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贵族集团:史上头号政治军事集团的传奇历程及消亡过程
来源:地方志
古语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很恰当地反映出古代封建社会制度下,君王们在“军事和政治”方面,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不可否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君王们手里无可比拟的权力,对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军事和政治权利”与皇权深度捆绑,似乎也成了古代封建社会里一种普遍的特征。
但凡事都有例外,在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便有那么一个“军事政治集团组织”,其不仅以“军事政治集团”的属性存在了一两百年,并且在这期间,还几度左右“王朝更迭”,甚至某种程度上,也间接改变了华夏民族历史发展的走向。
而这个被后世人誉为史上“头号”军事政治集团,便是现在史学界经常提及的“关陇贵族集团”。
虽然正规史料上,并没有“关陇贵族集团”这一特定称谓,但经过大量史料记载分析,确实有那么一个以“军事将领为核心骨干”,从北魏末年起势,逐渐形成一个“军事政治结构紧密”的组织。其组织内部核心家族,横跨几个朝代,长达一两百年不衰。并且还一手缔造过“隋、唐”这种史上显赫的王朝。
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的关陇贵族集团,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有着怎样伟大传奇的发展过程呢?而如此强大的关陇贵族集团,又是怎么消亡的呢?
一、关陇贵族集团起源
从南北朝到隋唐这段时期的正规史料上,其实并没有关于“关陇贵族集团”这个名称的记载。
这也就是说,“关陇贵族集团”的名称,是后世史学界为了方便研究在特定时期,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军事政治联盟组织”。之所以取名为“关陇贵族集团”,是因为其组织核心成员家族,大多数时期基本都生活在“陕西关中和甘肃陇西”地区。
从字面上来看,“关陇贵族集团”名称,主要是因“地名”而得。但要寻觅这个集团最早的起源地,却并非来自关中和陇西,最早可追溯到塞外地区的“武川镇”,也就是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武川县。
而从时间上看,则要从南北朝说起。
众所周知,东晋灭亡后,华夏大地进入了长达百年的战乱纷争时代。当时位于南方轮流交替的“宋,齐,梁,陈”四个政权王朝,被习惯称之为“南朝”,而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以及北周五个朝代,则被称之为“北朝”。
在“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之间,及各大小割据军阀相互混战,成为那个时代的缩影。
考古出土的北魏时期重甲骑兵陶俑
古人常说:乱世出枭雄,盛世出能臣。在战争频繁,政权混乱的南北朝时期,华夏大地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战争。并且南北朝时期,除了中原及南方地区的大小军阀们参与混战之外,多个草原游牧部落也参与到大混战之中。
以鲜卑贵族拓跋氏为主的一支武装力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在北方崛起,他们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一举统一了北方大片领土,随之建立起一个强大而稳定的政权“北魏”。这个政权建立之后,将都城设在了“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
少数民族古画
北魏政权之所以强大,除了那些骁勇善战的鲜卑贵族部落兵将之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吸收接纳中原汉文化”。
他们不仅重用了不少能征惯战的中原汉族将领,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也不断跟中原汉人学习、交流、融合,在这种情形下,以鲜卑拓跋氏为统治阶级的北魏政权,逐渐变得稳固起来。
虽然建立了国家政权,但时代大环境依然不太平,当时北魏除了要提防南方的那些小政权之外,在漠北草原,骁勇善战的柔然部落,则成为北魏王朝最大的军事威胁。
当时,北魏皇族拓跋氏,为了提防柔然人的军事袭扰,以及巩固都城平城的军事安全,决定在漠南草原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境内,自西向东设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个军事藩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六镇”。
