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锤哥何以成为最强外交家

来源:流氓无产者​

站起来,不准跪!

​1942年5月20日深夜,一架轰炸机从莫斯科郊外秘密起飞。这是一趟凶险的旅程,它将飞过炮火连绵的战场与德占区。飞机上升的高度打破了当时的最高纪录,直到窗外温度降到-50度。

没有人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回来。

突然,气流颠簸起来,绿色的闪电在飞机下的云间起伏,雷声咆哮。所有人都紧张起来,机长的脸色微微发白,因为这上面坐着苏联的二号人物,而他肩负着一个无比重要的任务。

万幸,飞机有惊无险地降落在苏格兰,次日到达伦敦。

英国首相丘吉尔不安地摩挲着雪茄,时不时抬起头观察天空的动向。突然,远处响起隆隆的声音,一架飞机缓慢降落下来。舱门打开,所有人都期待地屏住了呼吸。

那个男人从出舱门,他有一双冰冷的蓝色眼睛,在夹鼻眼镜后闪烁。他全身有一种威严的力量,使人不敢怠慢。

丘吉尔向他走去,而那个男人也露出热情的笑容,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这一刻,不仅英苏两国,整个历史的走向都为之改写。

“欢迎您,莫洛托夫先生!”

一.初露锋芒

一群男孩围坐在破烂的窝棚里,为了省钱,只点了两盏煤油灯。突然,木门嘎吱打开,一个男孩兴奋地冲了进来,脸色还红扑扑的。

“维切!看看我们弄到了什么!”

被称为维切的男孩眨了眨明亮的蓝眼睛,接过了那本翻得破破烂烂的小册子。

虽然只有16岁,可是他却有成年人一般的成熟,正是如此,他成为了这个秘密学生团体的头头。在未来,他将改名为莫洛托夫,成为声震世界的伟大人物。

”共产党宣言?这可是禁书,从哪弄来的?“

维切好奇地翻开了书,男孩子们围在他身后,伸长了脖子看。维切清了清嗓子,开始念道: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

这样的秘密集会他们已经举办了上百次,彼时革命思潮在俄国风起云涌,无数革命者被逮捕,流放,甚至绞死,但是仍有千万后继者站起身来,誓要砸碎沙皇的王座。而维切则领导着这样一个小小的学生团体。

彼时夜色已深,所有人却仍聚精会神地听着,直到维切念出那最后一段话: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有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那些半大的孩子热切地看着他。他们想到了俄国风雪中瑟瑟发抖的工人,在哥萨克的铁骑下挣扎的农民,不禁因愤慨而浑身战栗。

维切停了下来,眼中饱含着激动的热泪: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好景不长,维切本可以拿到小提琴的金牌,却在考试前夕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捕,学校也立刻开除了他。

阴暗潮湿的牢房里,维切昏昏睡睡地靠在墙上。他出身自富商家庭,是贵族后裔,哪里受过这样的苦。但是他知道自己选择了这条路,而且必须坚持下去。

远处传来急切而熟悉的脚步声,维切抬头看了一眼,不禁往后挪了一点。

父亲来探望他了。

他害怕自己的父亲,后来他这样描述,父亲会家暴他,会用鞭子抽他,像揍一匹马一样揍他。

”小兔崽子!看看你做的好事!“父亲在在牢房外高声咆哮道。

那一刻,维切突然意识到,他与家庭不仅仅隔着一道围墙。

他已经自断前程,别无选择。

维切被判处流亡,而他在流亡中坚持自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圣彼得堡理工学院。他不喜欢听课,自学了所有需要考试的科目。他展现出惊人的毅力,耐心与自我约束,而这些品质将伴随他度过一生。

他日以继夜地学习着马克思主义,参加工人集会,领导工人团体。这个年轻人就像在乌云与大海间飞翔的海燕,满心热切地迎接着暴风雨的到来。

二.首会斯大林

维切将自己改名为“莫洛托夫”,意为“革命的铁锤”。

1912年,莫洛托夫担任真理报主编秘书。在这一年,他遇到了那个“命中注定的男人”。

深夜,莫洛托夫被告知在一个牙医家的院落等待。一个穿着医生制服的男人突然从一堆柴火后现身,维切甚至没看清他是怎么出现的。他用锐利的眼光审视着莫洛托夫。

“你可以叫我科巴。”来者用浓重的格鲁吉亚口音说。后来,他将以斯大林(意为钢铁之人)的名字而闻名于世。

莫洛托夫晚年多次回忆说:

