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出了909位进士的地方,竟然不是江浙,而是四川眉山

作者:那个小神仙

四川眉山,坐落于西南一隅,北接成都。历史上的眉山因“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而名声大噪,如今的眉山市区内仍有苏氏父子的祠堂“三苏祠”,红墙绿水,亭台楼阁,古木环绕,竹林盈翠,环境非常优美,加之文化底蕴深厚,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

在宋代,眉山还是全国有名的“进士之乡”,进士数量远超其他地区,就连当时的盛产进士的江浙一带也难以比拟。

根据杨文等人综合《雁塔碑》(进士题名碑)、《眉山县志》和《眉山市人物志》等文献的统计,眉山在两宋时期总共有909进士(数据来自杨文等人著《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

根据《元丰九域志》所载,两宋时期,眉州领眉山、彭山、丹棱、青神4县,所辖区域小,也不是当时的西南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但却出了909名进士,数量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成都,不得不说是一件奇事。

那两宋时期眉山著名的进士有哪些呢?产生这么多进士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

一、进士之乡,千载诗书城

两宋时期的眉山考取进士的人数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以当时的全国的科举大省浙江作比较,以浙江大学龚延明、祖慧教授的《宋登科记考》为准,北宋时期浙江进士有1657人,南宋时期有5926人,总共7583人。

而当时的浙江共有11州66县,平均下来每州(每县)约有98人,眉山4县进士共909人,平均每县约227人,远远高于浙江的平均水平。

跟当时四川成都府比较来看,成都府的进士661人,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已经很是不错,但与眉山的909人来说,还相差较多。

放到全国范围内来看,两宋共取进士42390人,眉山进士人数占全国进士总人数的2.14%,平均每一百个进士当中,就有两个是眉山人。

对于只有二十乡、六镇,两万多户的眉山来说,有如此之成绩,着实是令人惊叹。难怪宋仁宗皇帝感叹:“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

(图源自杨文等著《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

二、各大家族英才辈出,个体一流

两宋时期,眉山地区文化氛围浓厚,在加上宗法制的影响,产生了很多以学术、政治立身的士人家族,这些父子、兄弟闻名者甚多,多人考取进士,光耀门楣。

眉山文庙《雁塔碑》记载:“中甲、乙科者(进士)八百八十余人,而气节文章苏氏坡(苏轼)、颍(苏辙)外如田(锡)、任(孜)、家(铉翁)、孙(抃)照耀史册者。”

这段资料中提及的苏轼、苏辙、田锡等人是眉山进士中佼佼者,他们的家族也是眉山当地有名的士人家族。

两宋时期眉山闻名的士人家族较多,根据统计状况来看,共有9个,分别是:眉州苏氏、眉州家氏、眉州唐氏、眉山任氏、眉山王氏、青神杨氏、丹棱李氏、眉州史氏、丹棱史氏。

我们暂选其中典型的四个家族谈论:

苏氏家族应该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了,“三苏父子”的盛名一直到今天都是眉山的名片,苏氏家族以文学著称。

苏序应当是苏氏家族第一代,虽然学问不精,但是胜在苏序有远见,家中大量购买书籍,重视孩子的教育。

三子苏洵(苏轼之父)虽然平生27岁才开始读书,未考中进士,但是却是宋代有名的文章大家,所作的《六国论》博辩宏伟,有纵横之势。

到了苏轼、苏辙这一代,苏氏家族进入了巅峰时期。嘉祐二年(1057),京城大考在即,在此之前,苏洵带着儿子苏轼和苏辙进京,这年苏轼21岁,苏辙18岁。在蜀人张方平的推荐之下,欧阳修看了苏洵送呈的文章,对其《六国论》一文赞不绝口,认为可与荀子比拟。

嘉祐二年正月,苏轼苏辙兄弟在礼部考试中脱颖而出,兄弟二人同时考取进士,声名大噪。二十一岁的苏轼更是考取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三月,苏轼兄弟二人同科及第,苏洵的《六国论》被人争相传诵,三苏父子一时风光无两。