基于“北魏六镇”承担着抵御柔然人,巩固北魏政权的重大军事责任,所以北魏皇帝拓跋氏在挑选“六镇将领”时,也格外重视。
根据史料记载,当年被派往“六镇”驻守的将领们,基本以能征惯战的鲜卑贵族将领,以及部分久经沙场的汉族大将为主。也就是说“六镇藩兵”几乎是北魏王朝里“精兵中的精兵,强将中的强将”。
“北魏六镇”中,武川镇地处阴山要道,也是漠北草原游牧部落,通往漠南地区最重要的一条军事通道。因此,驻扎在武川镇的将领,又是六个藩镇里的猛将精英。
后来建立北周王朝的“拓跋氏”,开创大隋王朝“杨家”,以及大唐皇族“李家”。他们的祖上都曾是北魏时期,驻扎在武川镇里的大将。
北魏“六藩镇”军事制度确立之后,那些鲜卑贵族及北魏朝廷里的一些汉族大将们,便带着自己的家眷,以及手下的兵将,迁往“六藩镇”驻扎生活,承担起了北魏最重要的戍边工作。
随着时光推移,在“北魏六藩镇”军事制度体系保障之下,北魏王朝迎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安稳岁月。而在这种安稳的日子里,中原汉文明跟鲜卑游牧文化,进一步融合发展。
在强大的中原汉文明影响之下,北魏王朝统治阶级里的那些鲜卑贵族们,也逐渐迷恋上了中原汉文化,尤其是孝文帝执政期间。
这位鲜卑拓跋氏皇帝,几乎对汉文化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不仅让朝臣们穿着汉族服饰,还极力推崇让大家说汉语,写汉字。并且北魏孝文帝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洛阳,也十分向往。
后来,北魏孝文帝干脆决定,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
古代社会,一个政权王朝更换都城,绝不单单是皇帝大臣们“换个城市办公和生活”那么简单,而是包含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等诸多复杂因素。北魏孝文帝当年迁都洛阳的举动,在身边不少朝臣们附和的同时,却也遭到很多鲜卑贵族们的反对,其中反应最强烈的就要数“六镇将领”。
遥想当年,他们也曾都是北魏皇帝身边地位显赫,身份尊贵之人。为了北魏王朝军事安全,他们携家带口,率领部将驻扎到了草原上的塞外六镇。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都城平城,也属于塞外城镇,并且距离六镇也不算特别遥远。
如果洛阳做了北魏都城,那六镇藩兵和将领们的境遇就截然不同。在地理位置上,他们将离都城更远,而且更重要的是古代社会里,军事、政治、经济等等资源,都是以皇帝所在的都城为核心。当时尽管那些六镇贵族将领极力反对,但北魏孝文帝还是于公元494年,完成了北魏迁都洛阳的举动。
随着时间推移,六镇藩兵和那些贵族将领们,在政治方面逐渐被边缘化,而且军事方面,由于洛阳处于长城之内,所以北魏王朝军事防御重心也就转移到长城沿线,显赫一时的六镇贵族将领,彻底沦为了朝廷边缘角色。
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驾崩。拓跋氏新皇帝登基后,对于镇守塞外边疆的六镇,更是漠不关心,甚至朝廷时常将一些罪犯发配到边疆六镇。这样一来,六镇将军们与北魏朝廷的隔阂越来越深。最终于公元524年,那些曾经骁勇善战的六镇贵族将领们,振臂一呼,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六镇兵变起义”事件。
北魏兵变时期古画
六镇兵变起义爆发后,北魏朝廷派出大将尔朱荣率领二十万大军跨过长城开启了平叛。当时北魏皇帝或许是比较忌惮六镇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可能是为了能速战速决解决六镇兵变起义。于是他就做出了一个昏聩的决定:主动联络六镇将领们的仇敌柔然人,一起南北夹击六镇起义。
北魏皇帝联合敌人,来攻打自己人,这彻底激怒了北魏边境上六镇之外的其它鲜卑贵族。于是,北魏国内彻底爆发了内乱,各地贵族将领纷纷起义兵变。一时间,北魏政权陷入了巨大的军事动乱之中。
从当时的情形来看,地处漠北草原通往塞外地区咽喉要道武川镇藩镇的那些造反将领们,在军事上面临着柔然人和北魏朝廷两家的夹击。并且北魏大规模暴乱发生后,六镇内部为了争夺权力,物质,以及地盘,不同藩镇之间,也开始相互厮杀。这种情形让武川镇处在了最为凶险的境地。
从后来关陇贵族集团内部那些核心家族,像宇文氏家族,独孤氏家族,大隋皇族杨家,以及大唐宗室李家。他们祖上都是北魏时期,武川镇里的核心将领。
时至今日,内蒙古呼和浩特武川县境内,还保留着“北魏武川镇”的遗址公园。并且也有不少史学界人士,把这里叫做“帝王之乡”。
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关陇贵族集团最早的起源地,应该是“武川镇”。而“北魏六镇兵变起义”,也标志着彻底拉开了关陇贵族集团发展形成的序幕。
古代社会的兵变造反几乎没有回头路。武川镇的那些精英将领们,相比也深刻明白这一点。但处在北魏朝廷军,柔然人,以及其他藩镇包围之中我武川镇将领们,接下来将如何摆脱这种凶险的境地?去开创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关陇贵族集团”呢?
