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潜:清末秀才几起几落的传奇人生
作者: yue时光荏苒
程潜,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是矢志跟随孙中山的勇武悍将,是带领军队抵抗日寇的一级上将,是毅然率领全省和平起义的湖南省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为祖国的建设倾注了心血和智慧。
讨袁驱汤
程潜,名月如,字颂云,1882年出生于湖南醴陵的一个耕读世家。其父母对培养子女十分重视,不惜含辛茹苦,筹措资金让几个子女读书。兄弟姐妹中,程潜是学习最用功、成绩也是最好的一个。16岁时他考中秀才,18岁时经遴选进入著名的岳麓书院求学。
然而,当时的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已经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程潜对时事十分关注,忧国忧民之心更加强烈,最终写下一篇豪情满怀的“壮志书”,列举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屈辱,表达了对清朝政治腐朽昏暗的愤懑,并决心“弃文就武,报考武备学堂”。
1903年,程潜梦想成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湖南武备学堂第一期。一年后,清廷统一考核选派赴日军事留学生,程潜经考核合格,获得了这次重要的学习机会。与他同批赴日的,还有孙传芳、李烈钧、韩凤楼等。在日本,他还结识了阎锡山、赵恒惕、李书城等人。这些留日学生,后来很多都成为雄霸一方的军阀,或者是政界的要员,对程潜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此前,程潜与黄兴、宋教仁、仇亮等革命党人过从甚密,经常在一起议论国是,探寻中国的出路。在黄兴的带领下,程潜加入了同盟会。几天之后,他就被引荐和孙中山见面,当面聆听孙关于革命道路的讲演,被孙的理想和魅力所深深折服。从此之后,他就成了孙中山的坚定追随者。
经过预备学校学习、军队当兵锻炼一年之后,程潜才进入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学习,系统进行德式军事训练。1908年12月,程潜学成归来,进入四川训练新军,并担任同盟会的长江上游联络人。
1911年10月10日,轰轰烈烈的武昌起义爆发,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听闻消息后,程潜十分兴奋,自告奋勇主动请求奔赴前线参战,担任龟山炮兵指挥。龟山地势高且险,是扼守汉阳的制高点。在一个多月的战斗中,程潜第一次经受了实战的洗礼,指挥的炮兵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汉阳最终失陷,程潜也随军撤回武昌。随后,他根据黄兴的命令,返回湖南进行宣传,发动革命力量。
正是在湖南,程潜与毛泽东的人生轨迹,第一次发生了重合。原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湖南后,深受鼓舞的毛泽东决定放弃学业,投身革命洪流,于是参军入伍,成为长沙新军中的一名列兵。那时程潜担任湖南督军府的参谋长、军事厅长。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了。1913年3月,在国会开会前夕,势头正旺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暗杀。危急时刻,孙中山从日本回国,号召武装讨袁,程潜积极响应,抓紧时间在湖南扩充军队,进行备战。当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然而讨袁军兵出多门,缺乏统一的指挥和战略配合,仅仅坚持了两个月即宣告失败。为了躲避北洋军阀的迫害,程潜又一次东渡日本,过起了逃亡生活。其后,他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
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复辟称帝,国内掀起了新一轮的反袁浪潮。程潜奉孙中山的命令,从日本返回国内参加讨袁斗争。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人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发起武力讨袁,拉开了护国战争的序幕。翌年1月,程潜受护国军委派,率领一个营的兵力回到湖南,担任湖南招抚使,召集旧部扩充军队,配合护国军的斗争。4月,在靖县召开护国军湖南人民讨袁大会,程潜被推举为护国军总司令。经过努力,程潜将护国军的兵力扩充至3个旅。
