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术:公孙弘官运亨通之密钥

公孙弘何许人也?根据《汉书》本传记载,公孙弘(前200121年),字季,一字次卿。他是淄川(今山东省寿光市南纪台乡)人,年轻的时候在监狱里当过办事员,后来因为犯有严重错误,被“双开”。家里很穷,在沿海养猪为生。人家孔圣人十五志于学,他到了不惑之年,四十多岁才开始学习《春秋》。

公元前140年,公孙弘到“六十而耳顺”的时候,汉武帝刚即位,敕令举贤良文学之士,他由淄川国人推荐并被录取为博士,这在现在就已经退休了,而他才开始官场之路,可见当时真是不拘一格选人才。

吃国家粮,工作安排了。武帝派他出使匈奴,回国后汇报工作,“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1工作不符合要求,武帝很恼怒,后果很严重,认为公孙弘没有能力,是一个庸才,以他身体不好,免除他的职务,打发他回老家。

一般人处在这种情况,都会觉得自己垂垂老矣,活一天算一天,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可是公孙弘就是不一般,他继续做好一个公民应该做好的事情,刻苦学习,好好表现,一坚持就是五年。到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5),汉武帝又下令各地举荐贤良文学之士。考虑到公孙弘的优异表现,人民群众再一次推举了他。虽然公孙弘谦虚推辞,说自己年纪大,不中用了,应该让年轻人上去,可广大群众就是不答应,说论能力、德行非你公孙大爷莫属。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公孙弘老先生心怀壮志,赶赴京城,参加策对。“时对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2说的是当时群贤毕集,参加对策考试的就有一百多人。太常奏报考试成绩,把公孙弘列为下等。如果这样,公孙弘就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他的名字。汉武帝不愧一代明君,对策上呈到他御览时,心中没有成见,而是唯才是举,把公孙弘的对策成绩提升为第一名,就是后来的那种头名状元,天子门生,旋即公孙弘第二次被任命为博士,在金马门伺应召对。真正地在皇帝身边工作,成为天子的智囊人物。

此后,公孙弘官运亨通,一年之内升官到左内史,公元前126年升为御史大夫,两年后升为丞相,并成为汉朝当了丞相才封侯的第一人。

公孙弘共作了六年丞相、御史大夫,八十岁时死在丞相任上。在他后面,李蔡、严青翟、趟周、石庆、公孙贺、刘屈牦相继作了丞相。这些人中“唯庆以惇谨,复终相位。”3其余的全都获罪被斩,丞相成为高危职务。可公孙弘为什么会一路高官,终身受宠,顺风顺水呢?

我的回答就是“揣摩术”。揣摩术本来是战国纵横家的游说术。汉·王充说张仪、苏秦是排难之人也,处扰攘之世,行揣摩之术。”4宋·陆游:有徐玠者,事温为金陵行军司马,工揣摩捭阖。5其方法是了解对方,反复揣度,权衡利弊,以相比合,排除障碍,取得大胜。公孙弘博士专业虽然是主攻《春秋》,可是,他的纵横之术使用得炉火纯青,可见他挂的是儒家的羊头,用此迎合汉武帝,卖的是纵横家的狗肉。

下面我们看公孙弘是怎样使用揣摩术的?

首先,从思想上迎合汉武帝,搞好感情投资。公孙弘有第一次失败的教训,回去之后经过五年的磨练,认识到若要高官得做,骏马任骑,关键是得到一把手的信任,而得到信任的关键就是要投一把手所好。他经过研究,了解到了汉武帝想大有作为,成为一代明君的理想,于是,他就提出自己的对策,并从理论上去解释以迎合汉武帝,让汉武帝感觉到公孙弘的想法与他一致,从思想上使两人走近。

公孙弘第二次策对提出了“重赏轻刑、因能任官、去无用之言、赏罚得当、不伤民力”等八项原则和“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6的和谐的理论,差不多都是前人反复讲过的陈词滥调,但汉武帝为什么会把公孙弘的策对从下等提为第一名呢?就是它符合汉武帝的心意。公孙弘从此走进了汉武帝的心里。

