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种族往事

一、土著人

塔斯马尼亚人应该是目前所知的最早在澳洲大陆上生活的人类,可以追溯到4万多年前的史前时代。

学术界一直对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从哪里来存在争议,当时澳洲大陆没有高等哺乳动物,人类不可能从当地发展起来,有的观点认为他们是非洲黑人的后代,也有人认为他们是美拉尼西亚人的后裔,更多的考证则认为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是起源于东南亚。

但不论他们起源于哪里,澳大利亚土著人在这片土地上已生活数万年之久,一直以来他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由于澳洲大陆孤悬海外,有些与世隔绝,很难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所以不论是在生产力、社会制度、文明开化等方面都较为落后,直到18世纪中期欧洲人开始登陆这片土地之时。

当时澳洲的土著居民约30万人(一说75万),分为500多个部落,基本依靠简单的狩猎采集活动维持生存,相当于中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各部落都有各自的方言和习俗,经常发生一些小规模的战争。

最早发现澳洲大陆并能提出确凿证据的欧洲人,是1606年荷兰航海家威廉,但由于澳洲的荒蛮,荷兰人并没有想过要在这片土地上定居和开发。

1770年,英国人詹姆斯·库克抵达澳洲东海岸,宣布英国占有这片土地。从此,文明、屠杀、排挤和压榨也登陆这片土地,澳洲土著人开始了长路漫漫而颠沛流离的生活。

殖民者侵占了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东南沿海地区,以粗放养羊业为主的殖民经济开始形成,在使用不熟练的奴隶劳动力和耗费最少资本的情况下获得最高利润率。殖民者为了扩大牧场,不断侵占土著居民的狩猎区,土著人遭到严重的排挤和屠杀,只得离开他们世代居住的家园,迁居到难以生存的内地荒漠中。

据《澳大利亚土著人:历史变迁与发展》一文描述:

1830年,世界上唯一的一次把整个人种彻底灭绝的事发生在塔斯马尼亚。4000多名土著被5000人组成的白人搜捕队四处追杀,最后只剩下200多人被押送到附近的佛林德斯岛,他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不断死亡。1847年,残存的40人只剩下16人被送回塔斯马尼亚。30年后,塔斯马尼亚人在地球上绝种。

1838年6月10日,在新南威尔士迈阿尔,一群白人包围了土著居民帐篷,冲突中逮住28名土著居民,用绳子把他们绑在一起并刺死,然后焚尸灭迹。这就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有名的“迈阿尔屠杀”。

1857年,由于土著人打死了一名强奸土著姑娘的英国人,“白人复仇者”立即从各个地方汇集到弗雷泽哈姆,把昆加里一带的2000多名土著人全部杀死。这就是著名的“弗雷泽哈姆惨案”。

直到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时,30万土著居民仅剩6万。

二、欧洲人

1788年1月,从英国出发的一支船队抵达澳大利亚,这支舰队载着约1530人,算是第一批大规模来澳洲定居的欧洲殖民者,但这1530人的组成却是罪犯、看守、长官、杂役和一名被任命为总督的英国海军军官。

起初,英国政府并不认为澳大利亚是个适合移民定居的地方,而当时英国国内囚犯过多、无处安置,澳洲大陆成了英国流放罪犯的绝佳之地。

本来有人提议将英国国内罪犯流放至西非,但和西非相比,澳洲更远离英国本土,没有西非的热带疾病,还能为英国的海军、商人等提供一个潜在的太平洋基地,位置就在今悉尼的近郊。

此后,英国陆续不断的将罪犯流放至澳洲,当中也有部分没有犯罪记录的自由移民。至1820年,澳大利亚欧洲裔人口中,罪犯和曾有犯罪记录的人所占的比重高达84%,直到1868年,英国才停止向澳大利亚流放罪犯。

英国人对待澳大利亚土著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如美国、加拿大、印度、西非等,英国殖民者或是以和平谈判、或是以军事手段取得殖民地位,但澳大利亚原住民都是一些小型部落,过着原始游牧生活,没有军队、没有村落也没有首领,所以欧洲人直接就占领了这片土地,没有商量也没有报酬。

