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一架机枪要22人才正常战斗,子弹还要刷上油

来源:星火彪WarOH

在抗战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日本士兵,操纵着一台疯狂喷射着子弹的机关枪,只需要左右调转方向,便可以造成大范围的伤害。特别是在我方将士攻打堡垒时,这种场景最为多见。

日军的这种重型机关枪,又被叫做九二式重机枪,是二战中最有名的重机枪之一。 特别是在抗日战场上,它甚至一度和马克沁重机枪平分高下。

九二式重机枪究竟有何特别之处,为何能够具备如此大的威名?

一、明治日本人的自尊

九二式重机枪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治维新时代。

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下决心要效仿西方国家,革新国家面貌,其中就包括了要效仿英美建立起一支近代化的军队。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实现的便是生产新式装备,但是当时的日本军工业十分落后,根本不具备生产新式武器的条件,因此只能通过向国外大规模进口武器,来实现军队武器的近代化。

在那一时期,日本军队大规模装备马克沁机枪,但是日本政府一直渴望可以生产自己的重型机枪。 在1896年,日本从法国手中购买了四挺哈其开斯机枪准备进行换装,但这款由法国新研发的导气式机枪在试验过程中却是故障不断,最开始时日本军方对其极不满意。后来查明原因,是因为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发射药变质,并非是机枪本身的原因,日本军方这才心满意足,觉得可以入手这款机枪。

自此之后,这款机枪便渐渐地取代了马克沁机枪,成为了日军的主流装备。不久后,日本陆军还花大价钱,购买了这款机枪的生产专利,开始尝试着自己生产重型机枪。而法国方面为了拉拢这一大客户,也专门为日军研发了6.5毫米的步枪弹。而也正是有法国工程师的帮助,日本军队在制造重型机枪方面积攒了丰富的经验,开始尝试着自己研发设计新式重型机枪。

在1905年时,日本在这款机枪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三八式重机枪,并将其列装部队。在随后的日俄战争中,三八式重机枪的性能得到了检验。 根据实战经验,在1909年时,日本军方对三八式重机枪又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并在1914年设计出了三年式重机枪,这款重机枪的性能大大增强。

但是日军并没有就此满足,因为三年式重机枪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机枪口径依然沿用了哈奇开斯机枪的6.5毫米,这种口径的伤害是十分有限的。特别是随着飞机、坦克、装甲车、汽车大规模运用于战场之上,三年式重机枪所能取得的战果十分有限。

因此在1932年时,日本军方以三年式重机枪为蓝本,研发设计出了92式重机枪。自这款机枪问世之后,总共生产了4万5千挺,很快就成为了日本军队的主流装备,在战场上杀人无数。

那么,九二式重机枪的真实水平究竟如何呢?

二、九二式重机枪:繁琐的代表

92式重机枪与前面几款机枪相比,有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机枪口径由原来的6.5毫米,改进成了7.7毫米。而机枪口径的提升带来的第一个变化,就是杀伤力的大幅度提升。 这款机枪在200米的距离上可以射穿12毫米的钢板,在500米的距离上则可以射穿8毫米的钢板。

为了进一步提高作战能力,日军还在这款重机枪上面加装了散热片,这一做法加强了机枪的持续作战能力。并且考虑到机枪的射击精度一直不高的问题,日本军方加大了机枪的重量,稳固了机枪的重心。 但是这样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九二式重机枪太重了,达到了55.3kg,同时射速也相应降低,理论上每分钟只能打出450发子弹。

不过,也正是由于九二式重机枪的重量,日本军方在配备这款重机枪时,专门设置了机枪分队的编制,用以维护、运输和使用该款机枪。 通常来说,一挺九二式重机枪就得配备22个人,10匹马。这22个人分为两个班,一个班11个人,分别保管机枪和弹药,奇之光抬机枪就得4个人,还有几万发子弹需要这些马匹来运送。

而这,也意味着这款重机枪的机动性十分的差,往往一旦安置在战场上,只能在原地喷射弹药,不能随意移动。并且,这么大的机枪口径,意味着它所使用的弹药与其他步枪并不通用,必须配备专门的弹药。 综合来看,92式重机枪在使用上十分繁琐,在供弹时,还必须给子弹刷上油才能进行射击。

尽管九二式重机枪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却依旧不妨碍它是当时最为优秀的一款重机枪,这款重机枪也很快被日军应用在侵华战争中。而在当时,中国军队主要配备的是马克沁重机枪,这两款重机枪在战场上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三、战场上的宿敌

马克沁重机枪是一款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这款武器在1883年便已经被研发出来,并且在一战时期被广泛的运用于战场之上。

在二战时期,虽然这款重机枪已经不算先进,但是由于中国军工不强,军队严重缺乏重武器,因此马克沁机枪作为当时中国为数不多可以仿制生产的重型机枪,在中国军队中广泛使用。

按照理论上来说,马克沁机枪每分钟可以发射600发,重49公斤,子弹是步枪通用子弹,而且马克沁机枪的可持续性较强,可以连续四个小时进行战斗。这几方面的数据综合起来,马克沁机枪应该比九二式机枪更强才是。

但在现实中,两款枪在战场上的表现总令人意外。

在淞沪会战中,日本军队使用九二式机枪,中国军队使用马克沁机枪,双方在淞沪战场上朝着对方倾泻出无数的子弹。但是在这一战中,中国军队的马克沁机枪却是遭到了“滑铁卢”。这又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马克沁机枪有一个即是优点也是缺点的地方,那就是它采用的降热方式是“水冷式”。在粮水供应已算奢侈的战场上,时刻为马克沁机枪保持冷水供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如果遇到冷水供应不足,马克沁机枪则当即“报废”,重火力的空档期便会马上被敌方利用,实行武力压制,从而失去战场的主导权。

同时,由于当时的中国军人的总体素质低于日军,战术也较为呆板,导致机枪阵地被日军的重武器频频“点名”。 与之相反的是,在抗战时期,日军有专门的机枪小队来操纵机枪,这些人都是接受了专门的训练,对九二式机枪和战场作战极其熟练,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九二式机枪的威力。

可见,淞沪会战尽管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但是战术上的差距才是中国军队惨败的真实原因。

不过,武器的利弊往往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在淞沪会战后,九二式机枪和马克沁机枪这对宿敌在抗日战场上的较量不断上演,二者各有胜负。但战争的结果导向,却往往是倾向于正义与否。日军的九二式机枪组再精悍,却也挽不回日本帝国的日薄西山。

那些在沿海和平原肆意妄为的日寇,最终也是止步于湖南、陕西的群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