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当云燕款款从地上站起来时,大家终于看清楚了她的庐山真面目,面若桃花,肤如凝脂,身材婀娜,亭亭玉立,如清水芙蓉般的姿色,惊艳了在场所有人。……从云燕到唐妃的一名美丽山间女子,曾经有过一段人生奇遇,只是又以那样一种残酷的方式香消玉殒,可悲可叹,令人唏嘘!
正文:
阅读这个故事从匾额开始。
辞赋诗文、篆刻精湛、寓意深邃的匾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代,人们喜欢把匾额悬挂在宅门之上,把厅堂装点得端庄文雅,表达主人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对先人的怀念与敬重,以及对文学的追求与文化传承。
藕塘,位于南丰县紫霄镇的一个偏远山村,却保留着众多的匾额,涉及面广且内容丰富多样,有南丰知县赠匾“大宗来燕”,有礼部尚书赠匾“劲节膺荣”,有寓意人丁兴旺的“繁衍生息”,有形容唐妃美貌与性情的“芙蓉初映”“秀外慧中”,有为唐妃惋惜的“云燕遗梦”,有表达思念之情的“泉宗”,大多与一名藕塘女子唐云燕有关,她是明代宗的皇贵妃。
让我们通过匾额,来揭开唐妃从民间走向宫廷的坎坷人生。
一、“大宗来燕”与唐妃的关系
原悬挂在唐氏宗祠的“大宗来燕”匾额,为南丰知县刘日珽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岁次癸未季春谷旦赠送的。“来燕”来自于“燕雀相贺”,即“大厦成而燕雀相贺”,为贺语或吉语。其中“燕”字极具女性色彩,加上它与唐云燕最后的“燕”字相同,故用这四字褒奖唐妃美貌与聪慧再合适不过。至于藕塘女子云燕如何成为宫中妃子呢?先得从明朝代宗说起。
古代,民间女子很难成为妃子,但也有例外。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廷时,于洪武元年修纂《女训》,并以此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其目的在于吸取历朝后宫乱政的教训,而选择良家女子为妃(官宦人家女子往往联合家族乱政)。明景帝代宗(1428—1457年)即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死于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钰的兄长)即位后,封朱祁钰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八月,土木堡之败,英宗被瓦剌掳去,朱祁钰受太后之命监国,九月即皇位。
代宗执政前期颇有作为,后因其独子夭折后,使其性情大变,进而转向亲近后宫。代宗独子朱见济为杭氏所生。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代宗本着“父有天下,传之于子”的思想,冒天下之大不韪,废太子朱见深,同时废黜力保朱见深的汪皇后,另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立朱见济生母杭氏为皇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朱见济于景泰四年(1453年)夭折了,致使代宗的心思和精力开始着重在生儿子这件事情上,慢慢地开始热衷于猎艳,宠幸美色。
代宗大肆选妃发生在景泰五年(1454年),而藕塘女子云燕就是在这一年被选送进宫。我们先对云燕家庭稍作了解,其父名唐兴,号守经公,字宗柯。据当年族谱世系表记载:明洪熙元年(1425年,藕塘是其提前一年确定下来的地方)唐鲤举家迁入藕塘,时年49岁(1376—1449年),儿子秉礼公28岁(1397—1464年),其孙唐兴8岁(1417—?)。尔后,唐兴在藕塘生活十三年,娶妻生女云燕(1438—1457年)后外出谋生,最后进入朝廷之锦衣卫。
