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轻狂枉少年——心学宗师、全才圣人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王阳明是中国文化中的儒家大师,而且是属于那种站在顶峰上的大师,可以称之为全能型的圣人。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圣人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最纯粹、最博学、最完美的人。孔子、孟子,分别作为儒家创始人和发扬者,成为了后世最受认可的圣人。

但说起唐宋之后最受认可的圣人,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当仁不让。王阳明创立心学,启蒙了中国人的心智,观其一生,王阳明做到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所以他成为了历代盛传的圣人。

作为思想家,王阳明他开创了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他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是心学之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并称为圣人。

作为军事家,他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阳明一共只花了35天就打败了他,可是你要知道,朱宸濠策划这次叛乱花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王阳明就是这么牛,大写的“服”字!

试问还有谁?!具文武之全才,阐圣贤之绝学,千古独此一例!!现辑选王阳明一生中最为传奇的几件奇闻轶事分享给大家。

乳名泄天机 改名开口言

王守仁祖籍浙江余姚,是余姚的大户,父亲王华,祖父王伦。王阳明小的时候其实不叫王守仁,叫做王云,这个孩子生来就不一般,母亲怀胎超过十个月才生下他。王云小时候举手投足都与别的孩子不一样,到了五岁这个孩子居然还不会说话。

一天,王云在街上和一群小孩玩耍,从远方过来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和尚,这个老和尚径直向孩子们走去,谁也没理,径直走到王云身边,摸了摸王云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这一幕恰巧被街上一个姓刘的掌柜看见,这位刘掌柜也是受王家老爷子的照顾,赶紧带着王云去找王伦,说:“刚才啊,有个得道高僧摸了摸你家王云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我觉得这事不一般,赶紧来告诉您”。

王伦一听有这事,又想起自己这小孙子五岁还不会说话的不同寻常之处,立刻把儿子王华找了回来商议这事。王伦对王华说:“这高僧说’可惜道破’,莫非是咱们泄露了天机?”

原来在生王云的时候,王云的母亲梦见天上彩云飘飘,鼓声震天,有一个神仙驾着云抱着一个孩子朝着自己飞了过来,王母被惊醒生下了这孩子,就给这孩子取名王云。

王伦和王华左思右想,这事情不简单,既然得道高僧说这孩子名字泄露了天机,那这名字得改。

于是爷俩找来全家的书给王云改名,王伦就按照《论语·卫灵公》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给孩子取名王守仁。

谁知道,刚给这孩子改了名字,居然就会说话了,本来王家虽然也是个大户人家,但几代人仕途不顺,王伦连功名都没有,王华考了很多年才考取个举人,可谁曾想给王云改名后没几年王华居然高中状元。

吟诗惊四座 气魄齐叹服

王华高中状元后留京为官,担任翰林院修撰。第二年,他让家人赴京同住。王阳明便随祖父王伦一同前往。

祖孙二人途径镇江金山寺时,一帮文人听说状元之父来了,遂设宴款待,想见识一下王伦的才学。

王伦冥思苦想,吭哧半天,就是琢磨不出一首好诗来,尴尬之际,11岁的王阳明站了起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此诗一出,震撼全场。

众人震惊之余,便想:“定是王伦早已作好,然后故意作不上来,让孙子出来震慑我们。”

文人们见窗外月色皎洁,便让王阳明以“蔽月山房”为题再赋一首,王阳明略微沉思后,昂首吟诵:“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慑于其诗之气魄,众人齐声叹服。

状元何稀奇 我要当圣贤

王伦、王华见王守仁举止不凡,长大后必有一番作为,就为他请来最好的名师来教导他。

可谁知,没有一个先生愿意教他,来王家教他几天就都走了。

先生问王守仁:“你长大了要干嘛啊,是不是像你父亲一样考状元?”

此时12岁的王守仁说:“不,状元没有意思,从隋唐开始科举,三年一个状元,状元有什么稀罕的,我不当状元。”

先生问:“那既然你不愿意当状元,你准备干什么啊?”

王守仁说:“我要当’圣贤’,状元历史上多了去了,可圣贤就那几个,要当就当圣贤。”

先生一听,嚯,这小子心比天高,教不了教不了,纷纷辞职不干了。

志学之年 我愿出关 讨平鞑靼

王阳明15岁那年,父亲带着他去了一趟关外。在居庸关外,王守仁第一次看到了辽阔的草原和大漠,领略了纵马奔腾的豪情快意,回想起书中记载的洪武年间的伟绩、永乐大帝的骁勇,心生向往。他登长城、评古迹、思战略,经略四方之志终于酝酿成熟。

回家后,他一反常态,严肃的对父亲王华说:“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

看着站在面前的已经十五岁的儿子,王华沉默了一阵,突然就拿起手边的书扔向守仁,十分激动地向王守仁喊道:“让你小子狂!让你小子狂!”