然而,湖南督军汤芗铭是袁世凯的亲信,虽然也迫于形势通电“独立”,但始终将护国军视为心头大患,积极筹备“剿灭”护国军的战斗。程潜将汤的罪行归纳为10条,昭告于天下,并于1916年7月率领护国军向长沙进发,与汤军在宁乡县的道林发生激战,结果汤军两营官兵临阵倒戈,致其大败。汤芗铭听闻消息后,连夜逃出了长沙。7月6日,程潜率军进入长沙。因其“讨袁驱汤”中的突出表现,被授予中将军衔。
然而,胜利的喜悦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由于各种政治势力围绕权力分配的争夺加剧,湖南的军政大权又重新回到了北洋军阀的手中。程潜倍感愤怒,却无力改变,于是辞职离湘。
南征北战
护国战争结束后,中国依旧是四分五裂、军阀混战的境地。特别是段祺瑞担任国务总理后,公开宣布“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总统”,把革命党人孜孜追求的“共和”几乎要破坏殆尽。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出兵北伐,护法战争就此开启。
程潜则按照孙的指示回到湖南,广泛联系旧部,被推举为湖南护法军总司令,率领两师一旅的兵力向湘南进攻,与北洋军展开激烈作战。程潜向来有写诗的爱好,每逢重要时刻都要写诗抒怀。作战间隙,他特意登上衡山,任由思绪飘飞,写就一篇旧体长诗,以“飞旅逐窜逃,气类由兹奋”结尾,表明了奋战到底、定能赢得胜利的信心。
随着桂军援军的到来,程潜士气大振,率領护法军加紧进军,很快攻克邵阳,于11月19日抵达长沙,被各界推举为湖南省长。然而,桂军头领谭浩明自恃人多枪众,逼迫程潜辞去省长一职。为顾全大局,程潜率部退居湘阴,降级当了护法军湘南总司令。1918年1月,程潜率军进攻北洋军据守的岳阳,经过4昼夜的激战,被北洋军霸占5年之久的岳阳终于回到了护法军手中。兴奋不已的程潜,作了一首《岳阳楼远眺》。endprint
然而,北洋军阀并不甘心失败,很快率兵卷土重来,于3月18日重新夺回岳阳。眼看不妙的桂军脚底抹油,撤回了广西,使得程潜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程潜的湘军与北洋军经过连番苦战,双方都伤亡惨重,于6月份签订停战协议。此后,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程潜遭到政客设计的栽赃嫁祸,被逼无奈离开湖南,前往上海。在那里,他经常跟孙中山议论国是,进一步坚定了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意志。
1920年11月,孙中山重回广州,重组中华民国政府,并任命程潜为陆军部次长。时任陆军部长陈炯明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培植粵军、加强对两广的实际控制之上,因而程潜基本上承担了陆军部的主要工作。但由于程潜性子耿直,平时不喜言笑、不善沟通,因此得罪了很多同僚。倒是孙中山并不介怀,给了他一个公允的评价:“颂云是血性男子,不贪污,负责任,这样的革命同志,哪里去找啊!”
1921年4月,孙中山被选举为大总统。10月,孙中山在广西组织大本营,筹备北伐事宜,并任命程潜为大本营陆军总长。在孙的北伐计划里,粤军是中路军主力,然而陈炯明却找出各种理由推托,并私下与北洋军阀相勾结,私自将50个营的兵力调往广州。1922年5月,程潜奉孙中山的命令前往惠州,与陈炯明进行谈判。他与陈炯明整整谈了两天,列举了孙中山对他十分器重的种种事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试图转变陈谋反的念头。当时陈也给孙中山发电,表示愿意服从孙中山的指挥。
但陈炯明的表态,终究只是缓兵之计,暗地里他还是加紧了谋权夺位的各项准备。6月16日凌晨,陈炯明派出4000名兵力围攻总统府,用大炮轰击孙中山的住所。孙化装成医生,冒着枪林弹雨登上永丰舰避难,指挥舰炮还击叛军,并命令北伐军回穗靖乱。危急时刻,程潜始终听从孙的命令,指挥军队在沙基、韶关等地与叛军激烈作战。由于北伐军发生叛乱,回撤失利,在广州坚持近2个月之后,孙中山无奈之下离开了广州。处于低潮中的孙中山环顾四周,发现身边真正能够共患难的,也就程潜等数人,对程潜的信任和器重又加深了许多。
