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时期的僧格林沁,究竟有多牛?南有曾帅、北有僧王
清初时期,镇守漠北20年,为稳定北部边疆做出巨大贡献的博尔济吉特·策棱是一位;晚清时期,被后世评价为“生平忠节,可与定边超勇亲王策棱并峙”、“晚清八旗军最后脊梁”的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则是另一位。
在周星驰主演的经典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就有僧格林沁的出现,只不过历史上的僧格林沁绝非电影中的负面形象,而是“民皆仰之如父母”的光辉形象。
根据时人笔记的记载,僧格林沁担任晚清八旗军统领期间,爱护百姓,善待兵卒,威望极高。僧格林沁战死沙场以后,竟出现了“百姓罢市,巷哭野祭”的感人场面;等到其灵柩运回京城,“士卒、百姓皆迎祭,哭声震天”。总之,历史上的僧格林沁和晚清时期的绝大多数昏庸、贪腐官员形成了一个极为鲜明的对照。
只是,这样一个出身蒙古的将领死后,清朝赖以生存的八旗军为何也随之彻底消亡?僧格林沁为何会被称为“清朝八旗军最后的脊梁”呢?
“清史研究第一人”萧一山先生,曾经对僧格林沁有一句话客观评价,或许能为我们解开谜团:
南有曾帅,北有僧王,是实太平军之劲敌,而清祚之所赖以保存者也。
“曾帅”,指的就是晚清重臣、湘军统领、平定太平天国的曾国藩。但曾国藩的战场主要在南方,可在北方地区,尤其是湘军尚未形成气候的咸丰朝初期,僧格林沁才是捍卫京畿、抵抗太平军的大功臣。更重要的是,和“能戡内乱,不能御外辱”的曾国藩不同,僧格林沁能和太平军、捻军作战,更能和船坚炮利的英军作战并取得了被后世评价为“鸦片战争以来清军抗击外来侵略中取得第一次伟大胜利”。
异军突起的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虽为成吉思汗的后代,但行至晚清时期,僧格林沁的家庭已经沦落成为富人放牧的境地,全然没有了黄金家族的模样。道光五年,僧格林沁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道光皇帝亲自将这位长相英俊、骑射俱佳的少年选定了自己姐姐,远嫁蒙古科尔沁郡王的庄敬和硕公主为嗣子,以承袭“科尔沁郡王”爵位。就这样,一个放牧的穷小子,一转身变成了蒙古郡王。
成为道光皇帝的外甥以外,僧格林沁立马坐上了仕途快车,于道光三十年官至“领侍卫内大臣”、“都统”等职,并受道光皇帝顾命,成为咸丰皇帝的辅佐大臣之一。
咸丰皇帝登基后,僧格林沁依然深受重用,再加上几次成功的剿匪经历,咸丰皇帝已然将其视为了左膀右臂。咸丰三年五月,曾国藩的“湘军”尚未组建完成之际,太平天国组织重军挥师北上,进攻京畿地区。咸丰皇帝下令将几乎所有的八旗军队全部交给僧格林沁,抵御来势汹汹的北伐大军。自此,直到僧格林沁战死沙场,他一直都是清朝八旗军队的最高统帅。
在僧格林沁的领导下,清朝八旗军队展现出了上百年未曾有过的英勇,自咸丰三年八月到咸丰五年六月,几乎一直压着太平军打。在此期间,僧格林沁身历数百战,几无败绩,甚至还生擒了太平军北伐统帅林凤祥、太平军名将李开芳。
对于僧格林沁在这两年中的具体表现,《清史稿》给予了至高评价:
两年之中,大小数百战,全数殄灭,无一漏网,僧格林沁威名震於海内。
僧格林沁为何能重新唤醒八旗军的斗志
熟悉清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自清朝入关平定中原地区以后,清朝的主力部队——八旗军便进入到长时间的休养状态,很快便成为养尊处优、耽于玩乐的习气,战斗力、军事素养、整体形象均直线下降。雍正、乾隆两代帝王虽对八旗军有过较多的整饬措施,但收效甚微,行至晚清时期,这个曾经平定了中原地区的强悍军队已经成为了一盘散沙,将不成将、兵不成兵,几无战斗力可言。
但自僧格林沁担任统帅以后,八旗军仿佛又满血复活,不仅能在对内戡乱作战中屡战屡胜,甚至面对强大的英军也毫不畏惧,给予了其沉重打击。著名的“大沽口保卫战”中,八旗军队甚至打出了民族尊严,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僧格林沁为何能重新唤醒八旗军的颓势?
根据《天咫偶闻》的记载,僧格林沁带军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1、军旅所至,首先下令安民。
2、军旅途中,与士卒同甘共苦。
如此统帅,于晚清这样一个混乱到极致的时期,简直就是一个异类。能得百姓和将士的共同拥护和爱戴,僧格林沁能将八旗军重新带回巅峰状态,并不奇怪。
英雄末路
随着曾国藩的逐渐发展,“湘军”逐渐将太平军吸引在南方地区,没有了太平军威胁的京畿地区却迎来了更为强大的敌人——英法联军。奈何僧王徒有报国心,却也难敌英法强手,在接下来的对外作战中,清军屡屡战败、损失惨重。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以后,僧王因作战实例甚至被革去了“郡王”爵位,只留下了一个“钦差大臣”的职位。
咸丰十年,太平军未平、捻军又起,而且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僧王被重新启用,再次被派往征剿捻军。数年征战以后,捻军受到重创,清军亦损失惨重,甚至已经失去了拱卫京畿的能力。同治四年五月,同捻军作战的僧王因坠马受伤,被捻军一无名小卒斩杀,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更重要的是,本就几乎消亡殆尽的八旗军队失去了僧王这一最后的精神支柱,也就只剩下迅速消亡的结局。
僧格林沁死后,除了将士、百姓哭声震天外,慈禧太后、同治皇帝亲临祭奠,给予武将谥号的最高等级——“忠”,给予社稷功臣最高的待遇——“配享太庙”并“绘像紫光阁”。
僧王故,则八旗军魂尽消;僧王故,则京畿再无固守之将,只得合盘委命于团练。
参考文献:《清史稿》、《天咫偶闻》、《清代通史》、《清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