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欺负葡萄牙的这段历史,很少人知道

在遥远的非洲,有一条河叫做刚果河,它是仅次于尼罗河的非洲第二长河,养育了非洲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有意思的是,刚果盆地怀抱的两个主要国家,它们都叫「刚果」,沿着刚果河隔岸相望。刚果河以西的刚果(布),占地34.2万平方公里,拥有15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刚果河以东的刚果(金),它的面积差不多是刚果(布)的七倍,海岸线却仅有37公里,也没有一个像样的港口。

如果你有兴趣翻阅一下非洲地图,会发现,靠近刚果河的入海口,还有一块狭小的区域,它面积不足8000平方公里,还没有半个北京大,海岸线长度却不逊于刚果(金)。

这块区域叫做卡宾达(Cabinda),是非洲西岸另一个国家安哥拉在刚果(金)的一块小小飞地。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把刚果(金)几乎「围堵」成了一个内陆国。

非洲西海岸地图,可以看见被刚果(金)隔开的安哥拉与卡宾达地区(红色区域)。图片来源:Profoss

如此奇怪的国界,背后隐藏的是葡萄牙在刚果河流域的贸易与殖民历史。

01.从天而降的礼物

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时代开启。欧洲的探险家们纷纷从大西洋起航,去寻找富庶而神秘的东方。

为了开辟前往印度的航线,葡萄牙航海家迪奥戈·康(葡萄牙语:Diogo Co)率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途中,他们偶然发现了汇入大西洋的刚果河口,以及河岸边的古老刚果王国。

刚果河沿岸地势平坦开阔,除了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奴隶可供买卖。

很快,葡萄牙人和刚果王国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他们将大量的象牙、矿产、黑奴运往欧洲和美洲,同时为刚果带去了枪支弹药、先进的技术和宗教等新鲜事物。

刚果盆地景观

随着在刚果势力的稳固和深入,葡萄牙人的胃口也越来越大,逐渐把侵略的触角伸向了刚果王国以外更广阔的地区。1575年,葡萄牙人由刚果南下占领安哥拉地区,建立了「罗安达」(Luanda)这座城市。罗安达就是今天安哥拉的首都。

而就在刚果河口,也就是今天的卡宾达地区,有一个实力弱小的恩哥约王国(N’goyo),为免遭刚果王国的侵略,恩哥约主动寻求葡萄牙的庇护,成为了葡萄牙王国的一部分。

对于葡萄牙,这可以说是一个从天而降的礼物。卡宾达地区可以建立港口,方便葡萄牙人从事贸易和运输。在此后几个世纪中,卡宾达与安哥拉都作为葡萄牙的西非殖民地而存在,它们之间没有什么隶属关系。

葡萄牙殖民地分布图(1415-1999年)

当迈进工业时代的西方各国普遍崛起后,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非洲自然也未能幸免。

1876年,法国远征军进入刚果,占领了刚果河以西的大片区域。同样对刚果河流域觊觎许久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 II)紧随其后,他积极资助探险家深入刚果河沿岸的内陆土地,企图将其变为自己的永久私有财产。

很显然,长期从刚果及周边地区贸易中赚取大量利益的葡萄牙不乐意了。但是,面对来势汹汹的法国和比利时,国力衰落的葡萄牙无力阻挠它们的侵袭。

不过,因为拉拢了英国做「后盾」,葡萄牙依然牢牢占据着刚果河口这一出海航行的命脉。

02.由分隔到一体

针对刚果河流域的具体归属,法、比、葡三国各不相让。此外,其余欧洲国家也都试图从中分一杯羹,各国的矛盾和纷争此起彼伏。为了消弭争端,和平瓜分刚果河乃至整个非洲,著名的「分赃大会」柏林会议于1884年召开了。

1884年的柏林会议(Berlin Conference),名为解决刚果河流域问题,实则讨论了列强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

柏林会议后,刚果正式被划分为两个国家。刚果河以西为法属刚果,即今天的刚果(布);而在刚果河以东,利奥波德二世如愿建立了「刚果自由邦」,将其据为私产,也就是如今的刚果(金)。而葡萄牙,则继续保有了对刚果河口和安哥拉的统属权。

然而,利奥波德二世虽然如愿以偿,「合法」取得了对刚果内陆的控制权,但同时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刚果自由邦没有出海口。

而比利时又是一个国土面积狭窄、资源匮乏的国家,没有非洲出海口,非洲丰富的资源就无法运到比利时,比利时工业经济的发展将会大大受阻。

为此,利奥波德二世又开始发动美、德等国的支持,力图让葡萄牙在压力之下,将刚果河口割让给比利时。

他成功了。

这样一来,卡宾达和安哥拉中间就被硬生生地分开,两个葡萄牙殖民地只能隔刚果河口相望了。

1885年,《希姆拉布科条约》(Treaty of Simulambuco)规定,其他各国承认卡宾达是葡萄牙的被保护国。

1885年《希姆拉布科条约》的葡萄牙代表吉列尔梅·德·卡佩罗(Guilherme de Capelo),该条约也正式规定卡宾达为葡萄牙的保护国。

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安哥拉和卡宾达依然作为独立的殖民区域,直接隶属于葡萄牙管辖。但随着国力的不断衰落,葡萄牙为了减少统治成本,将卡宾达于1956年划为了安哥拉的一部分。

03.本土之外的「聚宝盆」

葡萄牙的这一举动,为日后「卡宾达是否属于安哥拉」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20世纪60年代,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氛围日益高涨。在反殖民、反侵略已成为世界潮流的情况下,葡萄牙仍然坚持殖民政策,将安哥拉视作自己在非洲的「海外省」,激起了安哥拉人的强烈反抗。

随着安哥拉的独立运动发展壮大,葡萄牙日渐疲于应对,同时因自身面临的财政危机和国际舆论的谴责,1975年1月,葡萄牙签署了「阿尔沃协议」,结束对安哥拉的统治。同年11月,安哥拉本土在十多年的抗争之后终于独立建国。

安哥拉国徽

葡萄牙从非洲撤出后,卡宾达也渴望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因此在1975年8月,卡宾达宣布成立卡宾达共和国。

然而,这个小小「国家」的声音却没有被国际社会所接纳。不久,刚刚建国的安哥拉便直接派兵经由刚果(布)进入卡宾达,将其并入了自己的国土。

可怜的卡宾达国家政权才刚刚诞生,就被无情扼杀在摇篮之中。

在卡宾达人看来,自己从来就不属于安哥拉,是殖民时代的葡萄牙把两个地方强行凑到了一起。如今葡萄牙的统治不复存在,卡宾达理所当然应该恢复「自由身」。

可是,安哥拉始终坚称卡宾达是自己国土的一部分,不管卡宾达如何反对和抗争,它也绝不允许卡宾达独立出去。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安哥拉这样做的理由很明显。这个贫穷而落后的非洲国家,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石油出口,而它一半多的石油储量都集中在卡宾达这块小小的「飞地」。因此,安哥拉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放弃这个丰厚的「聚宝盆」。

卡宾达人一直希望联合国出面帮助独立,图中旗帜上写着:「卡宾达不是安哥拉」。 图片来源:JEAN CLAUDE NZITA

直到如今,卡宾达要求独立的呼声依然没有停止,它与安哥拉本土的斗争也还在继续着。

卡宾达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如果向前追溯几个世纪,回到它的历史源头,我们能否找到让这片地区走向和平与进步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