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升号沉没:看日本和清政府的外交战

文:羽林轻骑

前言:高升号沉没

1894年7月25日凌晨4时,天边露出火红的朝霞,又是一个大晴天。

朝鲜牙山湾,两艘巡洋舰起锚,急匆匆出港后向西加速驶去。

出港的巡洋舰是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乙”,刚完成了往朝鲜护送陆军的任务,因为接到了有日本军舰出海的情报,为避免遭遇日本海军,特意大早往回赶。

7时30分左右,“济远”和“广乙”两舰进入了丰岛海域,突然见南方平静的海平面上冒起了好几股黑烟,慢慢的出现了桅杆,渐渐的,三艘军舰出现在天际的海线上,瞭望之下,发现为他们熟悉的日本海军“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快速巡洋舰。

“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军舰,是两天前从日本佐世保军港出发的日本第一游击舰队,此时在海上巡逻,就是为了寻找护送清军陆军的中国军舰。

对北洋水师来说不期而遇,对日本联合舰队来说主动寻找战机的战斗打响了,这是北洋水师成军以来和日本海军的首次作战。

日方军舰迅速占领有利位置,双方相聚三千米时,旗舰“吉野”号以左舷向“济远”舰打出了第一炮。

清军军舰奋勇抵抗,可是由于在数量,吨位,火炮数量和质量等方面都居劣势,因此,双方炮战的结果,清军两舰败退。据日方《日清战争实记》记载:

“因相互猛烈炮击,海面骤然硝烟弥漫。驰骋的军舰,劈涛破浪,如蛟龙飞舞,鼋鼍跳跃,无比壮观。清舰虽亦善战,彼二我三,众寡之势,岂能久抗?激战约一小时二十分,清二舰败退。”

清军两舰失去了阵型,慌不择路向相反的方向败退,其中,“济远”往旅顺方向败退,“广乙”则往朝鲜西海岸方向逃,日舰也开始分兵追击,“吉野”和“浪速”两舰追击“济远”,“秋津洲”追击“广乙”。

正在日舰追击清舰的过程中,西南方的海面上又出现了两艘船,一艘清军老式的炮舰“操江”号,另一艘是悬挂英国国旗的商船“高升”号。

由于此时高速逃跑的“济远”舰在管带方伯谦命令下挂上了白旗,日本“浪速”号便全力追击“济远”舰,并未理会“高升”号,只是给“高升”号下达旗语命令:“停驶,下锚。”

“高升”号的船长是英国人高慧悌,他老老实实的停下了。

“浪速”号追击“济远”舰好一阵子,可是没有追上,只得悻悻而返。

此时,“广乙”舰已被日本“秋津洲”号击伤脱离战场,后来搁浅自毁;清炮舰“操江”号投降;而完好无损的“高升”号则待在原地一动不动。

没有追上“济远”的“浪速”,将注意力转向了“高升”。

“浪速”号舰长东乡平八郎通过望远镜瞭望,发现这是一艘大型汽船,“旗杆上悬挂着英国国旗,舰上满载着清国陆军的士兵”。

“浪速”立刻将舰上21门火炮对准“高升”号,10时左右,海军大尉见善五郎和机关士蒿谷少坐着一只小船上了“高升”号。

“高升”号船长高慧悌对见善五郎说这是一艘英国商船,不知道是傲慢还是诚实的英国人高慧悌,将他们的目的全盘告知了日本人:

这艘英国汽船“高升”是清国为了运送陆军从伦敦的杰登·马迪逊公司雇来的。船上有一千一百名士兵和十四门大炮,要去牙山登陆。

见善五郎探明情况,让“高升”号跟着“浪速”去长崎,船上的两名清军营官说:“我们回大沽到可,万不能到长崎去。”见善五郎见多说无益,并不废话,下船走了。

见善五郎一行人离船后,清军将船长高慧悌看管了起来,高慧悌又发信号让日本人过来,见善五郎又再次过来,高慧悌对他说:“带信给舰长说,华人拒绝高升船当作俘虏,坚持退回大沽口。”

高慧悌特别强调,“高升”是一艘英国船,离开中国海港时尚未宣战:“考虑到我们出发尚在和平时期,即使已宣战,这也是个公平合理的要求。”

见善五郎没有理睬高慧悌的说话,他驾船回到浪速号上后,“浪速”挂出信号:“立刻斩断绳索,或者起锚,随我们前行。”

此时,双方胶着了3个多小时。高慧悌向日本人打出旗语,称自己已被清军控制,对于高升号的去留已无法决定。当高慧悌再一次向日舰发出派小艇来商谈的信号时,浪速号答复:“不能再派小艇。”同时挂出来象征危险的红旗。

下午1时,浪速号向高升号发射了1枚鱼雷,紧接着6门右舷炮瞄准高升号猛烈攻击。一发鱼雷击中了船的煤库,“顿时白天变成了黑夜,空气中全是煤屑、碎片和水点。”清军开始往海里跳,高升号随着往海里沉。