”虽然斯大林脸上满是痘疮与雀斑,可他依然非常英俊。他有一双谜一样的黄眼镜,它们如此迷人,让人神魂颠倒。“

斯大林只与莫洛托夫谈论至关重要的事情,根本没有一句废话。他给了莫洛托夫一些真理报的样稿。紧接着,他就像来时那样消失了。他跳出了栅栏,动作轻快而优雅。

斯大林喜欢给人留下神秘的印象,他这种猫一般的魅力当然迷倒了沉闷而更为年轻的莫洛托夫,第二天,尚处于兴奋状态的莫洛托夫对朋友说:

“他是个奇人,他自内而外散发着革命党人的魅力。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布尔什维克党人,他是个智慧的,机智的反叛者······“

当两人再度见面时,他们不眠不休地彻夜聊起天来。两人就此展开了合作,他们的友谊一直延续了41年。

1916年,莫洛托夫再次被捕,流放。多年后,他笑着回忆说:

”新年的时候,老革命家与社会革命党人都唱《马赛曲》,而我们年轻人都站在另一半唱《国际歌》。我们与他们对骂,最后不欢而散。我们喝了伏特加酒,第二天头疼得厉害······原来,西伯利亚人为了酒有劲儿往里掺了鸡粪······”

他再次从流放地逃跑。此时他已经是知名的革命家,俄国也处于革命的前夜,曾经坚固的沙皇王座已经摇摇欲坠了。

斯大林攻袭银行失败,回到了圣彼得堡,从莫洛托夫手里夺回了革命的领导权。“我被排除在外,”莫洛托夫郁闷地说,“斯大林故意有策略地排挤我,因为他手握大权,且比我年长十岁,所以我没有反抗。”

斯大林搬进了莫洛托夫的家,出人意料的是,几乎从不认错的斯大林,向莫洛托夫道歉了,两人成为了朋友。斯大林却又展现出混球的本性,抢走了莫洛托夫的女朋友。然而,莫洛托夫自己也被斯大林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即使多年后斯大林去世之后,莫洛托夫仍然表示效忠于他,他经常会梦到斯大林。

三.震撼世界的1917

十月革命之夜。

北极光点亮了夜空,人们甚至能在户外看报纸。人们无心睡眠,莫名的力量把他们拽到大街上。他们抬起头,仰望着奇观。这是黑暗和光明的大决战。

莫洛托夫成为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一员。

午夜时分,斯莫尔尼宫灯火辉煌,像个巨大的蜂巢嗡嗡作响。赤卫队——一群穿工装的男孩,背着带刺刀的枪,神情紧张地交头接耳,在篝火边暖着手。装甲车和摩托车开进开出,发出令人胆寒的尖利呼啸声。

莫洛托夫抱着一大堆文件,匆匆走进房间,与其他委员集合。房间简直成了野炊营地,地板上到处都是报纸,香烟头和被褥。烟味,汗臭味和炖白菜的香味融合在一起。蓬头垢面的男人们在一盏电灯下研究着一张地图。

可是,冬宫尚未攻克。列宁在房间里踱步,就像牢笼里的狮子。他大发雷霆,下令不惜一切拿下冬宫。

莫洛托夫疯狂而紧张地工作着,签署着一份份文件,电报声此起彼伏,首都的空中不断响起枪声。

最终,在当晚9时40分,阿芙乐尔号发射弹头,这是进攻冬宫的口号。

两枚炮弹集中了冬宫,装甲车上的机关枪开始疯狂扫射,水兵与赤卫队高喊着进攻,冲进了冬宫。

临时政府的部长们懦弱地缩在桌子旁,革命者们举着枪对着他们:

“我以军事革命委员的名义宣布,你们所有人都被逮捕了!”

莫洛托夫双眼凹陷,全身糟蹋,快因为疲倦而晕倒了。他和其他领袖们直接躺在了地板上。

十多年的地下革命,逮捕,流放······如今革命成功,信念成真,莫洛托夫带着喜悦陷入了沉沉梦境。在梦里,他看到了共产主义的美丽世界。

第二天晚上8点40分,莫洛托夫与其他中央委员们并排坐在高高的主席台上。在一片掌声中,列宁站了起来,高声宣布道:

”俄国革命成功了!工人与农民成为了新世界的主人!“

台下掌声如潮,人们一遍遍欢呼,为自己的新身份而高兴。有的战士历经百战,却哭了起来。

不知是谁开始唱国际歌,慢慢地歌声越来越大,直到所有人都加入合唱: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1983年,离苏联解体只剩下短短8年时,莫洛托夫已成为唯一在世的十月元老。那时,苏联的贪腐与官僚主义盛行,人们不再相信那个共产主义理想。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向记者饱含深情地回忆着十月革命之夜:

