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西北史话:乌什事变与新疆军府体制的确立
来源:师说123
外西北是一个新名词,位于新疆以西,大致包括今天中亚的斋桑泊周围地区、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七河流域、伊塞克湖周围地区和绝大部分的帕米尔高原,总面积大约为54万多平方公里。
现在这片辽阔的土地包括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州全部、东哈萨克斯坦州的一部分和江布尔州的一小部分,还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大部分领土。这里拥有中亚最湿润的气候,最丰美的草原,最多元的文化以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开始,外西北这片丰饶的土地被大家牵绊了两千年。
1757年,清朝击灭准噶尔汗国,收复天山北路。1759年,又平定了天上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乱。从此,整个西域重归大一统帝国版图,220万平方公里的西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新疆。
1771年,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众东归,被乾隆帝安置在天山北路。这件事影响很大,以至于人们往往会忽略同时期发生的其它历史事件。其实这些历史仍然精彩纷呈,甚至扣人心弦。
01.天山南路初期的形势
以天山为界,整个新疆可以划分为两部分。北疆为准噶尔故地,又被称为“准部”。南疆以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为主,又被称为“回部”。南北疆在地理山川、人文景观和宗教文化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1757年,大小和卓霍集占、波罗尼都弟兄在南疆发动大规模叛乱。第二年,清政府以兆惠为将军,率清军前往镇压。
1759年,清军经过苦战,分路进攻被叛军盘踞的喀什噶尔和叶尔羌。困守两城的大小和卓见民心尽失,弃城而逃。
二、三月间,霍集占派人联络葱岭以西的巴达克山、浩罕等国。因浩罕没有回信,并且害怕布鲁特(吉尔吉斯人)沿途骚扰,和卓兄弟决定逃往巴达克山,或再由巴达克山前往痕都斯坦(今克什米尔地区南部及巴基斯坦北部)。
兆惠进入喀什噶尔后,派参赞大臣明瑞等率兵追击;同时传檄中亚的浩罕、那木干(今哈萨克斯坦锡尔河流域)、安集延、玛尔噶朗(距离喀什西北七百里)等国协同搜捕大小和卓。
7月初,清军抵达今天塔吉克斯坦境内的阿尔楚尔,击败了和卓军队。11日,清军又追击到塔吉克斯坦东南的叶什勒池湖畔。
清军随即在帕米尔高原的伊西洱库河谷与叛军展开激战,“降者蔽山而下,声如奔雷,大小和卓手刃之不能止也”,降者达一万两千余人。
大小和卓突围至巴达克山界(今阿富汗东北),清军也尾随而进。最终大小和卓被巴达克山汗素勒坦沙擒杀,把其尸首送交清军。大小和卓的叛乱终被平定。
为了纪念这次丰功伟绩,乾隆帝下令分别于叶尔羌城内和伊西洱库尔淖尔湖畔立碑,勒石记功。
清军在短期内相继击灭准噶尔汗国和大小和卓,兵锋数次扬威境外,致使中亚一大批国家和部族竞相内附,大清帝国在该地区逐步确立了宗藩关系。至此,乾隆帝完成了中华帝国最后一块拼图。在大清132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内,中国的传统边疆全部被纳入其中。
当时的大清,东到大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北接西伯利亚,西北至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南边包括南海诸岛。整个国家就像是一枚海棠叶,饱满而又圆润。
02.伊犁将军
清政府随后在新疆确立了极富地域特色的军府制。
