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战争,那13颗改变历史的哑弹

常言道,人算不如天算,发生于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正是印证了这句话。一场赌上国运的战争却被十三颗没有爆炸的哑弹彻底改变了结局,甚至因为这场战争结果使得两个参展国家之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受到了深刻影响,也就是说因为这13颗哑弹而改变历史。

马岛战场态势图,马岛离阿根廷本土七百至一千公里,英国到马岛的航线却要一万三千公里

英阿马岛战争,是1982年在南大西洋英国和阿根廷为了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而爆发的一场局部战争,同时也是冷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陆空联合战役。在西方这场战争也被称作福克兰海战,同时作为一场经典的现代化海战,在军事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然而这场战争除了海陆空联合的战略部署外,更具戏剧性色彩的当属阿根廷空军投下的命中目标却未爆炸的共计十三颗哑弹,虽然这是极其特殊的偶然事件,但在某种因素中也是一种必然。十三颗哑弹不仅影响了战争结局,更是改变了历史走向。

战争起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认识到了世界性大战给政治、经济、民生等带来的严重破坏性,因此国家之间在产生争端后,采取一定的武装力量、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进行目的有限的战争,这种战争被称为局部战争。而英阿马岛战争就是一场最为典型的局部战争,但其爆发原因相比于其他的局部战争更为“单纯”:当时的阿根廷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减少而物价持续性增长,再加上军政府的独裁统治,国内多次爆发大罢工。然而当时阿根廷掌权者莱奥波尔多·加尔铁里对于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民生问题,非但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去应对,反而想要通过发动战争来转移公众视线,以图进一步缓解国内严重的危机。

加尔铁里把目光放在了位于南大西洋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上,这片群岛地理位置优越、地下储存着高达600亿桶的丰富石油资源。然而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归属权一直是纠缠不清的:对于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的归属,一般是“谁发现,谁划分”的原则,然而英国和阿根廷都认为马岛是自己发现的,但是找不出证据;目前有明确记载的就是1600年荷兰人发现马岛,1765年英国人到达马岛,但是不久之后被西班牙人赶走,英国人不想放弃马岛,于是通过战争威胁夺回了马岛的占有权;而后来阿根廷从西班牙的殖民地中独立出来,也宣布马岛归属于自己……马岛战争就是在这种混乱复杂的背景下爆发的,参战双方都认为马岛归属于自己。

但是,加尔铁里对于发动马岛战争具有绝对的胜利信心:阿根廷刚刚收购了35架“短剑”战斗机,极大地充实了海军力量,而英国因为退役了“皇家方舟”号航母、即将向澳大利亚出售“无敌”号航母、应北约战略要求改造“竞技神”号航母为反潜航母、其他大多数舰艇也都向反潜方向发展,海军战斗力大不如前。加尔铁里坚信战斗力大不如前的英国海军不会对着一万三千公里外的马岛劳师远征能够,即使舰队航行到此也是强弩之末,会被以逸待劳的阿根廷海空军轻易消灭。

但是时任英国首相、坚忍果决又雷厉风行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不会让加尔铁里的如意算盘得逞。她于1982年4月2日得知阿根廷对英国宣战夺取马岛主权后,立即取消了同澳大利亚的航母交易,组建包括“无敌”和“竞技神”两艘航母在内的43艘舰艇为主力的海军编队,向一万三千公里外的马岛杀来。为何撒切尔夫人对马岛战争如此重视?原因在于当时的英国也深受经济危机困扰和“爱尔兰共和国军”暴力行动的压力,国内情况不容乐观,如果输了这一战很可能会导致联合王国分离崩析。而阿根廷也是如此,击败英国必然会引起国际地位的提升并能够震慑周围邻国,让阿根廷摆脱困境。因此,马岛战役对于参战两国的重要性昭然若揭,甚至可以认为是“赌上国运的一战”。

竞技神号航空母舰,1981年6月它再次完成改装,增加了滑跃甲板

无敌号轻型航空母舰,1980年7月服役

1982年4月4日英国民众在朴茨茅斯港欢送舰队出征

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英国的首要目标是占据距离马岛一千多公里的南乔治亚岛,以此为重要的海军基地。这次作战由一队“SAS”特种部队以及其他部队的士兵为主要登陆力量,海军和空军的联合行动扫清了岛屿周围的阿根廷海军力量,随后登陆岛上、阿根廷守军不战而降,作战成功。另一场小规模战斗则是代号“黑公鹿行动”的英国空军轰炸马岛斯坦利港的行动,航行六千余公里的英军战斗机虽然并未取得较大的战果,但迫使了阿根廷将战斗力强的幻影战斗机撤回首都防御,在马岛只留下了战斗力较弱的A-4战斗机和短剑战斗机。

携带飞鱼空对舰导弹的阿根廷超军旗攻击机

阿根廷空军的幻影III,比较短而饱满的机头是它和匕首战斗机的主要外观区别

英国海鹞FRS.1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

经过初期的作战后,英国海军逐渐露出了锋利的獠牙:5月2日,英国海军舰队和阿根廷最强大的舰艇——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相遇。阿根廷知道面对英国海军应当采取适当的避让,但是为了尊严和舆论影响,这艘巡洋舰选择与英国海军直接对抗。最终,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被英国的征服者号核潜艇发射鱼雷命中,随后沉没,造成三百多人丧生。巨舰的毁灭极大程度上激起了阿根廷人的怒火,这场战争正在朝向不可调和的方向发展。两日后英国海军受到的报复来了:皇家海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飞鱼反舰弹击中,虽然因为引信失灵未发生爆炸,但燃起的大火使得这艘舰艇沉没,英国人意识到了这场战争所带来的危机,在战争内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而阿根廷海空军在多次战斗中发现了一个情况:战斗机低空飞行可以躲避英国雷达的探测,殊不知这一发现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结局。

