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老建筑消亡史

来源:故事长沙

1938年,因日寇进犯,国民党当局采用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烧长沙的计划。

在焦土计划正式实施之前,一系列偶然因素让这场火灾变得完全不受控制。1938年11月13日凌晨,这场史称“文夕大火”的惨案,最终导致长沙30000多人丧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经济损失约10亿元。

“文夕大火”让长沙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一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这也是中国抗战史上与花园口决堤、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

文夕大火之前的长沙,遍布祠堂、寺庙、园林和会馆等,西洋式的教堂、洋行、工厂、医院、办公楼也有很多。

然而大火之后,作为城市配套措施的文庙学宫、城隍庙、府衙巡抚院,近现代名将的祭祀祠庙如曾国藩祠、左宗棠祠、席少保祠等,著名的私家园林如芋园、浩园、蜕园、西园、容园、郭家花园等全数毁于一旦。

长沙府文庙大成殿(今文庙坪)

曾国藩祠内景(今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浩园(今田家炳中学)

天心阁(1924年刘敦桢版),这里成为文夕大火的信号发射地

尽管文夕大火造成了如此重大的灾难,但就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老长沙也并非一夕毁灭。在1938年文夕大火之前,长沙被毁坏的最大一次可能要属1910年的“抢米”风潮。

由于清政府日益腐败,水利失修,灾害连年。而“抢米”风潮也由此席卷中国大地,仅1910年长江中下游各省就爆发了50多次抢米风潮。长沙抢米风潮是其中最大的一次。因“抢米”产生的民变事件,也令当时大量的建筑如湖南巡抚衙门、各国领事署、洋行、教堂等都遭受了被捣毁或焚烧的劫难。

以下分别是东牌楼遵道会教堂、吉祥巷圣公会教堂、挪威路德教堂、伦敦教会堂、内地会教堂、德宜公司栈房和太古洋行栈房在抢米风潮中被烧毁的照片。

上个世纪,战争是长沙建筑消失的一个主要原因。以下为解放前,长沙几个大的建筑毁坏的事件。

1929年12月始建的湖南大学老图书馆,是当时华中、华南地区最大的图书馆。1938年4月10日,侵华日机第四次轰炸长沙时被毁,仅存石柱数根。

湖南省教育总会大楼(今教育街农业厅)是教育总会古典复兴主义建群中的办公大楼,当时教育总会建筑群是一组集办公、阅览、运动、休闲一体的综合单位。可惜这个古典建筑群毁于1935年我党某位将军领导的长沙会战。

美国耶鲁大学雅礼协会于1915年在长沙相继开办湘雅医院、医学院、大学、护理学校等,因此也在长沙留下了一批湘雅早期建筑群。不过可惜的是,由于战争的破坏,现在只剩下四五栋老建筑。

圣经学校(现为韭菜园省政府宿舍大院)是由基督教美国内地会于1917年在长沙创办的学校,1937年曾为长沙临时大学租用作为校址,建筑群毁于1938年的日军轰炸,目前仅遗存一栋建筑。

今天,是“文夕大火”70周年的纪念日,许多人可能都不太知道这个日子;也有许多人知道这个日子,但实际上,百年间的长沙老建筑消亡,远不止是一个“文夕大火”的“功劳”。“文夕大火”的发生,可以归咎于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无能,也可以叹息于战乱纷飞,但在我们正在生活的这个年代,依然有大量的长沙老建筑在不断消失。

中山亭

1927-1995

消失原因

“宿舍工程”

1995年,是长沙建筑史上惊天动地的一年,这座最精美的麻石建筑被拆毁了。全国很多城市都有中山纪念堂,长沙也不例外。

长沙的中山纪念堂,始建于1927年,毁于1930年,又于1932年重建,是典型的中国固有之形式的建筑,具有西洋式建筑的体量,又有中式传统建筑的古韵。

可惜这个精美的纪念堂,毁于某个机关单位所谓的“宿舍工程”。一个精美、有历史意义的老建筑,最终却被毫无审美的宿舍楼给代替了。据经历过拆除工作的人说,纪念堂因为太过坚固,拆了三天才拆完。拆除的工人们也是边哭边拆,不知道是因为太难拆了,还是被这栋有内涵的建筑感动而哭了?