1762年,清政府设伊犁将军,明瑞就任第一任将军。作为新疆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伊犁将军全称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其职权是“节制南北两路,统辖外夷部落,操阅营伍,广辟屯田”。
在伊犁将军之下,设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职,分驻天山南北各地,管理本地军政事务。
在首府伊犁,伊犁将军之下设参赞大臣二人,由爱隆阿、伊勒图担任,协助管理伊犁本部事务。在喀什噶尔设置参赞大臣,总理南疆各路驻军,由纳世通担任。在北路的塔尔巴哈台设置参赞大臣,由绰克托担任。在东疆的乌鲁木齐设都统一员,管理哈密、乌苏、巴里坤等地。
大小和卓溃败后,清政府在南疆实行二元统治,既保留原始维吾尔族贵族对当地的掌控权,同时又派遣满洲贵族进行监视。比如回部各城都设置了办事大臣,并有八旗和绿营兵镇守,各城大臣都受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的统一领导。
由于新疆长期动乱,清朝在新疆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只抽取十分之一作为田赋上缴国库,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驻军和官员的开销粮帛,几乎全部由内地供应,或者通过屯垦自行解决。
清军在新疆还治水灌溉,颁行制钱,使新疆经济得到很好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新疆与西亚和南亚的陆路贸易也因回部平定而重新打通。在喀什和叶尔羌的市场上,到处能看到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和羊毛,以及俄国的军火、皮革和英国的棉纺织品。
新疆人民的美好生活即将开始,但谁又能想到,短短几年后,在乌什居然发生了巨大的叛乱。
03.乌什之乱
在南疆,办事大臣并不直接管理民事,而是依靠当地伯克实行“因俗而治”。清朝政府废除了伯克世袭的权利,但保留了伯克旧有的一些特权。允许伯克们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土地作为“养廉地”,不用向国家缴纳田赋,另外还拥有相当数量的农奴。
利益熏心的大小伯克们不满足所获得的特权,仍然想方设法敲诈老百姓。下级伯克到任时,要向为首的阿奇木伯克送重礼,然后再把这些负担间接地转嫁到当地回人身上。
由于各城办事大臣一手遮天,掌握着伯克的任免、升迁、考核及入觐的权利,因而伯克们纷纷贿赂驻地官员,驻地官员勒索欺压当地伯克的现象在南疆地区十分普遍。
于是,腐败问题像内地一样,也慢慢在南疆漫延开来。
当时的乌什办事大臣素诚,糊涂贪财好色,其子更为恶劣,遇到长得漂亮的回部女子,就掳掠回城奸宿,人们敢怒不敢言。而此时的阿奇木伯克阿卜都拉对老百姓也是极尽敲诈勒索之能事,在鱼肉百姓方面比素诚有过之而无不及。
也正是在办事大臣与当地伯克的双重剥削下,老百姓的怒火如同压抑的火山,随时就会爆发。
另外,外部因素也是动乱的一大诱因。18世纪初,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乌兹别克人建立的浩罕汗国逐渐强大起来。清朝统一新疆后,浩罕表面上对大清称臣纳贡,但仍然勾结大小和卓后裔和当地伯克,伺机插手新疆事务。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清朝中后期,成为新疆动乱和最终失去外西北的一大隐忧。
导致乌什事变的直接诱因是办理沙枣树苗进京事件。因为此事涉及到乾隆帝,所以史书讳莫如深。据洪涛先生考证,正是乾隆皇帝本人为了取悦香妃,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从乌什运送沙枣树苗进京,才导致矛盾激化。
民间传说认为,小和卓霍集占有一妾被俘后成为乾隆帝的嫔妃,被称为香妃。香妃在帝都思乡心切,整日郁郁寡欢,乾隆帝为了取悦她,想要按新疆风格建筑一座宫殿,里面需要种植新疆沙枣树,就命令乌什方面提供并运输沙枣树苗。
乌什方面得到敕令,自然不敢怠慢,立即征集了240名维族差役运送树苗。但阿卜都拉没告诉他们目的地在哪,差役头目就问去哪儿。阿卜都拉认为他很冒失,勃然大怒,对他进行鞭笞,于是引起众怒。
