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兴衰往事——吐谷浑汗国的故事

文:昭烈忠臣

唐贞元十三年(797年),大唐德宗皇帝李适接到朔方节度使的奏报:大唐青海国王、吐谷浑可汗、朔方节度副使、左金吾大将军、安乐州都督因病在安乐州(宁夏同心)去世。因其无子,所以朔方节度使在告哀的同时也奏请皇帝,请求在其族人中择合适者承袭附唐的吐谷浑可汗各项官职、爵位。唐德宗思虑再三后,决心取消延续了上百年附唐历史的吐谷浑汗国尚存的半独立地位,下诏停袭吐谷浑慕容氏可汗世袭的各项官爵,以流官治理安乐州等地。近五百年历史的吐谷浑慕容氏汗国,至此完全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吐谷浑,是鲜卑慕容氏直系后裔,其始祖为西晋末年的鲜卑慕容氏部族首领慕容涉归。而“吐谷浑”的国名由来,则起自慕容涉归的庶长子慕容吐谷浑,他也是前燕武宣帝慕容廆的长兄、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伯父。

晋太康四年(283年),慕容涉归病逝,其弟慕容耐趁机攫取了慕容氏部族的大权,并将侄子、慕容涉归的世子慕容廆逼走他乡,四处流亡。晋太康六年(285年)因为慕容耐才能不足以服众,又处事不公,导致属下部众对其逐渐产生厌恶感,最后终于忍无可忍,联合起来杀死了慕容耐,并遣使者迎在外的慕容廆回归继承首领之位。

慕容吐谷浑是慕容廆的庶兄,之前父亲慕容涉归在世时,兄弟之间原本感情极好。但慕容廆在被叔父慕容耐夺位驱逐、出外流浪的时候,慕容吐谷浑却归附于叔父,没有和弟弟站在一边,因此获得了慕容耐分发的一部分属众和牧场。之后慕容耐被杀,慕容廆回归部族即位,对兄长当初不支持自己就有一些不满,然后慕容廆又被那些杀了慕容耐、迎回自己的部族族人们挑拨,说慕容吐谷浑是慕容耐的党羽,之前依仗慕容耐的支持,获得了超出自己身份所能享有的属众和牧场,应该将其属众和牧场收回,重新分配。慕容廆在这些谗言之下,开始对兄长生出嫌隙,二人的关系和感情也渐次疏离,最后甚至因为各自的马匹在放牧中越界打斗而产生了激烈地矛盾。

慕容吐谷浑认为弟弟已经对自己有了深深地提防和猜忌,兄弟间的感情裂缝也越来越大,为不至于兄弟相争、骨肉相残的悲剧发生,慕容吐谷浑决定主动离开部族,远迁千里之外,以平息兄弟之间的矛盾。晋太康六年(285年),慕容吐谷浑率自己所属的一千七百户部民,在给弟弟慕容廆留下了写着“今当去汝万里”六个字的纸条后,离开了鲜卑慕容氏祖居地——辽东大青山一带,向西迁移,最后定居在阴山南麓。

而慕容廆得知哥哥离开后,心里着实后悔,追思兄长,并写下了《阿干歌》以示怀念(鲜卑人称哥哥为阿干)。

之后慕容廆带领鲜卑慕容氏在辽东一带发展,逐渐扩大势力范围,在西晋末年中原大乱之际,慕容廆在晋永嘉元年(307年)自称大单于,建都大棘城(辽宁朝阳),接受晋朝的官职爵位,建立了慕容氏政权的雏形。

晋咸和八年(333年),慕容廆去世,世子慕容皝即位。晋咸康三年(337年),慕容皝建国号燕,自称燕王,改称都城大棘城为龙城,并击破辽东其他地方政权夫余、高句丽,并攻灭同属鲜卑的宇文部、段部,成为中华北方可以抗衡当时的霸主后赵石氏的强大地方势力。这一年,就是鲜卑慕容氏“前燕”政权的建立之年。

