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船从这里启航”——藤永田造船所的百年兴衰
任何一支强大海军的背后,都需要有规模庞大、技术先进的造船工业来支撑,作为近现代海军强国之一的日本也不例外,自明治维新以来蓬勃发展的日本造船业是日本海军持续壮大的坚实基础。提到日本军舰的建造企业,熟悉太平洋战争史的的军迷朋友往往会想到建造过超级战列舰“大和”号的吴海军工厂或是诞生了“翔鹤”号航空母舰的横须贺海军工厂这样的著名大厂。但是,在海军工厂之外,民间船厂也是为日本海军建造舰船的重要力量,从中也诞生过“武藏”号及“瑞鹤”号这样的著名大舰。
在众多承建舰船的民间企业中,有一家建造了日本海军近五分之一驱逐舰的造船厂并不为世人所熟知,它就是有着278年历史的,号称“全日本最古老造船企业”的“藤永田造船所”。
一
从“兵库屋”起步
1689年3月(江户时代的元禄年间),一位叫永田的技工在大阪堂岛创立了一家小型船坞,起名“兵库屋”。一开始,兵库屋并不具备造船能力,仅用于近海船只在岸边过冬时的临时仓库,后随着技术发展开始修造木质船舶,由于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日本最古老的造船企业之一。经过百余年的传承,到江户时代后期,兵库屋已经成为大阪地区颇有名气的造船工场,具备了为藩主大名建造御座船(大名等贵族上层人士用于展示威仪的豪华游船,可作为战舰使用)的资格。1854年为了给当时的纪州藩建造御座船,企业整体转移到江之子岛,这也是兵库屋的第一次迁址。
(后人大量使用金箔还原了丰臣秀吉的“凤凰丸”号御座船,目前是大阪的特色旅游项目之一)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国,造船业的主流风气是建造西洋船舶,抓住了这一机遇的兵库屋聘请了德国工程师,于1870年第一次建造出了木壳西洋轮船“神速丸”号。1874年,造船厂搬迁至大阪市西区(当时称西成郡岩崎新田),这也是兵库屋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迁址。同年,企业名称由兵库屋改为藤永田造船所,开始转变为近代化造船企业。关于为何要改名,已无法考证,一种说法是,时任大阪府知事渡边升在出席由该所建造的帆船“十八丸”号的下水仪式时认为帆船的船帆造型非常类似于滕花,因此建议在企业主的本姓“永田”前面再加上“藤”字,作为新的企业名称,被采纳后就诞生了藤永田造船所。
(藤永田造船所企业徽章)
1884年,藤永田造船所迁移到大阪大正区,1900年,完成了其第一艘全金属商船“第二永田丸”号。一战爆发后,日本趁着欧洲列强忙于战争的机会,大发战争横财,一时间产业兴盛,经济繁荣,藤永田造船所也趁势开始扩张,于1917年在住之江区(当时称东成郡敷津村)开设敷津工厂。当地为木津川河口,河面非常开阔,较原先的作业场所而言非常有利于进行造船作业,同时开始引进大型近代化设备,敷津工厂的设立对于藤永田造船所的意义非常重大,9年后,敷津工厂成为了新的企业总部所在地。
快速发展的藤永田造船所的背后是无数劳工被压榨的残酷事实,当时的木津川(该河是大阪城中直通大海的重要河流)沿岸是日本造船企业的云集地,其中又以劳动坏境极端恶劣的佐野安造船所、名村造船所及藤永田造船所最为出名,三家造船所被世人戏称为“魔鬼佐野安”、“地狱名村”、“无情的藤永田”。在藤永田造船所内,劳资矛盾十分尖锐,后来在1921年5月爆发了激烈的劳务纠纷。
(通过后世卫星地图可以大致看出三家“魔鬼工厂”的位置)
二
海军指定企业
就在整个日本都在享受着一战红利的时候,藤永田造船所的管理层敏锐地预见到一旦战争结束,日本将陷入产业萧条的困境。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当时的企业主通过其岳父田所美治(时任文部省次官)搭上了舰政本部部长冈田启介中将的关系。有了这位高官的极力推荐,1919年11月,日本帝国海军指定藤永田造船所为代工企业,由此开始了与日本海军长达26年的渊源。
1921年5月31日,藤永田造船所为完工的700吨级驱逐舰“藤”号(属于“枞”级)举行了隆重的下水仪式,这是其为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56艘驱逐舰中的第一艘。除了造船主业以外,1920年,藤永田造船所开始生产铁路车辆和铸铁管。