日军没有救人,而是对逃离高升号的舢板上和海里的清军士兵开枪。

高升号上约1100余名淮军精锐,除200多人幸运获救外,871人葬身海底,另外还有5名英国船员和57名中国船员也一起葬身。

船长高慧悌和一些欧洲船员被日本海军救起,还有一名德国人汉纳根漂流到了丰岛。

“高升”号被击沉,引发了中、日、英三国外交史上的“高升号事件”。

一、李鸿章的树上开花之计:用英国商船运兵

7月中旬,日本驻朝兵力已过万人,超过了清军,牙山守将叶志超不断请求增援,李鸿章征集了2000余援军,最快的路径自然是海上,初始时,李鸿章拟令“济远”、“广乙”、“威远”3舰护航,又突然得到日本舰队将由佐世保海军基地出港的情报,为增强护送力量,李鸿章又命丁汝昌率海军大队前往牙山湾。

可是,随后李鸿章又取消了这一计划。

因为,李鸿章接待了来访的俄国参赞巴福禄,巴福禄说已“电请国家派兵驱逐”朝鲜日军;后又接到中国驻英公使龚照缓的来电,说英国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警告:“如必执己见,以后有开战事,倭国一肩担当。”

俄国和英国都希望日本不要在朝鲜搞事。

李鸿章惯于以夷制夷,闻听大喜:“似俄真动公愤,未必欲收渔人之利。”“其(英)谓将来各国议开衅之罪,必问倭。”

为此,李鸿章想到了三十六计中的树上开花之计: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李鸿章要借强大的英国压制日本,他将原定的护航计划取消,改租用英国怡和洋行的商船“高升”、“爱仁”、“飞鲸”运送。

“高升”、“爱仁”、“飞鲸”三船先后出发,结果,走在最后的“高升”被日本海军第一游击舰队击沉。

李鸿章用英国商船运兵,是认为日本不敢惹英国,因此也就不敢惹“高升”,可是,日本却击沉了“高升”号。

二、“高升”号被击沉后,清廷占尽舆论优势

悬挂英国国旗的“高升”号被击沉,英国驻外使节们都对日本表示了强烈谴责,并一致要求对日本进行报复。

北京的英国公使欧格呐将日本人称为“卑怯的偷袭者”,怡和洋行印华轮船公司也向英国政府报告:“应迫使日本政府因残害他们的生命而对其遗属给予赔偿,赔偿额应足以使侵略者感到非常沉重。”

高升号沉没的消息传回英国后,英国国内舆论更是一致谴责日军的暴行,大英帝国的公民们更是期望政府对日进行报复。

东亚的英国远东舰队立刻做出反应,主力前往仁川,敏捷号军舰前往日本长崎,射手舰搜寻日本舰队,以武力向日本舰队司令质询。

在舆论上,清廷占得优势,李鸿章的以夷制夷之策初见成效。

李鸿章接见了英国驻天津总领事宝士德,希望英国舰队司令对日本人采取断然措施。李鸿章想达成一个结果:英国支持中国,甚至与中国合兵抗日。

若将英国拉进来,从而阻止或者限制日本海军在黄海的活动,不仅缓解北洋水师,也将缓解朝鲜叶志超陆军的压力,将大大有利于清廷在朝鲜的战事,若能阻止日军在朝鲜的行动,则更是一本万利。

三、“高升”号事件后被动的日本

击沉“高升”号是“浪速”号舰长东乡平八郎个人的主张,日本海军和内阁高层根本没有意料到此事件的发生,因此高升号被击沉,让日本上下都陷入了被动。

日本内阁得到“高升”号被击沉的消息,不是海军的报告,而是来自上海的电报,首相伊藤博文因此而痛斥日本海军大臣西乡从道。

日本驻英公使青木周藏紧急致电外相陆奥宗光:“所有报纸皆载有此事,并唱反对我国之说。”

陆奥宗光在回忆录《蹇蹇录》中写道:

想到在日英两国间或因此意外事件而引起一场大纷争,任何人都深为惊骇,因而很多人主张对英国必须立即给予能使其十分满意的表示。

即便海军内部,很多人对东乡平八郎的举动都非常不解,认为此人“捅了个天大的麻烦。”日本后来拍摄的《坂上之云》电视剧中,参谋秋山真之更是对这一事件质问东乡平八郎。

可是,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为摆脱被动的危机,日本的外交机器全面开动起来。

四、被动的日本与占据主动的清政府三个阶段之后的外交大反转

1、第一阶段:清政府的消极和日本政府的积极

高升号事件之后,清政府联合英国政府进行了几轮调查,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调查报告,也没有为舆论提供更多的证据材料,等着坐享其成,暴露出清政府对国际规则和国际法的不熟悉。

反观日本却很快在7月31日向英国提交了一份海战报告,成功达成了“先告状”的优势。

既然是先告状,自然就可以随便说。日本的报告强调了两点:

l中国军舰先向日舰开火;

l日本事后才知道高升号是英国商船;