面对一些和原住民的小型冲突,殖民者的处理方式就是直接屠杀,远在伦敦的英国政府也鞭长莫及,没办法控制在澳洲的这种野蛮途径。

除了英国人之外,第一批大规模的非英国移民出现在1836年,这批移民中有德国路德教的教徒,他们到此是为了寻求信仰自由,他们受过技能训练,开发园艺农业和葡萄园种植业,迅速适应了澳大利亚的生活。

接着从亚洲及英国其他殖民地的移民也纷纷而来,但澳大利亚通过相关政策,始终保持了以英裔白人为主导的人口结构。

与美国等国不同的是,澳大利亚后来虽然也获得了自治权,但它从未斩断与英国之间的联系,仍然是英联邦国家之一,英女王仍然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国家元首,就连国旗也是融合了英国国旗的元素。

澳大利亚国旗
英国国旗

在二战以前,澳大利亚人的普遍国家认同是英国,自诩为英国子民。当英国和其他国家开战时,即使对方和澳大利亚没有半点关系,澳大利亚都会加入英国阵营,向英国的敌对方开战。

1914年一战刚刚爆发,英国对德宣战,在并未征询澳大利亚,并且澳大利亚也仅仅只是得知了开战消息的情况下,澳大利亚就毫不犹豫的表示支持英国,派出了占全国可服役男性一半以上的军队,共40万人参战,当时澳大利亚总人口不过500万。

这些士兵跨了大半个地球去保卫英国,其中2/3的人非死即伤。澳大利亚历史上此类事情时有发生,这些澳大利亚人背井离乡,死的死伤的伤,却是去和与自己国家毫无关系的人打仗。

但是这时的澳大利亚人并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直到二战的爆发。1939年9月3日,英国对德宣战,和以往一样,时任澳大利亚总理甚至在没有和议会打招呼的情况下就迅速宣布:“大不列颠已经宣战,因此,澳大利亚也准备开战。”

澳大利亚立即组织派遣了自己的军队去往北非和克里特岛参战,这些国家和澳大利亚仍然没有什么关系,但日本就不同了,日本地处亚洲,对澳大利亚的威胁十分严重,当时澳大利亚政府请求撤回在欧洲战场的军队,以保护自己的国土。

但英国首相丘吉尔再三承诺,说英国位于新加坡的军事基地会保护澳大利亚的安全,结果到1941年12月,日本对英国宣战,迅速击沉了英国留在远东的两艘主力舰。1942年2月,新加坡军事基地的英军向日本投降,随后日军对澳大利亚进行了空袭。

澳大利亚顿时傻眼了,自己一直以来不惜代价拥护的英国,居然背叛了自己,几个月前才承诺会保护自己的“祖国”竟然撤离了新加坡基地,投降了日本。

其实,早在1914年,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就曾公开表示:“澳大利亚此前一直在种族问题上歧视日本,并且公开谈论关于日本也许会入侵澳大利亚的话题。他们还试图与美国联手对付日本。但是,大英帝国需要日本的援助,因此澳大利亚不得不对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优势地位做出让步。”

1916年,日本提出派舰队访问澳大利亚。“日本是否在利用这个机会展示其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主导地位,从而使澳大利亚更容易满足其要求?”澳大利亚对此深感疑虑,但无奈实力不济,不仅答应了日本的这一要求,而且此后一直对日本推行绥靖政策。

二战使澳大利亚认识到,英国并没有保护自己的实力,相反,美国在澳大利亚建立了指挥部,部署了大量的军事力量,成为澳大利亚国防的屏障,也使澳大利亚认识到,自己国家真正的威胁,不是那些威胁英国的欧洲国家,而是来自亚洲、是日本。

所以在二战之后,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关系逐渐淡化,白澳政策(后文会详述)也遭到瓦解。

