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新冠疫情,不知不觉间已经持续到了年中。最让人担忧的地方,莫过于老人们聚集的养老院。
而在日本兵库县,有家特殊的护理机构。
▲图片来源:微博@凤凰李淼
一方面,伙食费每天才200日元,合13元人民币,虽然处于亏损状态,但会长为了服务老人,坚持经营下去。
另一方面,这里的日本老人竟然都说中国话,吃中国菜,打中国麻将,唱中文歌。
▲图片来源:微博@凤凰李淼
比如一位奶奶就唱起了黄梅戏:“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另一位奶奶则说道:“还是中国话好呀,随随便便就讲出来了。日本话我讲出来,对不对实际上不知道。”
▲图片来源:微博@凤凰李淼
为什么这群日本老人讲不清日本话,却对中国饱含感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只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日本遗孤。而他们的背后,是一段血和泪的记忆。
1
1930年,为了彻底地占领东北,日本制订了20年内向东北移民100万户的入侵计划。
100万户,大约500万人。这些家伙并非普通的农民,许多接受过严格训练,被称为日本开拓团,来这儿的任务就是武装殖民。
现在回想这段往事,仍不由得暗自心惊。
▲“九·一八”事变旧照
好在后来日本在各个战场节节败退,苏联红军横扫了盘踞在东北的关东军。
那时残留在东北的日本人多达155万,一些关东军因战败更加丧心病狂,竟下令所有将士和家属自杀,包括年幼的孩子。
比如在1945年8月12日,伪鸡宁县(今黑龙江省鸡西市)哈达河开拓团被苏军阻截,团长贝沼洋二见走投走路,高喊“天皇万岁”后自杀。
▲自杀的日本人。图片来源:面对面《席静波:日本遗孤在中国》
团长自杀也就算了,成员们也被洗脑到了疯癫。男性竟然向团中的妇女儿童开枪,500多名妇女和儿童被杀害,只有7名孤儿侥幸生还。
当时的东北有大量日本孤儿,不少是日本军人的儿女,还有许多是开拓团的后代。
▲日本遗孤桂川君子6岁时与家人合影
想起14年来日本的所作所为,没有人不义愤填膺。但一些中国的父母竟然放下了国仇家恨,选择收养孤儿。
“有罪的是侵略者,孩子是无罪的。”
“看着这孩子很可怜,不收养过来很可能会死掉。”
据统计,中国的父母至少收养了4000多名日本孤儿。这些孤儿因此避免了死亡,成为了历史的证明。
2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恶行,东北三省又是日寇最猖獗的地方,普通百姓对于日本孤儿的态度可想而知。
但养父母普遍将孤儿视如己出,完全不亚于自己的亲生骨肉。
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父母通常隐瞒孩子的身世。但世界上没有不通风的墙,街坊邻居们往往知道孤儿的身世。
于是,绝大多数的日本遗孤,小时候都经受过同龄人的言辞侮辱,但他们在父母的关怀下坚信自己是中国人。
于德水就是这4000多名日本孤儿中的一员。
他出生于1945年的长春,半岁时被中国父母收养。在父母的呵护下,他性格乖巧温和,从不惹是生非。
▲于德水
有一次在学校,同学冲他做鬼脸,还骂他“小日本”。
于德水从小看《地道战》《平原游击队》,深知日本鬼子的罪恶。
堂堂“中国人”,听到了这种侮辱谁能受得了。一向懂事的他发疯似的扑向了同学,由于个头矮小反被揍得鼻青脸肿。
▲年轻时的于德水
后来在玩耍的时候,不时有同学嘲笑他是日本人,但于德水压根不相信,因为父母一直对他疼爱有加。
打消了心理的挂碍,他平安健康地长大,转眼到了不惑的年龄。却不料,命运突然把真相推送到了他面前。
有次和厂长聊天时,厂长问:“你是日本人,难道你不回日本探亲吗?”因为当时的中日关系和睦友好,已经有许多遗孤返回日本寻亲。
于德水听完一笑,表示自己的亲人就在中国啊。不料厂长说道:“我真没骗你,都问过你爸啦!”
