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龄:我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
接下来,一个比当歌星更精彩的大戏才刚拉开大幕。
少女时期美丽清纯的陈美龄
陈美龄生下3个儿子,全部考入斯坦福本科,一时轰动社会。估计很多朋友都被“刷屏”过。斯坦福是竞争度最高,录取率最低的大学之一。不仅考察孩子成绩而且还要统览孩子整个人生,然后才能决定是否录取,因此家长要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一流大学,就必须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学习优秀,又有能力和个性魅力的人。
陈美玲成功地把三个儿子送入斯坦福背后的故事,令人震憾。其中的教育方式也值得大家学习。
父母能够想象得出的梦想,仅限于父母有限的思考范围内。而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一些更远大、更有未来感的,其他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梦。
教育,是一个教会孩子做梦的过程。
告诉孩子世界上有许多可能性,给予他为实现梦想所需要的工具和知识,使他抱有朝着梦想大步迈进的勇气。并且教导他,即便遇到挫折也要有重新站起来的气势,即便达成了目标也要有不耀武扬威的谦虚。这,才是教育。
因此,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们拥有大梦想,并为此脚踏实地地努力。即使这个梦最后没有百分之百圆满实现,有时也会发现其实已经近在咫尺了。然后继续朝着它努力奔跑。这样的生活态度,毫无疑问会丰富一个人的人生。
我的香港朋友中间,也有人做过通常看起来绝不可能达成的梦。说起我的这位朋友,她的目标是成为一名赛马骑手。而那个时代,女性是不能当专业骑手的。而且,她在某次练习中不幸堕马受了伤,结果当不上骑手。但她取而代之地从事了培养骑手的工作,将自己的一名学生成功栽培为史上第一位女骑手。可以说我朋友的梦想,最终刷新了赛马的历史。
我还有一位女性朋友,她外表中性化,渴望成为男演员。虽然最终没能实现这个梦,但她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有名的DJ ,拥有众多支持她的粉丝,并且在香港作为首位中性化艺人,在电视台开设了自己的常规节目,风靡一时。
她们都没有百分百实现自己最初的梦。但是,在跨越社会意识和常识的壁垒之后,牢固地站稳脚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无论梦想多么遥远,看起来多么难以实现,她们都步履不停地追赶着。
我希望孩子们拥有一些不受局限、惊为天人的伟大梦想。
教育的关键,就是让孩子做梦,并且为了让他们接近这个梦而督促他们努力。
陈美龄边带娃边在斯坦福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这是她与大儿子的亲昵合影
我在进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过程中,发现“自我肯定”是儿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词。那么,为什么自我肯定如此重要呢?
因为一颗认同自我的内心,恰恰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连自己都不喜欢,不可能会喜欢别人。否定自己的孩子,也会否定别人。
那么,怎么做才能使孩子学会自我肯定呢?