景泰五年,云燕被选进宫时,其父唐兴并不在家。当时县衙派人到藕塘选妃时,家住岭仔上的云燕,年方十八,据说长得极为惊艳。父母出于对女儿的保护,自小让她戴斗笠以黑纱遮面,极少人看到过她的真面目。这天听说县衙选皇妃来了,少女便爱凑热闹,极力要去现场观看。母亲担心出意外,不让她出门。她偷偷地跑出来,走到家门口的几个台阶处(即岭仔上,南丰方言称台阶为“岭仔”),可能因为路滑与心理紧张的原因,导致她摔了一跤,斗笠掉落。当云燕款款从地上站起来时,大家终于看清楚了她的庐山真面目,面若桃花,肤如凝脂,身材婀娜,亭亭玉立,如清水芙蓉般的姿色,惊艳了在场所有人。显然,她被选中,并通过了层层遴选,进入皇宫,成为代宗之妃。
综合上述,藕塘唐云燕在明景泰年间已经成为代宗之妃,而知县刘日珽赠匾是180年后的事,其意思如下:“有百世不迁之宗者,谓大宗。……大宗是远祖之正体”,是对该家族的赞美,可见该宗族当年的影响确实很大。
(大宗来燕,刘日珽书。同治《南丰县志•秩官》(卷十九)记载,刘日珽是江浦(今属南京)人,举人,崇祯年间(1573—1620年)任南丰县令。照片来源于网络)
二、蕴含唐妃思念家乡的“泉宗”
藕塘唐氏族谱记载,在唐氏宗祠仪门反面悬挂有一块匾额,上面篆刻“泉宗”两字。“泉”指地下流的水源,“宗”指家族祖先。“泉宗”引用《诗经·邶风·泉水》,意为卫女思归也。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故作是诗以自见也。
云燕入宫后,极受代宗宠爱。《胜朝彤史拾遗记》(六卷,清毛奇龄著)云:“(唐妃)尝乘马随帝游西苑,马惊妃堕。帝乃命中官刘茂,选御厩之最良者,时控习以待。”意思是说:唐妃曾经骑马和皇上游西苑,马受惊吓,唐妃坠落马下。皇上命令中官刘茂,选择皇家马厩中最好的马,时时驯服、训练以等待唐妃的再次到来。《明英宗实录附景泰实录》记载,景泰六年(1455年)四月,明代宗下令“增御花房”,为的就是讨唐氏欢心。更有甚者,有关史料记载代宗还封唐氏为“皇贵妃”。《明英宗实录》中说:“景泰七年八月(1456年)戊戌朔,遣旗手卫官祭旗纛之神。命武清侯石亨为正史、礼部尚书胡濙为副使,持节册封妃唐氏为皇贵妃。”之前皇妃只有“贵妃”这一封号,“皇贵妃”的封号是从唐妃开始的,是个创举,表明由于代宗的宠爱,唐妃地位高于其他贵妃。
另外,《明英宗实录附景泰实录》还记载,景泰五年代宗赏赐唐兴田庄,并且说,锦衣卫百户唐兴所受景帝赏赐的几块庄田其实是有主的,土地主人不甘吃亏,跟唐兴死磕,事情越闹越大,最后,唐兴不得已,遂主动退还土地以息事宁人。之后,景帝又连续两次升了唐兴的官,从百户而千户,又从千户而指挥佥事。天顺元年三月辛未(初八)条载:“兴(唐兴)女得幸郕戾王,为皇贵妃,兴(唐兴)得赏赐无算”。可见唐氏于景泰五年入宫后,被代宗宠幸极深,并且恩泽其父唐兴。反观,云燕有幸被选进宫,也有其父唐兴的助力,否则不会这么顺利进宫。
值得一提的是代宗皇帝位稳固后,不愿迎回被掳的哥哥英宗。后来在各方压力下,虽然迎回英宗,但是将他软禁在南宫达七年。景泰八年(1457年)一月十六日,“夺门之变”发生,英宗朱祁镇复位,代宗被废为郕王,软禁西苑,两天后暴死,享年29岁。面对各种变故的唐妃自然思念家乡,但因各方面的原因,致使她未能回到家乡。
三、为唐妃感到惋惜的“云燕遗梦”
