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群体视角透视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万历初年主持国政十年之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明朝出现了中兴局面,故有“元辅良臣”“救时之相”之称。张居正研究一直是明清史研究的热点之一,冯明的《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以张居正改革群体为研究对象,将张居正改革置于明代中后期历史演进的时代背景下,揭示张居正改革群体与张居正改革、晚明政治格局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社会群体”这一概念来源于社会学。社会群体研究具有独特价值,在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就明清史而言,现有社会群体研究的对象大多集中于士人、官僚等精英群体以及中下层或边缘群体,例如遗民、女性、山人、胥吏、流民等。以往的张居正研究,大多聚焦于他与万历皇帝、李太后、冯保、徐阶、高拱等人的关系上。该书则将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的成员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提出了“张居正改革群体”这一概念,并从群体构成、万历新政、晚明政局三个层面进行探讨。

  首先,深入剖析张居正改革群体的形成与构成,揭示张居正善用资源推进改革的“人事秘诀”。张居正改革群体是在他领导下积极参与改革并形成紧密利益关系的政治群体。张居正的主要政治活动分为次辅时期、首辅前期、首辅后期三个阶段,张居正改革群体的孕育形成、发展成熟和分化解体的过程,与此基本一致。该群体分为核心成员和边缘成员,核心成员指那些受到张居正重用的、某项或各项改革措施的主要推动者或执行者,其中有些人还与张居正存在密切的私人关系;边缘成员指那些虽未参与具体改革进程但追随张居正并对其改革有一定影响者。该书通过全面爬梳史料和缜密分析,统计出张居正改革群体有70人,其中核心成员65人、边缘成员5人。其来源广泛、类型众多,包括同年、同乡、朋友、姻亲、家仆、同僚、下属、师生等。张居正改革群体具有以下鲜明特征:楚人为重、南人为主,楚官经历、终南捷径,进士为主、他途甚少,官员精干、巡抚为主,一个中心、多元互动。该书对每种情形的代表性成员、主要履历、分布情况等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从中可以一窥张居正善用资源推进改革的“人事秘诀”。

  其次,考察张居正改革群体内部的互动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在万历新政中发挥作用,揭示张居正道器并用的“行政策略”。张居正依靠改革群体来推行新政,其成员多为当时一流人才。例如,平定内乱,依靠耿定向、凌云翼、曾省吾等人;防御北边,依靠谭纶、方逢时、王崇古、戚继光、李成梁等人;清丈田亩和推行一条鞭法,依靠潘季驯、庞尚鹏、耿定向、宋仪望、劳堪等人;治理漕河,则依靠潘季驯、凌云翼等人。这些人都是其改革群体的核心成员、改革事业的主要推动者与执行者,他们与张居正具有密切的私人关系,也乐为张居正所用。张居正改革群体形成了从中央阁臣、部臣到地方督抚、州县官的完整行政体系,缩短了改革措施从酝酿、出台到实施的时间,确保了行政的执行力和改革成效。张居正利用书牍与群体成员进行沟通,向他们传授方略,讨论相关问题,吸收合理建议,及时调整政策。张居正崇尚经世实学,摒弃空谈心性,注重“行政策略”,在改革群体的分工协作下,新政得以稳扎稳打地推进。

  最后,通过个案考察张居正改革群体及与其他群体的互动,展示张居正改革群体与晚明政局变迁的“历史镜像”。张居正改革群体是松散的利益共同体,缺乏共同目标和紧密组织,主要依靠张居正的权势和个人魅力来维持,因而变动不居、分化严重。在张居正登上内阁首辅、酝酿改革方案和推行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其改革群体不断出现变化。这意味着张居正与群体成员之间一直在不断地相互选择,也证明该群体对张居正实施政治抱负、推行全面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群体并没有成为利益固化的特殊政治集团,没有沦为党同伐异、不问是非的“朋党”,同唐代“牛李党争”和宋代王安石变法前后变法派与保守派的长期倾轧有所不同。这既与明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有关,也缘于张居正沉稳豁达、知人善任的政治品格。然而,“夺情”之争后,张居正用人偏执,多任用阿谀奉承之徒,从而造成改革群体的分化,成为其人生和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张居正改革群体与皇室、中官、言官等群体的关系日趋紧张,影响了改革的推进。张居正遽然病逝,其群体失去了灵魂人物和核心,在政治高压和清算浪潮中,“所引用者,斥削殆尽”,迅速分崩离析,退出历史舞台。然而,“一条鞭法”等诸多变法措施依然得以延续。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改革,张居正改革是历代诸多改革中相对成功的,这与张居正改革群体的存在有着密切关系。张居正之后,虽然晚明又出现了若干能力强的首辅,但再也没有出现类似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改革群体,张居正改革群体成为晚明政坛的绝响,明王朝不可救药地走向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