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马歇尔计划”对欧洲战后的重建作用

2011年6月25日,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表示,始于1947年的“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走上战后复兴,也令美国更加强盛,这个计划对后危机时代的全球治理仍具有借鉴意义。“马歇尔计划”的正式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当时及其后全球治理体系的最终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现简析如下,供参考。
一、“马歇尔计划”概述计划背景

1941-1945年,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储备增加迅速增加到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1937-1948年,美国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比重迅速增加,工业生产由42%(为英、德、法、日4国总和的1.3倍)上升到53.4%(4国总和的2.7倍),出口贸易由14.2%上升到32.4%,黄金储备由50.5%上升到74.5%。

与美国相反,战后欧洲经济濒于崩溃,粮食和燃料等物资极度匮乏,基础效能设施几乎毁坏殆尽,货币支付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其进口需要。失业率持续走高、食品短缺导致罢工不断,社会秩序日趋动荡,到1947年,欧洲经济依然徘徊在战前水平以下,几乎没有增长。其中,农业生产是1938年水平的83%,工业生产为88%,出口总额则仅为59%。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给予大量的额外援助,欧洲特别是西欧将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即“马歇尔计划”。虽然名义上是帮助欧洲经济重建,但该计划的战略指向很明确,通过资本、技术和设备的输出,将欧洲纳入美国的全球经济体系,从而有利于控制和开拓战后欧洲市场。事实上,通过二战,美国经济经历了自建国以来增长最快速的一段时期,庞大的工业产出能力在战争结束后急需新的商品市场,对外贸易仍然是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美国需要一个经济力量活跃、稳定并具有长期支付能力的欧洲。

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马歇尔计划”的另一个战略意义在于通过援助使欧洲经济恢复,强化盟国力量,使之成为抗衡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力量和工具。“马歇尔计划”的倡导者之一乔治·凯南曾指出,战后世界将呈现两极格局,对苏联必须遏制。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讲”,美国总统杜鲁门予以首肯,开始着手制定遏制计划的具体内容,即向非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提供援助,以起到遏制苏联影响及扩张的作用。“马歇尔计划”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炉了。

推进过程

1947年9月,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瑞士、丹麦、挪威、瑞典、葡萄牙、希腊、土耳其、爱尔兰和冰岛16国决定接受马歇尔计划,建立“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要求美国在4年内提供援助和贷款224亿美元。

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德国也宣布接受美国援助,“马歇尔计划”全面展开。最初,该方案执行期限为5年,然而在1951年底,美国出于战略部署的调整,宣布提前结束“马歇尔计划”,代之以《共同安全计划》。据统计,在“马歇尔计划”期间,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

主要内容

“马歇尔计划”旨在重建西欧经济并构筑针对苏联的“遏制屏障”,因此在不同阶段其侧重点也有所调整,主要内容包括贷款、赠款、技术援助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计划实行的初期,即第一阶段,欧洲国家将援助资金大多用于进口急需的生活必需品,例如食品和燃料,稳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随后,在第二阶段中,欧洲国家将采购重点放在工业原料和制品,用以战后工农业体系的重建;第三阶段,在美国国会以及朝鲜战争爆发的双重压力下,“马歇尔计划”的大量资金开始用于重建欧洲各国军备,这也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据统计,截至1951年中期,在提供的共131.5亿美元援助资金中,有34亿美元用于输出原料和半制成品、32亿美元用于购买粮食、饲料以及肥料等、19亿美元用于进口机器、车辆和重型设备等重工业品,还有16亿美元用于输入燃料(见图1)。

图1

为了监督“马歇尔计划”的执行进程,美国与欧洲国家共同成立了经济合作总署和欧洲复兴基金,指导重建计划。经济合作总署提出了一个“技术援助计划”,即资助欧洲的技术人员和企业家参观访问美国的厂矿企业,以使他们能够将美国的先进经验和制度应用于本国。同时,美国技术人员作为技术顾问前往欧洲。此外,经济合作总署还规定,欧洲复兴基金中60%的款项要应用于制造业投资,贷款企业需按期偿还贷款,保持基金的资金充沛以再次贷款。这一规则在德国战后的“再工业化”中发挥了核心作用,1949-1950年,德国采煤业投资总额的40%来自该基金。