二、跨越“三朝”,最终蜕变成型
据史料《后汉书·公孙述传》记载: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魏六镇爆发军民起义,得到关陇地区人民响应。并且还有一些史料也有过记载,北魏武川镇以宇文泰为首的那些将领们,在起义之前,便积极联络了关中陇西地区的鲜卑贵族豪强,与之结为军事同盟,一起对抗北魏朝廷。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宇文泰等武川镇核心将领,都是北魏王朝里军队里的精英将领,他们不缺乏高超的军事战略眼光。因此,他们发动兵变之前,势必已经考虑到起义之后,会遭到朝廷和柔然人夹击合围的情形。所以,他们事先也就为自己在军事上谋划好了,一条向西去往关中和陇西地区的退路。
宇文泰画像
当年,武川镇起义兵将们面对军事夹击的危险处境时,并没慌乱,而是按照既定目标,由宇文泰为首领,携家带口,开启了漫长的西迁之路。
对于常年生活在塞外草原武川镇的那些将领和家属们,长途迁徙,显然并非难事。因此,宇文泰等人很顺利就抵达了关中和陇西地区。他们这些人曾经都是北魏政权里的重量级人物,影响力以及军事才能都算顶尖存在。所以,他们来到关中和陇西地区之后,很快也就得到了当地鲜卑贵族豪强的拥护,并且众人一致拥护才能出众的宇文泰为首领。
以宇文泰为首的武川镇将领们,在关中和陇西地区站稳脚跟后,宇文泰卓越的军事才华,及不俗的治理地方能力得以施展。他效仿鲜卑贵族“六部军政制度”,开始在关中陇西地区实施一些列改革措施。
宇文泰在武川镇的核心将领中选拔出八位,封为八大柱国。八柱国之下,设立了十二大将军,这之下又设定了二十四开府。并且建立了史上著名的“府兵制”。根据史料记载,宇文泰为了强大军事实力,还将军事与经济深度捆绑,只要去当兵,就能享受极大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也鼓励开垦农田增加粮食,大力发展人口。
宇文泰治理关中和陇西地区时,唯才是用,不论是鲜卑人还是汉族人,或者是其它民族,只要是人才,就毫不吝惜的提拔重用。像八柱国里的李虎家族,杨忠家族,都是汉族人,但以宇文泰为首的鲜卑贵族们,却并不排斥,还给予了至高无上柱国的爵位。
八柱国,二十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加上府兵制度,这一套完整的军事体系构建,不仅把众位将军紧密团结在一起,并且后来在各大柱国和将军之间的联姻通婚,又将他们彻底演化为一个军事政治利益共同体。
宇文泰在关中和陇西地区实施完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后经几年的休养生息发展之后,在军事和经济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与此同时,伴随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核心的“军政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也就意味着“关陇贵族集团”的雏形已经形成。
隋炀帝时期,王朝重要军事力量基本还掌握在关陇贵族集团手里,而隋炀帝父子两代人不断削弱关陇贵族集团的行为,也早就让关陇贵族集团跟大隋皇帝产生了嫌隙。因此,在隋末农民起义浪潮之下,手握王朝精兵良将的关陇贵族成员,并没有去巩固杨家皇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同样出生于老牌关陇贵族集团里的核心家族,并且还是隋炀帝的亲表兄。但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之际,李渊趁势从太原起兵,没有经历太大规模的抵抗,就进入关陇贵族老根据地关中,并且占领了都城大兴城,随后建立大唐王朝,摇身一变成了开国之君。
从李渊起兵,取代大隋王朝这个举动来看,说明那时候,关陇贵族集团已经彻底放弃了杨家,并且再一次从集团内部挑选出了新的带头人物。
只是,这次王朝更迭过程中,发生了一点点意外!
