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史话」“听说这个世界有种鸟是没有脚的”——飞机的起落架

来源:史海淘金客

前言

飞机诞生100多年来,有个部件让所有设计师恨之入骨又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就是起落架。这个东西在飞机飞行时毫无用处,但偏偏还绝不可少!哪怕最先进的飞机也可能因它而折翼!也许好多设计师看王家卫《阿飞正传》时会哭——张国荣有段台词:“我听人讲过,这个世界有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可以一直飞啊飞,飞到累的时候就在风里睡觉……”

鸟儿最初的脚

最早的鸟儿们可以说没有脚,或者说没有清晰的脚。早期飞机的基本结构都没有定型,着陆的速度也非常慢,因此起落架的布置非常随意。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起初就只有个钢管做成的支架,在草地上起到类似滑橇的作用。后来飞了几次才发现起飞滑行时阻力实在太大了,于是加了几个车轮。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没有脚,只有个架子

到了一次大战时,飞机的结构基本定下来了,比较经典的“后三点”式起落架就应运而生。之所以是“后三点”,主要是因为那时候的飞机,发动机、乘员舱都布置在机头或者机翼上,比较靠前,而承担最主要的着陆冲击力的两个主起落架,自然也在这里生根,可以共用强化的结构,有效吸收冲击力的同时也又节省了重量。

早期的“后三点”起落架

较重的部分都靠前,飞机的机尾部分自然普遍比较轻,有个小小的尾轮支撑一下就好了。而且尾轮可以和飞机垂直尾翼上的方向舵刚性连接,这样既节省了重量,又可以共用一套转向操作系统,在地面由尾轮负责转向,空中方向舵负责转——非常实用!而且“后三点”起落架让飞机在地面的状态是上仰的,滑跑时机头的螺旋桨不会打到地面。有了这么多好处,“后三点”起落架一下子就成为当时飞机的主流。

“后三点”起落架的尾轮与方向舵是连在一起的

能收放的八字脚

到了二次大战,飞机们纷纷采用了可收放的起落架,“后三点”仍然是最主要的起落架布局。仔细观察主起落架的收放形式,可以看到“后三点”的收放方式可以分为“外八字”、“内八字”、“前收式”、“后收式”等好几种。“外八字”的典型就是大名鼎鼎的Me109战斗机了,最大的优点就是起落架直接安装在强度最好的机身翼梁盒上,大大节约重量。

Me109的起落架向两边收起,形如“外八字”

但这也给Me109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主起落架间距太小,起降滑跑时稳定性很不好。特别是地面不平整的前线机场上,新手飞行员稍不注意飞机就左右打晃,严重时会翼尖擦地导致飞机严重损坏!这个毛病伴随了Me109终身——起落架的布局是飞机的基础结构,改动非常困难!“外八字”的难兄难弟还有Me109的一生之敌——英国“喷火”式战斗机。而且毛病居然也是一模一样!不过,和“喷火”式同期的“飓风”式战斗机却采用了“内八字”式的起落架。

“喷火”的主起落架轮距也非常小

“内八字”起落架最典型的代表当属著名的P-51“野马”式战斗机。“内八字”起落架天生轮距比较大,彻底杜绝了“外八字”的左右易翻倒的毛病。但“内八字”的问题在于起落架生根处在机翼上,这里的结构需要做相应的强化。仔细看“野马”的起落架生根于机翼偏前缘的地方,这里正好是机翼中强度最好的翼梁所在。“内八字”在重量上付出的代价大一些,对飞机的滚转速度也有一些影响。“内八字”轴心国的飞机也在用,代表就是“屠夫之鸟”FW190战斗机。

“野马”的“内八字”起落架

不八字的脚

“内八字”“外八字”还有一个共同的毛病:横向的收放形式占用机翼下大量的空间,而且还是结构强度最好的空间。这部分本来可以用来布置炸弹、副油箱的挂架的,被“内外八字”起落架占据以后,只好把武器挂架往外移,但外侧的强度又不够!这个毛病甚至直接影响到战斗机的载弹能力。战斗机设计师们为此又开发了一些其它的收放形式。比如F4F“野猫”战斗机,算是“小外八字”,起落架直接收进机身。但这样轮距就更小了,而且把最坚固的机身挂架位置给占据了。