此后,慕容廆、慕容皝的子孙后代们在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多个燕国政权,前后历时近八十年,是十六国中极为重要的成员。直至晋义熙六年(410年),最后的慕容氏燕国——南燕被东晋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刘裕(即日后的宋武帝)率军攻破都城广固(山东青州),末代燕主慕容超被擒、槛送建康斩首示众后,慕容廆、慕容皝一系所建立的燕国政权才彻底消亡,居留中原的鲜卑慕容氏也散落在民间,泯然众人矣。

而鲜卑慕容氏另外一支,慕容吐谷浑所率领的那一部分属众,则有着不同于中原同族的发展方式。晋太康六年(285年),慕容吐谷浑迁移阴山后在此游牧了近三十年,晋永嘉七年(313年),为了追逐更丰美的牧地,慕容吐谷浑又带领已经扩展庞大的部属从阴山游牧地南下,最后迁至陇西枹罕(今甘肃临夏),依附于当地的前凉张氏政权。

晋建兴五年(317年),七十余岁的慕容吐谷浑逝世,由长子吐延继位。慕容吐延在位时,继续统领西迁部众,向所占据的陇上地区南、北、西三面拓展地盘,发展势力,因此和当地其他豪强产生了尖锐冲突,互相争斗不已。

晋咸和四年(329年),慕容吐延被敌对的昂城(今四川阿坝)羌族酋长姜聪刺死,临死前嘱咐长子慕容叶延即位,并要其把刚刚夺到手的白兰地区(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两麓)牢牢控制住,以巩固统治。慕容叶延谨遵父命,坚守白兰,并在沙州(非甘肃敦煌,而是青海贵南)建立政权雏形,设置司马、长史等官职,统治地方。

此后,慕容叶延感念祖父慕容吐谷浑栉风沐雨之功,放弃了鲜卑的族号,以祖父之名为国名和族名,将部族改称“吐谷浑”,国名也称“吐谷浑”。从此,吐谷浑成为这一支迁居陇上、青海地区的鲜卑后裔的国名和族名。

慕容叶延在位时,吐谷浑势力发展迅速,并扩张到今天的青海大部、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等地,击败了当地的氐羌诸族,成为西北一个强大的地方势力。

自慕容吐谷浑西迁开始,吐谷浑部族历经六代八世首领,传至慕容树洛干时,吐谷浑首领开始自称大单于、吐谷浑王。慕容树洛干为人极具才略,又肯用心招揽士人儒生,在十六国纷争、天下混乱的局面下,吐谷浑部在慕容树洛干的带领下,乘势夺得陇右之地,将疆域扩张到东抵洮河、龙固(今四川松潘),西界赤水、白兰,北临黄河,南到大积石山一带,掌控了广阔土地疆域。

宋永初元年(420年,慕容树洛干去世,弟弟慕容阿才继立为主。慕容阿才继续执行兄长在世时的扩张政策,兼并了甘南氐羌旧地数千里,将国都迁到浇河(青海贵德县),又遣使到建康向刘宋行贡礼。宋武帝封慕容阿才为沙州刺史、浇河公。

此后慕容阿才弟弟慕容聩、慕容利延先后继位,而吐谷浑的疆域也扩张迅速,已经将陇西之地全部吞并,并迁都沙州(今甘肃敦煌)。此时的吐谷浑土地广袤,疆域宽阔,除都城沙州外,还修建了清水川、赤水、浇河、吐屈真川等大城。

宋元嘉二十九年(452年),慕容利延去世,慕容树洛干之子慕容拾寅承袭王位,将王城自沙州迁往伏罗川(今青海都兰县诺木洪)。慕容拾寅仿效内地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化,设置百官、封授爵位,又在伏罗川修造宫殿城池,发展牧业、鼓励和内地的商贸交易。

当时对峙于南北的刘宋和北魏都极力拉拢吐谷浑,刘宋封吐谷浑慕容拾寅为河南王,北魏封慕容拾寅为西平王。在慕容拾寅统治时期,吐谷浑开始进入发展的全盛期。

至慕容拾寅曾孙慕容夸吕在位时,又将王城迁至伏俟城(青海共和县、青海湖西布哈河口),北周武成元年(559年),慕容夸吕开始自称吐谷浑大可汗。

隋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周建隋,慕容夸吕曾经趁隋朝新立、根基不稳之际,多次率军入寇陇西,一度占据了河西故地,之后隋军反击,才击退吐谷浑的入寇。

