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 俄罗斯的前车之鉴

作者:兰台

引言:随着克里米亚越发紧张的事态,越来越多的人怀着这样的疑问关注着事态:普京想做什么?真的想用强力肢解乌克兰这个主权国家而将克里米亚这一战略要地吞并进俄罗斯吗?这不禁让人想起近两个世纪以前发生在同一地方的一场战争,与今天的形势有太多相似之处。那场战争的结果是,以保护他国内部少部分人群为借口试图分裂另一个国家,抢占其土地的俄罗斯被打败,从欧洲的霸主位置上跌落。为此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尽。今天普京也会服下克里米亚这副相同的“毒药”吗?兰台君就带你回顾一下十九世纪这场似乎“穿越”到今天的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用一场单挑整个欧洲的战争将自己打下霸主宝座

战前形势:欧洲霸主俄罗斯 锋芒直逼土耳其

1815年,打败了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列强决定欧洲命运的维也纳会议重新划分了欧洲的势力范围。在此基础上,同年,沙皇俄国与奥地利、普鲁士缔结同盟,称为“神圣同盟”,以此为基础,俄国获得了在欧洲的优势地位。

1848年席卷欧洲的革命风暴中,革命的烈火燃烧到了普鲁士、奥地利等国,在沙俄出兵帮助之下,它们才勉强稳住了形势。1848年革命重要的影响在于俄国在表面上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因为俄国是欧陆大国中唯一未受影响的国家,作为“欧洲宪兵”更加深了俄国在欧洲大陆“称霸”的错觉。不只是外国人认为如此,俄国人自己也认为如此。尼古拉一世在镇压了1848年革命以后,更加不可一世,他傲慢地宣称:“俄国的君主是全欧洲的主人,没有一个国家敢于挡住俄国的道路。”

于是他决定乘机夺取君士坦丁堡,实现从彼得一世以来历代沙皇妄图建立世界帝国的传统野心。

俄国自彼得一世时代,就制定了南下侵略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和控制黑海海峡,以打通由黑海进入地中海,并占领巴尔干的计划。到了叶卡特琳娜二世在位期问,于1768年发动了俄土战争。此后100年内,几任沙皇也力谋征服君士坦丁堡,掌握“我们房屋的钥匙”,先后发动了10次俄土战争。

1833年土耳其发生内乱,俄国乘机以保护苏丹为名,出兵3万侵入君士坦丁堡,迫使苏丹签订温加尔一伊斯克列西条约,规定黑海两海峡只对俄国开放,其它国家的军舰不能通过。英国对此大为不满,联合了普鲁士、奥地利和法国,于1840和1841年先后搞了两个伦敦协定,规定:“外国军舰应永远被禁止进入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而英、法、奥、普、俄等国均声明,“保证尊重苏丹陛下的决定和遵守上述原则。”这样由国际共同保证两海峡对各国军舰一律关闭,便剥夺了俄国所取得的特权,无疑是对俄国当头一棒。

随着沙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奥地利和普鲁士都拜倒在沙皇脚下,而经历了革命动乱的法国则尚未恢复元气,这些国家都不足以与俄国抗衡,只有英国才是俄国的强大对手。俄国谋求同英国达成谅解。

1844年尼古拉一世访问伦敦,曾一再劝说英国与俄国携手合作,共同瓜分土耳其。他对英国外交大臣阿柏西直言不讳地说:“土耳其是个垂死的人了……它应该死去,而且它一定会死去。”,1853沙皇接更亲口对英国大使乔·汉·西摩说土耳其是一个“病人”,有可能出现某种情势,迫使俄国去占领君士坦丁堡。但他不愿意本国单于,而希望同英国联手,达成瓜分土耳其的协议。

但土耳其作为英国的同盟国和朋友,英国并不希望与俄国瓜分土耳其,俄国的行为引起了英国的强烈反感。事实上,在瓜分土耳其问题上,沙俄走到了整个欧洲列强的对立面:如按俄罗斯的设想,土耳其被瓜分,俄国占领君士坦丁堡获得黑海通向地中海的入海口。则只有俄国获得了最大的利益,而分给列强的一点利益远平衡不了俄国势力进入东地中海和近东地区给列强带来的威胁。因此英法奥等国均主张保持土耳其的“独立和完整”,反对俄国瓜分土耳其。

导火索:沙俄要求“保护”土耳其“被迫害”国民 强吞土耳其属国

1850年,法国挑起了圣地保护问题,让俄国看到了可以强行插手宰割土耳其的机会。

耶酥坟墓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酥出生地伯利恒教堂自十字军时代以来一直拥有豁免权和特权,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也都把这里视为他们朝拜的中心。因此,一些政治统治者热衷于对圣地的控制以达到加强宗教统治和提高政治威望的目的,再加上土耳其境内教派纷争林立,互请外援插手,这就产生了所谓的“圣地保护权”问题,即由谁来享有在耶路撒冷和伯利恒教堂内的一切权利和特权。