因为,新的李氏皇族中出了一位千年不遇的天才人物,“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各地反王太多了,李渊的小唐国好几次都差点让人打闭气,关陇贵族集团内部也有了新、旧两派的区别,旧派的核心是李渊,新派的代表是李世民。若没有李世民的存在,以后有没有“巨唐”还得两说。
没当皇帝时的“天策上将”自身的权力大得让人不敢相信,他自己就是一个揉合了各路政治势力的“功臣党”的代表,如果不争,旧派关陇贵族集团掌控的皇位永远也不会落在秦王李世民的屁股下。
唐朝取代隋朝,从政治角度来看,跟当年关陇贵族集团用“杨家取代宇文氏”如出一辙。唯一的差别,这次改朝换代,经历了残酷的战争,但背后的政治用意,却完全一样,那就是从集团内部,选择更能代表关陇贵族集团利益的人选去做皇帝。后来,隋炀帝也死于手下禁卫军首领宇文化及之手,而宇文化及同样也出生于关陇贵族集团。
在史学界,人们研究历史时,常常喜欢把隋唐放在一块去讨论。除了这两个朝代紧紧挨着外,其实更主要的一个原因是,隋唐两个朝代皇帝也好,高层政治权贵,甚至是朝廷中的不少文武官员,归根结底都是以“关陇贵族集团”为政治核心,围绕在其周围的“一拨人”。不论是隋朝皇族杨家,还是大唐皇室李家,他们当皇帝之前,都是关陇贵族集团内部,核心的八大柱国之一。并且,大隋建立和灭亡,以及大唐取代大隋。这背后,归根结底都是关陇贵族集团,为了集团巨大的利益,通过一系列运作所为。
当大唐第二位皇帝,被誉为千古一帝的李世民继位后,常以隋朝灭亡作为反面教材来提醒自己去匡正得失。唐太宗在治国理政方面拿隋朝做“镜子”,而在政治方面,也极大吸取了隋朝二世而亡的经验教训。唐太宗深知,大隋灭亡,跟关陇贵族集团在政治上的冲突,以及权力方面的争夺有关。因此,在明面上,唐太宗极力避免和关陇贵族集团发生政治冲突。
但背地里,英明神武的唐太宗为了巩固皇权,其实也做着削弱关陇贵族集团的举动。当年他是集团代表,现在,他是皇帝!将天下英才放到朝廷重要的岗位上去制衡关陇贵族集团的权力,这才是皇帝应该做的事。
统帅出身的唐太宗,深知军权对于王朝及皇权的重要性。而关陇贵族集团,之所以能纵横百年,经久不衰,究其根源,便是这些关陇贵族集团成员手里,都掌握着大量兵权。在古代社会,兵权就是政权王朝的基石,倘若不解决了关陇贵族集团手中的兵权,那根本铲除不了这个集团给皇权带来的危险。
唐王朝建立初期,由于要进行大量战争,李世民不得不重用那些关陇贵族出身的带兵大将。但随着天下太平,唐帝国政权稳定,李世民就对关陇贵族集团手中的兵权动起了心思。当年大的战争平息后,李世民对关陇贵族出身的大将,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封赏,像长孙顺德等大将,李世民直接赐予国公爵位,封赏的金银,田产更是不计其数。
天下太平的日子里,在李世民的“糖衣炮弹”之下,有了地位,也有了金钱的关陇贵族集团带兵大将们,也逐渐喜欢上了奢华的享受生活,不迷恋于兵权。在这种情形下,李世民提拔重用了一批像李绩等非关陇贵族集团出身,但又对李唐皇室忠心耿耿的大将。
明面上看,李世民对关陇贵族集团成员,给予了史无前例的加官进爵封赏,光李世民手里封赏给关陇贵族集团成员的“公,侯”爵位,几乎就超过了历史数量总和。从这一点上看,李世民在跟关陇贵族集团的政治斗争策略,远比杨坚和杨广父子要高出一个级别。
古代封建王朝,皇位传承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让几代人的努力付诸东流。而唐太宗晚年,也遇到了皇位传承的麻烦。
当时,太宗的几位皇子为了争夺储君之位是斗得不可开交。为此,太宗不仅废了册立多年的太子李承乾,而且还处死了起兵谋反的五皇子李佑。后来,唐太宗选择了一个之前不被众人看好,喜欢研究道教,且非常佛系的九皇子李治做了储君,也就是历史上的唐高宗。