隋开皇十年(590年),慕容夸吕去世,世子慕容世伏继位,隋文帝为了笼络吐谷浑,在开皇十七(597年)将宗室女册立为光化公主,下嫁于慕容世伏,吐谷浑因此向隋称藩。不过就在第二年,吐谷浑发生内乱,慕容世伏被国内贵族所杀,其弟慕容伏允被拥立为新可汗。依照吐谷浑风俗,光化公主改嫁慕容伏允为正妻。

隋大业元年(604年),隋炀帝即位后不久,慕容伏允即发兵骚扰隋西部边境之地。而隋炀帝也想拔除吐谷浑这个西部强敌,以使丝绸之路得以畅通。于是隋炀帝于大业四年(608年)先是扣留了入朝行交聘礼的吐谷浑世子慕容顺,再指使高车进攻吐谷浑,击败慕容伏允,然后以宗室安德王杨雄率军出浇河(青海贵德),许国公宇文述出兵临羌城(青海湟源),以接应的名义深入吐谷浑国境。

慕容伏允见隋军入境,不敢接战,只得率众继续西逃。隋军乘势追击,在曼头城(青海兴海)、丘尼川两次大败吐谷浑,慕容伏允仓惶逃奔大雪山(青海鄂陵湖南),才躲过隋军追击。此战隋军深入吐谷浑境内上千里,斩杀三千余人,虏吐谷浑王公、尚书、将军数百人及男女数千人,大破吐谷浑而还。

获胜后,隋炀帝在吐谷浑之地设西海、河源等郡。但是隋军撤离后,吐谷浑余部在慕容伏允的带领下卷土重来,又将失地纷纷收复。终隋朝一代,除了极短暂的控制过吐谷浑国界内最东边所设立的河源郡外,其他设立的州郡并未实际控制,隋朝委派的州郡官员前去赴任,都被吐谷浑军所阻挡,不能到达,不得不返回内地。

至大业十二年(615年)后,隋朝国内大乱,隋炀帝的统治濒临崩溃,无暇顾及西北局势,慕容伏允趁机出兵收复失地,并进一步攻击陇右河西各郡,隋地方郡县抵御无力,被吐谷浑劫掠甚巨。慕容伏允至此基本恢复了吐谷浑汗国的全部疆域。

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代隋自立,建立大唐。之后,唐高祖以遣送回在前隋为人质的慕容伏允世子慕容顺为条件,约吐谷浑出兵共击割据陇右一带的西凉李轨政权。武德二年(619年),唐和吐谷浑联军平定李轨,唐高祖则遵守约定,将已经在中原居住了十年的慕容顺遣送回吐谷浑。

唐立国初期,因忙于剪灭国内割据势力,及抵御东突厥的不断入寇,时时处于交战之中,所以无暇顾及西北,这使得慕容伏允气焰愈发嚣张,以为唐朝不能将自己如何。吐谷浑政权对唐长期阳奉阴违,一面遣使入贡,一面入寇唐西北边境,慕容伏允多次纵兵内犯,劫掠兰州、鄯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等地。

唐贞观四年(630年),大唐在准备多年之后,终于一击而攻灭东突厥,然后用数年时间逐步了收降原东突厥旧部。消除了北方隐患之后,即位四年的唐太宗可以腾出手来,将目光转向不稳定的西北边疆。

唐贞观八年(634年),慕容伏允故伎重演:先是遣使入贡,随后又出兵唐境,“大掠鄯州而去”。唐太宗遣使对慕容伏允加以责备,命其至长安朝见请罪。慕容伏允对入朝请罪之事一口拒绝,同时脑洞大开地遣使赴唐,为其世子慕容顺请婚于唐朝公主。而慕容伏允之所以这么做,一面是能时常劫掠唐境,掠夺金帛财物,一面又可以维持与唐朝的关系,不至于决裂,从而能多捞取实惠,所以才屡屡上演这种两面三刀、厚颜无耻的把戏。

唐太宗接见吐谷浑使者、并得知慕容伏允的意图后,先是目瞪口呆,继而哭笑不得:朕平生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最后唐太宗还是压住满腔怒火,颁下谕旨:吐谷浑欲请婚于大唐,国主及王子需亲至长安,并就之前数次入寇之事做出解释和赔偿,才能商谈迎娶公主之事!

