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疫事业第一人”伍连德

来源:研医论道

“1879年,在马来西亚的槟城,诞生过一位曾挽救中国国运的人物。他凭一己之力在1910年东北鼠疫事件中挽救了数万同胞的性命,使东北三省转危为安。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肺鼠疫”概念的人,是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是中国现代医学的奠基人……他叫伍连德,字星联。梁启超先生回顾晚清到民国50年历史时曾说:“科学输入垂50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第一位剑桥大学华人医学博士

伍连德,广东新宁人(今台山市),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当时隶属英国海峡殖民地的马来亚槟榔屿,其父伍祺学是开设金铺的侨商。伍连德七岁时就考入了由英国人创办的“槟榔屿公学”,接受英式教育,又因学习成绩优异,获得英国女皇奖学金而留学英国。1896年,伍连德进入英国剑桥大学伊曼纽学院学习医学,并在此期间考入圣玛丽医院实习,成为该院历史上第一个来自中国的实习医生。

1903年,伍连德完成博士答辩,成为第一位剑桥大学华人医学博士。

海峡华人三杰

毕业后,伍连德以英国医学博士第一华人的身份,回到了仍属英国殖民地的马来亚。此时的他雄心壮志,一心以为可以担当“医官”,施展所学。然而,英国殖民者却告诉伍连德,因为他是华人,所以最多可以当副手,医官只能由英国人来当。这一沉重的打击,让伍连德深深意识到国家独立富强的重要性。

20世纪初,中国深受鸦片之害,从东印度运来的鸦片,大都经马来亚地区加工之后再运往中国。伍连德在当地组织发起“槟榔屿禁烟协会”,联络社会各界享有声誉的人士,一起努力禁止鸦片。除此之外,他还积极投身到海峡殖民地的反种族歧视,反赌博迷信、长辫小脚等社会改革活动中,与林文庆(早期厦门大学校长)、宋旺相并称为“海峡华人三杰”。

1905年,伍连德与爱国华侨领袖黄乃裳之女黄淑琼结为夫妻。

消灭东北鼠疫,震惊世界

1908年秋,伍连德踏上了归国之路,被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聘为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即副校长)。

1910年10月,东北三省爆发肺鼠疫,先后约6万人死亡。疫病从西伯利亚传入,经海拉尔、齐齐哈尔、哈尔滨、沈阳一路,迅速传播进入山东,逼近中原。其中,作为当年皮毛商贩聚集地的哈尔滨傅家甸(今道外区)疫情最为严重。天寒地冻,疫情所到之处,成山的尸体绵延数里,无法入土埋葬。

当时的东北已是半殖民地,属于日本和俄国的势力范围。日俄认为,中国没有能力平息疫情,于是向满清政府施压,提出派兵进驻东北。东北作为“龙兴之地”,清朝政府深知,如果疫情无法处理,中国东北的主权就有可能丧失殆尽。

国难面前,临危受命

1910年12月,伍连德被清政府任命为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受命前往哈尔滨处置鼠疫的流行和蔓延,随身行李中只带了一架显微镜、一点细菌培养基。

到达哈尔滨的第三天,伍连德秘密解剖了一具日本女鼠疫患者的尸体,从血管、心脏、肺叶等处提取标本做细菌培养。这是中国医生第一次现代医学意义上的人体解剖。

很快,他在显微镜下看到了鼠疫杆菌,并进一步确认东北爆发的是“肺鼠疫”。其传染途径,并非如之前所设想,单纯从老鼠、跳蚤等动物疫源传染给人。而人与人的飞沫传播,才是最为要害的传播方式。

设计中国第一个口罩

对于人与人接触导致的飞沫传染,当时的人们没有任何防护知识和措施,肺鼠疫的流行自然非常迅猛。伍连德建议,每一个人首先要做好自我防护。于是,伍连德用纱布设计了一种缝制简单的加厚口罩,要求所有防疫人员和居民必须佩戴,后来被称为“伍氏口罩”。

组织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瘟疫尸体焚烧

为取得更快的防疫效果,伍连德还采取了加强铁路检疫、控制交通、隔离疫区、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等一系列防治措施。但是,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疫情造成的死亡人数却没有明显下降。此时伍连德认识到,绵延数里的棺材和扔在地上的尸体,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同样是可怕的疫源。怎么办?