李治被册立为太子后,按照朝廷礼制度,应该去宫里给父皇太宗磕头跪谢皇恩。当李治在宫里给太宗磕头谢恩时,太宗恶非常生气的说:你不用来谢我,还是去谢谢你的舅舅长孙无忌吧,你这个太子之位,是长孙无忌给的。说完后,太宗生气的拂袖而去。唐太宗的举动,及那番奇怪的言语,让李治楞在当场,一时间手足无措。
从史料上记录的这件事情上,其实可以看出两点:一则李治并非唐太宗心目中最合适的太子人选。二则,长孙无忌对于太子的册立,起到过决定性作用。
从当时的人物关系来看,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皇帝的亲舅哥,也就是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还有另一层身份,那便是太宗一朝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头领。
太宗一朝,长孙无忌凭借皇亲国戚,加关陇贵族集团首领的身份,在朝堂之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头号权臣。因此,在太宗晚年选择太子的事情上,长孙无忌的意见也很重要。
据记载,当年太宗不止一次的对外夸赞三皇子李恪“英果类我”等话语,言下之意,也就是告诉世人,三皇子英明果敢的性格最像自己,并且太宗也非常欣赏三皇子。
奈何三皇子是庶出皇子,并非长孙无忌的亲外甥,并且长孙无忌也曾公开发表过反对过立三皇子为储君的言论。唐太宗深知长孙无忌代表的是身后的关陇贵族集团,尽管其军事势力已经基本被太宗解除,但其深远的政治影响力,依然令人万分忌惮。倘若太宗选择一个关陇贵族集团不认可的皇子当储君,那保不齐自己百年之后,关陇贵族集团会再次上演历史上发生过几次的“改朝换代”事件。
结合种种现实情况,让李治做太子,或许是当时唐太宗“退而求次”的最佳选择,一来,李治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李治做太子,肯定能赢得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认可。二来,年少无争,痴迷道教的李治,在政治羽翼尚未丰满之际,也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和关陇贵族集团发生直接冲突,这对于李唐皇室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但却不是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内心里最满意的选择。
从唐太宗对李治说的那番话里,可以看出太宗心里的憋屈与愤怒,英雄一世的唐太宗,经过千方百计努力,最终还是没有彻底解除关陇贵族集团给皇权带来的威胁。那时的太宗除了愤怒憋屈外,内心里最大的痛苦,还是对于未来的李家皇权的隐忧。因此,他对李治说那番激动的话语,也是从侧面把“关陇贵族集团”对皇权的威胁性,传递给了李治。
三、兴衰兼因时代选择,关陇贵族集团彻底落幕
太宗驾崩后,李治登基,成了大唐帝国的第三代君主。随后,身兼辅政大臣职责的长孙无忌开始权倾朝野,成了王朝大权实际上的掌控者,而李治也沦为了实质意义上的傀儡皇帝。
据史料记载,长孙无忌权倾朝野之时,为了巩固手中的权力,时常排除异己,打击政治对手。长孙无忌利用一起驸马谋反案,用扩大化的方式把李治的三哥李恪,也就是太宗口里“英果类我”的亲王牵扯到谋反案中,随后将李恪处死。身为皇帝的李治,曾去恳求舅舅长孙无忌留三哥一条命,但权势滔天的长孙无忌根本没给皇帝面子。这件事情对李治的触动很大,同时他也深深感受到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带来的恐惧。