慕容伏允得到唐太宗的回复后,既没有携子入朝,又不作出解释和请罪,然后还再一次纵兵入寇,骚扰凉州,甚至把出使吐谷浑的唐朝使节也扣押了,丧心病狂之极。

唐朝在慕容伏允一再劫掠骚扰边境的猖狂行动下,还是先后十次遣使,和吐谷浑展开交涉,“晓谕祸福”,但慕容伏允不加理会,“终无悛心”,一意孤行到底。

在多次交涉无果、政治斡旋完全无用的情况下,已加号“天可汗”的唐太宗即使想保持内圣外王的帝王风范、忍耐尺度放到最宽的圣君仁德标准,但对吐谷浑的一再挑衅也忍无可忍,终于决定出手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蕞尔小君,以维护大唐国威和军威!

贞观九年(634年)六月,唐太宗诏命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关中府军及契苾、党项等西北藩属军队,联军攻击吐谷浑。段志玄率深入吐谷浑境内八百里,击溃吐谷浑前来抵挡的军队。慕容伏允见势不妙,如同当年躲避隋军进攻一样,再次率主力远遁青海湖以西。

段志玄担心攻击太远,粮草不济,于是下令撤兵,唐军此次出兵无功而返。慕容伏允自以为唐军和当年的隋军一样,奈何不得自己,便得意洋洋地返回了伏俟王城,并于当年十一月十九再次纵兵反攻唐朝,入寇凉州等地。

唐太宗为了彻底平定吐谷浑、维护国威、保障西北丝绸之路畅通,决心再一次出兵,灭此朝食。贞观九年(634年)十二月初三,就在慕容伏允骚扰凉州返回吐谷浑不久后,唐太宗下达诏令,命大唐军神、已致仕的尚书右仆射李靖重新出山,担任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辖兵部尚书、积石道行军总管侯君集,刑部尚书、任城王、鄯善道行军总管李道宗,凉州都督、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岷州都督、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利州刺史、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及附唐的藩部:铁勒部契苾何力,东突厥执失思力,合唐军、铁勒、突厥等联军,共计六路大军,第二次进击吐谷浑。

慕容伏允在唐军再次来攻之时,一面部署防御,一面挖空心思施展手段拉拢收买了甘南党项及洮州羌人,合力对抗唐军。而党项及羌人在唐军大举来攻之际还愚蠢地协助慕容伏允,无疑是在为吐谷浑陪葬。

贞观十年(635年)三月,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率先向吐谷浑的外援洮州羌发起攻击,一战击溃并收其大部,余部溃散。闰四月初八,鄯善道行军总管李道宗所部在抵库山(今青海湟源)遭遇吐谷浑军前锋,再次击败敌军,唐军先锋连战告捷。

在位已经三十九年的慕容伏允在唐军来势汹汹的攻击下,终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茫然和恐惧,意识到不能与强大的唐军展开直接对抗,还是得用以前百试不爽的老办法—–逃,向西部雪山及沙啧地撤退,拉长唐军攻击补给线,凭借吐谷浑境内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环境拖垮唐军,逼迫其退兵,然后再寻找机会战胜并驱逐唐军。

慕容伏允在李靖率领的大军刚刚抵达鄯州(青海乐都)时,便立即放弃王城伏俟城,后退两千里,撤入西部沙啧地。撤退前,慕容伏允还下令焚烧青海湖沿岸草场,以焦土之策对付唐军。

