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撞爱国反害国

1909年10月26日,哈尔滨的几声枪响,震撼了整个世界:日本新任枢密院议长、前首相、前朝鲜统监伊藤博文遇刺身亡。

伊藤博文此行,担负着重要的外交使命,要与俄国财政大臣柯克甫策夫(M.Kokovtsoff)就满洲铁路等一系列涉及中国东北地区权益的问题进行会谈。

1906年大清国实行包括政治体制在内的全面改革,东北的开发开放便被以慈禧太后为核心的中央列为重中之重。不仅率先进行干部体制改革的试点,以期提高行政效率,而且这一封禁了200多年的帝国“龙兴之地”全面开禁,在官方优惠政策的扶持下,河北和山东掀起了“闯关东”的高潮,大批人口“移民实边”。

外交方面,大清政府秉承以夷制夷的传统思路,在袁世凯、唐绍仪等人主导下,与正在积极寻求向满洲和俄国东部地区扩张且无领土野心的美国资本形成了战略伙伴关系,引导美国资本参与东北大开发。出于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考虑,美国政府提出了“满洲铁路中立化”的要求,向日俄两国施加压力,要求他们确保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及维持满洲门户开放。在德国的推动下,德、美、中三国同盟也在积极筹划当中,尽管最终未能成功,但这些微妙的国际力量平衡,的确令羸弱的大清国有了与日俄周旋的资本。

刚刚从战争的血泊中歇下来的日俄,在满洲共同的利益和危机驱动下,戏剧般地迅速化敌为友。伊藤博文和柯克甫策夫两人的会面,就是为了商讨如何协调应对复杂的国际压力。俄国官方甚至专门派遣了一队电影摄制组,前往拍摄这一次重要的高峰会议。

10月26日,俄国东清铁路公司为伊藤博文预备的专列,驶入了戒备森严的哈尔滨车站。专列停稳后,柯克甫策夫上车,对伊藤博文表示欢迎,两人举行了第一次长达25分钟的秘密会谈。随后,柯克甫策夫以俄国护境军团名誉军团长的名义,邀请伊藤博文检阅仪仗队和欢迎人群。

因施肇基(清政府主管哈尔滨海关的“滨江关道”)的特别安排,最接近专列的,并非俄军仪仗队,而是清军仪仗队,以强调中国的“第一地主”身份。伊藤与施肇基握手致意,检阅了清军仪仗队,而后检阅俄军并中、日、俄商民欢迎队伍。当伊藤博文折返时,从日本商民队伍中,突然冲出一名戴鸭舌帽、穿西服的矮小青年,掏出手枪,从俄军队伍的缝隙中,向伊藤连开3枪,枪枪命中。随后,他又向伊藤周边的日本官员各开4枪,击中了4名官员。

突如其来的变故,令站台上所有的人都傻了眼,电影摄影机还在运行着,记录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原貌。伊藤中枪后,扶着柯克甫策夫的手,委顿在地。回过神来的俄国军警,冲向这名刺客,他却并不逃跑,从容地扔掉手枪,用俄语高呼:“高丽亚乌拉!”(朝鲜万岁)然后从容被捕。

被当场捕获的刺客,是朝鲜人,名叫安重根,是抗日武装“大韩义兵”中的重要人物,担任参谋中将、特派独立队长以及俄领地区司令官。安重根是天主教徒兼武术高手,正值而立之年(生于1879年),曾率部队与日军激战,战败后曾想自杀殉国,在同志劝阻下,潜回俄国占领的远东地区,组织了这次针对伊藤博文的暗杀。

案发后,俄国当局迅速在哈尔滨进行了大搜捕,安重根近30名同伴被捕,引渡给日本方面。这一事件虽然发生在俄国强占的东清铁路保护地,但毕竟是中国领土,当时又值中日为“间岛”主权归属及满洲路矿开发长久争执,一个月前刚刚签订了相关条约,中国保住了间岛主权,但在路矿权益上损失惨重。伊藤被刺事件,一旦处理不好,将再度给予咄咄逼人的日本施加压力的机会。

施肇基的处置相当明快和老辣,他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要求傅家甸电报局停发所有对外电报,全面控制消息。同时,他紧急报告北京外务部,建议在此案调查清楚前,绝对不可以发表任何正式声明,“若有人问及此事,政府千万不可有‘保护不周’之道歉语句, 贻日人以口实”。

同时,施肇基多方跟进日俄审讯,根据安重根口供,暗杀伊藤的目的就是为国报仇;原计划在列车进入哈尔滨之前的弯道处,强行登车刺杀,但一则难以获得专列的确切行驶时间,二则“车在中国地段,恐累中国官吏,乃改在车站俄国队伍中乘间击之”(施肇基回忆录)。查明此情后,施肇基迅速电告外务部,同时,以留学美国多年所造就的深厚英文功底,草拟了一则英文新闻通稿,由外务部转交在京的英文媒体刊登。等各报刊登后,施肇基才下令傅家甸电报局恢复正常发报,从而抢占了话语权的先机,令日本人“对我报道无法辩驳,故日方对此案迄无抗议”。这一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少数被轻松化解的外交危机之一。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反而加速了大韩帝国的灭亡,也极大地抵消了大清国“东北大开发”的努力。对于吞并朝鲜,日本内部本就有急进与缓进两派,伊藤竭力主张缓进,理由就是要顾虑到这一地区的国际力量均衡,以免在列强中树敌过多。随着两派分歧日益尖锐,以伊藤博文的资望,居然也无法安于其位,只得在1909年5月份辞去朝鲜统监的职位,回到日本本土出任枢密院议长。1910年8月,失去了内部制衡的日本,终于成功地吞并了大韩帝国。

对于大清国和美国最为看重的“满洲铁路中立化”,伊藤博文和柯克甫策夫分别是日、俄两国国内的少数“鸽派”,他们同意并支持将各自的铁路出售给美国。假使伊藤不死,美国的力量或许还是能更多地介入满洲地区。当时英国《泰晤士报》记者濮兰德就认为:“如果伊藤未被暗杀的话,历史的进程可能会走向与以后发生的事态完全不同的方面。”刺杀事件之后,满洲铁路中立化彻底失败,日俄两国结成“双寡头”的独特“战略伙伴关系”,联合起来牢牢地占据了满洲。

这一切,恐怕都是烈性的朝鲜英雄们绝对无法预料到的后果,或许,这也正是手枪和匕首难以真正解决政治问题的一个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