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宗教外衣下的实质入手,漫谈推动十字军东征的世俗因素

来源: 史家说

十字军东征作为一次涉及9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延续20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一直以其浓重的宗教色彩而闻名于世。许多人惊叹于当时的欧洲人对于宗教的极端狂热,上至教皇和欧洲各国的国王,下到普通的农民,统统都狂热地参与到这一宗教事件中去。

的确,当时的欧洲是被笼罩在浓重的宗教氛围当中,天主教会的影响力也的确是十分巨大,但十字军东征实际上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宗教行为,十字军东征的背后有着众多的世俗因素在推动着它的发展。世俗因素即便不是推动十字军东征的最主要因素,也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推动十字军东征的世俗因素,我们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待十字军东征这一事件,而且还可以以此来窥见当时欧洲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欧洲社会的发展趋势。

十字军东征影视剧形象

十字军东征前的欧洲

十字军东征前的欧洲,实际上已是矛盾重重,无论是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还是欧洲自身的发展前景,都已显露出矛盾与迟滞的景象。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来说,作为社会上层的贵族阶层与作为社会底层的普通农民之间的矛盾开始不断激化,而贵族阶层之间的矛盾也有激化的态势。当时西欧各王国的农民普遍受到严重的剥削,其中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沉重的税负的负担。

同时普通的农民除了要缴纳地租之后,还要缴纳诸如人头税、森林牧场税、市场税、教会十一税等名目繁多的税收,经济负担已经十分沉重。除此之外,当时的农民普遍依附于王国中的各个贵族,农民不仅需要为贵族耕殖土地,还需要为贵族提供其它服务,例如,当贵族之间产生冲突时,农民们便需要作为贵族的“士兵”冲锋陷阵,这也导致农民常常受到生命上的威胁。 十字军之女兵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公元10-11世纪的欧洲自然灾害频发,而当时的农民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还处于靠天吃饭的时期,因此农民在这一时期的损失十分惨重。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公元970至公元1040年这70年间,大约有48年是荒年,公元1087-1095年间欧洲更是连续7年都是荒年。在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农民的生活自然是更加悲惨。

在这样悲惨的生活下,农民只能转向宗教寻求心灵的慰藉,这就使得天主教会在欧洲的势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教会所极力推动的十字军东征,则恰好为这些在欧洲生活悲惨的农民提供了一种得以摆脱悲惨生活的机会,使得他们可以到东方去追求新的前景和新的生活,这对于欧洲农民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恰如《中世纪史》中所写的:“(农民)要从封建的压迫下解脱出来,希望得到新的土地,在新的环境下找到他们在自己祖国已经失去了的自由”。

《中世纪史》史料

欧洲贵族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时期同样激化。首先,欧洲的封建领主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时期迅速激化,封建领主之间不断发生冲突,而为了在冲突中取得胜利,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封建领主必然要培植自己的势力和军队。而为了使军队以及军队之下的骑士忠心于自己,封建领主必须要给予这些骑士以封地,但是,此时的欧洲已经没有无主土地了,封建领主难以找到足够的土地封给手下的骑士。

其次,当时的西欧存在一大批出身高贵但一无所有的贵族阶层,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一批人,是因为当时欧洲贵族内部实行的是长子继承制,其余的子嗣则无法继承财产和土地。这一批人渴望继续高贵富裕的生活,但却缺乏致富的手段。无论是封建领主,还是落魄贵族,他们都渴望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土地,而富庶的东方无疑是进行扩张、攫取财富和土地的绝好对象。因此,对于这些贵族来说,向东方的扩张同样是极具吸引力的。

从欧洲整体的发展来说,公元10世纪的欧洲商品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商品流通的扩大和加速使得欧洲人对于东方商品的需求迅速增加。然而,此时连接欧洲与东方的贸易通道全部被阿拉伯人掌握,他们不仅对于过境的商品征收高昂的税收,而且还市场切断这一贸易通道,造成西欧商人的重大损失。为了获得商业利益,西欧的商人十分渴望建立直接与东方进行联系的商业通道,打倒阿拉伯人对东西方商业通道的垄断。因此,对于欧洲商人以及欧洲整体的商业贸易来说,向东方的扩张同样是极具吸引力的。 欧洲贵族们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欧洲社会矛盾的激化使得向东方的征服变得极其具有吸引力,而当时的教皇乌尔班二世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在1095年9月的克莱芒宗教大会上发表了推动十字军东征的演说,他将东方称为“遍地是蜜和乳”,“耶路撒冷是地球的中心,比任何地方都肥沃得多,它简直是第二天堂”,甚至宣称参加十字军的人在死后可以直升天堂,农民则可以免除赋税,使得农民“携带家小离乡背井,有的步行,有的坐着牛车,像移民队伍一样,向东方进发”。那么,这就使我们不禁产生一个疑问:天主教会为何要推动向东方的扩张呢?