内外八字起落架占据机身下宝贵的空间,武器只好往外放

“野猫”的挂架把机翼的空间让出来,但轮距实在太小了

于是“野猫”的后继机型F6F“地狱猫”战斗机干脆把起落架生根在机翼上直接向后收起。这样节省了大量机身和机翼下的空间,形式效果不错,TBD“蹂躏者”鱼雷轰炸机、SBD“无畏”俯冲轰炸机……都是这样主起落架纵向收放的设计。SBD是向前收,TBD向后收,而且TBD向后收好起落架后还露出半个轮子——而其它飞机纵向收起时起落架会旋转一下让机轮平整地收进机翼。TBD这样半个轮子露在外面无疑会增加阻力,但好处是万一放不下来——这种故障在早期飞机上很常见,而且起落架也容易被炮火打坏后卡住放不下来——迫降时安全性会好很多。

这架TBD迫降(桨弯了)后并无大碍,得力于外露的半个轮子

二战时随着飞机的速度越来越快,螺旋桨的直径也越来越大,这个问题的直接后果就是“后三点”起落架必须越来越长。象P-47“雷电”这样的巨型单发战斗机,螺旋桨直径后期达到了惊人的4.01米。而同样采用R-2800“双黄蜂”发动机的F4U“海盗”式战斗机由于是3叶桨,直径甚至达到了4.06米!起落架太长的话,要保证足够的强度就会非常的重!于是“海盗”干脆采用了少见的倒鸥形机翼,既减少了阻力,又能有效减少起落架的长度,付的代价是加工的工时会比较多,影响到生产效率和造价,但这对于财大气粗的美国人不算什么问题。

倒鸥翼使“海盗”的起落架不会那么长

脆弱的大长腿

但资源贫乏的日本到后期就遇到了大麻烦。后期的高速战斗机比如“紫电”局地战斗机(就是截击机),就被起落架的质量问题一直困扰:一方面要高速必须增加长度,另一方面却因为有色金属缺乏、熟练技工上了战场等原因导致质量严重下降!而且“紫电”是中单翼布局,起落架因此更长,让飞行员在降落时更是心惊胆战!本来性能也只是勉强能对抗最新式的美国飞机,飞行员也是菜鸟居多,却还因为起落架的质量白白损失!

“紫电”战斗机是中单翼,大长腿很脆弱

后来发展“紫电改”时,硬是把“紫电”的中单翼变成下单翼,缩短起落架长度就是重要原因。“紫电改”的起落事故的确少了一些,但仍然存在,哪怕是343航空队(由日本仅存一些王牌组成的精英航空战队)那些老鸟们驾驶“紫电改”降落时也还是提心吊胆。而另一款被精日吹上天的“大东亚决战机”“疾风”也为此困扰!螺旋桨也就3米的直径,可在从国内赶赴菲律宾战场时,往往在台湾就趴下一半!这其中起落架“功不可没”!可以说二战日本战机有几个潜伏在国内的敌人——发动机制造厂、起落架生产车间、武器制造厂

“紫电改”就强了很多,注意与前图比较机翼位置

“紫电改”算是改成了下单翼,可还有些飞机是天生上单翼!比如英国的“梭子鱼”舰载轰炸机,这个麻烦就更大了。不过执拗的英国设计师硬是解决了这个问题:仔细观察“梭子鱼”的起落架,它的机身上有一大块非常牢固的可以收放三角形结构件,起落架就生根在它上面!收起落架时这个结构件收拢到机身上,起落架则翻起来正好收进机翼!这样既保证了足够的轮距,又能缩短起落架的长度,代价是大大增加了结构的复杂性。没关系,用得好就好!

