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湖海战:大明水师的绝唱

作者:白晨光

澎湖海战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于澎湖海域歼灭明郑军主力,收复澎湖、台湾,统一中国领土的作战。澎湖海战是清朝为了消灭郑氏王朝所发动的战争,虽然郑军一度击退清军,最后仍然由清军获胜。澎湖被占领后,郑氏王朝已无力抵抗清军,只得投降,结束在台湾历经22年的统治,台湾也因此成为清朝的领土。

战前集结

永历三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六月,施琅率领清军舰队齐集铜山,并与总督姚启圣共同研商给发粮食及犒赏银两。十一日,施琅大会各镇、协、营、守备、千总、把总等随征诸官,将“先锋银锭”排列,传令:“征剿澎湖,谁敢为先锋者,领取!以便首先冲䑸破敌。”施琅遍示诸将,竟无一人敢应,只有提标右营游击蓝理挺身而出,领取“先锋银锭”。十三日,祭江。次日,施琅统领舰队从铜山出发,到晚上就航行到了外洋。出发前,施琅命在“各大小战船风篷上大书将弁姓名,以便备知进退先后,分别赏罚”,以加强自己的指挥系统。

郑清双方实力对比

澎湖布防图

十五日战况

十五日,施琅舰队抵达猫屿、花屿附近的海面,被刘国轩的侦察船发现,并返回澎湖警告。当晚,施琅将舰队停泊八罩水周围的海湾内,并遣官乘小哨船到将军澳、南大屿等地安抚岛民。驻守在这两处的刘国轩部将王显、杨武见施琅舰队将至,众寡不敌,遂将船驶回妈祖宫,向刘国轩报告。十六日早晨,施琅亲率舰队进攻澎湖,刘国轩在妈祖宫前的海湾亲自督诸镇排列船只出海迎战。施琅首先派其标下的署右营游击蓝理等官兵坐鸟船一艘,署后营游击曾成等官兵坐鸟船一艘,署左营游击张胜等官兵坐鸟船一艘,二等侍卫吴启爵等官兵坐鸟船一艘,同安城守右营游击赵邦试等官兵坐鸟船一艘,海坛镇标中营游击许英等官兵坐鸟船一艘,铜山镇标右营游击阮钦为等官兵坐鸟船一艘,此 7 艘鸟船组成先锋船队,首先冲入郑军阵中,与郑军厮杀,放火烧毁郑军炮船 2 艘、赶缯船 6 艘,并用炮火击沉郑军鸟船 1 艘、赶缯船 2 艘。

紧随先锋船队之后的是副先锋船队,由右营千总邓高匀领水陆等官兵坐鸟船一艘,烽火营游击王祚昌匀领水陆等官兵坐鸟船一艘,臣标署右营守备方却等官兵坐鸟船一艘,金门镇标中营游击许应麟等官兵坐鸟船一艘,金门镇标右营守备林芳等官兵坐鸟船一艘,臣标随标功加守备李光琅等官兵坐鸟船一艘,共 6 艘鸟船组成。船队接战后,用炮火击沉郑军鸟船 1 艘、赶缯船 2 艘,郑军死伤惨重。

清军趁势进攻妈祖宫澳口,但西屿两岸炮台密布,郑军在台上架放火炮,弹落如雨,令清军损失惨重。此时恰逢南潮爆发,清军的前锋被推向北方,更加靠近郑军在澎湖所设的炮台。郑军用船只将清军的先锋船队团团围住,清军处境十分凶险。见此情况,施琅亲自率自己的旗舰出入敌阵,兴化镇臣吴英相继夹攻,焚杀郑军扬威将军援剿左镇沈诚、统辖前锋镇姚朝王、义武镇陈侃、戎旗五镇陈时雨等大小将领共 70 余人。虽战果显著,但清军这边损失也不小,就连施琅的右眼也被铳击伤,险些再次上演水师提督马得功被击毙的一幕。施琅不得已只能撤出战斗,下令撤军。