李靖久经战阵,丝毫不为外部环境所影响,在占领了伏俟城后,马上设定了下一步作战方案,并采取副将积石道行军总管侯君集的建议,将唐军分兵两路,其中北路由李靖本人亲领,率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及薛万均等军,出吐谷浑之右,沿青海湖由北向南,扫荡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南)沿线吐谷浑主力。南路则由积石道行军总管侯君集、鄯善道行军总管李道宗等军组成,直捣河源吐谷浑各据点,两军预定在大非川会师,包抄合围吐谷浑主力,并一举将其全歼。

唐贞观十年(635年)闰四月二十三,北路唐军在攻击前进途中于曼头山(今青海湖南岸日月山)遭遇吐谷浑军,唐军在李靖指挥下击溃吐谷浑军并阵斩对方主将,缴获了大量粮草牲畜。夺取了补给的唐军士气高昂,再接再厉,持续追击,在牛心堆(青海湖南岸)追上并再次击败吐谷浑军。

此后,北路唐军穷追不舍,于赤水原(曼头山西)、蜀浑山(青海天峻县西)、赤海(青海盐卡茶湖)、居茹川(盐卡茶湖附近)等地连连击败吐谷浑军,在一个月之内横扫青海湖南岸,所向披靡,南岸吐谷浑军在唐军凌厉的攻势打击之下全军覆灭。

南路唐军在侯君集、李道宗的率领下,于贞观十年(635年)闰四月从伏俟城出发,先后翻越汉哭山(今青海鄂拉山)、穿越破啰真谷(鄂拉山口),涉过河源冰川,‘人吃冰、马啖雪’,一路跋涉千余里,即使行军艰苦异常,唐军仍奋勇前行。

唐贞观十年(635年)五月,南路军在抵达乌海(青海苦海)后遭遇在此扎营驻防的吐谷浑军。唐军奋勇作战,击败了敌军并俘其主将梁屈葱,缴获了大批辎重。之后,南路军马不停蹄长驱直入,在星宿川(今青海星宿海)、柏海(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等地连战连捷,河源吐谷浑势力被一扫而空。河源吐谷浑守将、慕容伏允世子慕容顺原在隋、唐两朝长年为人质,对唐朝多有亲近之意,此时见大势已去,便顺势向唐军请降,归顺了唐朝,南路唐军也大获全胜。

而南路唐军此此作战之艰苦程度,华夏历史上只有千年之后,准噶尔汗国名将大策凌敦多布率军自伊犁河谷出发,翻越藏北阿里地区四千米无人高原直入拉萨,击灭和硕特汗国拉藏汗政权之战,才能与之相比。

唐贞观十年(635年)五月下旬,北南两路唐军按照原定计划汇合于大非川。此次作战,唐军历经千辛万苦,长途奔袭两千里,大小历经数十战,主将也都亲冒矢石,奋勇上阵,终于将割据陇右、甘青、河源等地已经三百多年的吐谷浑汗国连根拔起,完全歼灭,达成了唐太宗战前预定的“消除西北隐患、保持丝绸之路畅通、维护大唐国威”的战略目标。

主力覆灭殆尽的慕容伏允在唐军合围之前,早已脚底抹油,率部分亲卫穿柴达木大戈壁,越过阿尔金山,一路西逃至吐谷浑境内最西边的且末城(新疆且末),意图等待唐军撤兵之后,再返回甘青,重振旗鼓。为了彻底消除隐患,不留祸根,李靖在大胜之后毫不懈怠,命令契苾合力、薛万均率军继续追击,必以擒获慕容伏允为此次出兵的全功。

在且末躲避的慕容伏允闻报唐军紧追而来的消息后,只得从且末狼狈而逃,沿突伦川(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麓向西遁走,准备投奔于阗国。此时的慕容伏允,还抱有保存最后的实力、将来东山再起,如同三十年前从撤退的隋军手中收复失地一样,从唐朝再次夺回吐谷浑江山的念头。