上单翼的“梭鱼”轰炸机的起落架为避免过长导致结构很是复杂

没有脚的鸟

起落架如此麻烦,飞到空中却又毫无作用成为死重,当然就不断有设计师试图开脑洞——能不能干脆把飞机做成“没有脚的鸟”呢?德国人动手比较早,他们首先从Me163“彗星”式火箭战斗机着手——“慧星”只能飞几分钟,还要带着起落架这么个夯货实在太不划算。设计师给“慧星”做了一副“可抛”式起落架——飞机起飞时是在一辆小车上,离地时小车并不跟着离地。降落怎么办?反正那时候“慧星”已经没动力了,要靠滑翔降下来,干脆直接用机腹擦着草坪着陆吧!于是“彗星”就成为了一只“没有脚的鸟”!

“慧星”是只没有脚的鸟

靠着火箭发动机巨大的推力和“剁脚”这样极端的减重措施,“彗星”成了二战中最快的飞机,没有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突破1000公里时速的实用型飞机。降落虽然难度大了一些,但滑翔着陆本来难度就大,即使有起落架也只有高手能完成,因此在“彗星”上降落问题还不算太突出。德国人备受鼓舞,又把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喷气式轰炸机Ar234“阿拉多”的脚给剁了(其实还是有相对简单的滑橇的)!“阿拉多”有辆专门设计的3轮小车,飞机起飞后与小车分离。

“阿拉多”原本没有脚,但起飞时比较危险

但这次不一样了,“阿拉多”比“彗星”重很多,而喷气式发动机加速也远不如火箭发动机那么快,因此 “阿拉多”与3轮车在地面是锁在一起的。起飞时飞机与小车解锁就成了麻烦——飞机刚刚达到起飞速度时升力和速度不够大,稳定性和操作性都不太好,这时如果解锁不干脆(多个锁固点没有同时解锁)就可能造成严重事故!而且解锁如果不成功,飞机就会带着小车上天!这时候再解锁的话,小车很可能被气流吹翻后打到机身上!

“阿拉多”轰炸机后来还是把脚装上了

这种事淘金客亲身经历过:曾经开发一款无人机时就采用了类似的无起落架小车滑跑的形式,结果起初几次试飞还算成功,最后一次一侧的锁定点没有解锁成功,飞机立刻被拉得横向翻滚起来直接扣到地上!差点伤了人!“阿拉多”采用这种方式显然也是不成功的,试飞后立刻改装,又装上了“前三点”式起落架——“前三点”式起落架我们后面来细讲。

“它只可以一直飞啊飞,飞累了就……”

除了德国人以外,美国人也尝试了“没有脚的鸟”——二战后最萌的喷气式战斗机“小鬼”,圆滚滚的飞机象只肥胖的小甲虫一样非常可爱。它被设计成挂在B-29重型轰炸机这样的母机上,遇到敌机后脱离母机进行战斗,战斗完了再重新挂回母机!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在那个空中加油都还很困难的年代,这样的脑洞实在有些太大了!进行了几次胆大包天的挂回母机测试后——其中居然还成功了几次——圆滚滚的“小鬼”项目被终止了。

“小鬼”虽然没有脚,但头上多了个钩子

飞累了想回去可就难了

日本人的“没有脚的鸟”却是异常残酷的——“神风攻击队”的有些飞机被改成一起飞起落架就脱落,防止有些怕死的队员重新降落飞机!这是逼着年轻人去送死!而火箭动力的“樱花”特攻机干脆就没有起落架,它也象“吸血鬼”一样由轰炸机携带,投放后就不再回收而任由驾驶员和飞机一起撞向盟军军舰。幸好充当母机的一式陆攻机挂上“樱花”以后慢得只能任人宰割,否则这只“没有脚的人肉导弹”会给盟军带来更惨重的损失!

这是只毫无人性的没有脚的恶鸟

人类最终还是会造出“没有脚的鸟”,那意味着人类彻底摆脱地面的束缚:也许一艘向火星甚至太阳系之外飞行的宇宙飞船,才是真正不需要脚的自由之鸟!