其次,在治国议政方面揣摩圣意,都以汉武帝意见为意见。在这个方面,他四种方法:一是只讲情况不讲意见,由汉武帝决定,正好符合年轻好决断的心理。《通鉴》记载,“弘每朝会,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于是上察其行慎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大说之,一岁中迁至左内史。”7意思是说,公孙弘每当在朝廷讨论问题时,总是列举陈述事情的端倪,不讲明自己的意见,让武帝自己做决定,更不肯在朝廷之上与武帝当面争辩。因此武帝看出他为人谨慎厚道,善于辩论,熟悉文书法令和具体的官府公务,又会用儒术加以文饰,对他非常欣赏,一年之中升官到左内史。

二是自己的意见不符合武帝要求,不在廷议时争辩,符合汉武帝唯我独尊的思想。那么怎办呢?公孙弘自有妙计,他“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8也就是找个替死鬼,他常常给汲黯灌米汤,捧得很高,说这个问题除了你老人家能说服皇上外,没有其他人,你觉得合适,小弟愿意给你做个伴去找皇上。没有人不愿听好话,中了道的汲黯总是冲在前面,提出问题,不管汉武帝高兴不高兴,放炮了事。在汲黯讲话的过程中,他就会看汉武帝的脸色,揣摩出武帝的意见,然后他就顺着武帝意见讲出想法,武帝经常听得很高兴,所提的建议都加以采纳,因此,公孙弘越来越得到武帝的亲近和重用。

三是违背商量好的意见,以领导的意见为意见,符合汉武帝用人的原则。“弘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9意思是说,公孙弘曾经和公卿商定好某一问题的处置意见,到了武帝面前,他却完全背弃了原来的约定,而迎合武帝的心意,把这些人当做二百五甩在一边。

小可曾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虽经历二十年风雨洗礼,但被人卖的感觉犹存。当时我是教育部门的主官,所属一所中学要创建省属重点中学,经过调查和对照验收标准,一致认为学校面积太小,制定出征地扩大面积再搞建设的方案,可在几大家和各部门领导讨论的会议上,参与方案制订的某人顺着主要领导的意见反对这个方案,但由于主要领导比较开明,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见,最后还是通过了我们的方案,不过那个出尔反尔的人从此得到了信任和重用,可谓古今一样。

四是违背了武帝的意见,立即自打嘴巴承认错误,符合汉武帝驭臣的气质。公元前126年,汉武帝收复西南少数民族,要修建两座城作为郡府所在地,公孙弘不同意。于是汉武帝就找人提出十个问题要公孙弘回答,公孙弘知道汉武帝意图后,立即大骂自己是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苍海而专奉朔方。10也就是骂自己是崤山以东的乡里粗鄙之人,不知道设置朔方郡有这么多的好处,请求废止对西南夷、苍海地区的经营而集中力量经营朔方郡。

还有一次,当了丞相的公孙弘可能是太老了,有些昏聩了,他忘记了汉武帝是一个穷兵黩武的主儿,竟然提出禁止民间使用弓箭刀剑政策。汉武帝知道后也是找人提出反对意见,并把意见书送给公孙弘看,“上以难弘,弘诎服焉。11公孙弘也只有磕头认错的份儿了。

再次,遇到诘难装忠诚不辩解,皇帝对他越来越信任。一般来说,有人在领导面前当面给自己难堪,绝大部分人都会为自己辩解,而公孙弘则会揣摩出武帝的心思,只讲无限忠于皇帝,不为自己辩解。

有一次,他领头决定了一个工作方案,在朝会上汇报,他一揣摩出武帝不同意,马上赞同皇帝意见,推翻了原来的方案。对此,汲黯意见很大,当场予以揭露:说公孙弘欺诈而不忠诚老实,他开始和我们一道商定此条建议,现在却全都背弃了,这是不忠。汉武帝也责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12公孙弘的意思是说,你皇上是了解我的,我之所以改变方案是忠诚于你,武帝认为当然说他说得对。后来武帝身边的亲信经常诋毁公孙弘,武帝对他却更加优待,这就是赢得领导信任的上乘功夫。