首先,最重要的是“不和他人比较”。
我的三个儿子,个性各异,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大儿子处事认真,正义感强。二儿子有艺术气质,情感丰富。三儿子善于交际,沟通能力强。因此,我就集中精力增强他们各自的优点。“快向你哥哥学习!”这样的话,一次都没有说过。
人无完人。有优点,当然也有缺点。父母拿自己孩子和其他兄弟或别的孩子比较,否定这个孩子的真实本我,他就很难能有自我肯定的意识。
斯坦福读博期间生下了二儿子
我丈夫时常会像念口头禅一样,告诉孩子们:“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 即使有一百个人和你意见不同,也要堂堂正正地把自认为正确的意见表达出来。
平时就这样向孩子灌输,他们自然而然会形成“不需要勉强自己迎合别人,做自己就好”的观念。
当然了,社会性规则和集体生活的规矩是必须遵守的。只是如果能保持“不让别人束缚自己的观点和生活方式”、“自由地想像,把自己想说的直接说出来就可以了”、“周围的人也会认可我这个想法”这样的思路,那么孩子就会更有自信,喜欢真实的自己,也会明白自身是有价值的。
像这样学会了自我肯定,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优点并且连缺点也能一并接受和面对,变得更积极地加以改正。
与此相对,不会自我肯定的孩子,也就不会喜欢上自己,总是处在焦虑的状态;容易生气,搞不好人际关系。在事情的处理上也无法积极向前看。结果,对学力和成绩都将产生不好的影响。
虽然在家中不作比较,但难免外面的其他人会,并从而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若这样的事发生时,做父母的要帮孩子重新建立自信心。
我的大儿子开始上小学时,有一天回来跟我说:“妈妈,我是不是不好看?” 我大惊,问他:“谁说的?” 他说:“学校的女孩子••••••” 我把他抱起来说:“看看妈妈,妈妈好不好看?”他点着头:“妈妈很好看。”
我把他放下,拿出我小时候的照片:“你看,妈妈小时候的样子,是不是和你很相似?” “哇!真的很相似!”“那么,你说自己好不好看?”大儿子大笑了:“好看!” 我用手摸着他的小脸,看着他的眼睛告诉他:“好不好看不是看外表,最重要的是心中美与不美。你的心美丽无比,不但好看,而且是太好看了!以后,同学们都会看得到的。”他点着头,满面笑容地说:“明白了,妈妈!”
“不和他人比较”,其实就是认可孩子最真实的模样,不管学习棒不棒,运动能力强不强,都没有关系。因此“你要是做好了XX,妈妈给你奖励哦” 这种附加了条件的疼爱方式,也是万万不可的。这会使孩子觉得“如果达不到这个条件,我就毫无价值”,从而致使他们失去自信,并养成没有奖励就不努力的坏习惯。
并不是“做到了就是好孩子”,而是“努力过就是好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奖赏莫过于来自周围的关爱。孩子身上的价值,不会因为他会干什么、不会干什么而有任何改变。
内心从容,当身边出现比自己优秀的人时,会由衷地感叹:“哇!好厉害,那个小朋友真棒!”成为一个视他人之乐为己乐,乐己乐人的孩子。
即便遇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也不妒忌,或自惭形秽,在学习、做运动、玩游戏上,可以很坦率地请教别人:“我也想做好这个,教教我吧。”
反过来,自尊心较弱、不会自我肯定的孩子,也就不会肯定他人。这样的小孩在碰见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时,会产生“好羡慕啊,怎么老是那家伙”这样的不快感,从而产生嫉妒心理。更极端的情况,甚至会出现类似“那家伙太得意了,我得扯一记后腿”这样的攻击性情绪。
在遇到没自己优秀,比自己弱的小朋友时也是同样的,有自尊心、内心从容的孩子,对他人抱有一颗关怀、宽容的心,因此在看见比自己弱的小朋友时,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我要帮助别人”的心理。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内心没有从容感,多少会有差别对待的想法,比如“啊,那家伙和我不是一个水平啊,和这种人我可玩不到一起呢”,更严重的,甚至会想“这么弱呀,我来欺负、欺负他”,然后欺凌别人,通过围观别人困扰难堪的样子获取自我优越感。
我为了提高儿子们的自尊心,使他们内心富有从容感,总是会告诉他们:“做自己就行了。要相信自己。你的潜力无限大,让我们一起拓展自己的长处吧。”另外,还会对他们说:“要与人为善。想要守护自己,也必须守护他人哦。”
这样的话并没有什么特别。自然得如同呼吸一般,都是我平常在不断重复说的。也许正是因为我的“唠叨”,三个儿子从来不嫉妒别人、不作差别对待,成为了自信又诚实的孩子。
陈美龄与大儿子、二儿子
二儿子读小学五年级那年,发生了一件事。
“妈妈,我朋友在学校里一直哭,我就把她带回来了。” 他把因为家庭问题回不了家的女同学带回了自己家,还问我:“她没地方可去,我们让她在家中住一下吧。”