“列宁宣布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场景,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忆犹新,活灵活现。”

“我在讲台后面,坐在主席团中。“

”列宁面对听众,一条腿微微抬起······那鞋掌已经磨损。磨损的样子简直深深印在我们脑海之中。”

听者不仅恍惚,这是66年后又一个大风呼啸的雪夜。

四.建设与失误

1919年,29岁的莫洛托夫奉命前往下诺夫哥罗德省。

那地方党组织很大,情况复杂,地方观念严重:不希望要别省的干部。党员中间道德败坏,尽管国内颁布了禁酒令,但酗酒事件屡次发生。

“而且,有些党员住着资本家手里夺来的房子,取资本家的女儿做老婆。”汇报工作的当地布尔什维克不信任的看了一眼年轻的莫洛托夫,怀疑这个年轻人是否能胜任中央的工作。

莫洛托夫厌恶地哼了一声,冰冷的蓝眼睛闪烁着,让人难以捉摸。

一到当地,莫洛托夫就开始了行动。他以铁一般的行动力反对地方主义,顽强地执行中央路线,这引起了地方派的巨大反弹,他们抱成一团反对莫洛托夫,当地布尔什维克给他取了个外号:斯大林的铁屁股。

猖獗的地方派甚至在省委选举前夕,大肆诬陷前省委干部,为另一派打进省委扫平道路。

莫洛托夫愤怒地声明他退出省委,然而依然当选。于是他继续向地方派发难。在他的领导下,一团散沙的当地党员终于组织好人力与畜力差役,保证燃料供应,推行了星期六义务劳动制度。

莫洛托夫成功地为苏俄内战提供了物质支持,挽救了当地的经济崩溃。

随着内战中红军逐渐占据上风,莫洛托夫也遇到了人生中的真爱。正如他自己自叙:

“在遇到她之前,唯有一只皮箱伴随我漂泊。”

他与犹太人女同志波琳娜在1921年的一次会议上相识,随后坠入爱河。在莫洛托夫眼中:

“波琳娜美丽,聪明而勇敢,最重要的是,她是一位忠诚的布尔什维克。”

尽管莫洛托夫为人冷酷,严苛,一丝不苟,但他并非机器,他的情书显示了他对妻子虔诚的爱慕:

“波琳娜,我亲爱的,我的身体与灵魂都与你紧密相连,我迫不及待想要吻你······”

在同事们眼中,冷冰冰的莫洛托夫写出这样炽热的字句是不可想象的。

1926年,莫洛托夫的女儿出生,他给女儿取了和斯大林女儿同样的名字:斯维特兰娜。莫洛托夫一家与斯大林一家关系十分亲密,两个斯维特兰娜在克里姆林宫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后来,斯大林妻子自杀的前夜,见到的最后一人就是波琳娜。这最终为莫洛托夫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1924年列宁去世后,莫洛托夫成为坚定的斯大林主义者,支持斯大林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击败托洛茨基,加米涅夫等人。这时候他的个人性格已经暴露无遗,他有着强大的谈判力,并且是一个高度的完美主义者。在他成为外交部长后,他会要求手下反复修改文件。不肯牺牲原则,立场坚定成为其一生的中心。

如火如荼的苏联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开始了,莫洛托夫参加了工业的领导。苏联的工业产值增加850%,城市人口增加3000万人。

同时。莫洛托夫马不停蹄地前往乌克兰征集粮食,人们这样赞扬他:

“莫洛托夫真的太累了,这份工作需要马力······”

当他从乌克兰归来时,一列又一列满载粮食的火车驶向远方,转变成苏联工业化的资金。

斯大林兴奋地迎接莫洛托夫,笑着拥抱他:

“我真该好好亲吻你,莫洛托夫同志!”