三、华裔

英国政府最初还在策划如何开发澳大利亚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建议把中国苦力输入到澳大利亚去,到1848年,第一批100个成年人和20个男童从中国厦门出发到达澳大利亚。

1852年,驻厦门的英国领事馆报告说,有2666位中国人被运往澳大利亚,他们大都是以“苦力”的身份被输送过去,这2666名中国人中,有1438人是在1851年去澳大利亚的,因为这一年澳洲的“淘金热”开始了。

在黄金的吸引下,来自中国福建和广东地区的华人大量涌入澳大利亚。以维多利亚为例,在其1854 年第一次人口调查记录内只有2341 位华人,到1855 年初,华人人数则达到了1 万人,再到1855 年年中达到1.7 万人,其中几乎全是成年男子。

这些成群结队涌进澳大利亚的中国人“以为英国人是很友好” 的,他们把位于金矿区的墨尔本称为“新金山” ,相对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1858 -1859 年,在澳华人人数达4.2万人。

在当时澳大利亚各地的人口比例中,在维多利亚,中国人为4.56 %,在新南威尔士为3.63 %,而在金矿区的劳工人数比例中,华人矿工占总矿工数的18 -24.5 %。特别是在较为贫瘠的矿区,华人劳工的数量超过了白人劳工的数量。

对于在澳洲的华人来讲,他们虽为苦力,但依然梦想着发财之后落叶归根,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之下,他们大多数人不追求冒险,而是勤勤恳恳的工作,因为自身也没有掌握到先进技术等原因,所以一般不会和白人去竞争或冲突。

而华人本来就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虽然华人的工资仅为白人的一半,但他们仍然能够生存下来并存钱。1851 -1861 年间,澳大利亚的黄金产量约占同期世界黄金总产量

的40 %,时值约1.24 亿英镑,其中维多利亚的产量居各地之首,约值1.1 亿英镑。

而在1854 -1870年间,有价值3531956英镑的886065盎司的黄金和价值560627英镑的黄金制品从维多利亚输往中国。仅在1856 年,就有116903盎司和价值50万英镑的黄金“流到广州”。

基于以上原因,白人非常蔑视和嫉妒在澳洲的老实巴交的华人,称他们是“挖渣滓的家伙”。白人对澳洲华人欺压、殴打等事件不断发生,澳大利亚政府又偏袒白人,致使“排华”的意识逐渐上升为主流。

1854年,维多利亚本迪戈金矿的白人矿工举行大会,决定在7月4日对矿区的华人发动袭击,企图将华人全部赶出该金矿区。此事虽未酿成,却拉开了澳大利亚有组织有规模“排华”的序幕。

1855年6月, 维多利亚议会通过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个排华的法案——《为某些入境移民做出的规定》,为澳大利亚其他殖民地树立了一个以立法手段排华的先例。

1857年7月4月,在维多利亚巴克兰河金矿区,爆发了白人矿工大规模袭击华人的恶性事件, 有3名华人当场死亡,2000多华人遭遇抢劫,华人的财产损失达5万英镑。而维多利亚当局不仅任凭白人暴徒逍遥法外,听任他们拉帮结派,在次日还成立了澳大利亚历史上的第一个排华组织——“维多利亚矿工反华联盟”,而且还在事后不久向华人开征居留税。

1860年12月12日,在新南威尔士蓝滨滩发生了袭击华人事件,华人死2人,伤10人。次年9月,有二三千华人在光天化日下被白人抢劫一空,甚至连白人妇女和儿童也趁火打劫。新南威尔士殖民当局非但没有惩处白人,反而以立即通过排华法案来平息事端。

1887年,清政府张之洞派王荣等官员来澳洲视察侨情,引起人们“激烈讨论觉醒的中国所可能产生的危险”,“黄祸”论一时甚嚣尘上,有人怀疑这些专员是来秘密刺探澳大利亚这一片土地是否适合大批的中国移民。澳大利亚白人一面恳请英国政府阻止华人澳,一面举行排华示威游行。