这件事正好被负责押送的小伯克赖和木图拉看在眼里,他决心把这件事挑大。
在此之前,赖和木图拉因为老婆长得漂亮,曾被素诚强制陪睡,所以他一直记恨于心。当天夜间,他召集所有运送沙枣树的差役商议,决定立即发动叛乱。
公元1765年2月24日,叛军向乌什发动进攻。素诚和阿卜都拉闻讯后,一起逃到乌什的后山,结果被围住,素诚父子自杀,阿卜都拉被抓。起事者随后把内地官兵及往来贸易之人尽数杀戮,并且通知南疆各城一同起事。
面对南疆燎原的形势,乾隆帝命伊犁将军明瑞平乱。同时又派内大臣阿桂、明亮紧急赶往乌什支援,并命明瑞派人前往浩罕额尔德尼处,阻断其往援乌什之心。
先期抵达乌什的阿克苏办事大臣卞塔海率领的清军竟然败给了暴动队伍,明瑞急调喀什办事大臣纳世通带兵增援乌什,但仍然被打败。于是,伊犁将军明瑞亲自赶往乌什,调动周边驻军1万余人围困乌什城。
由于清军久攻不下,惹得乾隆帝恼羞成怒,将此归罪于昏庸的将军和大臣,并想用惩办将官的办法来挽回败局。于是将屡战屡败而贻误战机的卞塔海和纳世通斩于阵前。
乌什城被围半年后,城内民众突围未果。最后,赖和木图拉伯克死于箭伤,清军入城。至此,相持了半年之久的“乌什事变”宣告结束。
04.完善统治
乌什之乱,让乾隆帝愤愤难平。考虑到新疆距离内地万里之遥,为了以儆效尤,按乾隆原意,清军入城后,应将男丁全行剿杀,然后把妇幼送往伊犁为奴。
但明瑞和阿桂手下留情,除了将“为首之数十人凌迟处死、可恶之辈千余人剿杀”外,将其余三千余人与应送伊犁之妇幼共一万余人供给盘缠,送往伊犁等处屯田。
乌什之乱平定后,清政府进一步完善了对新疆的统治架构。首先在南北疆派驻重兵,以加强边防。驻疆清军总数在1.9万左右,以北疆为重点。北疆以驻防军为主,南疆则全是换防军。
在行政体制上,清政府根据新疆的民族习惯和社会历史状况,分别实行了三种不同的行政制度。
在东疆地区,因为汉族较多,并且和中原联系紧密,在乌鲁木齐以东地区实行州县制,其民政管理与内地基本相同。
在北疆地区,以蒙古和哈萨克等游牧民族为主,实行“扎萨克制”,任命各部首领为扎萨克,管理本族行政和司法事务,扎萨克受清政府监督和任免。
在南疆地区,清政府沿用伯克制,并使伯克成为清朝正式命官。禁止伯克世袭,确定大小伯克的品级、员额、俸禄,并实行回避制度,即规定高品位的伯克不准在本城任职,小伯克也不准在本村任职,以免他们通过家族和教派的关系贪赃枉法。
而对于普通维吾尔族百姓,清政府并未强迫他们剃发易服。较为宽松的治理方式,促使新疆农奴制向地主制过渡,老百姓的压力得以减轻,也让新疆社会和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乾隆帝还提出了增兵新疆、携眷驻防的设想。因为新疆地处偏远,为了夯实将士们戍边的决心,乾隆帝下达了调八旗兵携眷驻防的决策。
大规模布防新疆的调兵行动从1763年开始。首先是把凉州和庄浪驻防八旗兵3200人全部携带家属移驻伊犁。同年,索伦兵1000人、察哈尔蒙古兵1000名也被派往伊犁。
1764年,乾隆帝又下令从承德地区调满蒙八旗兵1000人,从盛京地区调锡伯兵1000人,一律携眷驻防伊犁。
1768年,驻守乌鲁木齐地区的3600名绿旗兵改为携眷驻防。
1771年,乾隆帝再次大规模增兵新疆。乌鲁木齐驻防满洲八旗兵3000人,巴里坤驻满洲八旗兵2000人,塔尔巴哈台原有兵额1000人增至2000人。
这些永久驻防的将士们,分别组成“满营”“索伦营”“察哈尔营”“厄鲁特营”“锡伯营”等,共同戍卫着祖国的西部边陲。
由于新疆地域辽阔,清军大规模驻防天山南北之后,在伊犁将军的统一指挥下,开始修筑城堡,设立哨卡,巡查边界。
新疆驻防清军沿国境线建立的巡边哨所,称为卡伦,这些卡伦遍布从额尔齐斯河到帕米尔高原的整个外西北地区,从北到南,分别由塔尔巴哈台、伊犁、乌什、喀什噶尔四城驻军管辖。各卡伦由前锋校或骁骑校带兵戍卫,“内稽逃人,外控荒服,沿边定界线,几察森严”。
05.结束语
从上可以看到,大清帝国对新疆的治理水平已经大大超过了汉唐时期,已经达到了中国古典帝国的巅峰。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对一个即将没落的帝国来说,面对汹涌的近代化浪潮,各种隐忧已经纷至沓来。不久之后,日薄西山的大清帝国最终迎来它的第一波边疆危机,而我们美丽的外西北也在这次危机中,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