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坦克产能上的差距严重影响了东线德军的战斗力

著:罗伯特·A. 福尔奇克

译:顾剑 朱任东

在认识到斯大林格勒败局已定后,第三帝国终于开始认真提高坦克产量。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1942年9月,希特勒曾下令,接下来的两年要把坦克和突击炮的产量在每月380—400辆的基础上提高2倍,这仍是一种相当从容的步调。然而,当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陷入重围并救援失败之后,希特勒和他的核心圈子越来越清楚德国面临着一场真正的危机,他们需要迅速恢复在东线的元气,并为可能开辟的西线战场做好准备。

1943年1月22日—23日,希特勒会见了帝国装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希特勒给他的命令是在1944年底前将装甲战车的生产数量增加5倍,施佩尔仓促制订了所谓的“阿道夫·希特勒装甲计划”,要求装甲车辆月产数在1944年初达到1100台,到1944年底达到2000台。但在1943年1月,德国工厂仍然只生产了248辆坦克,包括35辆“虎”式和163辆Ⅳ号中型坦克,再加上130辆突击炮和140辆坦克歼击车,总共建造了518辆各式装甲车辆。相比之下,1月份苏联工厂生产了1433辆坦克,包括1030辆T-34,外加57辆自行火炮。德国主要的中型坦克Ⅳ号G型坦克,正在制造的数量只有其主要对手T-34的六分之一。这种产量上的差距严重影响了东线德国装甲师,他们在战斗时总处于巨大的数量劣势之中。

施佩尔并非没有才能,但正如经济史学家亚当·图兹所指出的那样,他那些被高度吹捧的“生产奇迹”只是被部分夸大的昙花一现。决定德国坦克产量的两个因素是劳动力和钢铁的供应,它们都受制于帝国的战时资源。施佩尔虽暂时能为“阿道夫·希特勒装甲计划”弄到更多的钢材,但正如图兹所说,这仍然只占德国武器生产所需钢材的15%,每月分配给弹药和飞机的份额仍然是最多的。施佩尔还可以从被占领的国家中得到强迫劳动力。1941年,在德国整个坦克生产线及其分包商那里劳动的员工不到5万人,到1943年末,这一数字增加到16万人,三分之一的新工人是缺乏技能和积极性的外国劳工。

此外,德国的工业重心不断在飞机、弹药、坦克、潜艇、“大西洋壁垒”以及其他像V-2火箭这样的时髦项目之间切换,使得其产量很难保持稳定。铜和橡胶的短缺也让坦克产量的提高变得困难。德国所需的大部分铜依靠进口,其中又有一大部分用于弹药生产,而每一辆Ⅳ号坦克都需要195公斤的铜。同样,坦克车轮也需要橡胶,到1943年,德国工厂不得不开始生产一种新型车轮,它的橡胶用量减少了一半,虽然可以使用,但噪音很大,磨损也更快。

施佩尔在集中德国军事工业和提高装甲车辆生产方面得到了希特勒的全力支持。1942年晚些时候,他很快做出停止Ⅲ号坦克生产的决定,转而让埃克特公司全力生产Ⅲ号突击炮。1943年初,施佩尔的组织改革初见成效,坦克和突击炮产量开始缓慢增长。但Ⅳ号坦克的月产量到3月份才突破200辆大关,10月份才突破300辆。古德里安和施佩尔密切合作,努力提高德国的坦克产量,他们都意识到,缩小和苏联产量差距的唯一办法就是专注于生产一两种成熟的坦克型号。古德里安更是想把Ⅳ号坦克的月产量提高到400辆,并延缓“豹”式的服役,直到其完成彻底的测试并改正所有技术缺陷,但他的建议未被采纳。希特勒尊重古德里安,却不能容忍他的建议。

阻碍1943年坦克产量大幅增长的另一个因素是坦克设计的过度精细和陆军装备部检验员评估时的吹毛求疵。几十年来,许多资料都认为,“虎”式坦克需要300000个工时才能完成,大约是“豹”式的两倍,有的资料称“豹”需要55000个工时,也有权威的资料认为仅需2000工时。这些数字都太过片面,因为德国各工厂的“豹”式生产率差别很大,没有固定的标准。

到1944年,曼恩工厂雇用了4483名员工直接从事坦克的制造装配,每月总共花费大约160万个工时在这一任务上。鉴于1944年曼恩工厂“豹”式的月产量达到了140—155辆的最高值,“豹”式后期型号的生产至少需要约10400—11500个工时。当然,由于早期的“豹”式D型存在更多的技术问题,后期型号的生产能够花费较少的时间,但这同样也适用于T-34或任何其他坦克。1942年后,德国坦克变得更为复杂,生产一辆所耗费的精力足够生产几辆T-34。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陆军装备部驻尼伯龙根工厂的检验员还在为“未抛光的焊缝”和“不标准的涂装”等美学上的原因拒绝接收坦克。这些荒谬的事情直到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后才有所改观,施佩尔通过简化流程、降低标准来促使工厂加快生产,使得1944年的产量大幅提高。尽管如此,根据曼恩公司的数据,在施佩尔提高生产效率之后,“豹”式所需的劳动量仍然是T-34的三倍。

盟军的战略轰炸也对德国坦克的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不过在1943年,阿尔凯特是唯一一家受到严重破坏的工厂。8月,曼恩工厂受到两次轰炸,“豹”式的产量暂时减少。10月,皇家空军轰炸了卡塞尔的亨舍尔工厂,“虎”式坦克的生产也受到一定干扰。11月,皇家空军对柏林的一次大轰炸使得阿尔凯特在博斯希城区的工厂大部被毁,严重影响了Ⅲ号突击炮的生产约6周。12月,希特勒做出反应,仓促决定终止克虏伯-格鲁森股份公司Ⅳ号坦克的生产,转而用Ⅳ号坦克的车身制造Ⅳ号坦克歼击车。古德里安反对这一决定,他认为阿尔凯特公司很快就能恢复Ⅲ号突击炮的生产,而且希特勒已经同意利用“豹”式的车身制造一种新的坦克歼击车(“猎豹”式),配备88毫米口径的Pak 43反坦克炮,此时削减坦克的产量去增加另一个突击炮品种是没有意义的,但他的意见又一次被置之不理。

1943年皇家空军对鲁尔的轰炸也造成了“零件危机”,零件运抵的延误使得主厂装甲车辆的生产也延误了。例如,在尼伯龙根工厂组装的Ⅳ号坦克,要从马格德堡运来炮塔,从杜塞尔多夫运来火炮,从腓特烈港运来发动机,以及从各个地方运来其他零件。盟军的轰炸进一步破坏了德国中部的铁路枢纽,造成国内运输的延误。由于没有关键零部件的库存,坦克的主要组装车间越来越容易受到运输中断的影响。盟军的轰炸还带来了进一步的间接破坏,包括原料的运输问题,以及无数为坦克制造独特部件的小供应商。

本文摘自《东线坦克战1941-1945》上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