但是,一场新的风暴不久后也席卷了整个国家。基洛夫遇刺了。

斯大林颓丧地坐在沙发上,用手埋住了脸。卡冈诺维奇说他从未看到斯大林如此悲伤,就像突然被击碎的一尊玻璃雕像。

反对派猖厥到这个地步,就不能怪斯大林下死手了。

全国戒严,大清洗开始。

阿罗塞夫是莫洛托夫年轻时的朋友,冒着入狱的危险帮助过莫洛托夫逃出流放地。然而此时,他被指控了。阿罗塞夫寻求莫洛托夫的帮助,然而莫洛托夫拒绝了。实际上,这些中央委员不惜牺牲亲人朋友也不肯触碰到布尔什维主义大公无私的法则,卡刚诺维奇甚至不肯帮助自己的亲生弟弟。

“照顾好孩子。”这是莫洛托夫告诉朋友的最后一句话。

阿罗塞夫绝望了,他驱车前往卢比扬卡自首,再也没有回来。

莫洛托夫成为大清洗的主要执行人之一,他忠实地批阅着一份又一份名单与档案,用红色铅笔决定成百上千人的生与死。后来,莫洛托夫在晚年散步时,常常被人认出,有人尊敬地与他握手,也有人辱骂他是“魔鬼”“刽子手”。莫洛托夫对此很有克制力,他并不会搭理他们。

“您是否后悔当年的过激行动?”记者常常这样询问。

“没有清洗,那些投机分子和走资派就会毁掉我们的党,”莫洛托夫坚定地说,“我从不后悔那些行动,因为它们是正确的。”

五.黑云压城城欲摧

希特勒,墨索里尼上台,扬言消灭共产主义。英法消极应付,主张祸水东引。苏联陷入极为被动的危险境地。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的军工业迅速发展,然而历史上落后太久,尚且没有准备好。

只剩下一条路:利用外交拖延时间。

莫洛托夫轻轻地敲了敲斯大林办公室的门:

“科巴?您叫我?”

“莫洛托什维利,”斯大林总是这样亲昵地称呼这位革命后辈,“请进。”

斯大林站在窗子边,凝视着茫茫夜色。他转身盯着莫洛托夫:

“国际形势愈发严峻,我希望你能接替利特维诺夫,领导外交事务人民委员。”

莫洛托夫感到一阵惶恐:

“斯大林同志,我没有任何外交经验······”

斯大林并没有作声,而是用锐利的黄眼镜看着他。莫洛托夫突然意识到,这不是斯大林等待的答案。

“我一定会胜任外交职务,拖延与德国的战争。”

斯大林满意地点了点头,他信任莫洛托夫的能力。

1939年5月3日,莫洛托夫开始领导外交。虽然他再三强调自己并非真正的外交家,可是他却打造出世界上最完美的外交体系。他大刀阔斧地改组了外交委员会,在这位工作狂的领导下,外交委员会开始996,无双休,工资水平与普通工人相当。他打造了“苏联外交骑士团”,苏联史上那些最优秀的外交家都出自他的麾下。

然而,苏联与英国的两次谈判均以失败告终。英国先是挑选了距离莫斯科最远的路线,后是派遣了没有实权的上将来谈判。英国的怠慢无礼激怒了斯大林,让他意识到英法的不可靠。

谈判途中,苏联代表团收到一张纸条:

“科巴说,合上手风琴。”

苏联的最后尝试宣告失败。

1939年8月23日,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夫访问苏联。莫洛托夫展现出高超的谈判技巧:细心,善于证明自己的立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凌晨2:00,苏德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

这份文件附有一份秘密协约,规定如何划分东欧势力。出于对斯大林时代的维护,莫洛托夫并不承认这份条约的存在。

第二天,德国入侵波兰。不久后苏联西进,取得一大片用于战略缓冲的领土。

六.艰苦卓绝的战争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

莫洛托夫用沉稳的声音发表告国民宣言,标志着苏德战争正式开始:

“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敌人必将取得灭亡,胜利属于我们!”

然而,反法西斯同盟尚未形成,英美苏之间仍然猜忌丛生,莫洛托夫深感“线上交流”的作用有限,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前往英国,消弭两国的误解。

1942年5月,莫洛托夫携苏联代表团登上飞机,穿越炮火连绵的敌占区,前往英国。如果飞机失事,后果不堪设想。

莫洛托夫的努力起了效果,英美苏达成一致,确定要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整个战争的走向随之改写。

丘吉尔对莫洛托夫的印象格外深刻,他带着尊敬评价莫洛托夫:

“他是一个具有卓越才能、极其冷静和毫不留情的人。莫洛托夫总是面无表情,浸透着西伯利亚冰寒的微笑。对手不能从他深邃的目光中捕捉到任何一点破绽;就如同其充满威严的外表一样,他总是能在谈判桌上维护苏联的国家尊严和利益。”

莫洛托夫自己也曾笑着说,自己不懂任何一门外语,为了避免翻译时无事可做的尴尬,他发明了抽烟的假动作。

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这对老搭档,在雅尔塔等会议上默契配合,天衣无缝,一个眼神就能使对方瞬间了解自己的意思。