契苾合力、薛万均率领追击大军克服沙漠戈壁中的恶劣环境,自人迹罕至的突伦川边缘一路西进。沿路粮草不济、饮水匮乏,唐军便杀马饮其血啖其肉,坚毅顽强,毫不放弃,最终追上了慕容伏允的残军。而吐谷浑残兵经过千里跋涉,士气低落、同时也一样水源断绝,所以早就无心迎战,见唐军犹如天兵从天而降,纷纷抱头鼠窜溃败四散而去。唐军一战消灭吐谷浑最后的残军,斩首数千级,俘获牛马二十余万,慕容伏允的妻子儿女也尽落入唐军之手,只有慕容伏允本人再次在乱军中率少数侍从潜逃而走。

慕容伏允率最后的亲随逃窜十多天后,因为接连大败、信心丧失,导致亲随们逐渐离散,最后只有数人跟随身边,朝不保夕。在极度的绝望中,慕容伏允在突伦川边缘自缢而亡(一说被亲卫所杀),他的亲随之后携其首级归降追击的唐军。至此,唐军击灭吐谷浑之战圆满落幕。

贞观十年(635年)五月十八,由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领衔,前线唐军向朝廷告捷,奏报吐谷浑全境平定。唐太宗接到捷报后,考虑再三,最后在于吐谷浑故地建立羁縻州府和扶持亲唐藩属政权之间选择了后者,重新册立吐谷浑可汗,以其为大唐西疆前卫,防范并制约西域诸国。

贞观十年(635年)五月二十一,唐太宗下诏,以前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的世子,久居汉地亲近中原的慕容顺恭顺有礼、主动归附为由,册封其为西平郡王、趉故吕乌甘豆可汗(甘豆可汗)。同时唐太宗以凉州都督李大亮率部分唐军留驻吐谷浑,以镇人心,避免重蹈当年隋军撤退后吐谷浑卷土重来的覆辙。

吐谷浑附唐后,一直以大唐藩国自居,慕容顺继位不久即为族人所杀,其子慕容诺曷钵在唐军的支持下继位。唐太宗封诺曷钵为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勒豆可汗,并将宗女弘化公主下嫁给他作为正妻。

唐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汗国在西部强敌吐蕃和大唐连续的拉锯战之下遭受池鱼之灾,被吐蕃攻灭,一部分吐谷浑王族和属众在汗国灭亡后散居于青海各地,经过长期历史演变,融合了当地各族而繁衍至今,今天的青海土族即为吐谷浑的直系后裔。

另一部分不愿归附吐蕃的吐谷浑王族和百姓则在末代国主、乌地也拔勒豆可汗慕容诺曷钵的带领下突围而走,直奔凉州投靠大唐。唐高宗为了显示对西北边境的控制和牵制吐蕃,将慕容诺曷钵等人安置于安乐州(今宁夏同心),封授其为安乐州刺史、青海国王,并诏命慕容诺曷钵的子孙后代可以世袭安乐州都督、青海国王、同时依旧保有吐谷浑可汗称号。此后慕容诺曷钵和他的子孙就留居于大唐安乐州,并以大唐青海国王兼吐谷浑可汗的名义统管一同归附唐朝的吐谷浑部众。

唐天宝三载(744年),在朔方节度使建镇二十年后,在任青海国王兼吐谷浑可汗又被加授朔方节度副使、左金吾大将军的官位,并升安乐州刺史为安乐州都督。此后历代吐谷浑可汗都保有这些官爵封号,半独立于大唐国内,继续延续着四百多年的吐谷浑汗国历史传承。

唐贞元十三年(797年),大唐藩属青海国王、吐谷浑可汗、朔方节度副使、左金吾大将军、安乐州都督因病去世,没有留下儿子承袭王位。唐德宗出于收回地方治理权、统一朝廷诏令的目的,下诏停止了吐谷浑可汗世袭的各项官爵、封号,将青海国王的属地收归朝廷,属民纳入大唐户口版籍。就这样,历时五百年的吐谷浑慕容氏汗国终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之中的巧合,这最后一代青海国王、吐谷浑慕容氏可汗,他的名字是—–慕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