十六日战况

十六日的战斗,跟随施琅出征的将领均将战斗情况奏报了朝廷。

平阳镇下随征部札总兵官游灏报称:“于本月十六日溯潮击杀,未分胜负,阵亡随征副将黄瑞、林启祥等五员,阵亡兵十一名,阵伤随征副将马胜、王祐等二十四员,阵伤兵九十七名。”

兴化镇总兵吴英报称:“十六日各船乘势进取澎湖。伪总督刘国轩、伪水师总督林升、副总督江钦、伪右先锋镇陈谅、陈侃、丘辉等,将大战船、大熕船、炮船、挖船、赶缯船、双篷船大小计二百余号,倚险排列,扬篷以待。又西屿两岸铳城炮台密布,贼兵架放大炮,弹落如雨。时各营前锋船蓝理、曾成、许英、赵邦试、韩进忠、随征副将黄登等,即冲入贼䑸,击杀贼众,因船被急流迫进炮城,贼船齐出拥围。本职见事势危急,即单舟同水师提督坐驾船冲入贼围救护夹攻,与贼魁伪水师总督林升等对敌,兵士冒死血战,矢石交发,打沉贼船,斩杀贼众。贼首林升中炮箭重伤,遁入澳内,其余所斩杀贼众,弁目未知姓名,水师施提督现在查报。时因水师施提督面上被伤,天晚收兵,出西屿头海面暂泊。”

海坛镇总兵林贤报称:“十六日遵听施琅提督机宜,分股进取。料贼首刘国轩、江钦、林升等贼船大小约百余号,占据鸡笼山、娘妈宫口,两边筑列炮台。本标中营游击许英一船冲䑸奋发,被贼将炮船四只包围,鏖战三时辰,射死伪副将谢葵一员,并击死贼众不计,职贤从外力援方脱,仍收回澳。”

署铜山镇总兵官陈昌报称:“十六日南风微发,同各镇营派叠船只直抵西屿头,进妈宫澳口,我师冲击,乘流放发火船,自午至申,贼势不支,遁入澳内。因天晚流急,随施提督船只收泊八罩。”

厦门镇总兵杨嘉瑞报称:“十六日会䑸支抵澳口,即迎敌鏖战,适值水汐,未即扑灭。”

金门镇总兵官陈龙报称:“十六日攻进虎井屿内,因未有顺风,停泊五日。”

从各随征将领的奏报中可知,双方在海上的战斗从中午打到晚上,持续 6 个多小时。清军在进攻中受到郑军炮台火炮的猛烈轰击,当清军水师战船被迫靠近炮台被围时,施琅所乘旗舰也急忙投入战斗,营救被困船只。郑军水师总督林升受重伤,而施琅右眼也被火铳击伤。双方各有损失,胜负难分。根据施琅的奏疏,十六日的战斗中,清军共击沉、焚毁郑军战船 16 艘,杀死郑军将士 2000 余人。关于此次战斗清军的损失并没有史料记载,只有当时驻台湾英国商馆的托马斯·恩基尔和托马斯·沃罗豪斯于 1683 年 12 月 20 日写给东印度公司总经理及商务官的信中提到,十六日海战,郑军“虽损失 1000 人,但获得胜利,击沉及烧毁清军舰若干艘之后,使其退却”。按英国人的记载来看,清军的损失同样也很大。这是因为清军在郑军有岸上炮火支援的情况下派前锋舰队直接冲击郑军船队,致使前锋舰队反被郑军包围,为了解救前锋舰队突围,连主帅施琅都受了伤,这种激烈的战斗中伤亡自然比较大。

