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再婚的恩怨是非

来源:CG插画师

关于梁的再婚,当年很多与梁家有直接交往的圈内人后来都回忆说,梁思成当时身体不好,工作较忙,家里还有林徽因80岁的母亲需要照顾,日子过的挺辛苦。
而60岁体弱多病的女婿照顾80岁的岳母,多少是不方便的。加上61年国家大环境给知识分子相对宽松的环境,在学术上又有新希望的梁思成,自然需要有人照顾生活。
梁从一开始对林洙的婚姻定位就是生活搭档,他需要林洙以他为中心的照顾陪伴,他可以给林洙及她2个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两相平衡,大家和睦相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双赢。
这个缘由,早些年林洙也是承认的。在林洙早期撰写的关于梁思成的文章里,也有所承认。
在林洙一方来说,再婚更多也是出于物质利益的考虑。当时,梁思成的政治待遇(副部级)和经济收入,是她所能接触到的最高端的条件了。
1962年的梁思成,工资月收入400左右,住房是2层小楼,家有电话,通冷热水的浴缸,有保姆,出入较远的地方,有专车接送——-
这些条件,今天看来不足为奇,全国几亿人都能达到,但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啊,当年家有浴缸电话差不多等于如今的玛莎拉蒂私人游艇吧?而且,梁思成可不是没有底蕴的土豪,人家是近代著名人士梁启超寄予厚望的长子,并留学美国,有宾西法尼亚大学和哈佛的双重学历,后来还因为学术成就获颁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当年,梁是国内建筑界的绝对权威,甚至可以说是第一人。当时的梁思成,因为55年妻子林徽因的去世,也因为一系列来自专业领域,或政治领域的批判活动。后来因为高层关照,终于幸运地躲过了反右,并且还入了党。与梁思成一起提出“梁陈方案”的另一位建筑师陈占祥,则在57年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偏僻的农村,艰苦劳动20多年,历经坎坷才在79年末回到北京。

当时同在清华建筑系的另一位年轻教师,学术骨干程应铨,也因为支持“梁陈方案”而获罪,57年划为右派。在被划为右派后,程应铨的妻子提出了离婚,带走2个孩子,并且不允许孩子跟父亲见面,年幼的儿子偷偷见完爸爸回家,会被妈妈狠狠地打一顿。这位妻子,就是林洙。

周围人并不是反对梁再婚,甚至,之前早就有人要给梁介绍,梁都拒绝的。大家反对的是林洙这个人,理由因为程应铨。且不说大家同在一个系,几乎天天见面,程当时是建筑系城市规划教研组组长。
最关键的,程因为支持梁陈方案被划为右派。林洙因为这个跟他离婚,却找了梁,联系到梁当时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名声,很难不觉得林洙的势利。
林洙出身小知识份子家庭,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还有3个妹妹。1948年,高中毕业的林洙跟随男友程应铨来到清华,严格说,是程应铨在清华工作,而林洙,那几年都是无业状态。
1949年林洙与程应铨结婚,51年初,林洙生完儿子后,想到要工作,于是在程应铨的联系下去了重工业部某局当描图员。后来,林洙生了肺结核,为了照顾她,让她进了清华建筑系工作。林洙1953年进入清华,她在清华的工作完全是因为程应铨的面子而落实的。
1957年程应铨被划为右派,之后林洙与之离婚。林洙的工作是清华建筑系资料室的资料员,工资显然是不多的,离婚后,要抚养2个孩子,还要补贴一点自己的妈妈,可以想象的捉襟见肘。
60年代初的3年困难时期,10岁不到的儿子常常因为吃不饱而跑去找爸爸。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林洙在再婚对象的选择上看重物质性,本来无可厚非。但是,林洙让人诟病之处在于:当年获得再婚的手段与常情相悖,如今反复宣称“爱情”的方式又过于矫情,明明是出于世俗动机的开始,何必非要粉饰成高尚爱情的例证?

尤其是,一面高调宣称与梁思成爱得情真意切,时时不忘自己“倾力保存梁思成的文稿之功;另一面,却悄悄拍卖梁思成留下的很多东西,书籍,画稿等等。对于梁思成林徽因有重要意义的《营造法式》,当年是梁启超送给儿子儿媳的,特意千里迢迢寄去美国。这本书,算是梁思成林徽因学术的起点。

而且他们的结婚纪念日,儿子的名字,都来源于此。那么重要的一本书,林洙悄悄拍卖了,连影印件都没留,学术界知情人中一片叹息。

2012年5月15日,嘉德春拍古籍善本,以218.5万元成交

过去10多年来,很多人赞叹林洙:多亏了她保存梁思成的东西,林洙也每每不忘在介绍自己的文字里,写上“在梁思成去世后,全力保存整理梁思成的文稿”。如今我们知道了,这么倾全力,到底是为了谁?是为了爱或者学术?还是为了更简单的金钱?

很想知道,还有哪一位学者的遗孀,如此对待深爱的丈夫的学术遗存?