虽然三人后来的仕途皆不够顺利,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因才华名垂千古,特别是苏轼更是成为有宋一代文人巨擘。

苏轼既不以风雨而忧,也不以晚晴而喜的生活状态,无不凸显了他内心的强大,以及自我精神世界的充实。

眉山的其他家族在苏氏家族的光芒掩盖之下,较少为人所知,但就其成就来说并不比同时代的家族逊色,这些家族的不仅考取进士的人数多,而且著述丰富。

眉山丹棱李氏家族,也出了5个进士。与苏家的文学不同,李家主要是在史学方面成就巨大。

绍兴八年(1138),李家李焘登科进士,授成都府华阳县主簿,但李焘一心学术,没有就任,转而到丹棱龙鹄山读书。直到绍兴十二年秋,李焘才赴任。

李焘一生博览群书,著述颇丰。据记载,有《巽岩文集》、《四朝通史》、《春秋学》等五十多种,但是大多散佚。

其成就最高的是编纂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现存五百二十卷),是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

该书仿造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体例,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到宋钦宗赵桓年间之事,史料价值很高。

纪昀等赞其博览群书,对历代典故熟记于心,《续资治通鉴长篇》记载之事详尽连贯,是读史之人必读之书:“焘博极群书,尤究心掌故。……其(《续资治通鉴长编》)淹贯详赡,固读史者考证之林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李焘之子李垕(厚)继承父亲学识,也考取了进士。

《全宋文》简略记载了其生平:“李垕,字仲信,丹棱(今四川丹棱)人,李焘长子。乾道四年,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与其父李焘同掌史事,时人荣之。”

李垕为人正直,往往在朝廷之上直言劝谏,颇受人尊重。

当时,李焘父子同为朝廷史学重臣,又都是眉山人,时下有人将他们与苏氏父子并论。明代杨慎就曾说:“垕与二苏并列上等,其文行真不可及哉!”

丹棱唐氏家族跟苏氏家族一样,是以文学著称的家族,时代比苏氏家族稍晚。

唐氏家族的第一代文人根据确切记载应当是唐淹,唐淹此人在嘉祐、治平年间非常有名,学者都争相拜他为师,受他指点的学者就有数百人,是一代经学大师。

唐淹之子唐庚的崛起使得唐氏家族在眉山成为真正的士人家族,在当地非常有名望。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花间合,孤城柳外圆。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眉州家氏,根据史料记载有名的十二人当中,就有5人为进士。家勤国、家安国、家定国三兄弟同为进士,三人从刘巨读,与苏轼兄弟是同门友。

家氏家族在家勤国三兄弟之后又出了两位进士,分别是家勤国的儿子家愿和家铉翁。

家铉翁,号则堂,传说他“翁身长七尺,状貌奇伟,威严儒雅。”德祐二年,赐进士出身,曾任户部侍郎、端明殿学士。

明末,元军兵临城下,丞相丞相贾馀庆、吴坚向各地太守发布檄文,命令投降,只有家铉翁坚决不投降,“宋亡,守志不仕”,坚守文人志士之民族气节。1294年,元成宗即位,家铉翁才被放还,时年82岁。

三、起底进士之乡缘由: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1、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大量文人迁入

眉山位于成都平原之上,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唐代之时,成都就是名列前茅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有“扬一益二”之美称。眉山毗邻成都,受成都地区的带动,经济稳定且繁荣。

唐代末年,北方战乱纷飞;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南宋末年的宋金战争,中原各地受尽战乱之苦。而居于四川盆地之内,受战争影响最小,其他地方民不聊生,四川却“三川晏宁,五稼丰稔”。

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稳定还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涌入四川避难,《宋史》之中就说:“天下将有变,而蜀为最安处。”

眉山跟成都同在成都平原上,虽然经济不足成都发达,但是在战争年代,大多数文人以为成都作为四川首府不够安全,转而到了周边的城市,眉山就成了最好的去处。

上文中提到到两宋眉山的9大士人家族,其中眉州苏氏、眉州家氏、眉州唐氏、青神杨氏、丹棱李氏、眉州史氏、丹棱史氏,都是移民家族。

比如丹棱李氏,是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之后,其祖上在经历北宋末的“靖康之难”后,举家迁到了眉山丹棱。

