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中的刀光血影

来源:楠书房

徜徉于博物馆展厅中的观众往往并不满足于仅仅欣赏文物珍品本身,他们可能同样好奇文物的其他背景信息。文物出自哪里?文物出土前后发生了哪些有趣或惊险的故事?出土文物的现场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现象?如何解释这些现象?下文将以河南殷墟一座险遭盗掘的商代大墓为主线,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图一 “青铜的对话——黄河与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展”展厅现场

去年7月,四川三星堆博物馆举办的大型展览“青铜的对话——黄河与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展”,首次以黄河、长江流域两大青铜文明的对话为主线,展现出两大流域青铜文明间的接纳、融合、创新及反哺的历程。

河南殷墟作为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的典型代表,共有54件文物参展,其中即有出自殷墟花园庄东地编号M54的商代大墓中的珍贵文物,如方斝和牛尊等(图一)。

图二 殷墟商代遗址分布图

花园庄位于殷墟宫殿宗庙区内(图二),往西北约500米即著名的妇好墓,东距洹河约100米,西边紧邻民宅。村东是一片麦地,1992-2002年间,为配合当地的的宅基地建设,安阳工作队在此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殷商时期文化遗存。其中一座编号为M54的墓葬,是此次发掘中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

Part One

考古站来了一位气喘吁吁的花农

2000年12月17日清晨,冷风瑟瑟,细雪纷飞。花园庄村东的一位花农气喘吁吁地跑到安阳工作站,称有人夜间在村东地里活动,形迹可疑,很可能是想盗掘古墓。而早在10月,安阳队已在此地进行了钻探,原计划是等次年春天土地解冻后再行发掘。

接到举报后,安阳队随即派员到现场仔细查看,果然在原来钻探到的一座编号M54的墓葬上面,又发现了新的钻孔。新钻孔分两种,一种较大,直接打在原来考古队的探孔上,若不留意较难发现。打这种孔一是为了查看打上来的样土,判断墓中器物是否完好,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安装炸药便利,留待后期爆破盗墓。另一类钻孔如普通钢筋般粗细,非常密集地成排分布。这种小孔可直接打到7米多深,密集的钻孔基本可以确保地下文物不会漏过。

显然,考古队面对的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职业盗墓团伙。

↑ ↑ ↑

考古人身先士卒要与盗墓贼斗智斗勇!

Part Two

等不到土地解冻了

由于该墓此前已被考古队确认为发掘重点,现又出现被盗风险,考古队当即决定进行抢救性发掘。当晚即在现场搭建工棚,轮流值守。果不其然,当天后半夜,有人潜入墓地周围不停游走,气氛一度十分紧张。所幸当晚考古队已经戒备森严,盗墓团伙无机可乘,最后悻悻离去。

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正是这次村民及时的举报和考古队当机立断的决定,使这座古墓免遭盗掘厄运。这座墓葬是继1976年小屯妇好墓、1990年郭家庄M160之后,殷墟发现的第三座保存完好的高等级贵族墓(图三),为我们解读商代文化提供了诸多极富学术价值的信息。

图三 M54发掘现场

↑ ↑ ↑

看到了吗?当年的考古人常常需要以身为尺!

考古发掘自17日下午至次年2月16日,除去中间的春节7天假,共持续50余天。

Part Three

房屋基址下面的文物珍宝库

在发掘过程中,发现在墓葬正上方还叠压着一层夯土构成的房屋基址,基址上有横七竖八的盗洞及盗沟,考古现场的工作人员忧心忡忡,担心墓葬难逃“十室九空”的被盗厄运。

万幸的是,随着清理的逐步进行,在墓口全部显露出来后,盗洞及盗沟也并未再向下延伸。无独有偶,这种墓葬上方叠压房屋基址的现象,早在1976年发掘的妇好墓中也有发现。保存较好的房屋基址,可能混淆了盗墓者对房基夯土与墓葬夯土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墓葬。

墓葬共出土577件随葬品。其中,铜器265件,容器有鼎、甗、簋、方斝(图四)、方尊、觚与爵(9套)、罍、彝、牛尊(图五)等,另有兵器、工具、车马器等物。

图四 铜方斝

图五 铜牛尊

图五(1) 湖南省博物馆豕尊

图五(2) 上海博物馆牺尊

图五(3) 佛利尔美术馆象尊 /衡阳市博物馆象尊 /湖南省博物馆象尊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象尊(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玉器222件,分礼器、兵器、工具、装饰品等类(图六~八);陶器21件,石器6件,骨器60件,象牙2件,竹器1件。另有殉人15个,殉狗15条。

图六 玉兽头

图七 玉鹿

图八 玉刀

根据墓葬的地层关系、出土器物的综合分析,M54年代为殷墟二期偏晚阶段,绝对年代约相当于祖庚、祖甲时期。

↑ ↑ ↑

理解了吗?“挖宝”是为了判定遗址具体年代!