大概从那时起,李治也明白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于是,李治也开始着手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以便用来抗衡关陇贵族集团。但李治放眼整个朝堂,文武官员几乎都是长孙无忌的人。在这种情形下,李治把目光投向了最亲近的一个女人–武则天。
作为李治的老婆,武则天拥有更强大的心理素质,超高的政治权谋天赋,以及不凡的才干。后来,在李治的授意下,武则天逐渐开始参与朝政,培植安插效忠于李治和她的党羽。
武则天之所以能以后宫的身份,一步步获得巨大的政治权力,是因为在特殊政治环境下,李治为了对抗关陇贵族集团,主动放权给武则天的一种行为,而另一方面,也跟当时李治近乎沦为傀儡皇帝的政治生态有关。这种主动放权行为,随着时光推移,李治和武则天这个夫妻“政治同盟”,在长孙无忌把持的朝堂上,一点点积累起了自己的政治资本,到后来慢慢达到了能够与关陇贵族集团一决雌雄的实力。
在李治和武则天不断成长,积累政治资本的同时,长孙无忌这边的关陇贵族集团,则在长久以来安享富贵的情形下,在政治上失去了进取心和远大的抱负,从而显现出一副颓废腐朽之态。“此消彼长”之下,关陇贵族集团被消灭,也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公元659年,武则天安插在朝中的嫡系许敬宗,向唐高宗李治告发长孙无忌图谋造反,李治 哭了一场后便将长孙无忌贬官,全家发配到黔州。与此同时,政治手段强硬的武则天,对朝中一大批关陇贵族集团成员进行了清算,有的被杀,有的被贬。而失去了兵权及领军人物长孙无忌的关陇贵族集团,再无还手之力,只能像案板上的鱼肉一般,被武则天随意收拾。
同年七月份,长孙无忌在黔州自缢身亡。自此,曾纵横一百多年,跨越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个朝代,并且拥护建立了隋、唐两个大一统王朝的幕后“关陇贵族集团”,也伴随长孙无忌的死去,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关陇贵族集团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创业很励志,达到巅峰时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力,并且还左右了历史上两次重要的“改朝换代”。但从隋文帝开始,往后的几任隋唐帝王,都将关陇贵族集团,视为危害皇权的最大政治敌人,经过一系列的打击后,尤其是唐太宗解除了关陇贵族集团长期握有的军权,这对关陇贵族集团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不可否认,武则天是古代史上非常罕见的,政治手段异常狠毒的政治人物。但关陇贵族集团灭于武则天之手,除了前几位皇帝的努力,以及关陇贵族集团自身腐朽堕落有关外。其背后更重要的原因是,当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不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终究会被淘汰,这是一种必然结果。
当年南北朝大混乱时期,以武川镇为班底的关陇贵族集团应运而生,社会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军事政治势力,去结束军阀割据,实现民族统一。而关陇贵族集团的出现,是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的出现只是加速了关陇贵族集团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