施琅初攻未成,身又负伤,无奈率军撤退,收兵于西屿头洋中抛泊。刘国轩见施琅船撤,也鸣金招旗,招回将部。这时部将邱辉、江胜等正尾追施琅座船,听见撤退的信号后不得已返回大营。邱辉因刘国轩此时鸣金收兵而不满,质问道:“正欲乘势追赶,何本督鸣金之速也?”刘国轩答:“彼船只众多,我恐汝二人贪敌,尚有别队舟师乘虚而入,岂不欲巧反拙,是以收金。”邱辉再次向刘国轩献策说:“乘彼战北,军心必虚,辉与左虎今夜督熕船十只,直抵猫屿、花屿、八罩攻打,料彼必不自安,决然逃回。”刘国轩则认为:“今日已挫其锐气,不必追赶。但谨守门户,以逸待劳,彼船许多,所寄泊埯屿,悉无遮拦之澳,咸是石浅礁线,早晚风起,定不战而自溃。”邱辉主张主动出击,因为兵法云“半渡可击,立营未定可击,乘虚可击”,“今敌人患此三忌,而不乘势赶杀,若早晚无风,合万人一心而死战,将奈何?”然而刘国轩不敢贸然行动,期盼天公作美,待清军逢恶劣气候时,船队自行瓦解,届时再发起进攻,以最小的损失获取最大的战果。

刘国轩之所以没有听取邱辉等人的意见,是因为这时的郑军水师虽然有 2 万余人,但其中多是临时招募的“草地种田之人”,缺乏训练,不堪战事,且郑军的粮食供给不足,后勤保障难以为继,使得军心不稳。《闽海纪要》载:“国轩自度舟少,且军士阅月无粮,恐其乘机溃,乃不敢追。”再者,十六日的海战,郑军损失很大,部队也需要休养生息,这些原因使得刘国轩不得不采用防守姿态来对付清军,从而使战争的主动权落到了清军手中。

十七日战况

十七日,施琅将舰队转至八罩水埯澳湾停泊,并严申军令,明确官兵功过,进行赏罚。十八日,施琅进取虎井、桶盘屿。十九日,施琅乘小船往澎湖内堑、外堑,仔细查看刘国轩船队虚实。二十、二十一两日,施琅将船队分二股,佯攻西屿,以扰乱郑军军力布置。从十六日晚至二十一日,澎湖内的郑军始终没有任何动作,施琅由外围岛屿逐步向澎湖本岛逼近,渐呈合围之势。

二十二日,施琅率舰队分兵三路向澎湖本岛发起总攻。第一路为右军船队,由随征都督陈蟒、魏明、副将郑元堂领赶缯、双帆艍船 50 艘组成,负责从东畔嵵内直入鸡笼屿、四角山,为奇兵夹攻。第二路为左军船队,由随征总兵董义、康玉、外委守备洪天锡领赶缯、双帆船 50 艘组成,负责从西畔内堑直入牛心湾,作疑兵牵制。余下一路则为主力部队,将大鸟船 56 艘居中,分为 8 股,每股 7 艘,各作三叠。施琅居中为一股,兴化镇臣吴英领一股居左,平阳镇臣朱天贵、前营游击何应元合领一股居右,金门镇臣陈龙领一股在次左,标署中营参将罗士珍、署右营游击蓝理、署后营游击曾成合领一股在次右之右,署铜山镇臣陈昌领一股在次左之左,海坛镇臣林贤领一股在末右,厦门镇臣杨嘉瑞领一股在末左。尚有船 80 余艘留为后援。

总的来说,清军分为四个部分—左军、右军、主力与后援。左、右军各统有赶缯船、双帆船 50 艘,因其部船体型小、火力低,所以并不用于正面与郑军主力作战,只在侧面起牵制作用。与郑军主力正面作战的是由施琅、吴英、蓝理等将领率领的 56 艘鸟船负责,因鸟船要比赶缯船与双帆船的船体大得多,火力也强得多,所以鸟船适合作为担任正面战场的主力船只,正是这 56 艘鸟船构成了清军舰队的绝对主力。除左军、右军、主力外,余下的船只则作为后援,以接应前面的舰队。