除了外交,莫洛托夫也负责苏联坦克的生产。战争期间,他领导生产了95000辆坦克,自走炮,而德国仅仅生产了53800辆。

1943年,莫洛托夫成为原子弹项目的负责人之一。

1945年,当战争结束时,斯大林第一句祝酒词就是:

”为我们的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干杯!“

雷鸣般的掌声持续了很久很久,莫洛托夫看向这位共患难近四十年的战友,而斯大林也赞许地看着他。

七.悲剧的晚年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与莫洛托夫逐渐产生了分歧。

1945年12月3日,英国路透社报道,外交人民委员部的书刊审查制度变得“开明’。而同年11月7日,莫洛托夫表达对英美废除书刊审查的要求的兴趣。12月1日,《纽约时报》刊登所谓苏联内部出现分歧的文章。

不言而喻,这些事情的累积激怒了斯大林,再加上对莫洛托夫温和外交态度的长期不满,他得出结论,有人想在他生病时架空他,实现制度西方化,允许外国报刊讨论苏联的政治机密。

12月2日,斯大林打电话指责莫洛托夫。6日,斯大林余怒未消,发出电报声称:

”莫洛托夫并不十分珍惜我们国家的利益,我不可能把他视为自己的第一副手了。“

现在,莫斯科的人们明白了,事态变得严重起来。在回复给斯大林的电报中,委员们提到:

“莫洛托夫沉思起来,说他犯了许多错误,但认为不信任他是不公平的,还落泪了。”

莫洛托夫单独发来一份悔过书:

“我将努力用行动来赢得你的信任······对我来说这种信任重于生命。”

12月9日,斯大林平静下来,释放出和解的信号。

然而裂痕已经出现,斯大林不再亲昵地称呼他为”莫洛托什维利“,恢复到过去已不可能。

不久,莫洛托夫的妻子波琳娜遭到逮捕与流放,罪名是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梅厄夫人。

在决定是否逮捕波琳娜的会议上,莫洛托夫投了弃权票。一边是自己的妻子,一边是自己终身追随的党与领袖。他被巨大的痛苦撕裂了。他更无法直视斯大林的眼神,那双黄眼镜里写满了失望与猜忌,像钝刀子一样凌迟着莫洛托夫的内心。

最终波琳娜说:

”如果党认为我们应该分离,那便分离吧。“

即便如此,斯大林对莫洛托夫的猜忌仍然与日俱增,莫洛托夫已经不能自保了。然而他最终捡回了一命: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与世长辞。

斯大林葬礼那天,正好是莫洛托夫的生日。

他长久地注视着灵枢中沉睡的领袖。恍惚间,莫洛托夫回到了四十一年起与斯大林初次见面的夜晚,来人突然从柴火堆里出现,笑着说:

”你可以叫我科巴。“

波琳娜被释放,回到了莫洛托夫身边,两人又生活了17年。

莫洛托夫重新成为外交部长,积极推进两德统一并终止了印度支那战争。但是好景不长,赫鲁晓夫改革过于冒进,遭到了莫洛托夫的反对,他希望逐步垦荒而不是一口气在西伯利亚种满玉米。

1957年,莫洛托夫联合卡冈诺维奇与马林科夫,意图推翻赫鲁晓夫,遭到失败。他被贬去蒙古担任大使,不久被开除党籍。

莫洛托夫是第五个入党的党员,现在,这位党内最年长的元老开始寻求重新入党,人们告诉他,如果你想再次入党,就必须学会否定斯大林时代的政策。

莫洛托夫对此表示拒绝。

入党愿望直到1984年才实现。那时,莫洛托夫已经时日无多。

当人们祝贺他的85岁生日时,他说:

”有什么好,我已经不能为党与人民作出贡献,生活不会给我带来任何快乐。“

八.身前生后

即使在生命中最后的日子里,莫洛托夫仍然保持着对斯大林的客观评价。他首先承认斯大林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又承认后者的确犯下过一些错误。

他经常会梦到斯大林:

”那梦境非常离奇,在每个被毁的城市······我无论如何也出不来······后来,我遇见他。“

他眼睁睁地看着苏联走向分崩离析,西方浪潮席卷了全国。

可是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他仍然保持着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1986年11月8日,莫洛托夫去世。69年前的这一天,他与列宁并肩站在斯莫尔尼宫前,宣布苏维埃成立。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人们忆起莫洛托夫的话:

”我是被风雨裹挟,成为了布尔什维克。“

”我过去被风雨裹挟,现在也是如此。深陷流放,是因为无处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