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第三阶段,苏军的后勤支援原则,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
著 :C.J.迪克
译:小小冰人
战争第一阶段的情况迅速表明,后勤是苏联军事理论中最缺乏认真思考的部分。后方勤务(即后勤)部队过于笨重,缺乏机动性,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相关计划各自为政,效率低下,经常与它本应支持的战役概念脱节。
苏联历史学家们将苏德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从1941 年6 月至1942 年11 月,其特点是苏联的战略防御不时被周期性、大多不太成功的进攻尝试打断,他们意图从侵略者手中夺回主动权。第二阶段持续至1943 年12 月,双方争夺主动权,战略防御和进攻交替进行。第三阶段是1944年至1945 年,由苏军的进攻行动主导,起初是从一个地段到另一个地段连续进行,随着力量对比越来越有利于红军,他们跨过整条战线遂行进攻。
战争第二阶段结束时,红军正在实践中实现理论的要求,以稳步上升的速度遂行纵深越来越大的战役。战争第三阶段,这些战役计划在2—3 周内便能实现其目标,但是,若发展顺利,为转入后续战役做出的规定却没有提及任何战役间歇(即便有也很简短)。其特点是,一场战役以激烈的战斗为开始,消耗大量人员、物资、弹药和燃料,以此突破敌防御战术地幅。一旦达成突破,参战各集团军便发展胜利,后勤需求将急剧下降,这表明敌方防御有效性降低(由于敌援兵开到或在敌防御纵深不得不强行突破障碍,可能偶尔会出现消耗的小高峰)。战役发展阶段不会线式扩展,相反,一旦在绵亘战线取得突破,极具流动性的动态战斗会在一片相当大的地域蔓延开来。各兵团将深入敌战役后方,绕过抵抗枢纽部,而德国人会在苏军先遣力量完成合围或通过平行追击消灭后撤之敌时将其切断并予以歼灭。
态势突然发生剧烈变化,重点从一个方向转移到另一个方向,有时候甚至从进攻转入防御,这种情形并不罕见。这种情况下,消耗不会相对均匀地发生在一条明确的战线上。相反,消极地带和发生激烈但仅具局部性的战斗及破坏之地域,对后勤的需求小得多。传统后勤体系并不适用于这种作战空间。前进师或军无法申请补给或从安全后方地域的仓库获取物资,他们也无法将伤员和受损的技术装备疏散到后方半静态的医院和维修部门。各兵团无法获得持续不断的再补给,不得不依靠每隔几天提供一次的流动库存。医疗和维修设施不得不向前部署并设立在战斗激烈、伤亡较为集中的地域。对战斗性质的这种理解使红军采纳了一些后勤原则,而这些原则与西方国家的理解和实践截然不同。
大部分后勤设施控制在集团军和方面军层面。苏军认为这种集中控制对战役灵活性至关重要。集中控制使战役指挥员得以调整后勤分配,使之符合任务的重要性、军队的实力,以及辖内各兵团作战地域的分配。熟悉整个战役构想和态势的高级兵团指挥员可以迅速调整消耗殆尽、停滞不前或进展有限的师、军、集团军掌握的资源,将其重新分配给正取得更好进展的其他军队。他们还掌握着运输预备力量,这样便能为成功的行动提供加强,确保它不会因为缺乏补给、无法发展胜利而昙花一现。在分散化后勤体系中,战役重点从一个方向调整到另一个方向更加困难、更为缓慢,无论上级指挥员的战役愿景是什么,运输和补给物资的“所有权”都会受到小心翼翼地看护。
上级指挥员的责任是根据战役态势的要求为其下属提供补给。换句话说,再补给的基本概念并非“需求拉动”,需求拉动曾在战争第一阶段导致过多资源消耗在不太重要的任务上,因而不利于主要突击方向的加强。这个概念变为“供给推动”,方面军根据他们确定的优先等级,为战役各阶段制定消耗标准,战斗中的紧急情况导致作战计划做出修改时,相应的资源分配也会发生变化。这个远期交付的概念很容易实现,因为大部分运输工具掌握在战役层级。因此,师属运输连只有45辆卡车,一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3—4个运输营拥有600 辆卡车,而一个方面军的3—5 个运输团共有3500—4500 辆卡车。这就使他们可以在各方向间调整重点、发起一场新行动、根据调整后的优先等级重新分配方面军掌握的资源,以此应对不断延长的交通线会变得更加容易。后勤体系还采用一些快捷方式,确保迅速应对迫切的需求:例如,坦克集团军的卡车可以跳过一个层级,绕过军一级直接交付到旅。该体系对于取得战果,但位于次要方向上的步兵和兵团较为苛刻,对那些遭遇困难,因而被取消优先级的部队更加不公,但它确保对储备物资和运输工具的经济使用,以此促进战役目标的实现。
随着补给线延长,往返时间和故障增加,载货量下降,成功的战役必然发生问题。紧急情况下,空运可以提供有限补给,但红军合用的飞机不足,无法实施任何大规模、持续性空运。他们认为各兵团应采取临时性自助措施,而非单纯依赖上级指挥员弥补缺陷。例如,一些炮兵部队不得不交出他们的拖车,而摩托化步兵则把卡车上交(他们改为搭乘坦克和自行火炮)。他们往往大量依赖就地征用的畜力运输。一个典型的例子发生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期间,近卫第3 集团军通往军需站的土路补给线,7 月20日—8 月1 日间从60 千米增加到200 千米,他们总共动用7000 个补给日的农场马匹和耕牛的来补充资源。第13 集团军的情况与之类似,乌克兰第1 方面军从预备队调拨200—220 辆卡车提供协助,直到拉瓦-罗斯卡亚建立起一个新军需站。有时候,当地农民被迫将炮弹和燃料桶从一个村庄运至下一个村庄。各炮兵连的炮弹即将耗尽时,乌克兰第2 方面军第53 集团军动用当地居民和一个预备步兵团人员前送340 吨炮弹。
与运输一样,后方勤务的其他方面大多也较为集中。战术兵团只掌握编制规定的后勤部队,以此应对常规的轻微战斗情况。此举有两个好处:首先,后勤部队规模较小,各兵团的行动会更加灵活,机动性也更强,反之则会受到大量脆弱的非战斗车辆和人员的拖累。另外,还可以确保经济使用专业和稀缺的后勤支援单位,使之发挥最大效力。例如,如果一个步兵师担任预备队或部署在消极地带,赋予其解决高伤亡率的手段就没什么意义,配备一个小型医疗营足以满足日常需求。但是,若该师和军辖内其他兵团向前推进,不久后将实施一场战斗渡河行动,集团军就应从医疗储备力量中抽调足够的资源应对预计的伤亡(必要时由方面军提供)。这种措施同样适用于回收、修复受损的技术装备。各快速军掌握足够的技术保障力量,以应对日常维护和一些故障。他们投入战斗时,高级别的回收和维修部队直接奔赴战斗最激烈的地域,就地回收、修理受损装备。
本文摘自《从失败到胜利:1944年夏季东线的决定性与非决定性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