原来这女孩子在学校里也请老师帮过忙,但是被拒绝了,然后又联系不上自己的妈妈。二儿子见她一个人在哭,主动上前搭话。我对儿子的这份温柔很是感动,于是让这女孩子在我家住了两个礼拜左右,直到她家的问题得到解决。看着二儿子安慰女孩的样子,感觉这孩子还真是可靠呢。
(寒夜灯下读到这里,有木有一种很温暖的感觉?编者的眼睛都不禁湿润了。)
要培养能为他人着想、关爱他人,内心富足而从容的孩子,自尊心教育绝对不可缺少。
能自我肯定的孩子,会天真单纯地将自己的长处表现出来。这样周围的人容易发现他的才能,于是就有了扩展潜力的机会。
想要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和潜力,首先,父母必须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而且,重要的是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要津津有味地看着。周遭环境如果给予孩子的行为以肯定和鼓励,孩子就会越来越有信心,多多表现自己,通过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孩子发展自我个性与才能。
另一方面,失去了自信的孩子,会变得不愿意将自己的长处向外展露。因为他们担心:“如果说这句话会不会被人笑啊?会不会被拿来和别人比较?渐渐地,也就忘却了自己的优点,或者干脆放弃了。
孩子身上的隐秘才能,只有通过自己向外界表现出来才会被发现,谁都没有发觉的话,才能和潜力就会消失殆尽,我觉得这非常可惜。
总之我会非常认真地观察我的儿子们。他们对任何事物哪怕表现出一丁点兴趣,我都会积极鼓励。
大儿子第一次表现出对做菜有兴趣是在他三岁的时候。我把他带到厨房里,给他一把小孩专用的小刀,开始教他如何做莱。刚开始的时候,搬一张椅子到洗涤台前,让他站在上头切切蔬菜什么的。等过一段时间,一起做做蛋糕、派、饺子皮啦,洗洗东西啦。只要大儿子说想做什么,我都不怕麻烦让他放手去干。
他还非常喜欢玩假想钓鱼的游戏。把床当做小船一样站在上头,吊着一根线,时常假装自己在钓鱼的样子:“钓到咯,钓到咯。”他喊着,“钓到什么啦?”我问,接着他会回答我“鲥鱼”、“秋刀鱼”、“章鱼”什么的。“那我们怎么吃呀?”我再问,他会说“烤着吃”、“蒸一蒸,放点酱油”,给出许多有趣的答案。“那咱们今晚就做这道菜吧。”我附和道。两个人一起站在厨房里,他还会那样啦这样地不断给我出主意。
只要对孩子某个兴趣加以拓展,他的兴趣点将会越来越广泛,大儿子在五岁左右就几乎读遍了所有的鱼类图鉴书,称得上是一名小小“鱼博士”。后来等到他上小学,我丈夫甚至教会了他怎么杀鱼。
如今,这孩子已变身为连我也甘拜下风的料理爱好者呢。
诸如此类,兴趣也好,运动也罢,无论什么领域都行。反正先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让他自由地表达自己喜欢的事情。小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是很有活力的。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爱好、擅长的领域,拓展他的潜力,最终也会有助于学习。
告诉孩子“说说你的想法!”让他积极、自由地表现自己,萃取出他的优点来吧。
陈美龄与三个孩子小时候
实际上,我曾经也是个自我肯定能力不足的小孩。我是家里六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四,三姐妹中最小的那个,从小就一直被大人拿来和另外的美女姐姐、优等生姐姐作比较。因此,我一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烦恼“自己真是个可怜的小孩”。
而且母亲经常会向周围人道歉:“怀上我家Agnes时正好是家里最穷的时候,可能她身上有哪些不足吧。”每次听她这么说,都会让我深信“自己是个残次品”,于是性格也变越来越阴郁。
陈美玲和她的两个姐姐
小时候,我就是个全无自信、只剩自卑的小孩。在我初中一年级时,转机突然降临。
当时我刚开始参加义工活动,在活动现场遇到了很多不同背景的孩子们。他们有的身体有残障,有的是难民的孩子,还有些是在女童院或孤儿院里生活的小孩•••••这些和我同龄的孩子,在我从前无法想象的残酷环境中生活,看着他们,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在多么优越的条件中长大,顿时明白自己的那些烦恼那么的微不足道。
我想让他们多少恢复一些欢笑。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拼命找机会和他们聊天,鼓励他们。非常喜欢唱歌的我,还在学校午餐时间通过唱歌,从同学们那里收集食物给这些孩子们。
之后我慢慢发现,自己变得开朗了,很有行动力,朋友也多了,人很积极。后来还为了义工活动到各地学校去唱歌,成为当时的话题。到十四岁时在香港被发掘,作为歌手出道。对于我来说,终于有一个属于我的优点了。
陈美玲14岁出道,做歌手发专辑
为什么我能够恢复自信心,变得相信自己了呢?