孙中山积极收拢军队,组成讨逆军讨伐陈炯明,程潜被任命为讨逆军总司令。他指挥粤滇湘桂组成的联军,于1923年初赶走了陈炯明。2月,孙中山重回广州,复任大元帅职,并于3月份组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任命程潜为军政部长。此时,清剿陈炯明的余部,就成了孙中山面对的最紧迫的任务。他任命程潜为东江讨贼军总指挥,向陈的老巢惠州发起猛攻。在这期间,孙中山与程潜的来往训令、呈文,每月都有十多份。
程潜从军多年,一直都在指挥各路地方军,很多都是倚仗一个军阀打倒另外一个军阀,深感建立从属于自己党派军队的重要性,于是向孙中山提议设立军校、创建革命武装。孙中山深以为然,指令由程潜牵头负责陆军讲武学校的筹建。学校开办后,程潜担任校长,为了筹措资金维持运转,他甚至变卖了自己家的金银首饰。录取的学生中,就有左权、陈赓等人。
随后,孙中山为了实现建立革命军的理想,作出了建立黄埔军校的决定,起初考虑是由办学经验丰富的程潜担任校长,但蒋介石以出走上海相要挟,逼迫孙中山改变主意,让蒋担任校长,程潜以军政部长之尊,屈居校务委员。其后,程潜的陆军讲武学校,也并入了黄埔军校。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去世。程潜听闻消息后十分悲伤。从不写七言诗的他,提笔写了一首悼诗。他奔赴北京,参加了孙的祭奠仪式。其后,他参加了镇压杨希闵、刘震寰在广州的叛乱,以及清剿陈炯明叛军的东征,帮助国民党统一了广东。
1926年1月,程潜指挥的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程潜任军长,共产党员林伯渠为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各级干部中很多是共产党员。随后,他和林伯渠一起率领军队参加北伐,先是配合四军攻打武汉,随即转战江西与军阀孙传芳开战,并于1927年3月攻克南京。然而,南京城内发生了抢劫、杀害外侨的事件,有十余名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等外国人伤亡。此时美、英、法、日4国的军舰停泊在下关一带,接到求救信号后向南京城内炮击,造成了中国军民较大伤亡,此即“南京事件”。经此事件,程潜的名字出现在了欧美的报纸之上,引起了西方舆论的关注。事后,蒋介石命令二、六军渡江北上,却派出自己的军队进驻南京,在此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他宣布第六军是挑起“南京事件”的罪魁祸首,下令将其军队缴械,并通缉程潜、林伯渠,程潜赶紧连夜乘船逃脱。
国民党宁汉合流后,程潜担任了国民政府军委会首任主席,1928年任西征总指挥兼第四路军总指挥,参加了讨伐军阀唐生智的战斗。唐战败下野后,程潜担任了湘鄂政务委员会主席。然而,因他坚持反蒋的立场,早就被蒋介石“打入另册”。在蒋的蓄意挑拨下,程潜与桂系军阀的矛盾加剧。5月,李宗仁以开会名义将程潜招至武汉,然后在会场宣布其诸多罪名,决定撤销其全部职务,并予以拘留。其后,程潜苦心经营十多年的第六军也被蒋介石彻底消灭,成了没有任何军事实力的空壳政治人物。此后,程潜在上海过了近7年的“寓公”生活。1932年1月底,程潜创办了《南针》杂志,作为抗日、反蒋、反汪的舆论工具,大声疾呼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投身抗战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变本加厉、国民党面临内忧外患之际,1935年12月18日,程潜获得重新启用,担任参谋总长,后来还当选为国民党政治委员会委员,重新恢复了其在军、政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然而,就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蒋介石与桂系军阀的矛盾陡然加剧,军事冲突几乎一触即发。程潜积极居中斡旋,最终双方于1936年9月达成了和解,避免了内耗,为抗战保留了重要力量。
全面抗战爆发后,1937年10月,程潜奉命代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在河北、河南前线指挥作战。战况最危及时,他带头立下遗嘱,并鼓励将士们说:“大敌当前,有进无退。中国虽大,也没有多少地方可退了,战死在阵地上是最光荣的。”翌年1月,程潜正式担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后又兼任河南省主席。他与第五战区精诚合作,在河南、山东一线顽强阻击日军。endprint