澳大利亚种族往事

此后类似的事件在澳大利亚各地不断频繁发生,心怀不满的“白人”殴打、抢劫华人,甚至剥掉他们的头皮,整个“排华”的过程,先是个别殖民区单独排华,再逐步发展成联合排华,最终统一排华,成为澳大利亚的一项基本国策。

直到目前,澳大利亚的主流观念中,仍然不乏这种种族偏见。比如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作为澳大利亚地区唯一有转播权的澳大利亚电视台第7频道,在全程转播奥运会开幕式以及各国代表团入场时,却偏偏在中国队入场时插播广告,整个中国运动员的入场式只给了3秒钟,后又在当晚的金牌预测榜中错把智利国旗当成中国国旗。

四、白澳运动

1896年,《墨尔本时代报》刊登了这样一段文字:“我们渴望见证澳大利亚成为同根同源的伟大白人的家园,这样方能全然避免让美国陷入内战的那些种族问题……如若我们准许来自远东的贫困劳工进入我们的国家,本国的劳动力便得不到保护。”

1901年,新成立的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所有政党,一致通过《移民控制法》法令,规定黑人、亚洲人不得移民澳大利亚。此《移民控制法》标志着“白澳政策”出台,从国家政策层面确定了一项种族歧视的基本国策。

首位总理艾德蒙·巴顿就曾说过:“种族平等是不存在的,那些种族无法和白人种族相提并论,前者是更低等的。人人平等的说法从来都不适用于英国人和中国人之间……我们没法通过教化、改良或任何其他手段来使某些种族获得与其他种族平等的地位。”“人类平等的原则只适用于澳大利亚人之间,澳大利亚人跟中国人之间则不遵循这条原则。”

整个澳大利亚都充斥着以种族歧视为核心的“白澳”观点,而“白澳”的重点便是“排华”。

宣扬种族主义的典型杂志《新闻简报》曾这样描述华人:“这是一个一半是野兽一半是人的爬行动物泡在鸦片里,邪恶、无知和迷信使自己不断退化,自由文明种族的子孙只要碰他一下就会受到污染。”

白澳思想萌芽于19世纪40年代,80年代以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而发展为白澳政策。白澳政策是以“白人优越论”的偏见为基石,以排斥有色人种为目的。这样,占亚洲移民重要组成部分的华人便成为排斥的主要对象了。

澳大利亚在建立联邦政府之前,各地一盘散沙,没有形成澳大利亚国家认同和身份认同,在许多问题上都无法达成一致,唯独“排华”的情绪例外。

从1888年澳大利亚各殖民地联合排华开始,华人数量从5万人下降到1911年的20775人,1921年下降到15224人,1947年仅剩6404人。

可以说排华运动是“白澳政策”的起源,而“白澳政策”又促成了澳大利亚各地之间的融合和统一,最终才形成了澳大利亚的国家认同和身份认同感,从而才有了澳大利亚建立联邦政府的基础。

由此看来,时至今日澳大利亚对中国的种种表现就不难理解了,“排华”是其国家建立的重要促成因素之一,虽然今日扯上了一块遮羞布,但在遮羞布背后,不难想象部分澳大利亚白人心中仍然充斥着的心理状态。

二战之中,日本人把澳大利亚达尔文市等地方轰炸了40多次,几乎夷为平地,而英国为了本土防务又不顾澳大利亚的安危,澳大利亚在此之前一直觉得自己在“有色人种”面前高高在上,没想到却被“有色人种”的日本人打得气都喘不过来。

这使得澳大利亚的“白澳思想”受到严重冲击,再加上二战之后百业待兴,而澳大利亚地广人稀,为了重振经济,不得不依靠移民来解决。

二战之后,最开始除了接受英国本土移民之外,还接受了来自中东欧大批难民,1954年又扩大到瑞士、丹麦、挪威和芬兰等国。

1956年,澳大利亚“白澳政策”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欢迎不同肤色、不同人种的技术人才和受过高等教育的有识之士共同来澳发展,并承诺优先授予他们澳大利亚完整公民权。

