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之战:转瞬即逝的西班牙台湾殖民史
来源: 冷炮历史
17世纪的西班牙,已经不再是那个如日中天的世界帝国。但尼德兰独立与葡萄牙的独立,并没有对伊比利亚的全球体系造成根本性重创。握有广袤美洲和菲律宾领地的他们,还要不断面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挑战。西班牙人追随对手的步伐,踏上了此前不愿问津的台湾。
只是计划总是跟不上变化。随着其经济模式的衰败,草创阶段的西班牙-台湾也被迫提前收场。至于荷兰军队发起的基隆之战,不过是终结这场灾难的最后一击。
1、捍卫太平洋航线
西班牙帝国的海外领地 全是以美洲为核心的
从16世纪开始,西班牙海外事业的重心就是美洲地区。他们不仅在当地收获了广袤领域,还通过秘鲁的银矿,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帝国。尽管军事行动总不能如愿,但西班牙人确实用美洲白银改变了世界。新教徒国家的崛起、奥斯曼帝国的衰败和大明朝的中兴改革,都是由其本能反应所引发的时代变局。
在远东,西班牙人根据1495年修订的《托德西利亚斯条约》,成功控制了南洋地区的东部。从墨西哥等地出发的二代征服者,占据了吕宋大城马尼拉,并横扫了文莱帝国都城。来自美洲的白银也从秘鲁的港湾出发,经过关岛等中转站,抵达当地。来自东亚大陆的商人,则可以在1567年的隆庆开关后,抵达马尼拉直接贸易。著名的太平洋航线,由此被彻底确定下来。
太平洋航线 实际上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生命线
但到17世纪,荷兰人从东西两面同时杀入,彻底搅乱了确立不足一个世纪的南洋国际贸易。通过频繁派遣船队袭击、笼络亚洲地方统治者等手段,他们成功在锡兰和南洋腹地建立起势力范围。接着,通过定期封锁澳门和马尼拉两港,力图彻底垄断同明朝的国际贸易。西班牙帝国因为忙于在欧陆参与争霸战争,根本无力在海外投放更多资源。荷兰人便利用宝贵的窗口期,将他们彻底限制在吕宋等地。
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部队从巴达维亚出发,成功登陆了缺乏管理的台湾。随着很多人都熟悉的热兰遮城开始建立,身在马尼拉的西班牙人也如坐针毡。因为只要荷兰人在台湾的势力做大,就可以更方便的阻断从厦门开往马尼拉的商船。这对于非常依赖外贸经济的菲律宾而言,是非常重大的打击。而且荷兰相比早年的葡萄牙人,在对待本地人的态度上要强硬不少,稍有不和便可能诉诸于武力。
荷兰人在台湾西南部建立的 热兰遮城
为此,马尼拉当局必须想办法开辟新的前进基地。否则,整个太平洋航线的一头将陷入停滞。其蝴蝶效应也将从菲律宾波及美洲,并进而影响到西班牙本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西班牙人才从并不宽裕的兵力中再抽调人手,尝试在台湾北部建立据点。
1626年,由2艘大型桨帆船战舰护航的12艘中国式帆船,从马尼拉港出发。除了百余名西班牙官员、士兵和传教士外,大部分远征军成员是吕宋的土著人口。他们成功绕过了台湾东北面的海角,发现了至今都是重要港口的基隆。
登陆台湾基隆港的西班牙征服者
2、失败的本末倒置
基隆的 桑蒂西玛-特立尼达要塞
起初,西班牙人在台湾的开拓比较顺利。在基隆港的入口,他们发现了一座适合防御的小岛,并将之命名为桑蒂西玛-特立尼达。首批征服者们在岛上构筑了1座棱堡要塞,并以此作为进一步开拓的基地。只需要很少的兵力,就足以防御这个战略要点。
三年后的1629年,西班牙人已经开始航行到台湾西北部沿海。他们发现了非常适合进入内陆的淡水河,并在今天的淡水又建立了第二座要塞–圣多明各堡垒。西班牙士兵和传教士也更多的以圣多明各堡垒为起点,顺着河流深入内陆。一边向土著部落传教,一边尝试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
淡水河口在今天都是直入台湾北部的主要通道
在部分人看来,这个新建立的西班牙-台湾,已经具备替代马尼拉的可能。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马尼拉本身就是作为西班牙美洲的附属品而存在的。没有美洲的白银输入,马尼拉就无法吸引厦门和澳门的商船抵达,也无力从香料群岛大量进货。相比之下,淡水无疑在地图上的位置更佳。那里更靠近西班牙控制下的关岛,以及东亚另一大银矿所在地日本,还不会被热兰遮城的荷兰舰队所轻易阻断。
如果计划顺利,那么西班牙人将以淡水为中心,建立大范围的领地。西班牙-台湾也将成为美洲总督区的主要贸易对象,使得马尼拉沦为自己的经济附庸。台湾岛也有足够的面积,让开拓者在岛上发展粮食产业和经济作物。虽然在西班牙贵族官僚内部,这是触及旧利益分配问题的大事,但对于纵览一切的王室来说却是毫无损失。毕竟,只要让淡水能够不断做到人进来-货出去,就不愁竞争不过西南海岸的荷兰人。
