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皇帝尼禄历史形象新探

 

  尼禄(公元54—68年在位)是罗马帝国朱利亚—克劳狄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传言中的“暴君”。虽然史料记载中的尼禄被描绘成“暴虐奢侈”的形象,但通过重新解读这些史料,尼禄的形象又显示出复杂的一面。在其统治前期,尼禄颁布了许多开明的法令和规定,因而一度受到民众称赞,以至于他死后仍有许多人怀念他。其实,尼禄在历史上留下的“暴君”形象,主要缘于基督教史家的宣传。例如,基督教史家德尔图良就认为,尼禄是第一个挥剑直指基督教的罗马皇帝。早期基督教史家出于对尼禄的憎恨和厌恶,他们笔下描写的尼禄与基督教势同水火,对尼禄形象的妖魔化自此延续千年。

  第一,尼禄逐渐沦为反面角色。罗马皇帝提比略统治时期,在犹太人的强烈要求下,罗马帝国犹太行省总督本丢·彼拉多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死后,其门徒聚集到耶路撒冷传讲福音,基督教会的雏形渐显。耶路撒冷教会的不断壮大,引起了犹太教徒的关注乃至逼迫。司提反殉道后,耶路撒冷的教会受到严重打击,门徒散往各处传道。在基督教的传教士中,为早期教会的建立作出较大贡献的莫过于彼得和保罗。因他们死于皇帝尼禄统治时期,加之尼禄的坏名声,基督教作家断定二人之死与尼禄有关。

  关于彼得之死,目前几乎没有什么可靠的史料证据,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都存在争论。尤西比乌斯在《教会史》中声称,彼得在他的使徒旅行结束时来到罗马并遭到迫害,被倒钉在十字架上而死。拉克坦提乌斯也记载,彼得在尼禄统治时期造访罗马,令许多罗马民众信了教,基督教的发展引起尼禄的不满,尼禄拆毁教堂并将彼得钉死在十字架上。

  而保罗的传道事迹则能体现出罗马当局对基督教的宽容。据《使徒行传》记载,保罗在耶路撒冷传道时,受到犹太教徒的阻挠乃至囚禁,他们将保罗交给罗马长官处置。但保罗要求去罗马城,上告到皇帝尼禄面前。保罗在罗马待了两年,在这段时间内,罗马当局并没有为难他,且准许他在此传教。关于保罗之死,基督教史家再次将矛头对准尼禄。奥罗修斯认为保罗被尼禄用剑杀死,也有基督教史家相信这两位使徒死于公元64年火灾后尼禄对基督教的迫害中。

  无论后来的基督教文献如何看待与解释,从保罗的传教事迹中可以看出,罗马政府不仅没有迫害他,而且还以相对友好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但是,彼得和保罗之死给后世的基督教作家提供了发挥空间,尼禄成为他们笔下的反面角色、迫害使徒的凶手。事实上,我们无法证明他们死于尼禄之手,也没有任何可靠史料能把他们的死亡与公元64年罗马火灾后的“迫害”联系起来。

  第二,尼禄“暴君”形象的塑造。公元64年7月19日,一场大火不仅改变了罗马城,更使得尼禄遗臭万年。这场意外之火在罗马城里肆意燃烧,大约到7月28日,火势才被完全控制住。这次的火灾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为严重,罗马城的14个市区中,只有4个市区存留下来,3个市区已经烧成空地,其他7个市区只剩残垣断壁。据说,在火势正旺时,尼禄讲起了特洛伊毁灭的故事,罗马民众听闻后感到愤怒,都认为是尼禄纵火烧城,为的是建造一座符合他心意的新罗马城。

  虽然尼禄自己出资修建柱廊,积极投身于灾后重建工作,但也无法平息民怨,这场灾难的责任必须有人承担。在现存最早的资料中,老普林尼、苏埃托尼乌斯和狄奥·卡西乌斯都毫不犹豫地把责任归咎于尼禄。据塔西佗记载,尼禄为辟谣而找到了基督徒,因罗马人厌恶基督徒,所以他们是替罪羊的最好人选,尼禄把那些基督徒逮捕起来,让他们身上披着兽皮,被狗撕成碎片,还有的被绑在十字架上,在天色渐暗时被点燃,当作照明的灯火。塔西佗对罗马大火的叙述以及尼禄在大火后惩罚基督徒的记载,成为后人了解这一时期的权威性史料。此后那些将基督徒与尼禄和大火联系起来的作品,基本上都参考了塔西佗的《编年史》。然而奇怪的是,其他古典史家并没有将火灾与尼禄惩罚基督徒联系起来。苏埃托尼乌斯写道:“尼禄惩罚了基督徒,因为他们是刚兴起的邪恶的宗教徒。”而狄奥·卡西乌斯完全没有提到基督徒,更没有提到尼禄对基督徒的惩罚。他在这方面的沉默,可能更符合当时古典史家对基督教的态度。

