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捷克斯洛伐克:世界第七军事强国,为何将国土拱手让与德国

文/乐宇

70多年前,一场席卷全球的战争,令无数国家遭受重创,民众伤亡惨重,经济发展遭受巨大打击。那么这场战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有人说是德国闪击波兰的那一战,此后,德国以一己之力,横扫欧洲诸国,甚至将战火燃烧到了苏联。

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二战的开端应该是从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开始的。这一国家的综合实力,尤其是军工业十分强悍,如果德国没能占领这一国家,绝对没有足够的实力发动后续的战争,二战自然也就打不起来。

现在流传着一个说法,如果捷克斯洛伐克认真地组织一场反击,德国根本不可能轻易拿下它,也许二战的走向就会发生巨大改变。这个国家究竟有什么强大能力,为何会有如此一个说法,它既然拥有如此强大实力,又为何要将国土拱手让与德国?

一、世界第七军事强国

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实际上历史很短,他诞生于一战后,是从战败的奥匈帝国分离出去的。奥匈帝国可不简单,在一战之前,它一直都是欧洲最强大的几个国家之一,国土面积只比沙俄小,人口数量仅次于沙俄和德国,综合实力更是不弱于德国。

一战之中,奥匈帝国选择与德国结盟,意图统治整个欧洲,这场战争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德国一方战败,腐朽的奥匈帝国再也压制不住国内汹涌的民族分裂势力,自此四分五裂。

捷克斯洛伐克正是在这么一个背景下诞生的,这一国家地理位置相当优越,坐拥波西米亚高原,易守难攻。在奥匈帝时期,帝国80%的工业体系都在这里,此外,这里也是整个帝国的文化和学术中心,向来有“帝国心脏”之称。

这些资产,在捷克斯洛伐克独立之后,自然便归属其所有。因此刚刚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就已经是全世界十大工业国之一,成熟的工业体系足以和英美等国相媲美。

在其境内有一座举世闻名的斯柯达兵工厂,在生产能力上,只比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略逊一筹。这里生产的武器不仅可以满足捷克斯洛伐克自己使用,甚至还出口到世界各国。可以说,单单这座兵工厂,就足以支撑一个国家的发展,更不用说在其境内还有其他的兵工厂。

在二战之前,这个国家的军火产量已经超过了英法两国之和,每年至少可以生产2.5万支轻机枪,数千门重型大炮,甚至飞机、坦克等大型武器也不在话下。在二战之前,平均每20名捷军军人,就可以分配到一挺轻机枪,火力配置位居世界第一。

虽然这个国家的总人口才不到1500万,但是它的常备军事力量达到15个师,总计30万人,规模不算小。除此之外,一旦战争开打,捷军可以在短时间内,召集120万的预备力量补充进正规军中,因此实际上,捷克斯洛伐克是拥有百万大军的。

而且这个国家在刚立国时,就沿着德国边境线,修建了一条遍布隐蔽堡垒和火炮的防线,牢固程度足以和“马奇诺防线”相媲美。如果希特勒选择与其开战,那么德军的对手将会是一支固守坚固防线,拥有源源不断的军火支援的军队。要是这时,英法两国再给予支持,德国很有可能吃不了兜着走。

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1938年,英法德三国在慕尼黑举行会晤,最终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将其领土分裂出去。面对这一决议,捷克斯洛伐克无奈选择了忍气吞声,并最终在一年后,全境沦陷于德军铁蹄之下。

在这里,存在着两个疑问,首先,为何英法两国要纵容德国的侵略行径,其次,即使英法两国选择袖手旁观,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又为何要消极避战,而不奋起一搏,要知道凭借自身实力,它也并非不能与德国一战。

二、内部分裂势力太严重

首先,从捷克斯洛伐克自身找原因,这个国家拥有庞大的军队,强大的军工产能,坚固的防御工事,综合实力十分强悍。但是它有一个十分致命的点,在于它的民族构成上。

众所周知,这一国家是由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地区合并起来的,正是由于这一特殊历史原因,这个国家内部民族众多,而且没有一个相对较为强势的主体民族。在它1500万的总人口中,捷克人只占到了一半左右,剩下750万人中,有一大半是日耳曼、匈牙利等“少数民族”,其中更是以日耳曼人居多,占到捷克斯洛伐克总人口的22%,只有一小部分是斯洛伐克人。

所以说,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一大民族是捷克人,第二大民族却不是人们所想的那般,是国名中所涵盖的斯洛伐克人,而是日耳曼人。众所周知,日耳曼人是德国的主体民族,这就让捷克斯洛伐克在面对德国时,有一种矛盾的心理。更为致命的是,这些日耳曼人,大多数聚居在与德国三面接壤的苏台德地区。

这里的日耳曼人总人口达到了惊人的300多万,而且这些人自认为是高贵的民族,一直对于“屈居”于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这种“低等民族”心怀不满,甚至十分痛恨捷克斯洛伐克当局。

特别是经济危机的到来,使得工业发达的苏台德地区失业严重,民众对政府越加不满,再加上德国纳粹的有意煽动,苏台德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德国更是打出了要为“同胞”讨公道的旗帜,控诉捷克斯洛伐克当局“欺压”日耳曼人。德国的这一举动,直接引发了苏台德地区的大骚乱。

因此,当德国在边境陈兵百万时,捷克斯洛伐克国内出现了两股截然不同的声音,第一种要求坚决反击德国的侵略,要武装到牙齿,狠狠的打回去,第二种则是日耳曼群体的诉求,他们要求将包括苏台德地区的整个捷克,都并入德国。

因此,在德国打上门时,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始终没能拿出一项决策出来,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德国,是要打,还是要和。这些都没有定论,一个政府出现了两个声音。这才最终导致了德军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三、英法两国的纵容

那么,面对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这一乱局,英法两国又为何要袖手旁观呢。特别是法国,作为欧洲大陆的传统霸主,它怎么可以容忍德国吞并掉捷克斯洛伐克这么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国家。

实际上,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英法两国觉得自己参与战争,毫无胜算。首先,在总人口上,德国拥有7000多万人口,比英法捷三国加起来都多,这意味着德国可以动员的军队数量十分庞大,其次,德国当时的空军力量十分强大,拥有2800架最新式的战斗机,而英法捷三国加起来也才2600架,而且都是十分老旧的型号。

这些数据,让英法两国退缩了,特别是捷克斯洛伐克国内还是一团乱麻,根本无法统一,本来可以当一个强有力的帮手,此时不添乱就已经很好了,所以最终英法两国选择了放弃这个国家。

此外,还有一点,那就是英法两国的“虚伪”,他们深知此时的德国并不好惹,为了安抚德国,避免战火波及到自己,他们选择了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选择了背叛曾经的盟友。

最终,在国内分裂势力的逼迫下,在英法两国的背叛下,捷克斯洛伐克首先割让了苏台德地区。这一决策,让捷克斯洛伐克失去了近乎一半的重工业,以及最为重要的防御工事。因此在一年后,当德国大军呼啸而至时,捷克斯洛伐克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土沦陷,而无能为力。

事实上,德军在制定入侵计划时,也没有想到这一战会如此简单。他们当时是做好遭遇顽强抵抗,甚至遭遇失败的打算的。如果不是捷克斯洛伐克内部的纷乱,不是英法两国的纵容。二战的历史将有可能改写。

也正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吞并了这么一个强大国家,德国才能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军队武装到牙齿,也才能拥有如此强大的军工实力,压得欧洲诸国喘不过气来,英法两国最终也是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