▲于德水养母
联想起小时候经常被喊小日本,于德水不由得害怕起来。他回到家鼓起勇气询问自己的身世,母亲平静地告诉了他真相。
那一刻,他感觉天塌了下来。他经常在深夜感叹:“几十亿人都是大禹的后代,为什么我这根小草就不是一个中国人?”
1986年,于德水已经41岁,在母亲的建议下,他跟随探亲团前往日本。
他并没有在日本找到亲人,随后拒绝了定居日本的挽留,回到了中国照顾年迈的父母。
直到父母去世后,他才遵从家人的意见东渡日本。但他过得并不快乐,每天意兴阑珊,只学了一些简单的日语。
满目樱花催泪绽,此心难以属东瀛。时间越长,他越怀念中国。当孩子成家之后,他立即带着妻子返回中国的家乡,办了一个小机械厂,脸上重新焕发了容光。
“我说的祖国就是指中国,我从来没把日本当过祖国。”
3
自从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后,遗孤们陆续返回故国寻亲。他们的年龄大约在40岁上下,普遍不适应日本的生活。
有些人索性离开日本继续回到中国,还有些人则永久定居在了日本。但他们多数人的心,仍然时刻牵挂着中国。
▲图片来源:微博@凤凰李淼
有位叫池田澄江的奶奶,中文名字叫徐明。年少时居住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有着和于德水相似的经历。
7岁时,学校组织去电影院里观看抗战影片。电影里,日本鬼子骑着马烧杀抢掠。不知是谁喊了句“小日本”,一些顽皮的学生开始推搡徐明,甚至朝她吐口水。
女孩子哪有不爱干净的,更何况平白受了屈辱,她委屈地哭了起来。等到电影散场老师点名时,她仍然在电影院里哭。
▲池田澄江
老师把那些同学批评了一顿,并教育他们不能欺负弱者。徐明大受感动,从此将人生志向定为教师。
和于德水不同的是,她在8岁时就知晓了自己的身份。当时她在门外偷听到了民警询问妈妈的话,看到妈妈哭后,她也冲到里面抱着妈妈哭。
徐明的养父母原本颇有资产,但后来父亲生意失败,门外经常有讨债的人。
过年时没钱买新衣,母亲就从箱子里找出一件黑缎夹袄,改成了一件短的衣服。每当她长大一些,母亲就把衣服加长一点。
饶是困窘如此,母亲也没有放弃她的学业,不识字的她每天盯着孩子做作业。徐明也不负期望,考上了牡丹江师范学院,在一家山沟学校里教了10年书。
1972年,由于日本友人的身份,当地民警询问徐明有什么需求。徐明只说了一条:调回牡丹江工作,照顾年迈的二老。
▲图片来源:北青网
在照顾父母近10年之后,她终于鼓起勇气,在1981年7月带着3个孩子前往日本寻亲。
由于没有找到亲属,她的钱很快花光,在日本非常窘迫,一度想要自杀,好在找到了中国驻日领事馆。
在领事馆的帮助下,她和孩子终于有了住处。后来在日本媒体的报道下,“徐明事件”成了热点新闻。
她在不经意间创造了历史,成为首个未找到亲属就获得日本籍的遗孤。
后来,她把丈夫和父母都接到了日本,但父母极不适应,又返回了中国。
由于不会讲日语,她的工作并不顺利。但不管挣多少,她都坚持给父母寄生活费:每个月5万日元(约3300元人民币)。
不得不感叹:虽然并非亲生骨肉,但徐明比很多儿女更懂得孝道。
她对中国也饱含热爱,无论走到哪里,都声称“日本是祖国,中国是故乡”。
4
在收养孤儿的父母中,绝大多数都选择隐瞒孩子的出身。但也有部分家长开诚布公,在孩子懂事后就告诉了他们真相。
前文所讲的“500多名妇女儿童”被杀事件,只有7名孤儿幸存。其中有一个叫席静波,他被中国军人发现,交给了张克山夫妇养育。
后来,由于看到好友席家只有一个女儿且无法再生育,张家把4岁的席静波转给了席家。从此,席静波有了两位母亲。妈妈们毫无隐瞒,总给他讲过去的故事。
▲图片来源:面对面《席静波:日本遗孤在中国》