五一大道建筑群

1952-1999

消失原因

道路扩建

上世纪90年代,长沙最大的城市建设莫过于扩建五一大道。五一大道通车于1952年5月1日,是长沙市东西向最重要的城市主干道。东起长沙火车站,西至橘子洲大桥东头。1952年,为了五一大道的建设,铲平了大西门正街、永丰仓、皇仓街、小观园、万庆街、万寿街及仓后街、皇仓坪、落星田一部分。

不过拆除的同时,也在五一大道两旁建设了一批优秀的五十年代民族主义风格的建筑。如五一路百货商店、湖南剧院、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湘绣大楼、湖南省供销社大楼、中苏友好馆、五一路邮电局、长沙大饭店、长沙市委大楼等。这一批建筑既是五一大道名片的展示,也是当时中国建筑风格和形式的体现。很多外地人甚至外国人来长沙第一安排就是要参观五一路。

其中省供销社大楼是五一路上最为壮观的建筑,由于其主体是传统建筑形式,很多人都称之为“合作庙”。而湖南剧院也是因为其优秀的经验,于是在望城县和长沙县都以长沙的湖南剧院各自又仿造了一座剧院。

可惜,随着1999年五一大道的扩建,这批建筑几乎全部拆毁,现在只剩下中苏友好馆(今口腔医院)和长沙市委大楼(今工商银行办公楼)瑟瑟发抖。以上为湖南省供销社大楼和湖南剧院。

陈明仁公馆

解放前-2000

消失原因

拆除

我在长沙走过很多老街,见过很多公馆,可是总觉得长沙的公馆都太小家子气了。我一直在怀疑是不是长沙太穷,才没有出现像上海、广州那样像别墅一样大格局的公馆。

直到我看到陈明仁公馆,我才知道不是我们长沙没有,而是大公馆早就在城市化热潮中牺牲了。照片中的陈明仁公馆构建完整,十分气派,却不幸于2000年拆除。

湖南电灯公司

1934-2003

消失原因

拆迁

湖南电灯公司曾经为全城提供电力,文夕大火烧毁电灯公司办公楼、发电厂、器材库,导致公司停办,整个长沙城区入夜一片漆黑。直到抗战胜利,资源委员会重新给湖南电气公司调拨两套器材,长沙城才中断了近九年的停电期。

照片中位于六铺街的湖南电灯公司办公楼,由柳士英1935年设计,躲过了三年后的文夕大火,却还是在2003年的沿江风光带修建中被拆除。实在可惜!

屈子祠

1769-2011

消失原因

替换

屈子祠,除了岳麓书院后方有一位由柳肃老师2006年重建的屈子祠外,在师大和湖大的交接处也曾经还有一座老屈子祠。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老师介绍,这座屈子祠1956年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文革”结束后,仍于1988年被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改建成宿舍后长期疏于保护,已面目全非,2010年11月长沙市岳麓区公布的173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里,已无屈子祠。

如果说起原因,还要归结于湖大和师大的分家。1952年以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文理分家”,屈子祠被划给湖大和师大两家管理——正殿和东厢房属于湖大,曾作为职工宿舍,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拆除;西厢房则属于湖南师范大学,一直作为教职工宿舍。直到11年,也因为年久失修而拆除。