“云燕遗梦”四字指的是明代唐氏虽有幸进宫,但因人事变幻无常导致她有许多的心愿不能完成。当年,唐氏进宫后不久,接下来刚好杭皇后去世,唐妃由皇贵妃自然有望皇后。然而,自古红颜薄命,唐妃的结局却极为凄惨。首先,代宗在杭皇后去世后,更肆无忌惮地猎艳,把目光由宫女转向了妓女。此时以李惜儿为代表的一批妓女被召进宫中,代宗喜新厌旧,又开始宠幸李惜儿。关于此事,正史和野史多有记载,兹录数条为证。王世贞《凤洲杂编·上幸妖妓》:“景帝时召妖妓李惜儿入宫,武宗时狎晋阳妓刘氏号刘娘娘。”《明英宗实录附景泰实录》景泰七年七月乙酉(十八):“命伶人李安为锦衣卫百户。安姊惜儿自教坊司入侍得幸,故有是命。”《明英宗实录》天顺元年正月丁亥(二十二):“钟鼓司内官陈义……承旨选妓女李惜儿等先后进入宫中。”也就是说,从景泰七年七月(杭皇后二月去世,六月下葬)开始,因为李惜儿的出现,唐妃失宠。
失宠后的唐妃又等来了噩耗。景泰八年(1457年),明将石亨、太监曹吉祥等攻破南宫门,奉被软禁的英宗朱祁镇升奉天殿复辟,史称“夺门之变”。明英宗重新夺得政权后,废黜了明代宗的皇帝名号,废为郕王,赐谥号为“戾”(直到明成化十一年,即1475年,明宪宗朱见深复代宗帝号,谥景帝),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景帝终身为恶,死不悔改。英宗对失去帝位、被软禁南宫8年的生活耿耿于怀,积恨难消,屡次下诏指斥代宗“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代宗本来病体已然康复,却在被废黜的两天后暴病身亡。代宗是有疾而终还是被害身亡?《英宗实录》有近20处记载代宗疾病状况,从中看来,代宗之病逐渐沉重,终于不治身亡,而明代文人对代宗之死多有忌讳,都以“薨”概括,对怎么“薨”则从不涉及。值得注意的是陆釴《病逸漫记》对代宗的死因记载为:“景泰帝之崩,为宦官蒋安以帛勒死。”他认为代宗是被宦官蒋安用帛布勒死的,属被害而死。总之,史书记载不一,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历史之谜。代宗死后葬于北京金山口明朝藩王墓地。他是明代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没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代宗如此,唐妃又如何呢?先说说其他三位。
一是已废的汪皇后。《明史•后妃传》载,英宗想让汪氏为代宗殉葬,名相李贤说:“汪妃虽立为后,即遭废弃幽闭,幸与两女度日。若令随去,情所不堪,况幼女无依,尤可矜悯。”意思是汪妃虽然被立为皇后,不久就遭废黜,被监禁,幸而和两个女儿相依度日。现在如果让她随葬,实在是情所不堪,况且女儿幼小,无依无靠,尤为可怜啊。这样,英宗感动了,放过了汪氏。
二是杭氏。景泰七年二月,即英宗复辟前,她已经去世。
三是李惜儿。据相关野史记载,该女子颇有个性,不愿意像其他后宫嫔妃那样只知道一味逢迎,她与景帝时有口角。景帝一怒之下,将李惜儿赶出了皇宫。也就是说,李惜儿在“夺门之变”前就离开了皇宫。
最惨的就是唐妃。《国榷》和《胜朝彤史拾遗记》记载相同:“天顺元年二月革封号。郕王(景帝)死,群臣议殉葬。及妃(唐氏),妃无言,遂殉之,葬金山。”《明史纪事本末(代宗篇)》:“郕王薨,祭葬礼悉如亲王,谥曰戾。妃嫔唐氏等赐帛自尽,以徇葬。”可见,唐妃在代宗死后已被革除皇贵妃的封号,作为妃嫔,没有人为她说话,于是英宗下令唐氏殉葬。《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二:“嗣后皆无殉,自英宗始,惟景泰帝尚以唐妃殉。”明英宗临终前下诏废除了残酷的殉葬制度,因此唐氏极可能是明朝最后一位被殉葬的妃子。
唐妃有史可考的履历极为简单:景泰五年被选进皇宫成为代宗的妃子,景泰七年被封为皇贵妃,景泰八年殉葬而殁,殁时不过20岁。
四、唐妃写照之“秀外慧中”
“秀外慧中”指的是外表秀丽、内心聪慧的人。唐妃有幸被选进宫,不仅仅是她的外表,更多的是源于她母亲甘氏的言传身教。甘氏不但人长得漂亮,且读过几年私塾,琴棋书画均能摆弄,十八岁嫁给习武之人唐兴,验证了美女爱英雄说法。唐兴自生下女儿云燕几年后外出谋生,但贤惠的甘氏非常注重对女儿云燕的培养,严格按照唐氏家训教育女儿,勤学礼知,书先睦族,礼重敬宗,感恩戴德,良缘素缔,佳偶天成。