西班牙旧的地图上的基隆与淡水据点
然而,西班牙人很快发现,他们低估了开拓台湾所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也严重高估了所能获得的相关收益。计划制定者忽略了一个历史因素,台湾从不是一个海上势力所热衷的对象。因此,直到欧洲商船已经定期抵达日本的时代,全岛大部分地方还处于欠开发状态。之前的荷兰人后之后的郑成功集团,都苦于需要付出大量人力开拓可用土地,而无法立刻收到期望的回报。对于人力资源还不如两者的西班牙人,情况自然是更为严重一些。以至于在整个殖民地存在阶段,淡水等要塞的口粮还需要从马尼拉输入。
西班牙人还发现,本地的部落很难被他们成功驾驭。由于缺乏同外部世界的联系,土著的文明水平也远低于吕宋地区。征服者们在能够动员起他们之前,首先要给予必须的控制、教育和引导。由此,他们就不免介入不同部族间的冲突,干着吃力不讨好的仲裁者角色。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前,大量的土地就不可能有人手进行开发。本地的货物出口期望,自然就难以兑现。反过来,气候恶劣且土地贫瘠的西班牙-台湾,也不可能吸引来更多带有热情的殖民者。发展效率自然被南面的荷兰人给比了下去。
西班牙帝国的海外殖民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淡水等据点的发展。在本地已经缺乏吸引力和竞争条件的前提下,他们还始终不允许吸纳更多明朝流民、吕宋人或日本人来新地盘开拓。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口,依靠幻想会成功的单一经济模式,做着守包残缺的事情。位于美洲总督区的西班牙人就奇怪的发现,号称更有地利优势的淡水,运来的货物可能比马尼拉的更贵。
由于这些列相互作用的失败运作,西班牙-台湾在十多年时间里都没有实质性发展。一小撮根本不理解本地需求的上层,妄图靠着自己控制的一亩三分地,玩转于太平洋两岸三地之间。这种缺乏对本地人的真正重视,盲目依靠外部经济因素加分的行为,是根本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淡水不仅没有将马尼拉比肩下去,甚至还被西班牙宫廷都视为是赔钱赚不到吆喝的累赘。当美洲的银矿出现枯竭,淡水的经济也马上陷入凋敝。一旦马尼拉的粮食供应出现晚点,宣布要让西班牙-台湾富起来的当局就立刻揭不开锅。
3、荷兰人的最后一击
荷兰与西班牙在台湾的势力分布
作为西班牙-台湾的最大对手,热兰遮城里的荷兰人也一直关注着北部局势。他们就和自己的西葡对手一样,需要用非常有限的兵力,应付相隔甚远的各个战场。所以,只要淡水当局足够强大,荷兰人就没有能力发起进攻。
1640年后,西班牙-台湾的凋敝已成定局。曾被寄予厚望的圣多明各堡垒惨遭裁撤,很多人选择返回菲律宾发展。过去常驻台湾的小规模舰队也一并消失,只留下最后的400人在苦苦支撑着基隆的桑蒂西玛-特立尼达要塞。
大部分基隆的西班牙驻军都是吕宋土著士兵
于是在1641年,总部设在热兰遮城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分部,尝试向西班牙据点发起了首次试探性进攻。为了测试西班牙人可能的反应力度,担任台湾总督的保卢斯还提前给基隆方面写信,将自己的意图都告诉了对方。这一次远征虽然被击退,却也让荷兰人清楚的看到,对手最有力度的反击,只是带有傲气和不妥协口吻的回信。
1642年8月,真正的荷兰远征军重返基隆。在4艘盖伦帆船和7艘小型战船的掩护下,有369名士兵在岛上成功登陆。他们所要面对的只是400名西班牙和吕宋土著组成的守军。虽然西班牙要塞的防御水平不低,但荷兰人却首先选择占据岛上的制高点。随着炮兵阵地的完成,攻城火力开始不断倾斜到桑蒂西玛-特立尼达要塞内部。对于近代的棱堡防御体系来说,这是最为致命的攻击手段。
经过6天的抵抗,要塞内的西班牙守军宣布投降。在交出旗帜和全部火炮后,所有人得以被允许坐船返回马尼拉。由于时间过于短促,菲律宾方面甚至没有准备好任何增援行动。尽管菲律宾总督因为基隆的失守而被问罪,但西班牙人也再没有提出任何反攻计划。
荷兰人在控制基隆后,也发现当地没有多少经营价值。他们将旧的西班牙要塞规模缩小,留下了象征性的防御部队。在被更早放弃的淡水,他们也重建了一座要塞,但还是像西班牙前任那样缺乏人力资源。要塞本身也在后来被郑成功与满清的军队接受,最后在19世纪成为了英国领事馆驻地。
圣多明各堡垒最后成为了英国领事馆驻地
纵观西班牙-台湾的迅速衰败,无疑是在策略上本末倒置的结果。西班牙人自己就有诸多问题,在海外竞争方面不如荷兰挑战者要强势。台湾北部的殖民方案,仅仅是一个根据本能所得出的权宜之计。
这也注定了圣多明各堡垒无法壮大。因为但真正能把商人吸引到热兰遮城或马尼拉的,还是来自美洲或日本的白银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