1938年3月底,当第五战区在台儿庄与日军浴血奋战时,程潜指挥汤恩伯兵团在外围运动作战,予以积极策应。5月,程潜指挥薛岳和胡宗南部投入兰封会战。23日,兰封失守,开封、郑州陷入危险。程潜亲赴开封前线开设指挥所,指挥军队收复兰封,并以优势兵力将进犯日军土肥原部包围在三义砦一线。然而,随着国民党的大范围溃败,至6月1日,蔣介石下令解除对土肥原的围攻,军队向后撤退。6月6日,日军攻陷开封,标志着国民党兰封会战的失败。
随着日军步步向郑州逼近,惊慌失措的蒋介石作出了“以水代兵”的决定,命令第一战区炸毁黄河铁桥、掘开黄河大堤,造成了千里黄泛区。这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日军的进犯,但也给沿线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3省44个县市受灾,40余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灾。程潜是贯彻蒋介石指示的关键人物,这也成了他一生中毁誉参半的重大事件。
1938年11月,蒋介石对抗战部署进行调整,程潜受命担任军事委员会天水行营主任,统一指挥北战场。虽然名义上程潜坐镇西北,但实际上他并无个人武装,且西北诸军阀拥兵自重、不服指挥,使他陷入了“空头司令”的窘迫境地。仅能聊以慰籍的是,他于1939年5月晋升陆军一级上将。日军对这位“抗战派”也“十分关照”,多次派出敌机轰炸行营,对其造成了惨重损失。
程潜始终执行孙中山联共遗训,对蒋介石在抗战中依然与共产党对抗的指示十分抵触,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掩护共产党员的抗日活动。1940年5月,蒋介石下令撤销天水行营,将程潜调回重庆,任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后来还代理参谋总长,直至抗战胜利。
毅然起义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重庆展开和平谈判。程潜和毛泽东进行了拜访和回访,两人坦诚相见,谈了很多重要问题,互相建立了好感。此后,他担任武汉行营主任等职务,但在派系林立、要员拥兵自重的国民党,程潜照例还是个光杆司令,举步维艰。
1948年3月,国民党召开“行宪国大”,选举正副总统。蒋介石要求程潜参加竞选,以此对抗桂系李宗仁,令其难以当选。程潜专门组建竞选团队,投入极大热情。当时,副总统共有6位候选人,大家都为当选而拼命拉拢代表、用尽了心思。在前两轮投票中,程潜均位居第三。然而,在第三轮投票前,他遵蒋的旨意退出选举,一时间轰动朝野,也为竞选带来了新的变数。其后,李宗仁、孙科也相继退选。蒋介石为了能够让闹剧收场,先后找3人长谈,逼迫他们继续参加选举。几天后,终于进行了第三轮选举,但程潜因得票最少而遭淘汰。一天后的第四轮选举,李宗仁艰难当选副总统,总算让这场选举大戏落下帷幕。选举失利的程潜,一度心灰意冷。其后,他被任命为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主席。1948年8月,程潜在省政府宣誓就职。
面对着共产党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特别是解放军横渡长江之后,程潜逐步坚定了和平起义的决心。当时驻守湖南的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是程潜以前的学生。程潜与他进行了缜密筹划,于1949年8月4日在长沙宣布起义。毛泽东、朱德联名发给他们的电报中,对起义义举予以高度评价:“诸公率三湘健儿,脱离反动阵营,参加人民革命,义声昭著,全国欢迎。”8月5日,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长沙,宣告了湖南的和平解放。
毛泽东始终对程潜尊敬有加,9月9日程潜奉命进京时,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人亲自到车站迎接。
9月底,程潜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1月,加入民革,并当选为中央常委。后来,他还先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省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等领导职务。1968年,程潜在北京去世,时年86岁。
程潜一生喜爱吟诗作赋,素有“将军诗人”“儒将”等美誉,作品汇集而成《程潜诗集》,由叶剑英元帅题写书名,赵朴初作了“题记”,称赞道:“谁知三军帅,诗亦一代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