十三颗哑弹

经过初期的战斗后,阿根廷空军对英军的特点已经充分了解,但因为前文所言,阿根廷的主力巡洋舰被击沉,其余舰艇只能龟缩在马岛的海港中,靠空军对英国舰队进行打击。为了躲避雷达的探测,阿根廷飞行员都采用超低空飞行姿态穿行于英军密集的防空炮火中,投下航弹立即飞回。但是殊不知,阿根廷空军所用的MK17 1000磅航弹和Alaveses500磅航弹在爆炸方面是有着高度的限制;需要空气压力变化使引信转动让航弹处于待发状态,也就是说这种航弹只有在一定高度下落才会爆炸,人为大幅度降低下落高度会导致大量航弹引信失灵难以爆炸,阿根廷空军的超低空作战最后实际上投下了大量哑弹。战争中共计十三颗命中英军舰艇却因为低空飞行的原因没有爆炸的航弹,让英军有了喘息之机,甚至改变了战争结局。

圣卡洛斯海峡,是英军舰艇被击沉击伤最多的地方,但是在这里也有很多英军舰艇被航弹命中却未爆炸而死里逃生。“格拉斯哥”护卫舰被一枚航弹命中,未爆炸;“热心”号护卫舰先是被多枚哑弹命中,但后来被炸伤沉没;“羚羊”号被一枚哑弹命中,但不慎被排爆时引爆,因此沉没;“兰斯洛特”、“大刀号”各被一枚航弹命中但均未爆炸;“普利茅斯”被四枚航弹命中但均未爆炸;“考文垂”号被三颗航弹击中,但爆炸了两颗因而沉没;此外还有多艘舰艇均被航弹命中但未爆炸而逃过一劫。

被击中的热心号护卫舰

断为两截的羚羊号

被击中的考文垂号

大刀号被砸穿的直升机甲板和砸烂机头的山猫直升机

在上述史实中可以看出,尽管阿根廷派出了相当多架次的飞机参与空袭作战,但是因为“低空飞行躲避雷达”这一战略,使得大多数投下的航弹变成毫无作用的哑弹。这其中有十三颗航弹直中英军舰艇,但因为高度和引信等原因未爆炸,使阿根廷功亏一篑、战果微乎其微。十三颗哑弹也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倘若十三颗哑弹均爆炸,那么英军舰艇必然会损失惨重,最后胜负还难以预测。但是因为这关键的十三颗航弹没有爆炸,英军得以迅速恢复战斗力量进行强有力的登陆作战,舰艇炮火打击掩护士兵登陆,最后一举攻下马岛。

战争影响

在这场持续74天的战争中,阿根廷损失将近一百架飞机以及32名飞行员阵亡。虽然英军是最后的获胜者,但是许多英军高层指挥官都认为这是一种“死里逃生”的情形,倘若那些航弹多爆炸几颗,那么失败的很可能就会是英方了。虽然阿根廷是战败一方,但阿根廷空军在密集的防空炮火中低空穿梭的英勇行为还是得到了全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国际地位。

而英国,虽然赢得了荣耀与尊严,但输的却是未来。当时英国也处于多事之秋,撒切尔夫人知道自己必须打赢这场战争,英方以42架飞机和百余艘战舰迎战阿根廷的二百多架飞机和34艘舰艇已经是捉襟见肘;之后英国不惜出卖国有企业来筹钱打仗,这使得英国本就不景气的经济雪上加霜。通过苦战英国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并占据马岛,但是后来通过的法案规定英国对马岛只是享有外交和军事的权力,那600亿桶石油仍然不是英国的囊中之物;另一方面,阿根廷虽然战败,但之后的时间一直努力争取马岛的主权,且先不表态。

结语

马尔维纳斯群岛海战中,阿根廷方十三颗命中但未爆的航弹最终改写了战争结局。这看似是一种偶然,实则是必然。阿根廷在战术上使用的小计谋却在战略层面上一败涂地,这无疑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因为战争的胜利,撒切尔夫人再次紧紧握住了英国前进的航舵,在大选中成功连任;因为战争失败,阿根廷先声夺人却受到了沉重打击,这直接使得国内经济倒退了十多年,而且政局混乱进一步加重,直接影响到随后几十年的历史。

赌上国运的一战却因为一个戏剧性的失误彻底改变了战争结局,这会予以后世之人宝贵的启示。但在整个世界战争史上这类看似偶然的必然所导致战局扭转的例子也并不少见:如拿破仑因为援军迟到而遭遇滑铁卢、中原蒋冯大战因为参谋错写地名而导致部队南辕北辙打了败仗。这些例子都是宝贵的经验教训:战略计划应当注意审查,出现不利于己方的情况需要更改战略,避免因一时失误走向最终的战败。

而在整个国际环境和国际格局上,解决争端更应当多走一些外交途径,解决问题更应当改变自身。盲目开战的阿根廷和被迫应战的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实际上都是失败者:开战让阿根廷经济状况急转而下、失败让阿根廷问题更加严重;参战的英国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国内经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和平与发展方为世界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