教会的动机

对于天主教会来说,推动十字军东征不仅有着宗教上的原因,还有着巨大的世俗动机。从宗教上来说,打击东方的伊斯兰教,收回圣城耶路撒冷对于天主教会来说当然十分重要,但是,教会的扩张动机在十字军东征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时的天主教会并非完全“超然于物外”,仅仅作为一个宗教和精神上的象征而存在,天主教会与世俗国家一样,同样渴望着扩张。而在天主教会的扩张道路上,主要有两个对手:一个是欧洲的各个王国,另一个则是东方的东正教会。 天主教会的圣殿

教权与王权之间的斗争一直是中世纪欧洲权力斗争的一个焦点,两者在斗争之中互有胜负。在十字军东征之前,教权略微占据上风,对王权有着一定的控制权,欧洲的许多国王都需要通过教皇的认可,才能正当地继承王位。为了进一步打击王权和扩张教权,天主教会希望通过十字军东征进一步加强对欧洲各王国的控制,同时在民众中提高教会的威望。

而天主教与东正教之间的斗争则是中世纪欧洲宗教斗争的焦点。1054年,由于罗马教皇与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互相将对方革除教籍,基督教由此被分割为了天主教和东正教。对于天主教会和教皇来说,实现宗教的统一是其一直追求的最大目标之一,天主教会希望通过击倒东方的东正教会,使天主教会成为基督教的唯一正统。天主教会的这一目的体现在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上,在这一次的东征中,十字军的对象不再是所谓的异教徒,而成为了同信基督教却属于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

由此可见,天主教会展开十字军东征的目的并非是纯粹的宗教目的,世俗动机同样是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天主教会在其自身的世俗动机的推动下,顺应欧洲各阶层普遍希望向东方进行扩张的趋势,开展了规模浩大的十字军东征。两者的世俗动机结合在一起,使得十字军东征变得十分像是一场世俗战争。 十字军征伐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十字军在东征的过程中,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在抢掠财物上。十字军从西欧出发之后,便开始沿途进行抢掠,首当其冲遭到危害的便是犹太人,而在攻陷耶路撒冷之后,十字军同样是对阿拉伯人展开了残酷的屠杀和抢劫。

史料中记载了当时在耶路撒冷的人的见闻:“阿拉伯人逃到了所罗门圣殿的顶上,许多人被剑射死,从房顶上掉下来。在这一圣殿里,有一万人被斩首。如果你在那里,被杀死人的鲜血会没到你的脚踝。我还得说什么呢?没有人能够侥幸活下来,他们连妇女和小孩也不放过。”

这种场景屡次发生在十字军的9次东征中,甚至在同属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十字军同样进行了残酷的抢掠,君士坦丁堡大量的文物被抢掠。难怪苏联史学家扎波罗夫在《十字军东征》一书中评价道: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全部历史,是一部由它的鼓动者指挥者参加者将他们自己所宣称的宗教目的公然加以践踏的历史。刺激西方封建主作这一次远征的唯一动机是强占土地、抢劫财物”。

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十字军东征实际上是欧洲社会普遍渴望扩张的动机与天主教会渴望打击王权和东正教会的动机结合之下的产物。十字军东征并不是一次单纯的宗教事件,在十字军东征背后有着深刻的世俗因素的影响。

这些世俗因素的存在,使得十字军东征与世俗战争十分相似,其中充满了领土的占领、财富的抢掠。从这一方面来看,十字军东征绝不是像其所宣称的那样高尚,其中充满了不堪的行为。

而通过对这些世俗因素展开分析,我们不仅可以对十字军东征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而且还可以由此将目光越过十字军东征这一历史事件,对欧洲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发展趋势展开探索和分析。由此来看,对推动十字军东征的世俗因素进行分析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