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天主教的楷模,一个明朝的好宰相就这样活生生被奸臣给耽误了,明朝灭亡与他有关

文:孙继生

明末饥荒惨状:杀人而食

明末饥荒严重,《明史》称“崇祯二年,山西、陕西饥。五年,淮、扬诸府饥,流殍载道。六年,陕西、山西大饥。淮、扬洊饥,有夫妻雉经于树及投河者。盐城教官王明佐至自缢于官署。七年,京师饥,御史龚廷献绘《饥民图》以进。太原大饥,人相食。九年,南阳大饥,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饥。十年,浙江大饥,父子、兄弟、夫妻相食。”甚至有人把已腐烂的尸体从墓中盗出来食用。

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明廷面对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明廷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

明朝灭亡源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源于饥荒,饥荒源于天灾人祸,天灾不用解释,而人祸就是官府的不作为。

 为什么不作为?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还真不是,事实上有这方面的优秀人才,但朝廷就是不用。

徐光启就是这样一个又红又专的好干部,但是却屡遭排斥,一个好宰相就这样活生生被奸臣给耽误了。

第一,徐光启对中国农学影响深远

徐光启(1562.4.24-1633.11.8),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汉族,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军事,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徐光启以其杰出之科学成就彪炳于中国历史上。他是我国明代末年杰出的科学家,也是我国近代科学先驱者之一。

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军事方面都有著述,但其平生用功最勤、影响尤为深远的,尤其是对农业和水利的研究。其中主要代表作就是《农政全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被称为中国农学的丰碑,他亲自实验,大面积推广玉米、甘薯、棉花的种植。

《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农政全书》的主导思想是”富国必以本业”,所以他把《农事》三卷放在全书之前。其中《经史典故》引经据典阐明农业立国之本;《诸家杂论》则引诸子百家言证明古来以农为重;此外兼收冯应京《国朝重农考》,其意皆在”重农”。徐光启的”农本”思想,不但符合泱泱农业大国既往之历史,而且未必无补于今时。当前,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国家决策的重要内容。

它在中国农学史上,如同《诗经》之于古典诗歌,《本草纲目》之于古代医药一样,成为我国传统农学的代名词,可与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同悬诸日月,并列为我国农学著述之两大丰碑。

第二,注重水利建设,亲自进行农业试验

徐光启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的《泰西水法》是一部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称”是书皆记取水蓄水之法。”第一卷为龙尾车,用挈江河之水;第二卷为玉衡车,用挈井泉之水;第三卷为水库记,用蓄雨雪之水;第四卷为水法附余,讲寻泉作井之法,并附以疗病之水;第五卷为水法或问,备言水性;第六卷为诸器之图式。总目又对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进行了比较,对水力学作了较高的评价。明确指出:”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

徐光启在他家乡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写了《 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农业著作。

明万历四十一年,徐光启又来到天津垦殖,进行第二次农业试验。明天启元年(1621年)又两次到天津,进行更大规模的农业试验,写出了《北耕录》、《宜垦令》和《农遗杂疏》等著作。这两段比较集中的时间里从事的农事试验与写作,为他日后编撰大型农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大力推广甘薯种植,解决百姓温饱。

从农政思想出发,徐光启非常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甘薯起源于美洲的热带地区,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抗病虫害强,栽培容易。在明朝万历年间从吕宋引进中国,当徐光启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便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下了详细的生产指导书《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用来备荒。后来又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

第四,大面积普及棉花生产,缓解穿衣压力。

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

棉花传入开始多在边疆种植,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种植方法,产量不高,病虫害无法控制,农民种植没有积极性,徐光启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下了详细的生产指导书《种棉花法》 ,棉花种植才逐渐普及。

第五,堪称为当时祖国农业科学遗产的总汇。

《农政全书》共60卷,内容宏富,计有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目。全书既大量考证收录前代有关农业的文献,又有徐氏自己在农业和水利方面的科研成果和译述,堪称为当时祖国农业科学遗产的总汇。

第六,一个好宰相就这样活生生被奸臣给耽误了

《农政全书》作者徐光启,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终于宰相位。《明史·徐光启传》称:“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

这是对徐光启一生政治生涯的简要概括。

因为奸臣专政,所以不能有所建树,如果给他一个机会,明末的饥荒就有可能没那么严重,如果大饥荒没那么严重,农民起义就有可能没那么大规模或者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农民起义成不了大气候,明末的历史就有可能改写。但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如果。

一个精通农田水利建设的好宰相,就这样活生生被奸臣给耽误了!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