资金运作方式

“马歇尔计划”涉及的资金通常都先交付给欧洲各国的政府,所有资金由所在国政府和经济合作总署共同管理,美国向每个受援国派出经济合作署特使。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cd)在分配款项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并负责管理各国的商品流动。“马歇尔计划”设立另一个重要机构是“欧洲复兴基金”(也称“对应基金”),其作用是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资金转换成为由当地货币构成的资金。

“马歇尔计划”的核心是由美国向欧洲提供物资援助,促进后者实现重建,但其涉及的资金链条的运行流程却较为复杂:美国出口商向欧洲受援国提供物资出口,货款以美元形式由欧洲进口商所在国的欧洲复兴基金支付,而欧洲进口商则向该基金支付当地货币以充实其资本余额,最终这笔款项的余额大多被编入本国的财政预算。

执行情况

1951年底,美国宣布提前结束,代之以《共同安全计划》。 美国对欧洲拨款的131.5亿美元中赠款占88%,余为贷款,英、法、意、西德四国获得全部援助的近60%。

二、“马歇尔计划”的主要成效

(一)经济方面

重建了西欧经济

“马歇尔计划”推动了西欧国家gdp的高速增长,至1951年计划结束时,受援国家基本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约25%。各国工业产量较计划实施前平均上升了30%,西德甚至高达312%;农业产量较战前提高10%。马歇尔计划也为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西欧在随后的年代里经济的显著增长奠定了基础。西欧国家在五、六十年代出现的经济奇迹,七、八、九十年代经济的持续发展都是建立在西欧经济的复兴基础之上的。

削弱了贸易壁垒

由于“马歇尔计划”强调了双边和多边贸易,削弱了西欧各国间长期存在的贸易壁垒,极大促进了欧洲贸易水平和质量。到1953年,欧洲的贸易量较之战前增长40%,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并最终走向一体化,从而在之后的20余年里,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该计划通过其运行机制,促使西欧各国在经济管理上系统地学习和适应了美国经验,成为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

改变了西方经济贸易结构和经济秩序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西欧各国基本丧失海外殖民地,贸易条件和外贸结构趋于恶化。西欧各国内部由于战争的毁坏和资本损耗严重,重建需要大量美国资金、设备和技术援助。在这种形势下,西欧只能转而依赖美国市场。这给美国提供了重新塑造西方贸易结构和经济秩序的机会。美国以此为开端,通过“马歇尔计划”在西欧内部投资、生产和贸易恢复、发展等方面逐步消除经济民族主义和经济孤立主义,建立了开放式的西方经贸体系。通过重建西欧,“马歇尔计划”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以及为美元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霸主地位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二)政治方面

缓和了西欧紧张的社会经济形势

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战前的水平。经济的复苏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政府权威得到提高,紧张的社会经济形势趋势于缓和,西欧国家中的左派社会力量也因此陷入低潮。

推动了冷战的最终形成

由“马歇尔计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并推进了“北约”的建立,并使之贯穿整个“冷战”时期持续至今。同时东欧国家拒绝参与“马歇尔计划”,被认为是宣告战后欧洲分裂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因此有学者认为,从东西方关系的角度来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三)促进了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马歇尔计划”在欧洲自由贸易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与取得的成效为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它通过强化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欧洲内部贸易和欧洲货币体系来引导欧洲合作的新形式出现。同时,美国和西欧的领导人普遍认为欧洲一体化可以长久地确保欧洲的和平与繁荣。因此从政治层面他们也希望通过“马歇尔计划”催生欧洲一体化进程。在这种大背景下,欧洲煤钢联营与欧洲支付同盟应运而生。

1951年,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6国签订了为期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1955年,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6国建议将煤钢共同体的原则推广到其他经济领域,并建立共同市场。1957年,6国外长签订《罗马条约》。1965年,6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欧盟诞生,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进入了新阶段。

(四)安全领域

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北约”的出现标志着在美国主导下,西欧在实现经济同盟之后建立了军事同盟,其目的旨在与苏联领导的东欧集团进行军事抗衡。