首先接战的是清军主力舰队中三叠鸟船的第一叠,也是清军主力的前锋舰队,由施琅、吴英、朱天贵率领 21 艘鸟船,每艘鸟船配士兵 150 人,共 3150 人;郑军前锋则是由刘国轩、林升、江钦、陈谅等所率的 10 余艘大熕船(载发熕20 余门的炮船)。双方正面交战,居右的朱天贵部首先对郑军发起冲锋,但因其“灭贼心急”,尾追郑军船只,过于深入,中炮身亡,与其同行的部下随征部札总兵官游灏报称:“至二十二日,蒙水师提督派拨提标前营何应元大鸟船三只、平海营郑桂鸟船一只,交朱镇主(朱天贵)即配本镇善战官兵带领,卑职并随征总兵官朱兴、游举、林祯等随带官兵配坐。又拔围头营鸟船一只,付杨人凤带兵配坐,同海坛林总镇并左营游击吴辉大鸟船二只破敌。卑职同吴辉冲杀当先,正遇贼首刘国轩、林升、江钦、陈谅等所坐大熕船十余只比连抵击,卑职督师本船官兵奋勇跳过贼船斩杀,火罐烧死同各镇营杀死贼官四十七员,并焚毁逆贼大熕船三只,并各贼船尽行焚毁。所有抢夺旗帜六面,活擒贼众一十一人。朱镇主带领提标前营何应元居右冲锋先进,灭贼心急,尾追杀敌,中炮阵亡。”

紧跟朱天贵之后,与朱天贵一起冲锋的是清军末右股舰队。海坛镇总兵林贤报称:“职带领本标将备居于末右,坐鸟船后,即向前与平阳镇朱总兵分股并进,冲入贼阵。江钦率领熕船四只前后包裹,炮矢交加,自午至申,血战喧天,职中伤奋呼,将士无不以一当十,射死江钦、吴贵等,焚其龙熕并三熕、四熕等三船。”

从游灏与林贤的报告中可知,清军右翼与郑军的交战十分激烈,且作为进攻方的清军损失惨重,右前锋的主帅平阳总兵朱天贵也被郑军击杀,清军右翼的进攻因此受挫,未能全歼郑军。同样,郑军也被击沉、焚毁多艘船只,将领江钦、吴贵等也被清军射死。

在清军右翼冲锋后,清军的左路前锋也随之冲锋,与郑军的右前锋陈谅所率的大炮船及其余 4 艘船进行交战。负责左路进攻的吴英报称:“施提督居中,本职为左股,前进冲锋,在后官兵八十余只留为后援。职亲身率领所辖官兵直冲贼䑸,遇伪右先锋陈谅大炮船并左右四船,蜂拥前来迎敌。本职即单舟令官兵奋力攻击死战。时,本职右耳即被鹿铳伤裂,乃含痛舍命躬督官兵,尽抱火桶、火罐合烧贼船,各镇营官兵奋勇,同各镇营将贼炮船、赶缯洋船并击沉……陈谅势穷不敌,用冲心炮将船自焚,贼众烧死者烧死,落水者落水。又遇伪援剿右镇郑仁大鸟船一只,带赶缯船二只急来救援陈谅,汹涌难当。本职督率兵士奋勇死战,贼炮矢如雨,本职冒死跳船,亲斩郑仁,击杀贼众,余贼落舱发火自焚。本职激励将士负伤死战,遂将贼众斩杀,贼船随发火药登时烧毁,其余贼船暨被我师各股分头冲击焚杀净尽。”