1958年,有175名亚洲人获得澳大利亚公民身份,其中129人是华人,至此。“白澳政策”的黄金时代过去。

同时,国际社会对澳大利亚的种族政策也进行了严厉的谴责,1978年,澳大利亚政府进一步修改移民法,将按出生国家选择移民的政策的做法被完全废除,至此,“白澳政策”失去了法理依据,退出历史舞台。

但澳大利亚政府对废除“白澳政策”的态度上比较模糊,也没有对“白澳政策”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讨论,“白澳思想”仍有非常大的空间。

五、中澳关系

2009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2014年,中澳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5年3月,澳大利亚不顾美国的反对,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同年6月,中澳正式签署自贸区协定,12月,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生效。

截止2017年,中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对象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中国对澳大利亚的直接投资也逐年增长。

两国的经济贸易结构高度互补,本来是合作共赢,但澳大利亚一方面在实际行动中分享中国崛起的经济收益(虽然是互补,但实际上确实是在吃中国崛起的红利),一方面在国家政策上却对中国进行防范和牵制。

来看看澳大利亚在对抗排挤中国中做了哪些事情:

1996年台海危机爆发之时,澳大利亚第一时间向台湾海域派遣了一艘驱逐舰,支援美国的航母战斗群。

2009年,陆克文政府发布澳大利亚国防白皮书,明确提出中国崛起可能构成对地区和平与安全的潜在威胁。同年,奥巴马政府宣布实施 “重返亚太” 后,澳大利亚高调表示欢迎。

2011年,澳大利亚政府与美国政府签署军事协议,允许美国250名海军陆战队以轮驻的方式驻军北部港口达尔文,并计划于2017年将驻军规模扩大到 2500 人。

2015年,澳大利亚不顾中国的反对,追随美国派遣军机来南海巡航,使南海问题日益国际化、复杂化。

2016年,菲律宾提出的南海非法仲裁案宣判后,澳大利亚立即伙同美国、日本要求中国遵守所谓的南海国际仲裁,无理指责中国在南海进行岛礁“军事化”和大规模岛礁建设。

2017 年以来,澳大利亚政府无端指责中国对其进行政治渗透,通过了针对中国的“反外国渗透法”,掀起了新一轮反华浪潮,民间不断发生澳大利亚当地白人学生袭击中国留学生事件。

直至此次疫情,澳大利亚种种针对中国的表现,也进一步说明了澳大利亚的群体心理状态。

实际上,中澳两国之间没有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也没有历史积怨。相反,中澳在资源和经济上是互为补充,历史上中国人不但没有做出损害澳大利亚的事情,反而是在澳大利亚整个建设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

六、写在最后

本篇寥寥七千余字,但从我收集资料到今天完笔,前后跨度约1个月时间,因为我此前对澳大利亚并不了解,所以多做了很多功课。

写这篇文章,我倒是认真读了很多材料,断断续续的写,其实所涉及的资料远不止以下的参考文献,只是我在茫茫的资料当中所摘抄和引用的就是以下所罗列的文献。

我承认自己在选择这些材料中是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感情,从而才拼凑出这样一篇文章。大家读过之后也会发现此篇的情感倾向,我所阅读的材料中不乏有许多国外学者的中立观点,但即便如此,依然不能改变我对澳大利亚的感官。

或许今后某日,我能有幸阅读到不一样的史料和观点,改变我此时此刻的认识,但我想这或许不太容易。

参考文献:

《剧变》贾雷德戴蒙德

《澳大利亚土著人:历史变迁与发展》刘晓燕

《19世纪后半期澳洲排华运动与澳大利亚联邦运动》王宇博

《19世纪后半期澳大利亚排华运动探析》王宇博

《澳洲对华偏见从何而来》苏锑平

《澳大利亚历史上排华浅析》乔印伟

《澳大利亚的“白澳政策”:确立、废除与遗留影响分析》刘琳

《澳大利亚“转向美国”的种族主义因素》孙雪晴

《澳大利亚对华疑惧心理的历史缘由》许善品、汪书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