  事实上,尼禄统治时期依旧延续了罗马帝国的宗教宽容政策。在不触及帝国利益的情况下,作为统治者的尼禄不会刻意针对一个尚在萌芽状态的小宗教。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尼禄对待基督教总体上持一种宽容甚至无视的态度。但一些古代文献记载尼禄对基督教采取了行动,古典作家将这种行动视为“惩罚”,基督作家将这种行动视为“迫害”。笔者认为,用“压制”这个词来描述尼禄对基督教采取的行动,较为客观。并且,尼禄对基督教的压制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

  第三,尼禄对基督教总体上宽容、局部压制。史料中并没有确切证据能说明以尼禄为代表的罗马当局对基督徒进行惩罚的原因,我们只能从中推测基督教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帝国的利益,因此招来杀身之祸。无论是从帝国本身的政治立场还是宗教立场来看,都能解释为什么基督教会不受罗马帝国的欢迎。

  在古罗马,宗教根植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与政治、社会等方面交织在一起。尼禄对待宗教的态度,与其政治方面的表现密切相关。他在统治后期明显有采取东方君主专制的欲望,政治上地位的强化需要宗教的支持,尼禄试图强化皇帝崇拜。但这必然会引发对其他宗教的压制,导致基督教把尼禄描绘成残忍的暴君和基督徒的迫害者。除此之外,罗马并不是一个完全宗教自由的国家,如果其他异端宗教信徒引发骚乱,就会被视为对罗马秩序的威胁。在大部分罗马人眼中,基督徒是一群邪恶的异教徒,罗马上层对基督教的态度正如苏埃托尼乌斯和塔西佗所描写的那样,他们制造骚乱,是有害的迷信。早期,基督教化的犹太人在犹太社区布道造成了国内局势的动荡和对宗教和平局面的破坏。后来,当他们在非犹太人中传教时,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显然,在罗马政府眼中,基督徒威胁了国家安全,也引起了罗马民众的厌憎。从罗马帝国角度而言,尼禄对基督徒采取的行动是合理的惩罚。

  罗马人认为基督教是有害的宗教,这与基督教本身的教义有关。基督教只允许信仰一个上帝,认为其他民族的神是伪神,这必然激起其他宗教的愤怒。况且,随着基督教的传播,不断有罗马公民成为基督教徒,而改信基督教意味着他们成为基督教一神论者,就不再崇拜罗马诸神,摒弃了传统宗教。这也加剧了基督教与罗马传统宗教的矛盾。另外,由于基督传教士布道引发的骚乱,犹太人对基督徒的敌意愈发强烈,罗马当局不得不在基督徒和犹太教徒之间做出抉择。而犹太教徒自奥古斯都统治时,就表达了他们对罗马帝国的忠诚,受到帝国的保护。加之尼禄可能受到妻子波培娅的影响,倾向于犹太人,虽然尼禄可能出于个人的亲犹立场而打压基督教,但帝国在基督教和犹太教之间必然会选择犹太教。

  尼禄统治时期正值早期基督教兴起之时,在传教士的积极布道下,基督教的规模逐渐扩大。彼得和保罗作为传教的主力,也是基督教的代表,尼禄对待他们的态度反映了此时罗马帝国对待基督教的态度。虽然后人多将彼得和保罗之死归咎到尼禄身上,但笔者认为他们之死其实与尼禄无关。虽然这些经典的“迫害”事件可能是虚构的,但在尼禄统治时期罗马当局确实压制过基督教,因为无论从罗马帝国本身的宗教方面还是帝国政治利益方面,尼禄都有理由对基督教进行压制。但这种压制只是局部的,尼禄依旧遵循了宗教宽容态度。这种总体上宽容、局部压制的态度,为其后的罗马统治者所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