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逊大厦争霸史

外滩南京路口是和平饭店的二幢大楼——北楼和南楼。如若站在外滩向西看,这二幢风格迥异、风牛马不相及的建筑为什么同属一家饭店?再算上紧邻北面的中国银行,它们像三座金刚向东而立,器宇不凡,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三幢“大亨”建筑的争霸史。

自左至右为和平饭店南楼、北楼、中国银行大厦

和平饭店的南楼原是汇中饭店,北楼就是当年的沙逊大厦。沙逊大厦建于1929年,也叫华懋饭店,属芝加哥学派哥特式建筑,楼高77米,共十二层。饭店位于上海的南京东路和外滩的交叉口。1929年,犹太商人维克多·沙逊(Victor Sassoon)构思并创建了名为“华懋饭店(CathayHotel)”的酒店,也就是后来的和平饭店。

今天所说的沙逊大厦,建造早于国际饭店,也曾一度被冠以过“远东第一”的名号。沙逊大厦当时是由芝加哥学派哥特式设计风格的建筑师Palmer&Turner设计的,以一个海拔77米的绿色铜护套屋顶为最大特色。外墙采用花岗岩石块砌成,由旋转厅门而入,大堂地面用乳白色意大利大理石铺成,顶端古铜镂花吊灯,豪华典雅。

夜晚的南京路外滩的三幢“大亨”

远远望去的话,左边的和平饭店南楼最低,好像是小弟弟;右面的中国银行最雄伟,应该最高。其实不然,小弟弟才是大哥哥,它本名是汇中饭店,与和平饭店一点关系也没有。

老大哥汇中饭店

汇中饭店耸立在南京路口时,还没有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北楼)和中国银行的影子呢。照片是从外滩公园方向拍的,汇中饭店马路对面只是一幢德国风味的、精致的洋楼——德国总会。

还没有沙逊大楼的汇中饭店和德国总会

哦对了,这里还有一样奇怪的东西,画面最右边有一个断了的柱子,是什么?这是一个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德国海船“伊而蒂斯号”沉没而建,这艘船于1898年失事山东海面,死难77人。

德海船伊而蒂斯号沉没纪念碑

那么汇中饭店当年有多少风光呢?

汇中饭店的前身“中央饭店”,于1854年在这里建了一座三层英式、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旅馆,这个年份就有来头了。英国总领事馆始建于1849年,而汇中饭店的前身只晚了5年就竖在那里了,当然,现在留下的原汇中饭店是1908年新建成的;六层混合结构,占地2125平方米,建筑面积11697平方米。

汇中饭店

当年的外滩还不成气候;最高的只有三四层楼。更不谈南京路了,因为沙逊大厦也未见动静。不难想象,外滩建了这么高的一幢楼,老城厢里的人们哪里见过?人山人海的涌出城来看那么漂亮的高楼,一定蔚为壮观,就像现在人们当年看东方明珠、现在看上海中心一样。你要说上海新海关比它高啊!话是这么说,但那是1927年的事情,又相隔了19年。

从下面这张当年九江路外滩的照片可以看出,与汇中饭店可相比高下的还真找不出了。它的前身——中央饭店高级旅馆1854年建成后,由于档次高,1865年4月30日汇丰银行租借这里开设了上海分行,可见它的地位。

外滩旧照

1903年中央饭店产权被英商汇中洋行收买,改组为汇中饭店,这样真正的汇中饭店在这老楼里又经营了三年,到1906年汇中饭店翻建新楼,由英国香港上海饭店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英商马礼逊洋行承担,华商王友记营造厂总包,可是工部局一直不发执照,因为工程太大,心里都没有底。最后由杨斯盛(老上海营造、教育等方面的一个伟人)出面担保,才得以开工,二年后建成,那就是留存至今的和平饭店南楼。

汇中饭店的外形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里面的装饰十分豪华,这些现在都还在,值得一提的是上图的餐厅,可容300座同时进餐。1911年孙中山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在这里举行欢迎会,孙中山就在这个大厅里发表演说。还有一点,这幢楼里安装了二部进口电梯,当年开创了中国建筑使用电梯的先例。

汇中饭店底层宴会厅

然而汇中饭店几多磨难,1914年屋顶花园失火,太平洋战争被日军占领,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恢复营业。1947年产权又出售给华商大庆公司,1952年歇业,不久,由上海建筑工程局等单位租用,一蹶不振。直到1965年才得以翻身,重行焕发了容光。

从老照片来看当年汇中饭店对面是德国总会。德国总会又称协和总会,建于1907年,当时上海几乎没有比这幢更瑰丽的建筑了!耗资61.3万金马克,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内外都“异常富丽堂皇”。为建德国总会大楼,惊动了普鲁士王子,他于1904年10月22日参加了奠基仪式。

1915年德国总会

说完了汇中饭店,也带过一笔德国总会,接下来才是重头戏。就在这时上海出了一位“翘脚沙逊”,为南京路和外滩的兴旺起了决定性作用,这就是汇中饭店对面沙逊大楼的崛起。

沙逊大厦力压群楼

汇中大楼和沙逊大厦

前面说过,沙逊大厦就是现在的和平饭店北楼,从老照片来看,德国总会还在画面的右面,就是说德国总会没有拆,沙逊大楼建在德国总会和汇中饭店之间,它紧靠德国总会、和汇中饭店之间还有一条路,那就是南京路。