每当回忆起童年时,席静波都满脸幸福。“他们对待我就像是对待亲生儿子一样。睡觉时把我放在中间,左亲一口右亲一口。”
1955年,席静波考上了林口中学,但因为家境贫穷,上学费用成了难题。席静波左右思想,对父亲说:“爸爸,别为难了,我不读中学了,帮你干活。”
但父亲一听恼火了,母亲也不同意。他们卖掉了一间半房子,得到了150元,让儿子继续上学。穷人的孩子早自立,刻苦的他被保送到了勃利中等师范学校。
毕业之后,他如愿参加了工作,原想好好孝敬父母。却不料父亲去世,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1986年,他跟随团队去日本寻亲,出发之前,母亲的脸上没有了笑容。她已经失去了丈夫,不能再失去儿子。
席静波看出了母亲的担心,保证自己绝对不会忘恩负义。
他在日本并没有找到亲人,面对着日本永久居留权的诱惑,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绝对不扔下母亲、家人,还有中国的教育事业。
“中国有我70多岁的老母亲,把我看成她的精神支柱,我要是不回去,她会倒下的。她养我小,我养她老。”
从1992年开始,日本政府每年邀请不愿回国的遗孤到日本旅行,但席静波没有去过一次。一方面怕母亲担心,另一方面怕自己外出时母亲出意外。
正所谓:父母在,不远游。
母亲去世后,他依然没有返回日本定居,而是决定在中国终老。
“我身上的一切一切,都已经中国化了,我已经70岁了,我完全能够体会到当年母亲对孩子的依恋,对生活了几十年故土的依恋,我完全懂了……”
5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遗孤都如此孝顺,但绝大多数的遗孤在返回日本后仍然心系中国和养父母,把中国当成家乡,对养父母充满了感激。
孝道,从来与国籍无关,只和教育相关。懂得越多知识,越明白父母的不易,越能培养出感恩的心。
根据辽宁省社科院研究员张志坤的统计:日本孤儿受教育程度普遍比同期的中国孩子高,大专及以上程度的达5%,高中以上的达20%,初中达40%。
▲日本遗孤树立的中国人养父母感谢之碑
这些开明的中国养父母,在教育上平均倾注的心血远超当时其他的家长。而这些孩子,也大多数没有让父母失望。
《天龙八部》中,顶天立地的乔峰,经常带着丐帮的兄弟们出没于宋辽边境,伏击企图侵扰宋境的辽兵。
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大玩笑,鄙视契丹的他竟然是一个契丹人。当他得知真正身份的那一刻,无异于天崩地陷。
▲97版《天龙八部》乔峰
身份的变化,一连串人生的变故,大大拓宽了他的视野。国之盛衰无常,战之胜败频变。宋人辽人都是人,何必你骂我辽狗,我骂你宋猪。
我们没有乔大侠的经历,但可以通过他的人生,窥见一些倾泻的天光。
曾经的耻辱,当然不能遗忘,但也要从过去和现在间把握好平衡,该执著时执著,该放手时放手。
正如作家索尔仁尼琴所说,忘却历史,你会双目失明。但总盯着过去,也会瞎掉一只眼。
这些被收养的遗孤,回到日本后普遍成为了中国代言人,规劝日本政府正视历史,努力搭建中日友好的桥梁。
▲长春“中日友好楼”
他们成立“扶桑同心会”“中国归国者联络会“中国养父母谢恩会”等组织,在长春建造“中日友好楼”。
回想那些曾经收养遗孤的父母,他们并不懂人道主义援助这样的大道理,只知道如果不管,这些孩子可能会死。
“我恨鬼子,但我不恨孩子。”
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往往藏在最朴素的话里。灿烂星空下,平凡的人们带来最多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