伍连德提出了唯一的办法–集中火葬。火葬,在当时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下,是不会被老百姓接受的。他思来想去,最好的办法,唯有上书朝廷,请皇帝下一道圣旨才能平复民间的反对。

1月30日,伍连德终于收到外务部发来的电报批准。随后,伍连德组织人力,三天之内将棺材和尸体全部火化,成为当时一项创举。

开启近代中国防疫事业

1911年4月,东北三省各地的鼠疫被全部消灭。伍连德在东北鼠疫的创举,开启了近代中国防疫事业的先河。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依靠科学手段,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成功控制传染病的行动,震惊了全世界。

召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

1911 年4 月,在当时的东三省总督府奉天(今沈阳),由中国政府发起举办了“万国鼠疫研究会”,共有来自12个国家的34位世界著名传染病专家代表参加,伍连德主持会议并任大会主席。

此次会议不仅及时总结研讨了荡平东北肺鼠疫大流行的防治经验与发现的各种问题,更使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有机会向世界展示其追求现代科学与国际合作的新形象。这是国际上第一次以鼠疫防治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

建立中国第一所现代医院

自1910年哈尔滨大鼠疫之后,中国又爆发了几次鼠疫。鉴于当时京城比较完善的医院都是由外国人开设的,伍连德倡议由中国自行建设中央医院,被政府批准。在为该院筹款过程中,伍连德捐出个人资产2500元。在他主持下建成的北京中央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身),成为中国人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医院。

1924年,受张作霖委托,伍连德在沈阳建成了东北陆军医院(今解放军202医院前身),这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医院。

1926年,伍连德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为当地培养医学人才,这个学校就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

除办校之外,伍连德还积极促进学会活动,创立中华医学会,开办《中华医学杂志》,推动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用英文撰写《中国医史》扬中国国威

1913年,时任华盛顿军医署图书馆馆长助理的嘉里逊出版了《医学史》一书。这是美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世界医学史的专著,成为权威课本和重要参考书。

伍连德看到这部著作,发现其中介绍中国医学的内容竟不到一页,而且多有贬低,马上写信给嘉里逊提出质疑: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和医学史,为什么只有这么少的记述。对方回复说,他找不到关于中国医学史的文献。于是,伍连德决定向世界推介中国医学。他与医学史家王吉民耗时16年,完成了工程浩大的英文版《中国医史》,展示了中国医学的辉煌成就,扬了中国国威,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此书至今仍是我国唯一的英文版医学史著作。

在中华医学会召开会议时,作为中华医学会会长的伍连德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建议,在中华医学会的会议上用中文发言。会场为之震动,掌声一片。

伍连德常讲:我是中国人,中国是我的国家,我在给中国做事。

首位被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人

1901年,伦琴(发明X射线)等五人分别获得第一届诺贝尔奖。仅仅30多年后,就有一位中国人获得诺奖提名,他便是伍连德。

因为 “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并发现旱獭在其传播中的作用”,1935年,伍连德被提名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这是首位被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人。

一个不该被岁月尘封的“防疫斗士”

1937年“七七事变”后,伍连德修建的医院、检疫所等或被摧毁,或被占领。伍连德痛心疾首,离开了他奋斗三十年的祖国。1960年1月21日,一代防疫斗士伍连德在马来西亚槟榔屿与世长辞,享年82岁。

1983年,由国际著名流行病学家J·M·Last主编的《流行病学词典》中,伍连德是唯一列入其中的华人科学家。英国《泰晤士报》评论:“他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没有比他留给世人的一切更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