图中照片为2011年仅存的屈子祠西配殿,西配殿由于常年的修修补补,已不像古代祠庙建筑般的宏伟。

海员俱乐部

1954-2010

消失原因

拆迁

革城旅社

解放前-2010

消失原因

拆迁

长青布庄

解放前-2010

消失原因

拆迁

碧湾街海员俱乐部为三层砖混结构,飞檐,红砖清水墙,外墙铺有麻石子装饰图案,屋内楼梯扶手上嵌有双环和红五角星装饰,为苏联式建筑的代表之作。

海员俱乐部曾经伫立在西长街口,人们每次从对河走一桥过来都会看见这栋红色的老房子。可惜,随着万达的建设,这栋守护着长沙六十余年的建筑也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和海员俱乐部一起消失还有西长街上的革成旅社和长青布庄。这些建筑属于近代中西合璧式的商业建筑,砖石结构,门楼式的店面,显得颇为厚重。由于其行业的特点,并不需要门面大张,所以硕大的门楼,仅有一张小门以供进出。现在长沙仅存两栋这种门楼式的民国商铺,值得大家保护啊!

循道会教堂

1936-2010

消失原因

拆迁

西长街上除了海员俱乐部和商铺还有一个循道会教堂和牧师楼。1951年循道公会湖南教区在长沙西长街教堂召开第一次革新年会,1958年停止活动,教堂移作他用。2002年9月,教堂及循道中学旧址由长沙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近现代保护建筑。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将其列入“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0年,因房地产开发需求,该教堂被拆除。

美孚洋行办公楼

民国-2010

消失原因

拆迁

说起洛克菲勒家族,可能没有几个人不知道,根据福布斯美国最富有家族排行榜,该家族健在的成员有200人左右,拥有的净资产总计约110亿美元。美孚洋行便是洛克菲勒家族所有。

民国时期,随着美国人的活动遍布中国,长沙也出现了美孚洋行。至今,在太平街和橘子洲上都有保存完好的美孚洋行旧址。不过位于马厂的美孚洋油行办公楼就没有这么好运。

这栋美国人的办公楼既没有名气,也没有太过精美和宏伟,最后随着三馆一厅的建设而被铲除。相传,日本人轰炸长沙的时候,很多当地长沙人都会跑到这栋插着美国国旗的建筑下避难。

林氏公馆

解放前-2010

消失原因

火灾

太平街朝阳巷的林氏公馆,据考,该公馆原为太清宫所在地。内部虽已改造成木构的住房,但外貌的道观形制犹在,3米多高的大石库门,耸立的封火山墙。西面为双檐马头墙,东面为一字形山墙,纵深方向为两进天井式布局,堂屋为敞口厅堂。可惜这栋老建筑百年的历史被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火划上了句号。600多平方米的百年老屋在熊熊大火和黑烟中化为灰烬。

聚福井

解放前-2010

消失原因

商业拆除

鱼塘街聚福井原本位於明吉藩府花园内,专供王府饮用,“聚福井”的名字也是由“吉府井”雅化而来。后来,聚福井毁於文夕大火。周围邻里自发组织捐钱修复,修复后由原来的双眼井变成四眼井,并立碑文存照。

2002年9月9日,聚福井被列为长沙市“近现代保护建筑”挂牌保护。2010年因为九龙仓的开发建设被无情拆除。

万达古城墙

宋代-2010

消失原因

商业建设,异地重建

万达广场的建设除了毁掉西长街地上文物建筑外,也同时影响到了长沙地下文物建筑的存在。

长沙南宋古城墙是长沙万达广场项目工地发掘出土的古城墙,其年代始于南宋初期,历经元、明、清,至民国时期,见证了长沙城址与湘江岸线的千年变迁,总长达120米,其中仅20余米未被迁移。

当时为了保护这段古城墙,长沙的建筑专家不惜与市场对簿公堂,希望为古城墙保护作出一番贡献。最后以原址保留20米,100米异地重建作为结果,文化惨胜。从此,长沙古城失去了这段千年的宋元明清城墙。

中南大学甘棠1号

1953-2010

消失原因

火灾

中南大学的校区规划是上世纪50年代苏联式学校建设的经典之作。老校区随处可见那个年代的典型建筑风格。

甘棠1号楼和2号楼由当时的苏联专家设计建造,两座建筑全木质结构,南北朝向,值得一提的是,两座楼的选址是有讲究的,听楼下的那些年老教授们说,为了建造这两栋楼,专家考察了“风水”,才决定选择此处;背靠岳麓山、面朝湘江,平衡阴阳的自然气息,旁压中南的经脉马路;楼顶别致的通风口,为这别样的老楼更添一丝神秘。