沙逊其人,看懂上海也是不止一次提到过了。沙逊是英国的犹太人,一个家族财团,起家印度的东印度公司,沙逊家族发迹于鸦片贸易,鼎盛于房地产经营。

1832年,沙逊洋行的始祖大卫·沙逊从祖居的巴格达迁到印度孟买,创立沙逊洋行。1864年,大卫·沙逊去世,由其长子阿尔伯特·沙逊接掌。他的次子伊利亚斯·沙逊长期生活在上海,1872年他自立门户,成立了新沙逊洋行。1877年10月,以8万两白银的价格买进了琼记洋行位于南京路外滩22号的地产,并建造了2幢2层楼的洋房,当时称这2幢楼为“沙逊姊妹楼”。

三名舞娘中间的即维克多·沙逊

“翘脚沙逊”指的是维克多·沙逊,他是伊利亚斯·沙逊的孙子。1917年,他全面接管了新沙逊洋行。此前,由于禁烟运动的兴起,鸦片贸易日渐萎缩,沙逊洋行转而投入房地产经营,并获得巨大成功,成为上海巨富。

维克多·沙逊曾是英国空军的上尉,在一次战斗中受伤致残,从此只能拄着拐杖行走,人称“翘脚沙逊”。沙逊对自己的残疾十分敏感,终身未娶,但极富活力,游泳、网球、高尔夫都是一把好手,更有意思的是他也喜欢摄影。

还没有中国银行的沙逊大楼

沙逊用冒险家的眼光看中了南京路发展的前景,于是在1929年,将南京路外滩的原有二幢“沙逊姊妹楼”拆掉,建起了沙逊大厦,10层大楼(局部13层),总高77米,顶部有一高达19米的墨绿色方锥体,锥体覆盖的是紫铜瓦楞,这绿色的尖顶是外滩最高的建筑物,在当时号称“远东第一楼”。

1903年南京路

沙逊大厦建成后,外滩一带的地皮一路飙升,势不可挡,竟超过了纽约、伦敦,南京路就此兴旺起来。

这下到了沙逊神兜兜的时候了!他的沙逊大厦压倒了对面的汇中饭店,夺得了外滩第一高楼的桂冠。

20世纪20年代南京路口。这是一张很贴切的照片,现在来这个位置再拍一张,估计不会有很大变化。

沙逊的生活极其奢侈,底层西大厅和4到9层开设了当时上海的顶级豪华饭店华懋饭店,有9种国家风格的客房;5层有德国式、印度式、日本式、西班牙式客房;6层为美国式、法国式、意大利式客房;7层是中国式、英国式客房。沙逊洋行及一部分下属公司在4层办公;8层设大酒吧、舞厅、中式餐厅;9层有夜总汇、小餐厅。

大厦底层东大厅租给荷兰银行和华比银行,2至4层为写字间,出租给洋行、进出口行、国际电台等。10层以上才是维克多·沙逊英国式的住宅,精美豪华;金字塔房内还有大餐厅,在阳台上就可以一览黄浦江的无限风光和南京路的繁华景象。

两“大亨”竞比高

而沙逊还没来得及在这个阳台上陶醉太久,他的“远东第一楼”,就受到了挑战。沙逊大厦造好后在建筑界引起很大轰动,洋人抢了风头。1934年,中国银行出于业务发展的需要,决定建造一座高达34层的高楼,与其一决高下。这是一个具有颠覆性的高度,这个高度落在了一个中国建筑师——30岁的陆谦受的手里。把装饰的母题变掉了,变成中国式图案了,在屋顶上面加上了一个中国的琉璃瓦的屋顶。

建在哪里?上面我们已经谈到,沙逊大厦旁有德国总会,在二次大战中德国都是战败国,德国总会跟着倒霉,1917年被封,后被中国银行收买作为行址,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总会开始拆除,中国银行大楼奠基打桩。阵阵的打桩声,强烈地刺激了隔壁的房地产大亨。

醋心大发的沙逊蛮横地说,这儿是英租界,在沙逊大厦附近造房子,不许超过他的“金字塔”。中国银行据理力争,结果官司一直打到伦敦。中国银行大楼当时造在外滩中心,租界当局,不可能让这种太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反映出来。在一个主权都丧失的旧中国,其结果可想而知,中国银行不得不被迫让步,把原来设计的34层大楼砍去一半,剩下17层,比沙逊大厦的“金字塔”顶矮了30厘米。

现在想想,如果当年真造到34层这将是什么结果?要说国际饭店当年24层就称雄亚洲多少年了?!要不是沙逊仗势欺人,这个位置早就让给了当年的中国银行大楼,建筑史将改写。

国际饭店旧照

1937年建成的中国银行大楼虽然楼高比沙逊大厦矮了30厘米,但是,陆谦设计的中国银行四方攒尖的方顶,比沙逊大厦的尖顶更加雄伟气派,视觉效果稳健挺拔,这就是为什么远远看上去会有看上去沙逊大厦矮的错觉。入口的石阶设计为9级,暗含九九归一,九九无穷之意,整座建筑表达出民族性气度。这两座并肩耸立的大厦,也是东西方建筑的较量。

沙逊大厦(左)、中国银行(中)

南京路外滩的三幢大楼几经争斗,迎来了解放的日子。新沙逊集团因积欠巨额债务,把新沙逊公司、新沙逊银行、华懋地产公司、远东营业公司、上海地产投资公司以及华懋洗衣厂、华懋饭店(沙逊大厦)、都城饭店(都城饭店)、华懋公寓(锦江饭店北楼)等9家企业在华的全部财产转让给中华企业公司,结束了在华业务。

1952年,上海市政府接管该楼。1956年作为和平饭店开放。1965年将原汇中饭店并入,形成和平饭店北楼和南楼风格迥异格局。1992年世界饭店组织将和平饭店列为世界著名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