我想,一定是因为当时的我“忘却了自己”。
我感觉在我面前的这些孩子比我自己的烦恼要重要得多,在忘我地参与义工活动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的自卑等等负面情绪,因此不再介意他人的目光,变得能够自我表现,将隐藏于内心深处的优点发挥了出来。
所以我会对自己的儿子们说:“要尽情把自己内心的能量向外释放。”告诉他们:“比起担心自己,要多考虑周围的人。不仅是指家人、朋友这些亲近的人,而是包括整个社会和世界哦。”
从孩子小时候起,我就和他们一同参与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街头募捐,在初中时还参与了所在区城举办的义工活动。从他们高中时期开始,则利用暑假时间,参加了在柬埔寨、秦国的义工活动。东京日本大地震的时候,也到访了受灾地,开展一系列活动。
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全世界各地做义工
我和三个孩子一同为了他人而忘我地做事,以此收获了内心的从容。
如果您的周围也有自我肯定能力较弱、没有自信的孩子,请让他们暂时忘却自己,找寻一下能够让他们“忘我”的事情吧。比如在家附近捡捡垃圾,主动和在学校受欺负的小孩说说话,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提重物等等,再小的事情也无妨,建议孩子们为了他人主动行动起来。
当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谁有帮助,自己帮到了谁,对周围确实起到了作用的时候,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原本就拥有的优秀价值。
这么一来,可以恢复自我肯定能力。恢复了自信,孩子的成长将走向一个光明的未来。
在日本生活很方便,成长路上都没受过什么苦,孩子们会认为现在的美好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实是,在如此安逸的生活背后,许多人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在工作。道路、水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管理,垃圾回收事务,就连便利商店里的商品也好,也是需要有人去运送的,即便在家里,打扫、洗衣服、做饭等等,全都有人帮忙干,孩子才能安心长大。
我经常会和儿子们说起,在参加联合国海外视察时遇到的一些孩子们的故事。在苏丹,一个失去父亲后沦为儿童兵的十二岁男孩被母亲卖掉;一个从柬埔寨被带到泰国,被迫从事卖淫的十一岁女孩;菲律宾街头流浪儿悲惨的每一天……好好跟孩子们说说这些故事,即便他们年龄尚小,也能了解到这些国外的孩子有多不容易。并且,也能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幸运。
“如果忘却了感恩、感谢的心,不管多有钱都是个穷人。不管被多少人围绕都是个寂寞的人。” 一路以来,我都会和儿子们念叨这句话。
而儿子们也很好地吸收理解了,“感谢有饭吃”、“感谢有水”、“感谢有电”、“感谢生命”,抱持一颗“托您的福”的感恩心,成长为不忘对周遭常怀感谢之情的孩子。
也许是因为我的这种教育,他们无论处于多么严峻的状况中,起码不会抱怨。而且也没有太多物欲。
前些日子,我无意中看见从美国回来的三儿子的旧鞋子,对他说:“还是买双新的吧。”但是他拒绝了:“完全还能再穿啊,太浪费了,没必要买啦。”像这样的对话经常发生。
我这三个儿子,偶尔都被我发现过身上穿的旧衣服、旧鞋子连我都看不过眼,他们却要到破得不行了才罢休。这仨孩子对外表完全不介意。
“珍惜物品”,“常怀感恩心”、“不要忘记感谢”,这些教诲,似乎已经牢牢印刻在儿子们的头脑中了。
陈美龄一家