至于唐妃天生丽质的说法,得益于藕塘所处的地理位置。藕塘自古以来,田地丰饶,川谷深重,山环而耸,水洁而浅,养育出来的族人气高好胜,质美好文,为人真诚。加上九十九口池塘里栽种有莲藕,而吃着莲藕长大的唐妃,更是肤白貌美。时至今天,藕塘乡间田野,随处可见女子轻盈曼妙的身影、摇曳多姿的步履。不经意间,便会有一缕春色映入你的眼帘。
五、“芙蓉初映”乃唐妃入宫时的模样
“芙蓉初映”的“芙蓉”指长江以南生长的一种白色或粉红色花,此花独特之处在于夜间会变颜色,由浅变深。而这里的芙蓉多指风情万种、婀娜多姿的唐妃,面对后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只为独得皇上恩宠的环境,她只能凭着自己的聪慧来博取皇帝恩宠。“初映”指的是唐妃的年龄与稚嫩,为其走向殉葬埋下了祸根。也许,聪慧的唐妃似乎明白一些道理,但在那个封建的年代,谁家女子都盼着嫁入豪门,更何况是从民间选来的妃子。
据《明会要》记载:“洪武十四年,敕谕苏、松、嘉、湖及浙江、江西有司,民间女子年十三以上、十九以下,女人三十以上、四十以下无夫者,愿入宫备使令,各给钞为道理,送京师。”初选5000人,经过一个月“初试”“复试”“三试”等只剩下300人,最后,经过宫中“观察”,才入选50人。为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唐妃贞女烈妇的心态跟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就算是最后落个赐帛悬梁殉葬也不畏惧。
六、“劲节膺荣”激励唐妃后世族人
匾额“劲节膺荣”的右文为“经筵讲官议政大臣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加五德宝(德宝这里指人名“德保”),左文为“江右琴城节妇唐母赵氏孺人立,皇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岁在癸卯壬孟冬吉旦”。匾额内容赞誉唐母赵氏以坚贞的节操为自己和家族获得荣耀。
此外,从古宅司马第悬挂的“节孝可风”“节孝”“贞孝”匾额,以及原牌坊上的“节孝”“贞节”来看,藕塘女子常以血缘关系户为纽带,以纲常礼教为准绳,强化贞女烈妇风气,鼓励节烈行为,而在族谱中为贞女烈妇立位以示表彰,在经济上对孤儿寡妇予以救济,使她们“生有月粮,寒有冬衣,死有棺衾,葬有义冢”。这让许多藕塘女子围绕着这样一个准则来要求自己,其中就有明世三婆,她在得知自己的未婚夫唐火生战死后,穿着紧身衣来保护自己的贞操,终身伺守公婆。
除明代世三婆外,还有清代李氏,15岁嫁给唐云生,后因其丈夫战死,她还抱着强烈的贞洁观和家庭的守望,来保护和守卫自己的贞操,其目的无非是以其节烈风气终身守寡,等着皇帝批准载入史册立贞节牌坊。
后世怎样,唐妃不可知之。但无论如何,从云燕到唐妃的一名美丽山间女子,曾经有过一段人生奇遇,只是又以那样一种残酷的方式香消玉殒,可悲可叹,令人唏嘘!
(“劲节膺荣”四字大匾,至今236年。右文:经筵讲官议政大臣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加五德宝(德宝这里指人名“德保”);左文:江右琴城节妇唐母赵氏孺人立,皇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岁在癸卯壬孟冬吉旦。匾额内容赞誉其以坚贞的节操为自己和家族获得荣耀。整块匾额长283厘米,宽84厘米,材质为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