日精神支柱的生动代表,表达出全国抗日,复兴中华的愿望。牌坊照片还作为民国法定纸币背景图案。
除大门前的牌坊外,浮图关内的牌坊亦有影像流传,总体数目较少。
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来看,浮图关牌坊的所表彰的人极少,何况这样的密度在重庆已算是佼佼者的情况下。
取得牌坊,很难。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圣旨牌坊呢?
以数量最多的节孝牌坊为例,有研究认为,按规定需达到以下要求:
凡守寡25年以上,白首完贞,其间未传绯闻且年龄不超过50岁的节烈之女,经地方官上报,朝廷考察核实后,由皇上亲自御批下旨,才可立贞节牌坊。
浮图关二十座牌坊里,大部分都是节孝坊,地理位置多集中在浮图关外,现大坪英利大融城一直延伸到解放台小学一带,甚至其中有七座牌坊相连,民间唤其地名为七牌坊。
七牌坊的七座牌坊,按相关记载,分别是:
尹显*妻杨氏节孝坊,清同治七(1868)年建立,知县杨吏清题联:
纶音自天上颁来,守节全贞,大为泉台光面目;
坊表由闺中办出,扶纲植纪,合将巾帼愧须眉。
处士李文芳妻韩式节孝坊,清光绪三十四(1908)年建,无名者题联:
苦节而甘,五十年黄鹄兴歌,化为燕誉;
坤贞者吉,二千石丹毫挥洒,恭纪鸾纶。
诰封奉政大夫陶民贤妻余氏节孝坊,清光绪十四(1888)年奉旨、十五年建立,由无名者题联:
起北海波,有如古井;
伐南山木,寿此贞珉。
朝议大夫陈坤麟妻余氏节孝坊,清光绪二十四(1898)年建立,四川提学使吴庆坻题联:
女史守遗箴,纶綍初颁,苦节远同巴烈妇;
士林戴嘉惠,瓣香遥祝,芳名齐拜鲁诸生。
邑处士陶庶咸妻徐氏节孝坊,清宣统三(1911)年建立,巴县知县、知重庆府事耿葆奎题联:
恨事不可复思,一千里外夷陵,之死之生,指江水盟心,千秋此石;
皇天所以报德,二十年来苦节,哭夫哭子,倚威姑为命,寸草春晖。
诰封二品夫人巴职妇金陶氏乐施坊,清光绪十三(1887)年建立,无名氏题联:
处金贵义贱之时,闻盛举,佐高资,是诚宜远贲纶音,式矜坊表;
际道衰伦灭而后,以富孀,全苦节,也算得助扶正气,力挽颓风。
巴邑处士石如玉之妻淡氏百岁坊,无名氏题联:
东郡婺星辉,百岁芳型矜寿母;
北堂萱草茂,六朝人瑞表期颐。
这其中,金陶氏乐施坊出镜率极高,其雄伟壮观,是七座牌坊中的精品。《重庆市沙坪坝区志》有记载一座牌坊,疑似该坊:
这些牌坊中最高最大最好的一座是市中区白龙池巨商金十万为纪念其妻贞节而建,坊高10米余、宽约4米,全用峡石修建,刻有故事人物,花鸟图像,两边大石柱上刻有对联,牌坊顶端正中石匾上刻有“圣”字,表示奉旨旌表。
在美国《生活》杂志《威尔克斯的中国摄影集.By Jack Wilkes》中,我们发现这一组流传甚广的,以金陶氏乐施坊为背景的组图,Chungking Date。
透过这组照片,能清晰看清金陶氏牌坊后,至少还有三座牌坊,制式各异,可惜照片清晰度欠佳,不能看清全貌。图中俩人,有分析认为是威尔克斯安排美国记者palmerHoyt与Barbara Stephens(女)摆拍的照片。
现今七牌坊仅剩一较少使用的地名,牌坊已然不见,仅剩数十块石碑。石碑多为长方形,高约3~6米,宽约1.3米。
七牌坊未拆迁前,石碑与两旁房子建在一起,成为来往七牌坊的一道风景。
为何七牌坊这里如此多石碑?一是因七牌坊处于成渝东大路的必经之道,离重庆城不远;另一原因据学界研究,此地曾在民国扩城过程中,拆除了数块墓地,需重新安葬的坟茔,就此迁至七牌坊一带,包括墓碑在内的许多石碑,就聚集在七牌坊。
▲搬迁后的石碑(右侧第一块为罗元义父母墓碑。罗元义,字葆之,重庆天主堂管事、巴县盐商、重庆一霸,1886年重庆教案期间为生母出殡,民众在与其冲突中,11人死亡,30人受伤,结案时罗元义即被处斩枭示。一旁的中外褆福,也与罗元义有关) 图/网络
现今,原七牌坊上已建立起英利大融城,部分石碑搬迁至大坪循环道中的园林中。
从浮图关牌坊来看,不论是德政坊还是节孝坊,几乎都是达官显贵抑或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的秀场。德政坊自不必说,必定是为官者才有资格,奇怪的是,连节孝坊,每一座背后的人,都大有来头。
立牌坊,更像是一场上层人士的权利游戏。
平民百姓在此事上,毫无存在感。
这就造成上层人士与平民百姓的价值观极度撕裂,平民百姓直接躺平,这一套清廷引导的价值导向,你们自己玩吧!爱咋玩咋玩!
朝廷一边,朱元璋之后,节孝牌坊之类的旌表坊,立牌坊的审批权,建造牌坊的形制规模,均掌握在统治者手中。朝廷的目的在于通过牌坊引导国人的思想导向,以此控制社会,巩固统治。
对地方官员来说,“摄宰斯土,有风教责”,牌坊越多,是一个地方风气良好的直接体现,亦是一大政绩。
对坊主来说,矗立大道上的牌坊,是对坊主家族的褒奖,光宗耀祖!
而对下层平民老百姓而言,对牌坊虽有敬仰,但要来约束自身,不太现实。
整个国家的人口组成决定施政者的方向,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情况下,不可能严格要求妇人不可再嫁,再则,这样的管理成本太高,实在不是划算的事情。现在人口学家常说的是,比例失衡容易引起社会问题,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男女比比例105.07:100,清朝时比例失衡严重,仅巴县在道光4年时,这个数据达到127:100,到光绪年间达到172:100,实在吓人。这样大量适婚男无法正常娶妻情况,还禁止再嫁的话,不知社会混乱成啥样。
从法律层面来说,清朝廷将牌坊作为社会道德影响的方向,并未对守贞作为硬性法律,除了朝廷封号的命妇,未说其他妇人不可再嫁,而是尊重孀妇本人意愿。
凡妇人夫亡之后,愿守志者,听。欲改嫁者,母家给还财礼,准其领回。
从生存需求角度,亦不太允许守寡一辈子。古时家庭经济来源,多靠男子,当男子去世后,很难在无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存活,若是还有孩子,更是艰难。
除此之外,夫家的逼迫,他人的欺凌,知县判决,亦是不再守节的相关原因,就不一一列举了。
从浮图关所在巴县的相关档案来看,下层老百姓守节情况相对较少。
就算守了又怎样?无权无势,依然没法获得这牌坊。
参考资料:
1.张晓霞,清代巴县孀妇的再嫁问题探讨
2.孙 建,同治《巴县志》新旧舆图差异背后的现实性因素分析
3.李文泽,陈蔚重庆地区牌坊建筑研究
4.程潞明,清季四川兵备道研究
6.冯庆豪,重庆市渝中区大坪“七牌坊”石碑小考
5.读自流浪,说牌坊
7.朱之洪、向楚等人,民国《巴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