而我的话,不是教儿子们用金钱购物,而是从告诉他们金钱买不到的东西开始。钱虽然很重要,但太依赖金钱会被它控制。许多人都是因为钱,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因此我首先教导儿子们两个道理:“即使没钱,还是会有很多快乐。”“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有很多。”
在我家,基本上不会给孩子自由使用的零花钱,就连送礼物也是一年两次而已。一次是圣诞节圣诞老人送的,剩下的就是孩子过生日时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的礼物。
比起买玩具给孩子,我更愿意教他们一些动手动脑的游戏,从幼儿期开始我就经常和儿子们一起身体力行地玩了不少游戏,如“干瞪眼”啦,“红灯绿灯,停!啦。”面对面站好用手互推对方的“互推相扑”啦,比赛谁知道的谚语更多的“谚语马拉松”等等。
这些游戏强身又健脑,一石二鸟。孩子们玩儿起来永远不会觉得无聊。只要大家聚在一起,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玩。
我的儿子们自然而然地学会了不少不花钱就能玩耍的方法,结果变成了没有什么物欲的孩子。经常在玩具商店看见哭着喊着要大人买玩具的小孩,而这种情况在我家从来没发生过。
儿子们会说:“玩具玩不多久就会烦了,我不要的。”偶尔我要出差,对孩子们说:“给你们一人买一点手信吧。”等回家后,他们也会很仔细地挑选,最后只拿很小很便宜的东西。
现金方面,儿子们一年能拿到两次——元旦和春节,都是从爸爸、妈妈和亲戚那里拿到的压岁钱。由于金额不少,我会告诉孩子:“只留下够用的一部分,其他就存起来吧。”然后一部分钱让孩子们自己拿着,剩下的全部帮他们做储蓄。
陈美龄与三个儿子
我们家孩子直到上高中之前,基本上没收到过我们给的零花钱。都是他们要用到钱的时候,例如和朋友出门,给朋友买生日礼物,远足时买手信等等,一次次给的。
最近我也试着询问过孩子:“是不是觉得这样不方便呢?而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完全没觉得有什么不自由啊。反正也不是很需要钱,等要用的时候你们也会给的。”我想,他们应该是早早就懂得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才是最大的奢侈吧。
“金钱就是全部,有钱就是万能。”这个世界总给人这样的错觉,但事实绝非如此。不依赖金钱,不被金钱所支配,愉快地生活下去。与这样美好的生活方式直接相关的金钱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必需的。
但是这样的老思想已经过时。今后的时代,寻求的是与众不同的思想。这个世界每天都在期待全新事物的产生,需要的是通过自由想象表达,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潮流的人才。
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关键在于无惧他人目光,释放自己的内心。如果一个人没有自信,无法做到这一点。在学校里做着与别人不一样的事情,即使被欺负、被嘲笑,也能重视自己“个性”的孩子,可以说正是如今这个世界寻求的人才。
我始终告诉我的儿子们:“不要勉强和别人一样。”如果他们回来告诉我碰到了觉得有点奇怪的小朋友,我会积极地进行赞扬:“那孩子很好呀。很特别呢。”这样做,是在营造一种让孩子容易显露出“个性”的氛围。
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轻易迎合别人,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歪曲自己意见而妥协的人。我一直告诉孩子们,不要变成“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人,就算被打击,做个“出头鸟”也要好得多。
这句话在他们去美国留学之后,起到了很大作用。美国是一个注重个体意见的国家。无论是同意还是反对别人,不会表达自我见解的人不为他人所信任。仅仅是在迎合他人的话,通常会被认为是个“什么都不会思考的无能者“。万幸的是,我的儿子们已然成长为不羞于提出自己看法的人。