也许这才是永远不回到地面的自由之鸟

不自然的缺陷

“前三点”式起落架在二战和二战前都是最主流的布局,但无论是“内八”、“外八”还是“纵向收放”式,都有几个的共同缺陷:强壮的主起落架在前方,后部又实在太轻,飞机起降时一旦遇到障碍物极易“拿大顶”!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中途岛之战的“意外礼物”——“零”式战斗机了!古贺忠一驾驶的“零”式战斗机在迫降时因为地面过于松软拿了大顶,自己送了命不说,还赔上一架几乎完好的“零”战,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日本的败亡!

“零”战拿大顶甚至影响了整个战局

其次,“后三点”飞机着陆时必须三点同时触地!此时飞机的迎角如果偏大,那么最脆弱的尾轮就要先触地,而尾轮往往还是与活动的方向舵连接着,飞机会立刻失稳甚至很可能倾覆;迎角如果偏小,粗壮的主起落架先着地问题倒不是太大,但前方的螺旋桨就可能触地,而且这样更容易“拿大顶”!此时飞机的迎角小升力往往不够,速度也很难降下来。

尾轮悬空的着陆只有高手能玩,注意桨尖快擦到地面了

此外,“后三点”飞机由于前起落架较长,起飞滑跑时飞机的机头是高高抬起的,加上大马力发动机往往又粗又长,飞行员的视线被“长得没有边际”的机头挡住,完全无法看到前方!只好开着舱盖从侧面往前看,但另一侧就完看不见了!以致于像P-47“雷电”战斗机的地勤人员干脆在起飞时趴在机翼上给飞行员指方向,到达起飞点再从机翼上跳下来!

“后三点”的飞机起飞,完全看不到正前方

设计师们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但是机头放置了发动机、螺旋桨以后,有些还要安装枪炮,实在是没有多余的地方了,尤其是收放式起落架还需要容纳起落架及其操作机构的空间!高速飞机机头的横截面积稍大一点速度就会严重下降,而且还会影响发动机的散热。但飞机速度的提升,使得降落的速度和难度也增加了,解决这个问题刻不容缓!一些较有远见的设计师们开始尝试新的起落架布局——“前三点”式起落架。

“三足金乌”

实用型飞机中P-38“闪电”式战斗机较早采用“前三点”,这架飞机出自天才的凯利·约翰逊。他设计这架飞机时年仅26岁!这位天才也是不折不扣的鬼才——作品中充满了离经叛道和奇思妙想:“双三”的SR-71“黑鸟”侦察机、“2万米的幽灵”U-2侦察机、拿菜刀当机翼的F-104“星”式战斗机……而这架诞生在二战的P-38“闪电”同样也全身闪烁着不羁的光芒:奇特的双尾撑布局、气泡式座舱、“前三点“起落架……

“前三点”的“闪电”式战斗机,不过也只能三点同时接地

“闪电”是架双发动机的战斗机,机头的位置正好空出来,可以用来放置1门20毫米机炮、4挺12.7毫米机枪、还有传统飞机的“尾轮”——但比尾轮结实得多,应该称为前起落架了。而承受主要重量的主起落架生根在两个“机身”尾撑中。

“前三点”起落架彻底解决了“后三点”爱拿大顶的毛病,滑跑时飞行员的前方视野良好,能准确地对准跑道了!还能在降落让粗壮的主起落架先接地——只要迎角不大到让机尾擦到地面!这些优点另一种美国战斗机,和P-38连号的P-39“眼镜蛇”式战斗机也采用了“前三点”。“眼镜蛇”也是架不走寻常路的飞机,它的发动机在机身中部座舱后面,因此机头可以空出来放置前起落架!

P-39“眼镜蛇”战斗机也是“前三点”式

德国在二战期间的航空技术比较先进,自然也做了这方面的尝试——梅塞施密特博士用来代替Me109的后续机型Me309,虽然也是前置发动机的战斗机,但仍然在机头安放了前起落架。新飞机设计的初衷相当先进,除了前三点起落架外,还有视野良好的气泡式座舱,油箱也加大了。但这个“前三点”相当不争气,初次试飞就出了故障收不回来,降落的时候稳定性还极差!而这时候战事吃紧,梅塞施密特还要加紧改进主力的Me109,于是Me309一拖再拖之后不了了之!