公孙弘用麻布做被子,一顿饭不摆设两种肉菜。汲黯说公孙弘高居三公之位,朝廷给他的俸禄很多;但是他用布做被子,这是骗人的把戏。武帝就此询问公孙弘,公孙弘面对说他骗子的诘难,首先承认确有其事,言下之意是说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是坏事,应该表扬并树为全国榜样。其次,说到以三公的显赫富贵,而制作布被,与小官吏没有区别,这确实是矫饰做作,沽名钓誉,正象汲黯所说的那样。大家知道在九卿当中只有汲黯是我的铁哥们儿,今天他在朝廷之上质问我,确实切中我的问题,那是为了我好呀。接着以退为进,说如果没有汲黯的忠直,陛下怎么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非常谦让,“愈益尊之”。13人们越批评公孙弘,武帝越信任他。

 最后,表面上装善良,背后阴谋打击政敌。后人发明“脸皮厚、心肠黑”的厚黑学,这门当官经商的独门绝学,没有公孙弘们的光辉事迹的总结,自然难以写成。

司马温公说:“弘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14意思是说,公孙弘生性好猜忌,外表宽厚而内里心机很深。凡是曾经与他不合的人,不论关系远近,虽然表面上装作友善,后来终究要予以报复。

第二次复出之后不久,公孙弘小试牛刀。当时他有一老乡叫辕固,已经九十多岁了,也被选为贤良,征召入京。辕老先生看不惯公孙弘的行为,对他说,公孙先生,一定要依据儒学论事,可不要歪曲儒学来迎合当世!对此,公孙弘斜着眼睛,不正视辕固,儒生们有许多人嫉妒诽谤辕固,“遂以老罢”。15辕固被免官回家。

《汉书》说:“杀主父偃,徙董仲舒胶西,皆弘力也。”16意思是说主父偃之死,董仲舒工作调动等都是公孙弘从中使坏而成的。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有人反映齐王刘次昌与姐姐乱伦,主父偃奉旨调查,齐王害怕自杀。有人告发齐王罪不至死,是主父偃逼迫的,武帝大怒。主父偃解释后,武帝不想杀死主父偃,可公孙弘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他对武帝说,齐王自杀,没有后代继承,封国被废除改设为郡,领地归属朝廷。这件灭人之国的恶事,“主父偃本首恶”。17陛下如果不杀主父偃,就没有办法向天下人谢罪道歉。公孙弘一句话不仅主父偃人头落地,还被夷三族,其家族从此在世界上灭绝。

董仲舒为人清廉正直,认为公孙弘阿谀奉承,引起公孙弘的嫉恨。胶西王刘端骄横放纵,多次违犯法令,杀伤了国中二千石官员多人。于是公孙弘推荐董仲舒为胶西国相,董仲舒因为生病而得免。

汲黯经常诋毁儒生,当面触犯公孙弘,公孙弘想找借口将其杀死,便向汉武帝建议,右内史管界居住着很多显贵的大臣、皇室子弟,难于治理,不是平素有威望的大臣不能胜任,请让汲黯改任右内史。汉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公孙弘表面上好像是倚重汲黯,骨子里是借皇室贵胄之手整死汲黯,让你死也无法说什么,刻毒至极。由于汲黯人品高尚,能力超强,后来,“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18汲黯当右内史多年,工作顺利,政绩突出,才没有落入公孙弘的圈套,死于非命。

公孙弘第二次出道时,有个叫邹长倩的老乡看到他贫穷,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帽鞋脱了给他穿戴,赠予刍一束,素丝一襚,扑满一枚,并写一封信给他说:“夫人无幽显道在则为尊。虽生刍之贱也,不能脱落君子,故赠君生刍一束。诗人所谓‘生刍一束,其人如玉。’”19可惜公孙弘并没有记住故人要他当君子的教导,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史学大家班固、司马温公所罗列公孙弘事实差不多,班固大大地点赞,司马不加评论,我则认为公孙弘是不择一切手段自保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