Part Four

戎马一生,战功赫赫

墓葬的面积大小通常与墓主身份、地位的高低正相关,M54墓口面积约16.6平方米,在目前殷墟已发掘且未被盗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中,仅次于王后级别的妇好墓22.4平方米。墓葬出土了丰富的殉人、殉狗和青铜容礼器、玉器,还有7件铜钺(图九),而以骁勇善战著称的妇好墓中出土也仅出土4件铜钺。

图九 铜钺

钺作为古代军事权力的象征,暗示墓主拥有极高的军事权力。通过骨骼鉴定(见下文),可知墓主生前应多次征战,最终可能战死疆场。从铜器铭文来看,种类极为单一,绝大多数均为“亚长”或“长”,“亚”在商代多为武职官名,墓主当为“长”姓高级贵族。长姓家族的相关线索可见于甲骨金文:

如廪辛、康丁(祖庚、祖甲之后的两位商王)时期甲骨文中有关于长姓家族向商王贡龟的记载:“其侑长子,惠龟至,王受佑”;河南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被认为是商末周初殷遗民微子启之墓;湖北黄陂鲁台山M30圆鼎铭有“长子狗作父乙尊彝”;陕西长安长甶墓铜器上铭“长甶作宝尊敦”。

长姓在商周时期具有较高的身份地位,墓主亚长戎马一生,为商王征战沙场。亚长很可能与另一位骁勇女将妇好一样,在当时被奉为战神,得到商王的特别礼遇,落葬于都城殷墟宗庙区附近,死后仍在守护殷商社稷。战功显赫,可能是并非正宗商朝子姓的亚长却能入葬殷墟宫殿宗庙区附近的主要原因。

这些有铭文记载的人物,使历史变得鲜活。

Part Five

将军百战死

M54的骨架残存有头骨残片及肱骨残段,根据体质人类学的分析鉴定,可综合判定墓主为男性,从牙齿磨损和耳状关节面判断,年龄为35岁左右。

从骨骼上残留的创伤痕迹来看,墓主身前曾多处受伤。其中左侧肱骨上就有3处锐器砍痕(图十),最长者13.2毫米,最深者4毫米,而且这3处砍痕未见骨骼自我修复痕迹,表明从砍痕形成到墓主死亡,时间相隔甚短,骨骼还来不及自我修复墓主即已身亡。但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真正使墓主致死的,可能是左侧股骨上的一处锐器伤痕,创伤平行于地面,前短后粗,略成三角形,受力方向来自墓主左后方,应为钩兵或砍兵所致,其位置极易伤及股动脉,造成流血不止致死。

图十 肱骨上的创伤

除这几处兵器类损伤外,墓主右侧第一排跗骨(脚掌骨)前部有明显长期跪姿形成的痕迹,俗称“跪踞面”,即脚部置于臀部以下,脚趾向前而跪。这应是商代的生活习性。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玉人像,足部表现的即为这种姿势(图十一)。

图十一 妇好墓玉跪人像

↑ ↑ ↑

当保存完好的考古信息串联,文物得以重获新生。

Part Six

肱骨上的花椒

值得注意的是,墓主左侧肱骨上留有干化的肌肉组织,这在北方特殊的气候和埋藏环境下是极难保存的,组织中粘附有炭化的植物种子(图十二)。

图十二 肱骨上的花椒

据发掘者介绍,墓主人身下铺有一层圆球形的果实,后通过对墓主周围的土样进行浮选,发现了大量与肌肉组织中植物种子相同的种子,经鉴定为芳香科花椒的蓇葖果,即现在常用的食用花椒

↑ ↑ ↑

没错,就是它!吃货宝宝们咽下你的口水,因为…

大量花椒的存在,被部分学者认为与墓主生前多次受伤及死后的防腐措施有关。花椒果皮中含有芳香的挥发油和味麻的蜡状物,是良好的食物调味料,亦可入药。亚长墓主生前多次受伤,随葬的花椒很可能具有止血、生肌的药效。

商周时期绝大部分大中型墓和随葬物丰富的墓葬,骨骼保存状况都不理想。亚长墓的铜器及骨骼锈蚀及腐朽现象十分严重,绝大多数骨骼保存状况极差。保存较好的肱骨上留存有干化的肌肉组织,恰恰粘附有花椒,可能是它们起到了某种防腐驱虫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葬俗是在北方的商文化圈中首次发现,是年代最早、纬度最高的重要发现。

自然界中的花椒树

枝叶茂密,籽实累累,芳香郁郁——花椒具有繁衍盛大的神秘力量。在先秦两汉时期是非常重要的酿酒原料,以花椒酿成的酒称为椒酒或椒浆。《后汉书·文苑列传·边让》:“ 兰肴山竦,椒酒渊流”中之椒酒即指此。祭祀在古代社会政治中属国之大事,椒酒常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献祭品。

随葬花椒的20余座墓葬上迄商周,下至两汉,传承近两千年,且随葬花椒数量较多。从先秦两汉时期重视丧葬的习俗来看,墓葬中随葬花椒应具有特殊的功用。从花椒出土形式来看,除有4座墓是与其他植物果实伴出外,其余均是单出,或与朱砂伴出。花椒放置的位置基本一致,集中在棺盖之上、棺内底、棺内贴身四周或棺外底。墓葬年代越早,这种规律越明晰。墓葬中随葬朱砂已被确认为具有驱邪避凶的作用,部分墓葬中花椒与朱砂混合而出,表明花椒在墓葬中有与朱砂共同发挥着驱邪避凶的作用。如前所述,花椒可交通神灵,墓葬中随葬花椒也有与神灵沟通、导引灵魂升天的目的。

此外,花椒的栽培驯化约始于南北朝时期,野生花椒的产量极低,属于短缺资源。魏晋时期以富甲天下著名的石崇,在另一位富豪王恺斗富的过程中,就使用了花椒,说明花椒在当时确属珍稀之物。这一点在《世说新语》中被明确记录:“石以椒为泥,王以赤石脂泥壁”。已知的花椒墓中,多为级别较高的贵族墓,除等级森严的制度原因外,资源的稀缺可能是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