与三个儿子在斯坦福
其中最厉害的是大儿子,他常常会有一些独创想法,并且会积极表达出来;二儿子只有在觉得这个话题没意思的时候才会保持沉默,如果是自己关心的话题,他有能力说服到对方认同为止;三儿子最大的武器,是会笑脸盈盈地将自己的意见做简单易懂的说明,他高超的演讲水平在小学就受到了好评。
虽然三人的态度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能保持各自相异的意见,从不畏惧自己的行为与他们不同。我们家人日常喜爱讨论,经常聊到天明。看着儿子们热心表达自己,不怕意见冲突,认真地互相学习,令我觉得很安慰。
和大家不一样,不单是一种恩赐,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最大的武器。
失败绝非坏事。
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才是最不好的。
人们时常会有这样的通病:失去了某样东西,就立马进入防御状态,不敢再挑战新的尝试。但是,安于现状是极其危险的。
我一直告诉儿子们:“要努力不断向前。为以防万一做好最低限度的准备是需要的,但不必害怕失去其他东西,想做的事情要尽情挑战。”并一路在背后给予他们支持。择校也好,换工作也好,我都支持他们走上自己相信的道路。
事实上,在我三个儿子上的美国高中“撒切尔学校”和老师进行升学讨论时,三个孩子都被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分数还差了一点,可能比较难考进斯坦福大学,有几个科目的考试都没考好嘛……”
听完老师的话,儿子们的干劲非常猛。向自己不擅长科目的老师询问自己的弱项,然后拼命学习,在最后一学期提高了成绩,成功被录取。可以说,正是之前考试的失败,点燃了他们挑战的激情。所以说,如果真的听从了升学指导老师的建议,我想我的儿子们也就进不了斯坦福大学了吧。
不主动放弃,“考砸了,只要再努力点学习就好了。”“还有时间,我要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以进攻姿势重新挑战之后,最终战胜了自我。而这,恰恰印证了失败乃成功之母。
陈美龄与三儿子
这是我父亲留给我的话,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用,也教给了自己的儿子们。
比如,还有作业没做完,但是想看电视的时候,哪样比较难呢?当然是写作业。这么一想就不会迷茫,做完作业再看电视。
又比如,“目标是考上斯坦福,还是其他随便什么大学?”孩子有这个迷惑的时候,因为斯坦福大学更难考,因此选择以斯坦福为目标。
像这样若是选择难走的路,就不得不付出相应更多的努力。但从结果上来看,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在不知道该不该道歉时,更难的一方是进行道歉,于是选择主动道歉。
“想和别人打招呼但有点不好意思••••••怎么办才好?”当有这样的不知所措时,也会想起之前那句话,主动打招呼。
“迷茫的时候,选择最难走的那条路。”这句话在人际交往中,也能给予向前迈进一步的勇气。
我家三儿子尤其喜欢这句话,亲身做了实践。挑战考取斯坦福大学,也是他自己决定的。写申请书的日子里,到了深夜也不停笔。我劝他:“剩下的明天再做吧,该睡觉了。”是睡觉还是继续写呢?当然是睡觉比较轻松。但是他回答我:“还剩一点了,让我做完吧。”然后重新回看了好几遍论文不断进行修改。
“写得真好、很完美啊。”即便是我读过后觉得已经觉得可以的文章,他还是会说:“不不,还差一点。”接着继续打磨。过了数天,三儿子把完成的文章拿给我看时,他的确是改善了很多,没有放弃找寻完美,愿意走最难的路,令我很佩服。
“我就是要选最难走的路。”像这样在自己心中认定了,则无论要吃多少苦都会努力,再无迷惘地前进。
看着儿子们的样子,我十分清楚他们都各自选择了绝非轻松好走的路,始终保持向上姿态,挑战自我,这是成为世界通用型人才的重要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