(驱逐舰“藤”号是藤永田造船所为日本海军建造的第一艘军舰,该舰属于”枞“级)
获得了海军订单的藤永田造船所开始了快速的扩张,1923年4月设立藤永田造船所株式会社,注册资本金达到900万日元,企业员工数2330人。1926年5月,以敷津工厂为新公司总部,将原来的总部工厂改为新炭屋町工厂,又兼并了位于敷津工厂对岸的船町造船厂,设立了船町工厂,自此成为了成为木津川两岸首屈一指的造船企业。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扩张过快,加之受1927年爆发的“昭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其陷入了财务危机。与藤永田造船所关系甚密的海军很快“伸出援手”(名义上是帮助企业度过危机,实则为了窃取企业控制权)。1928年12月,舰政本部临时舰船建造部对藤永田造船所财务部门实施接管,次年4月成功迫使时任社长永田三十郎辞职,派海军中将池田岩三郎接任社长,初步完成了对企业的控制。
三
卷入战火
随着条约时代的结束,日本海军加紧扩军备战的脚步,藤永田造船所的军舰建造任务日趋沉重,其生产经营在军方控制下愈发步入军事化轨道。1933年日本海军以赤字过多为由关闭了车辆工厂,改设武器工厂,1937年又新设锅炉制造工厂,同时增建第三船台,可建造8000吨级船舶。1940年3月直接指定藤永田造船所为军队管理单位,实施“军管”。1942年增建第四及第五船台,1944年又指定成为“军需供应单位”,彻底完成了对企业的全面控制。在日本海军的控制下,藤永田造船所于1944年12月已经达到了16000余人的规模,可以建造9000吨级舰船,在大阪仅次于大阪兵工厂及住友金属工业,位居第三位。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战争后期大量日本熟练工人被抽调至前线作战,“藤永田造船所”的工人中有6000-8000人为朝鲜劳工,另有160名被强掳的中国劳工和大约150名澳大利亚战俘,这些劳工和战浮均受到了非人的虐待并长期从事高强度劳动,可以说这是藤永田造船所百年历史中最黑暗的一页。
1945年3月13日,盟军出动轰炸机对大阪实施第一次大空袭,藤永田造船所侥幸逃过一劫,仅受轻微损失,同年6月1日,盟军发动第二次大阪大空袭,这一次藤永田造船所的主要造船设施均被摧毁,直到日本战败投降都没恢复生产能力。
(战后拍摄的木津川二岸,已经盖起了新的建筑)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结束,藤永田造船所作为日本海军御用船厂的历史也画上了句号。从1919年到1945年的26年间,藤永田造船所共承建日本海军舰艇56艘,其中38艘为驱逐舰,包括“枞”级3艘、“若竹”级2艘、“睦月”级3艘、“吹雪”级5艘、“白露”级2艘、“朝潮”级3艘、“阳炎”级5艘、“夕云”级7艘、丁型8艘(含1艘未完成舰),此外还建造有多艘炮舰、水雷艇、海防舰、扫雷艇等。
(藤永田造船所建造的部分舰船,左上为”曙“号、右上为
‘村雨”号、左下为“黑潮”号、右下为“桦”号)
四
战后岁月
二战结束后,藤永田造船所恢复为民间企业,以建造渔船为起点开始复苏,并通过为明治海运等航运公司建造货轮在战后的造船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1962年还建造了一艘高技术含量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此外,藤永田造船所还在20世纪50年代为海上自卫队建造了5艘驱潜艇,这也是该厂最后建造的军用舰艇。除了造船业外,藤永田的业务还涵盖了化工机械、石油精炼设备、工业机械等领域。1967年10月,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藤永田的造船和机械制造部门与三井造船株式会社合并,1977年3月,藤永田技术公司也被三井造船并购。至此,在历史长河中起起落落了278年的“全日本最古老造船企业”走到了命运的尽头。
(今日藤永田造船所早已不复存在,仅在旧址立有一座朴素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