文人墨客的大量涌入,使得原本属于儒家文化边陲的眉山县,中原文化和巴蜀本地文化的大混血,使得当地的文化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来到眉山的文人们在此繁衍生息,特别是大家族中有曾在朝为官者,他们的科举、官场经验丰富,通过各种途径传授给当地的学者。

2、宋代四大刻书中心之一,学校数量多,教育繁荣昌盛

宋代刻书业非常发达,所印之书精美细致,善本较多。

陈先行《国宝大观》说:“宋代的刻书地点相当多,除首都汴梁外,浙江杭州、福建建阳与四川眉山是主要刻书中心。”

宋代时期,眉山成为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一,无论是官刻、家刻,还是坊刻都非常发达。

官刻书籍影响最大的是绍兴年间井宪孟在眉山刻印的《眉山七史》,又称 《宋蜀刻七史》,包括《宋书》、《南齐书》、《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7部史书。

宋代绍兴年间井宪孟在眉山刻印的《七史》

《眉山七史》刻本书版从宋代一直用到清代,在嘉庆年间毁于火灾,保存了七百多年。

家刻方面,眉山书坊刻印了大量唐宋时期的文人集子,如:李白、李贺、孟郊,三苏父子、秦观等。眉山书坊还刻印了《册府元龟》,印刷清晰精美,雕刻认真,特点鲜明,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很广,今天国家图书馆藏有眉山刻《册府元龟》残本。

坊刻方面,眉山的书坊号较少,史上留名的只有书隐斋和万卷堂。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眉山是官刻、家刻还是坊刻,都在全国位于前列。眉山刻书业的发达,极大地满足了眉山学子对于书籍的大量需求,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和繁荣。

不只如此,宋代时期的眉州虽然所辖区域小,但是学校众多,教育异常繁荣。

《宾退录》记载,眉州有学校13所:“嘉、眉多士之乡,凡一成之聚,必相与合力建夫子庙,春秋释奠,士子私讲《礼》焉,名之曰乡校。亦有养士者,谓之小学。眉州四县,凡十有三所。”

可以这样说,刻书行业的繁荣与学校的大量兴建,为眉山进士的井喷式发展提供了温床,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促使了当地教育的蓬勃发展。

3、大家族的地缘影响,乡人以考取功名为荣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下,吸引了大量的文人投身于科考,希望通过科举之路改变自己乃至家族的命运。

祝尚书在《论宋代文化中的“眉山现象”》一文中说:“一旦某人以文学成功,由于地缘关系,它首先会在本地引起响应,乃至带动本地的崇文风气,推动本地文学家族的形成。”

特别是三苏父子名噪京城,所作之文章被世人争相传阅,让眉山学者艳羡不已。苏氏家族的崛起,大大影响了眉山的文学风气,时下学者以文学为荣。

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苏洵之父苏序)墓志铭》载:“蜀自五代之乱,学者……安其乡里,皆不愿出仕。君独教其子涣(苏洵二兄)受学,所以成就之者甚备。至涣以进士起家,蜀人荣之。意始大变,皆喜受学。及其后,眉之学者至千余人,盖自苏氏始。”

四川的学者在宋代之前,受五代之乱的影响都安于现状,不愿考取功名做官。自从苏轼的二叔苏涣考取进士之后,苏氏家族开始发家,于是蜀人思想大变,学习的热情空前。

苏氏家族推动了眉山其他家族的人才的不断涌现,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有“小东坡”之称的唐庚(唐氏家族)、李焘父子(李氏家族)、跟苏轼兄弟是同门友的家勤国三兄弟(家氏家族),无一不受苏家影响。

不得不说,大家族的地缘影响非常深厚,直到今天,苏氏家族勤学笃行的家风仍旧影响着眉山人民。

历史上的眉山虽然是西南隅一小城,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刻书行业的发达、教育的繁荣、各大文人家族的地缘影响等多重因素交织之下,两宋时期的眉州出现了909名进士,成为了科举文化史上不可企及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