模型:“前三点”的Me309还是很漂亮的

但中看不中用,“前三点”居然还拿了大顶,好在没翻过去!

不知道是不是这次吃亏太大,Me163“彗星”式火箭战斗机干脆就剁了脚!而到了革命性的双发动机喷气式Me262“风暴鸟”战斗机时,尽管连先进的后掠翼都用上了,初期居然还是落伍的“后三点”!好在到量产时“风暴鸟”就改成了“前三点”。不过这时候德国已经极度缺乏有色金属,导致几乎完全无法供应高强度起落架所需的特种钢材,先进的“风暴鸟”和日本飞机一样因为起落架故障损失了不少!有色金属的缺乏甚至使得后期德国坦克的装甲质量都严重下降——总体战时代轴心国在拼国力资源上完全不是盟军的对手!

早期试飞时“风暴鸟”还是“后三点”

自此,“前三点”式起落架逐渐成为主流。不过,“后三点”式起落架结构简单(与方向舵共用转向机构)、重量相对比较轻(尾轮就比前起落架轻不少),现在仍然是一些轻型飞机的选择。

多只脚的鸟

从二战后期开始,“前三点”起落架成为主流,还开始了一些拓展。比如被许多精日当成精神寄托的鸭式布局的“震电”式战斗机,虽然还是螺旋桨动力,但由于是尾推式,所以机头还是有空间来容纳前起落架的,于是“顺理成章”(其实是全盘学习德、意)安排了“前三点”起落架。但没曾想还在地面滑跑时,后面巨大的螺旋桨就触到地面!于是设计师只好在双垂尾的底部又装了两个轮子用来保护螺旋桨,并限制飞机起降时迎角,结果形成了独特的“五点式”布局!

“五点”式的“震电”战斗机

喷气时代来临以后,由于发动机挪到了机尾,因此“前三点”成为了绝对主流。不过,变种也不少。拿凯利·约翰逊的另一款“神作”U-2侦察机来说,由于翼展实在太大,凯利·约翰逊干脆把主起落架砍掉了1个变成“自行车”式起落架!那怎么保翼尖不触地呢?在机翼上装托翼轮!于是比较完美地解决了超大翼展飞机的起降问题。不过呢,这并不算凯利·约翰逊的创新——大翼展的滑翔机上这样的起落架很常见

U-2从滑翔机上学来的“自行车”式四点起落架

超大翼展的B-52“同温层堡垒”轰炸机也采用了“自行车”式起落架——这飞机翼展大到在地面停放时机翼带下反角,飞到天上就变成了上反角!如果没有托翼轮在地面停着不动翼尖可能都会触到地面!世界首架垂直起降的“鹞”式战斗机虽然翼展不算大,但也采用了“自行车”式——垂直下喷的气流温度太高,起落架要尽可能离得远些,而且垂直降落时四点着地的冲击力相对较小,可靠性也比三点好!

没有托翼轮B-52都不能好好站稳

还是想剁脚

即使是喷气时代,设计师们还是不忘尝试“剁掉鸟儿的脚”。这是因为一旦发生战争,机场肯定是重点打击的对象。如果能垂直起降,战机的生存力、出动率都会大大提高,也可以顺便减轻起落架的重量。首先是被二战中被英美轰炸了好几年的德国人,设想了好几种“尾座”式垂直起降战机,Ba-349“蝮蛇”式火箭战斗机甚至进行了试飞!这种飞机的起降方式象火箭一样,靠发动机的推力直接升空,再转向90度变成靠机翼升力飞行!这飞机出现太晚,而且首次试飞就要了试飞员的命!

这货真的适合让人去飞吗?