虽然因为父亲王华的种种阻挠,王守仁第一次为国效力的梦想就此破灭,但是“立世功”的志向却深深扎入他的心底。

道观聊通宵 竟忘结婚事

王华担心儿子走火入魔,所以一等王阳明满17岁,就挑选了江西一故交之女欲与子成亲,然后告诉王阳明:“马上去江西结婚。”

结婚那天,拜堂之际,大家却发现新郎不见了。岳父一家赶紧派人四处搜寻,次日凌晨才在道观里找到王阳明。

原来,王阳明昨日出来闲逛时,路过道观,便进去和道士聊天,不料聊得投缘,竟忘了结婚一事。

此事迅速传遍洪都(南昌),民众惊叹:“真乃一异人也。”

研究朱圣人 格竹格七日

一次王阳明途径上饶,便去上饶名仕娄谅家中拜访,他问娄谅:“我想当圣贤,你说我该怎么做呢?”

娄谅觉得这小子有点意思,说:“古来圣贤就那么几个,要想当圣贤你得先效仿圣贤,古代的圣贤离咱们太远,你不妨研究研究离咱最近的朱熹圣人。”

王阳明一听,有道理,就回家研究朱熹的文章理论。我们知道朱熹是理学大师,讲究“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你能做到“格物致知”你就是圣人,做不到你就是凡人。

有一次,王阳明就与友人一同探索“格物致知”,王阳明家里有一片竹林,王阳明就说:“咱们就守着这片竹子,不吃不喝,不走不动,不眠不休,咱们从这竹子里致知。”

三天过去了,王阳明的朋友受不了了,咣当倒了,没能从竹子上得出什么结论。

又过去四天,王阳明也撑不住了,咣当也倒了。王阳明非但没能从朱熹的理学里“致知”,反而得出结论:朱熹的理学有问题,格物致知,格物未必能致知。从此,王阳明跳出理学,他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官场险丢命 龙场终悟道

28岁时,王阳明考中进士,当上了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从此步入仕途。

1505年,正德皇帝继位。其荒淫无道,整天与太监混在一起。太监刘瑾狐假虎威,大坏朝政。1506年,戴铣、薄彦徽等人上书皇帝,要求严惩刘瑾一伙,结果反被打入死牢。

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出于义愤,冒死上书,请求释放戴铣等人。结果被刘瑾重打四十大板后,贬去贵州龙场驿当一名没品级的驿丞。

尽管这样,刘瑾仍不想放过王阳明,他暗中派人尾随王阳明,准备在其赴任途中将他害死。

王阳明发现有人暗中跟随,便把衣物留在钱塘江边,留下遗诗:“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制造了一幕投水自杀的假象,追杀者方才终于放弃了追踪。

贵州龙场驿,荆棘丛生、人烟稀少,王阳明只好栖居山洞,亲手种粮种菜。经此一役,他对功名利禄不再挂怀。惟有生死一念,横亘于心。他凿了一副石椁,日夜端坐其中,自誓:“吾惟俟命而巳!”

1508年的一天深夜,一声大笑破空而出,击破龙场山谷的宁静。王阳明从山洞狂奔而出,

大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终于在苦苦追寻了十九年之后,在他人生最为痛苦的一瞬间获得了答案,理在心中,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

此心光明了 世界便一同光明

有一年,王阳明和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天下一切物都在人心中。这花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

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无论身处何种时代何种体制,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唯有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宁王谋叛二十年 守仁三十五天平

正德十四年(1519年),图谋叛乱策划了近二十年(一说八年)的宁王朱宸濠感觉时机成熟,遂发动叛乱。王守仁在得到消息后,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

王守仁假装传檄各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朱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军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

朱宸濠大疑,按兵不动。等了十几天,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兵来,才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安康两城,逼近安庆。

王守仁趁朱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兵力空虚之际,率兵攻打南昌,逼朱宸濠回兵,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三十五天即宣告结束。王守仁也因此军功被封为新建伯。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

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只留下了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五百年间出过一个半的圣人,半个是曾国藩,一个是王阳明。

李贽、黄宗羲、曾国藩、东乡平八郎、梁启超、严复、孙中山、蔡元培、钱穆等,古今中外,一个个震耳欲聋的名字,对他却只有一致的赞誉。

梁启超评价王阳明是“百世之师”。王阳明还是一个兵法大师,是明朝唯一一个文人立功封伯进侯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连号称日本军神的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也是王阳明的铁粉,一生俯首王阳明。

“王阳明”三个大字,注定在人类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永远熠熠生辉。

结语: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阳明五十七年的生命,固然是短暂的,却也是永恒的。他的生命消逝了,但他的思想学说却历久弥新,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更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是王阳明的名言。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正因为他少年时立下了“成为圣贤”和“平讨鞑靼”的伟大志向,才成就了后来的不世伟业而彪炳千秋。

少年当立志,要立鸿鹄志。立志不高,则溺于流俗。新时代下的青年要立志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贡献力量,成为栋梁之才,担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为人民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奋斗不止。

要志存高远,有鹏程万里的决心;要敢闯敢干,有舍我其谁的勇气;要奋勇当先,有山登绝顶我为峰的魄力;要脚踏实地,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毅力。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去奋勇拼搏。

追梦就是立志。拿出青年人的追梦豪情,奋斗成就方不枉此生。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有志者,事竟成!

我认为这就是王阳明给当代人最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