可惜1号楼由于2010年的一次火灾全部烧毁,即使后期按原样重新复建也感觉差了一点味道。

松柏里2号公馆

解放前-2011

消失原因

拆迁

松柏里2号公馆这张照片一直是我的电脑桌面。这栋公馆没有名字,没有介绍,没有其余的照片,却是我在长沙最喜欢的公馆之一。

松柏里2号公馆两层阳台小院落,红砖清水墙,西面为半圆形结构,颇有西洋遗风,在长沙仅此一栋,别无二致。这种半圆形墙面也体现了主人不一样的审美。可惜,这栋房子随着华远和海信广场的建设也消失不见了。

交通银行旧址

1935-2011

消失原因

即将异地重建

楚湘街上的交通银行旧址,在建成后第三年就遭遇“文夕”大火,却幸免于难,不曾被那场大火吞噬。即便时间已经过去70年,整栋建筑结构仍浑然一体气宇轩昂。花岗岩裙墙砌体,罗马柱,卷拱门窗,无一不体现出这栋古典主义建筑的浑厚特点。

这栋楼从2010年开始便一直相传会被异地重建,只是七年过去了,这栋楼上上下下都没有得到保护,精美建筑构件的展示和改装成一个个卖菜的商铺和住宅的喧嚣有着重重矛盾和反差。

华昌烟厂

建国前-2011

消失原因

拆迁

建国前,长沙的烟草加工业曾名噪一时,从开始的烟丝加工到后来的手工卷烟,乃至机制卷烟都十分繁盛。到抗日战争时期,长沙上交的卷烟专卖税曾居全国第一。

长沙烟草业之盛,更值得一提的是机制卷烟的崛起。1927年,长沙商人彭虞阶集资2万银元,在上碧湘街创办了湖南第一家机制卷烟厂———华昌烟厂。设备有卷烟机、磨刀机、压梗机、切丝机、烘丝机等,初有工人二百余人,用河南许昌烤烟生产机制卷烟,取名“曼丽”牌。烟盒在上海印制,品质较好,深受烟民喜爱。后又陆续生产“岳麓”、“革命”等牌号低档烟,以适应广大劳动者的消费水平。

而坐落在碧湘街的华昌烟厂就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早期现代主义风格的办公楼兼具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局部的装饰更好的点缀了该建筑的品位和身份。华昌烟厂办公楼的低调和不远处古典主义的交通银行互相映衬,可惜也一同毁于城市建设之中。

湖南省博物馆

1957-2012

消失原因

更新替换

湖南省博物馆位于开福区东风路3号,今存2栋老建筑均建于1957年,均为红砖清水外墙,两层楼房,造型稳重朴实,呈对称布局。办公楼中部突出,门厅由仿石柱支撑,门厅上设平顶凉台。一对石狮立于门厅阶台上,反映出当时纪念类、博览类建筑的特点。陈列馆门厅成外廊式,门檐与主体屋檐组成双重飞檐,造型别致。内部细部处理细腻,目前仍作陈列功能使用。

有时候觉得机关大院内的老建筑应该会保护的很好,有时候事实却刚好相反。湖南省博物馆内的两栋五十年代的办公楼和陈列馆,应该没什么人知道,于是它们默默的工作,也默默的消亡。2012年湖南省博物馆开始扩建,这两栋五十年代制作精美的建筑,也默默的拆除。外界几乎不知道,也几乎来不及反应,长沙又少了两栋名列2009年颁布的《第二批近现代历史保护建筑》名册的建筑。