1850年路易#波拿巴想当法国皇帝,决定利用“圣地”问题把自己扮演成天主教利益的保护者,来取得国民议会中耶稣教派的支持。5月,法国政府照会土耳其,明确要求:应由天主教掌管“上帝陵墓钥匙权”。在法国政府的压力下,1852年,土耳其苏丹颁布法令,同意将“圣地钥匙权”转由天主教掌管。这一情形当然是一向以东正教的保护者自居的俄国所不愿看到的,于是,沙皇就此指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府迫害东正教徒,要求把奥斯曼帝国境内所有信奉东正教的臣民交给俄国“保护”。陈兵俄土边界。

尼古拉一世抓住圣地钥匙权的争执乘机向土耳其扩张。俄国当时力求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对土耳其境内的希腊正教徒实行保护制度,二是控制黑海两海峡。派缅希科夫为特使,前往土耳其进行讹诈。沙皇在给缅希科夫的训令中指出,俄国已经作好战争准备,“土耳其帝国一经与我国武装力量发生严重冲突,就不可避免地要灭亡。

在谈判中缅希科夫提出两点要求:一、恢复东正教僧侣对圣地的管辖权。二、签订俄土条约,确认俄国对土耳其境内正教教徒的保护权。俄国在边境集结兵力的消息和缅希科夫的肆意讹诈,使得惊惶不安的苏丹连忙向英法两国通报情况,恳求援助。

接到求援的英法两国派出舰队监视沙俄军队,同时英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斯特拉特福德劝告土耳其把俄国的两项要求分开谈判。在圣地争论问题上,满足俄国人的请求,使希腊正教的权利得以恢复。至于缔约保证沙皇永远享有对圣地教徒的保护权,则予以拒绝。缅希科夫由于在正教徒保护问题上没有达到目的,便气势汹汹地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碟,限期5日内签订关于正教保护权的条约。土耳其依仗英法势力,坚拒俄国的无理要求。5月21日,缅希科夫宣布俄国与土耳其断绝夕胶关系,悻悻然离开君士坦丁堡回国。与此同时,俄国夕胶大臣谢尔罗德照会土耳其理查德帕夏,声称:“如果土耳其政府在一周内不履行俄国的要求。俄国皇帝决定命令他的军队占领多瑙河诸公国(土耳其附属国)。”

7月3日,俄国出兵侵占附属于土耳其的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多瑙河公国。尼古拉一世认为,英国不会反对瓜分土耳其,法国虽然反对,但没有英国的配合不会公开援土抗俄,即使发生英法干涉的战争,奥地利和普鲁士也会支持俄国。它们将在西部莱茵河畔牵制法国,使它不能集中力量于东方,从而使战争局限于俄土两国之间,定能稳操胜券。

孤独者:沙俄失算盟友“背叛” 一国对全欧没有帮手

当土耳其苏丹向各国发出抗仪俄国侵略的照会时,对俄国的强硬行动感到震惊的欧洲各国立即作出了反应。7月6日,奥皇派专使赴彼得堡,敦促沙皇约束自己的军事行动。沙皇从他的“神圣同盟”伙伴那里也得不到支持,感到非常意外。

接着7月24日,又由奥国外交大臣出面,在维也纳召开英法普奥等国代表会议,俄国借口没有奉命,拒绝出席。28日会议公布了四国照会,即“维也纳照会”,这个照会采取了避开矛盾,维持现状的态度。它建议苏丹政府重申“对凯纳吉条约和阿得里亚那堡条约有关保护基督教条款的文字和精神信守不渝”,但没有提出俄国从多瑙河两公国撤军。俄国看到它可以解释为沙皇有保护基督教的权利,便改变初衷,同意照会。土耳其政府却反对这个照会,要求俄国首先撤退入侵多瑙河两公国的军队,并将照会词句修改为苏丹政府重申,“由土耳其政府保护基督教的条款信守不渝”。这就是说,保护基督教是土耳其的主权。

沙皇立即声明,他不能接受苏丹的要求和修改意见。俄土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了。苏丹政府的严正立场得到土耳其人民的积极支持,君士坦丁堡群情激昂,举行游行示威。10月4日,斯特拉特福德以保护英国侨民为名,受命把英国舰队从贝斯卡湾调往君士坦丁堡。10月5日土耳其政府要求俄军在15天之内撤出多瑙河两公国。沙皇没有答复,土耳其政府便于10月23日向俄国宣战。

奥地利和普鲁士的“背叛”有其原因。奥地利也对土耳其垂涎三尺,但奥地利政治家明白,衰弱的国力使奥地利在对土耳其的争夺中远不是沙俄的对手,一旦沙俄控制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将对奥地利南侧形成巨大的威胁,为此,奥地利宁可维护土耳其的存在和完整。