战后美国海军接过德国人的衣钵继续研究——航母上太需要这种技术了,洛克希德公司和康维尔公司都拿出了“尾座”式垂直起降战机,起落架自然也都只有几个小小轮子。但没想到这条路是个“死胡同”,起飞时还好办,降落呢?那时候自动控制技术还很初级,飞机降落全得靠飞行员控制,可“尾座”式飞机降落时飞行员完全看不到地面!即使通过其它措施能够降落成功,这技术也绝非普通飞行员都能掌握的。于是和前一篇介绍的萌萌的“小鬼”战斗机一样,进行了几次试验后“尾座”式飞机就停止了发展。

XFY验证机脚是轻了,飞行员的颈椎病也治好了!

后来采用“自行车式”起落架的“鹞”式战斗机成功之后,从不缺脑洞的英国人又设想了一种“天钩”系统,目的是把“鹞”式部署到最小3000吨的军舰上!军舰上装一套“天钩”,“鹞”式降落时悬停在军舰一侧,由“天钩”抓住飞机,再吊回军舰上!起飞嘛,可以垂起,也可以通过机身下简单的支柱实现短距滑跑起飞!英国人还认真做了测试,结果据说很满意,但此时“鹞”式已经不算一架先进的飞机了,因此“天钩”也停止了发展。

“自行车”式的“鹞”正在做“天钩”试验

无人机的脚

首先在实战中大规模使用的无人机要算“火蜂”侦察机了,它是只典型的“没有脚”的鸟——起飞由母机从空中直接投放,完成侦察任务后回到回收区域,打开降落伞——注意!不是直接降到地上,而是在空中由飞行的回收飞机钩住伞下的绳子拖进飞机!有一定难度的杂技表演啊!但这种方式成功的机率还是比较高的,“火蜂”侦察机就一直采用这种方式。

C-130母机正投放“没有脚”的“火蜂”无人机

但这种方式虽然没有脚,但多了一顶伞!重量、空间没省多少。淘金客做过无人机,固定翼的测绘用无人机也常常采用弹射起飞加伞降的方式,省掉起落架。但伞降要保证飞机的着地速度足够小的话,伞还是相当大的,即使折叠以后也要占掉机身内一定的空间。这种着陆方式的可用性还很不好——林区、山地、水网密集的地带、风大的时候都不能用,挂在树上、掉在水里、被风吹很远都是大麻烦

无人机伞降其实很不好用

而轻小型无人机个头普遍不大(大型无人机还是采用普遍飞机起落架的居多),“平方-立方”定律(可以简单理解为机翼面积和整体重量之比)上占优,所以轻小型的无人机干脆连伞都不要了,直接机腹擦地降落,起飞直接用手抛!成了真正的“没有脚的鸟”。美军的“大乌鸦”,以色列的“云雀”都是这样的代表。不过这样的无人机不能太重——超过7公斤就很难扔得动啦!

小型无人机可以手投,直接擦地降落

英国人的脑洞“天钩”系统也在无人机上复活了!无人机质量不大,因此不必像“鹞”式那样等到空速几乎为零时再用“天钩”去抓。波音公司在“扫描鹰”无人机的机翼上装了个钩子,直接撞到“天钩”垂下来的回收索上钩挂住,就能回收了!“扫描鹰”因此彻底省掉了起落架!这套机构所需的操作空间很小,美国海军直接用在军舰上!民用无人机用起来还是太麻烦!

抓信“扫描鹰”的“天钩”

近年来自动控制技术日趋成熟,芯片技术让飞控系统也越来越小,无人机垂直起降技术发展很快,主要的目标是降低操作难度、也降低无人机起降时的空间要求(垂直起降不需要起降时有很好的进近航线和空间),也大大减小了对起落架的要求。 “多旋翼-固定翼复合”式、“矢量推力”式……甚至还有些又重新捡回过去的经验——“尾座”式垂直起降!中航工业的TD200已经是航展上的常客了,美国也在试飞类似的型号!未来是无人机广泛应用的时代,无人机上的起落架肯定会和载人飞机有很大的不同,让我们拭目以待!

“尾座式”无人机对飞控技术要求很高

结语

淘金客说,起落架的发展史既说明了技术积累的重要性,也鼓励设计人员要努力创新。尤其是象我们这样过去技术积累不足的,更需要通过学习历史来积累足够的经验在未来发展又要能足够地开放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