在头叠左右前锋及三叠末右股冲入郑军阵中后,其余后两叠舰队也随之跟进,为头叠前锋舰队提供炮火支援。因此后两叠的舰队与郑军发生接舷战的次数并不多,多为炮击战。署铜山镇总兵官陈昌报称:“候至二十二日南风盛发,卑职会商施提督誓师血战。本日巳刻,带领三营鸟船居左之左,合各标船只分股进发,居右之右系提标署中营参将罗士珍、署提标右营游击蓝理、署提标后营游击曾成。共见贼大炮船并鸟船尽数驾出迎敌,炮火连天,其锋甚锐。卑职所辖船兵正先冲䑸,炮火齐发,奋勇夹攻,焚烧贼大炮船一只,击沉贼艍船三只。”另外,厦门镇总兵杨嘉瑞报称:“至二十二日,职居末左,率师拼命前进,枪箭炮火奋勇齐发,始将贼大炮船、大鸟船悉行烧毁,贼众死亡殆尽,澎湖一带尽为我有,大小战䑸湾泊无虞。”

战后清点

澎湖之战,清军以百艘赶缯、双帆等船为策应,56 艘鸟船为主力,另有 80 艘船只为后援,直接从正面进攻郑军刘国轩防守的阵地,清郑双方从辰时激战至申时。郑军被清军焚烧、击沉鸟船、炮船、赶缯船、洋船等共 159 艘,被清军俘获鸟船 2 艘、赶缯船艘、双篷艍25 艘。除船只损失惨重外,郑军将士也是死伤殆尽。郑军整备将军曾瑞、定北将军王顺、水师副总督左虎卫江钦、统领右先锋陈谅、戎旗二镇吴潜、援剿右镇郑仁、援剿后镇陈启明、宣毅左镇邱辉等 47 员大将,以及其余协营领兵监督、翼将、正副总班、总理、监营候缺将小头目,被烧死及溺死者约有 300 余人。除此之外,据施琅的奏疏称,“焚杀、自焚、跳水溺死贼伙约计一万二千有奇,尸浮满海”。

其余郑军只剩小炮船 3 艘、小鸟船 2 艘、赶缯船 11 艘、双帆艍船 15 艘,向北边的吼门逃走。刘国轩也乘小快船从吼门而逃。由于时值黄昏,天色昏暗,清军难以追杀。

澎湖本岛陆路守将果毅中镇杨德见海上大败,刘国轩逃回台湾本岛,孤立无援,便率领手下 165 名官将、4853 名士兵投降清军。至此,各个外屿的郑军守将也纷纷请降:“其守外堑果毅后镇吴禄……等暨守内堑侍卫后镇颜国祥……守四角山璧宿镇杨章、桶盘屿果毅中镇领兵曾胜以及守风柜尾果毅后镇左营林和、内峙果毅后镇领兵洪升、铁线尾征营徐秋、将军澳果毅左镇右营邱肤等,各竖降旗。独把守西屿将领头戎旗二镇吴潜不肯降,遂拔剑自刎。神威营林好率余者投降。”最终,澎湖 36 岛全部落入清军之手。

澎湖海战,清军“总兵朱天贵被炮穿胁立死,游击赵邦试亦被炮击脑立死,总兵林贤被箭轻伤左臂,总兵吴英被鹿铳轻伤右耳”。根据施琅统计,清军“十六、二十二等日,水陆官兵攻杀郑军死亡者计三百二十九员,带伤者计一千八百余员,悉被炮火攻击,以致伤亡甚多”。此外,清军还缴获郑军的“红夷大铜炮十二位,每位重有四五千斤,炮子大者二十二三斤,中者十七八斤,次者十四五斤。生铁大炮二位,每位重七千余斤,用炮子三十余斤。

由此可见,刘国轩战前所布置的陆上防御体系,虽被施琅称为“坚如铁桶”,但也依然抵挡不住清军的进攻,郑军在海上战败后,未作任何抵抗,便全部倒戈。清军损失虽不可能像施琅所报这么少,但最终清军占领了澎湖各岛屿,并使得郑军元气大伤,刘国轩败逃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