另一方面,奥地利主要依靠多瑙河与外界进行贸易,多瑙河口的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公国控制在土耳其之手,因为土耳其的羸弱,不会对奥地利的贸易线构成威胁。而一旦两公国被沙俄吞并,奥地利的贸易生命线将被沙俄控制。奥地利之前不久刚刚争取到的在多瑙河地区对沙俄的贸易优势将荡然无存,这犹如扎在它心头的尖刀,自然无法容忍。

俄国占领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公国后,又于1854年3月23日渡过多瑙河,突破土军防御,占领伊萨克恰和土尔恰。俄军在巴尔干地区的军事行动遭到奥地利的强烈反对。奥地利为自身利益计,不惜同俄国翻脸。1854年1月,尼古拉一世派奥尔洛夫亲王到维也纳游说,但约瑟夫皇帝坚持俄军撤出两公国。随后,奥地利陈兵8万于两公国边境,威胁俄军后方,4月9日,英法普奥共同约定,不许单独调停俄土冲突。4月20日,普奥签订条约,互相保证对方领土安全。普鲁士明确支持奥地利关于俄国撤军的要求,如果俄军越过巴尔干山脉,威胁君士坦丁堡时,他们将共同对俄作战。6月3日,奥地利向俄国发出照会,强烈要求俄军从两公国撤走,并不得越过巴尔干山脉。6月14日奥土缔结条约。奥地利答应帮助土耳其把俄军赶出两公国,土耳其同意奥地利占领两公国至战争结束为止。与此同时,英法两国也于6月24日派遣联合舰队运兵5万在瓦尔纳登陆,并进军多布罗加。奥军从背后威胁和英法军队从侧翼包围,使俄军无法应付,陷人困境。6月23日俄军开始撤回多瑙河左岸地区。8月5日又从两公国拓旦,回到普鲁特河左岸地区。奥军随即于同月22日根据奥土条约加以占领。

撒丁王国不久亦加入反对俄国的行列。因此。从战争一开始俄国就面对主要欧洲强国的联合阵线孤军作战,没有同盟者。

转折点:土耳其奋起反抗遭惨败英法亲自下场战沙俄

俄军统帅部基于土军拥有比自己多2一3倍的优势兵力,打算速战速决,以期在边境地区一举歼灭土军主力,削弱敌人的战斗意志,把俄帝国的势力推进到巴尔干和中近东,取得欧陆的优势,分割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军则指望在山民配合下顺利作战,尽可能拖延战争时间,博取西方国家的同情,等待法国参战。

土军于1853年11月初先发制人,企图向亚历山德罗波尔(今亚美尼亚的列宁纳坎市)和梯弗里斯推进。俄军成功地挫败了土军的这一企图。1853年11月26日,土耳其阿尔达汉军(1。8万人)被安德龙尼科夫将军的部队(7000人)击溃于阿哈耳齐赫附近,而12月1日,艾罕迈德总督指挥的土军主力(3。6万人、火炮46门)又被别布托夫将军的部队(1万人、火炮32门)击溃于巴什卡德克拉尔附近。1853一1854年初的冬季,高加索战区的战斗行动实际上已经停止。

在西线,整个10月俄土两军都在进行战略机动,以求在多瑙河下游取得相对于对手有利的态势,1853年10月28日土耳其军队战场指挥官奥马尔·卢特菲帕夏非常成功的率军从多瑙河南岸宽大的正面渡过多瑙河。1853年11月4日,土军在奥尔特里查击败匆匆赶来的俄军。整个战区在多瑙河流域,多瑙河航运发达,利用海运成为双方补给的必然选择。争夺黑海制海权显得尤为重要。

853年11月30日,纳西莫夫率领的黑海舰队袭击了停泊于锡诺普湾的土军舰队,全歼土军舰队,生俘舰队司令奥斯曼帕夏。土耳其锡诺普海战的失败,却促使英法两国停止观望,立即参战。

1854年1月3日,英法舰队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开进黑海。两国的舰队司令通知俄国当局说,他们负有保护土耳其的任务。俄国大为震惊。1月29日,路易·波拿巴在法国政府机关报《通报》上发表致尼古拉一世的公开信,声称:“锡诺普的炮声侮辱了法英两国的荣誉。”他向沙皇指出一条最后的出路:俄军从多瑙河两公国撤退,法英舰队撤离黑海,然后俄土两国举行和平谈判。接着俄国宣布同法国断绝外交关系。2月27日,克拉伦敦代表英国政府通知俄国外交大臣涅谢尔罗扫戮兑:大不列颠政府已经竭尽一切商讨的努力,现在不得不向俄国呼吁,要求俄国在4月30日以前完全撤出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国。英国政府的要求遭到俄国的拒绝。于是3月12日,英法土三国缔结军事同盟,“决心保卫奥斯曼帝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27日,英法政府对俄国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