糖坊巷公馆

不详-2012

消失原因

拆迁

糖坊巷16号、18号公馆,两层红砖清水外墙。青瓦歇山屋顶,西方古典纹饰及巴洛克式弧线在石库门门头极其抢眼,2013年被拆除。

共进会旧址

解放前-2013

消失原因

火灾

四社会旧址

1946-2013

消失原因

火灾

2002年,有关部门在规划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时,四正社(四正:心正、身正、名正、旗正)旧址和共进会旧址被发现,随后两旧址上的建筑都被列为长沙近现代保护建筑。

马家巷17号共进会旧址上的建筑是木质结构,纯四合院式建筑。清末时为同福公栈,民国时期重修。共进会于1907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参加者多达百余人,它是与同盟会略有差异的革命组织。

孚嘉巷42号,四正社旧址,长沙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在此次火灾中,这栋双层木建筑,将近一半被烧毁,很多木质构件被烧焦。

四正社原址已被1938年“文夕”大火烧毁,1946年重建,又名“兰庄”,与同街的“端庄”、“朱(培训)家公馆”、“大同油行”、“陈(再法)家公馆”、“翠庄”同为长沙著名公馆建筑,入住的多为湘乡商人。

苏州会馆

解放前-2013

消失原因

异地重建

鸿记钱庄

解放前-2013

消失原因

异地重建

木牌楼4号

解放前-2013

消失原因

异地重建

苏州会馆位于福胜街11号,今存建筑面积923.11平方米,为民国时期利用会馆建筑所改建,今为居民住宅,即将异地重建。

鸿记钱庄旧址位于坡子街67号,原为鸿记钱庄经理的老宅,后为居民住宅,现存建筑面积约为420平方米。2005年鸿记钱庄旧址被公布为“长沙市重点保护历史旧宅”,已拆除。

木牌楼4号的房主徐挚中,是新中国成立前正兴长颜料店的老板,于1976年病逝。木牌楼4号现为民房。房屋石砌门框顶部雕梁画栋,木门厚重。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

戴岳公馆

解放前-2015

消失原因

拆迁

戴岳公馆位于长沙市开福区民主西街1号,公馆主人戴岳是辛亥革命先驱、反袁义士、北伐功臣、抗日将领、湖南和平起义人员,也曾为长沙过去的市政建设作出过积极贡献,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上世纪20年代,戴岳任湘军将领时购得此宅,并将之命名为戴岳公馆。2014年,长沙戴岳公馆因一场官司重回公众视野,法院的两次判决均支持文物局“不应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从而决定了这栋百年建筑的命运,2015年2月9日,戴岳公馆正式开拆。现已拆除。

粮一库

1962-2016

消失原因

拆迁

曾经占地广阔,视为地标的“粮一库”,1962年后,只剩下了5栋苏式粮仓。2012年8月在拆房时被叫停。两年后,“粮一库”的保护方案出台:原“粮一库”5栋仓库只保留其中一栋,另外4栋拆下来的建筑部件将用于修复保留下来的那栋仓库,而保留下来的这栋仓库也要向街道内迁移。

文夕大火70周年

早在2004年,长沙市政府就历史文化街巷和历史旧宅保护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潮宗街等11条街巷为长沙受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巷,苏州会馆等23处旧宅为重点保护的历史旧宅,并明确这些街巷、旧宅可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性修复或改造,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

然而,到今年2017年,当年的“11条历史文化街巷中”,就有大古道巷、小古道巷、磨盘湾—南倒脱靴—一步两搭桥三条老街被拆迁﹔“23处受重点保护的历史旧宅”中,苏州会馆和鸿记钱庄也将被完全拆除。

政府挂牌保护的老街巷老建筑最后还是被拆迁了。今天,我们祭奠”文夕大火“,将来,会有人祭奠我们吗?

致谢:

感谢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先生,本文的部分信息参考了陈先生的《老照片中的长沙》,如读者有兴趣,可以去读读这本书。

作者简介

糖小三

不会用华丽词藻写文章,也不会用严谨学术写论文,只有一腔热血和情怀可能感动你我他。从事建筑修复方向,高端可做文化遗产保护,低端就是修庙修祠堂还修墓,不务正业写点小文章、赚点小情怀的95后故事长沙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