陆奥宗光之后谦卑的说:如果确实是日本军舰错打了英国商船,日本将赔偿全部损失。

可是,虽然日本政府完成了第一阶段“先告状”的主动,英国的舆论并不卖日本的账。

8月2日,《曼彻斯特卫报》对“高升号事件”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报道,对日本的谎言进行了驳斥,并提出了质疑:

l当时中日两国尚未宣战,日方不应在和平时期击沉他国船只;

l“高升”号是一艘英国商船,悬挂着英国国旗,不可能听从日方的命令;

l在击沉“高升”号后,日本军舰没有援救落水的士兵,因此将其称为一场“大屠杀”;

l击沉“高升”号导致了欧洲人的死亡。

如此,则表明了英国对日本的不认可,清政府虽然不作为,但在第一阶段依然占着上风。

2、第二阶段:清政府的误判和日本政府再积极

第一阶段的优势,使得清政府的自我感觉非常好,驻英国公使龚照援当日电告李鸿章:“倭今遣使向英告罪,英查例办。”似乎看到了英国向日本宣战的结果。

日本却在更加积极的应对,他们从官方和民间两条线上对英国进行外交努力。

日本政府对英国政府发表了一个为自己辩解的声明,首先说明中日两国在朝鲜已经处于事实上的战争状态;其次在击沉高升号的过程中,日本军舰一直在救人;再次,发动攻击前,日本军舰多次要求欧洲人离开,但是遭到中国军人的拒绝,结果造成欧洲人死亡;最后,中国军官企图弃船逃跑,引发士兵愤怒,因此中国军人自己发生了冲突。

同时,日本又向《曼彻斯特卫报》提供了几个所谓的《幸存者自述》,《自述》中阐述了很多张冠李戴的细节,可是这些所谓张冠李戴的细节在没有清政府澄清报告的情况下,自然就成了真相。其中有三点:

l“浪速”逼停“高升”号属于误会,因为“浪速”的逼停信号是发给逃跑的“济远”舰的;

l日军试图将“高升”号的外国人接到“浪速”号,结果被清军拒绝;

l当船长和船员在战斗中落海后,“高升”号上的清军还持续向他们射击,最后他们被日本军舰救起。

围绕《自述》以及后续的一来二去,日本非但成功扭转了《曼彻斯特卫报》的态度,更制造了高升号上的中国士兵射杀落水欧洲人的说法。

事实上,高升号上的中国士兵是既朝着日军开枪,也射杀在海里游走的所有的人,包括中国士兵,其动机,自然是认为跳海的人都是要逃跑投降的,因此向逃跑投降者射击。

而日本的报告给欧洲人一个印象,即中国士兵只射杀欧洲人。

日本的“中国士兵射杀落水欧洲人”的一面之词,并没有得到来自清政府的澄清和反驳,因为清政府根本没有想过要争取英国民众的舆论支持,而正是这句话,成功扭转了英国民众的认识,使得英国民众对中国不满。

因为在欧洲的普通老百姓眼里,被亚洲人射杀是不可思议的奇耻大辱,相比这件事,其他任何事都已经不重要。

日本的努力没有白费,剑桥大学教授韦斯特莱克在《泰晤士报》上为日本辩护,认为日本击沉“高升”号是合理合法的行为,认为“高升”号为中国军方提供服务,是一种敌对行为,不可以获得英国国旗和船籍的保护;牛津大学教授胡兰德也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了同样的观点。

3、第三阶段:日本的外交胜利与清政府的外交失败

清政府的不作为改变了初始的有利形势,而积极作为的日本则完成了咸鱼翻身。

8月12日的长崎第一次听证会和20日的上海第二次听证会,英国几乎接受了日本无错的观点。

11月10日,英国官方最终裁定:当时已经存在着战争状态,高升号为交战国执行交战日本军队有权扣留或击沉它,因此,日本在此事件中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这场高升号事件引发的外交战,以日本政府的胜利和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也宣告了李鸿章树上开花之计的破产。

五、经验和教训

“高升号事件”本是李鸿章设计让日本人知难而退,没想到日本不仅知难而进,而且实现了柳暗花明,使得结果出现了戏剧性的反转。这是一场富有朝气的新兴大国对迟迟没落衰老帝国的典型外交胜利。

在本次事件中,当日本对英国政府和民众舆论双管齐下的时候,中国却还将交涉对象只定位在英国官方,而且在执行力上比日本差之千里,执行力是国家意志和精神的体现,此时的清政府已然衰弱。

相比日本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和反应迅速,清政府却大而化之,行动缓慢,甚至被动的等待,尤其对日本的歪曲报道没有任何的澄清和响应,也许清政府根本就没有一个团队来做这件事,或者没有能做这件事的团队。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清政府军事上的无能,9月17日,北洋水师在大东沟被日本联合舰队击败,世界大哗,号称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居然败在日本手里,这样的结果也让英国调整了对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的态度。

英国官方报纸《圣詹姆斯公报》说:

日本正成为太平洋地区的一流强国,英国是无法阻止这一趋势的。而日本对于英国并没有危害,它将毫无疑问地与俄国发生冲突,并逼迫中国更加对外开放,这对英国是有利的。

国与国关系的本质是实力和利益,基于此,英国作出了偏向日本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