至此,在“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的经济、政治和安全同盟框架逐步建立,欧洲的基本政治、经济、军事格局初步形成。

(五)“马歇尔计划”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作用

“马歇尔计划”是当时作为最大债权国的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它也是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案例,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从长远来看,该计划的推出与实施,直接奠定了北约、欧共体的前期基础,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贸总协定(gatt,世贸组织wto前身)及联合国一起构成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几点思考

“马歇尔计划”有着强烈的时代背景

“二战”对欧洲巨大的破坏,美国全面强盛,苏联的迅速崛起和扩张,世界范围内民族解放和自决运动兴起共同构成了“马歇尔计划”的时代背景。欧洲丧失了传统的殖民地,原有贸易格局和体系全盘颠覆,战争的创伤使之无力自救,苏联的扩张锋芒令西欧各国忧心忡忡,因此,急需外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帮助西欧走出困境。另一方面,美国通过1929年的经济危机认识到:完全自由的、缺乏政府干预的市场也会“失灵”,无法保证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增长。而美国的这些经验也被西欧各国不同程度地接受和吸收,甚至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马歇尔计划”对美国的积极影响

“马歇尔计划”取得的显著成效加速了美国《对外援助法》的推出,以期取得系统性成效。在“马歇尔计划”付诸实施之前,美国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欧洲重建,仅1945-1947年间,美国即投入90亿美元。这些援助中的大多数都是以间接形式进行的,其中包括作为租借法案中一揽子协定的继续,或由美军出面重建当地的基础设施及帮助难民等不同途径。此外,美国还与一些国家签定了正式的双边援助协定,并通过联合国在欧洲进行了一系列救济以及减免债务等人道主义努力。这些资金的使用较为分散,缺乏完整的战略指导和系统性协调,收效并不显蓍,忽视了欧洲重建的许多最基本的需求。“马歇尔计划”的推出开创了美国对外战略性、系统性长期援助的成功案例,从而直接推动了《对外援助法》的通过。以“马歇尔计划”为开端,美国摸索并积累了一整套对外援助的经验与方法,逐步渗透到全球各个地区和国家,强化了地区同盟及影响,奠定了世界政治、经济、贸易和军事霸主的重要地位。

“马歇尔计划”对美国的负面作用

美国施行该计划的本意是为了扶持西欧,使之成为其在欧洲主要附庸,用来巩固其全球霸主地位。然而,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最后超出了美国的最初设想,反而成为一支可以在经济、贸易和技术上与美国抗衡的重要力量,在不同领域形成了对美竞争优势。

在后危机时代全球治理框架的重塑中,“马歇尔计划”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时代背景虽然在变化,后危机时代的各国也完全不同于“二战”重建中的欧洲,但是“马歇尔计划”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战争、自然灾害或经济危机对全球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沉重打击或破坏的情况下,“全球公共产品”的供应将会出现不足,并将导致全球治理体系失衡,从而产生更大规模的混乱、纷争及动荡。“马歇尔计划”的着眼点正是以金融救助和经济扶持的方式,输出安全、金融、贸易规划等“全球性公共产品”,从而塑造符合美国战略利益的全球治理框架,建立并巩固主导全球的地位。

当前,全球复苏处于一个极为脆弱的状态。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陷入主权债务危机,财政状况日趋恶化。此外,这些国家的海外投资日益收缩,造成其传统的经济、贸易势力范围急需大量资金、技术补充,这就为我国对外经济援助的系统、全面、高效的展开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海外直接投资、对外援助和政治经济合作已经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对“马歇尔计划”进行认真中肯的研究,可以剖析其高层次的战略性思维、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和严谨精细化的执行方式,从而帮助我们提升海外直接投资水平及成效,对于我国破除贸易壁垒,扩大产品出口,消化剩余产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开辟新的海外市场,最终建立符合我国长远利益的全球贸易及经济合作体系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可以预见的是,只有将系统性、战略性、长期性的对外援助与政治经济合作紧密结合,才能塑造有利于我国的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环境,为我争取更为长久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1949年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

根据imf数据,2009年,欧盟gdp总量为16.45万亿美元,而美国为14.25万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