梁思成的再婚,引起轩然大波

大家不是反对梁再娶,只是反对林洙这个人。尤其是,清华所有的师生,几乎是一致反对。据林洙晚年说,当时梁思成也没想到再婚公开后,会那么多人反对。但已经结婚了,还能怎么办?总不至于去离婚吧。所以说,林洙行动力一流,效率奇高,趁热打铁,从上门到引得梁心动是3周,梁一有反应,林洙立马扑进梁怀里哭,再到登记,是1个月。完全的短平快,成功避免了夜长梦多。

不过,既然结婚了就要过日子,看看梁和林洙的婚后生活吧。

其实,他们的再婚生活真的挺无趣,年龄,学识,素养,经历,爱好完全不搭的2个人,会有什么美感火花呢?除了一个陶醉于靠自己永远达不到的物质享受,一个满足于年轻女性温暖抚慰,但林洙说:我们很相爱,他给我的热情超越任何年轻人,我们珠联璧合……

梁给林徽因拍了很多照片,留下那么多美好的瞬间,哪怕在李庄那么艰难的条件下,照片也不少。但跟林洙再婚10年,梁思成没给林洙拍过一张。林洙留下的年轻的身影,都是她百般回避反复诉说无爱的前夫给她拍的。而她面对公众宣称的,那么爱她的梁思成,却没有为她按过哪怕一次快门。
说到合影,来看看再婚第一年的梁思成:

62年,梁思成与林沫在香山
很凝重呆滞有没有?明明是去香山休养的,却完全没一点开怀的样子。旁边小女孩的眼神也很夺目,我是吓了一跳。看照片上的衣服,应该是夏天,那就是再婚不久,他们62年6月领证登记,差不多刚新婚呢,怎么就那么一副表情
可能有人会说,梁思成不爱笑,错!梁思成明明可以笑得很好,可以很上照,而且,也不光是笑不笑的问题,肢体语言反应很多问题。和学生在一起,很开心地笑

和自己的外孙外孙女在一起,梁思成笑得多开心,多慈爱~~

梁思成当年的每月400元左右算高收入。林洙找他的很重要原因,也是为了改善经济状况。梁思成再婚后,给林洙的母亲和2个孩子生活费每月80元。林洙的孩子并不住在梁家。继子继女

林洙离婚后,把2个孩子都改了姓,变成林哲,林彤。在回忆录里,林洙写自己是很爱孩子的,甚至离婚都是因为考虑孩子的将来。

可是,为什么?再婚后,孩子们却不跟父母一起住?反而跟姥姥一起生活?而且,梁家的住房条件非常充裕,完全不是住不下,楼上楼下的,保姆房都有。反之,姥姥(林洙母亲)那儿的住房相当紧张,以致于林哲晚上只能睡在厨房——-你没有看错,就是睡厨房,厨房!

法律上说,再婚后,林哲林彤就是梁思成的继子女,在他们成年之前,梁思成是他们的监护人之一,对他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结果,一个14,5岁的孩子,继父家那么大的房子不能住,反而只能每晚窝在厨房打地铺,要多么爱孩子,才能做出这样令人震惊的安排啊?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再婚夫妻,如果真的感情好,男方对女方所带的孩子,大都是比较宽容和善的,甚至,还会刻意的示好。比如张道藩,找了徐悲鸿的妻子蒋碧薇,就对蒋碧薇的2个孩子相当好,作为国民党高层,抗战时期的张公务繁忙,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抽空耐心辅导孩子功课,等到蒋碧薇的儿子长大,还为他的工作奔走找关系。
再比如乔冠华,再婚后为章含之的女儿争取到了外交部公派去美国读书的难得机会,让远未成年的小女孩一下子站在了几乎顶级的平台上。而梁呢?表现差多了。之前就知道因为林哲喝了他一杯水,梁就生气得夺门而出,还措辞严厉地留言。结果,不仅生气,居然连家里都不让孩子住。2个孩子仅仅是每周到梁家一次,洗澡。

林洙在回忆录里说,那次因为儿子喝水引发的冲突后,自己给梁写信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谈到父母对教育子女的责任,而梁思成收到信后则表示了后悔,愿意今后改正。然后林洙写道:从此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因为孩子的问题有过矛盾。——-当初看书时就很疑惑,梁思成对继子那么明显强烈的不喜欢,难道因为几句话就完全消失了?

现在终于明白了,的确是没有矛盾了,孩子都被梁思成赶出家门了呀,不再整天在梁大师眼前晃,仅仅每周一个晚上出现2小时,以梁思成的修养,怎么都能忍着不发火的。如果事情仅仅到这里,也就算了,林洙为了那80元生活费;但是,梁思成居然还有抱怨。梁思成说,林哲洗完澡不清洗浴缸,“留下一盆印花布那样遍地开花的灰色肥皂泡花纹”,梁大师当场发飙,K了林哲一顿,林哲一言不发,梁事后大概想想还是不爽,不仅让孩子自己告诉妈妈,自己也写了信通知林洙。
来看看梁思成的原文:“林哲洗澡不洗澡盆,留下一盆印花布那样遍地开花的灰色肥皂泡花纹,我K了他一顿,他照例一言不发,我叫他写封信把这事告诉你,有什么感想都写上。不知他写不写,先通知你一声。”

居然还要谈感想! 帮帮忙,还是个15岁的孩子啊,有几个15岁的男孩子洗完澡还会清洗浴缸的?梁大师的要求真高! 当然,我更佩服梁思成在林洙面前什么都敢说的勇气,完全没有丝毫顾忌,理直气壮地说“先通知你一声”。忍不住想,大概梁思成还想叫林洙谈感想吧。

梁思成对林哲的忽略和不喜,表现得相当明显。他们再婚时,林哲才11岁,很好奇,林哲哪里惹到梁了啊?大师的思路,果然难懂。实在无法把这样的梁思成,跟爱情中的男人联系起来,爱情,该有最起码的尊重。

存折

再婚后,梁思成的钱还是自己管。要出差去外地,把存折和图章交给老太太(林徽因的妈妈)。当时,林徽因妈妈已经80多岁了,有点糊涂了,但梁思成还是对她蛮信任,大概,30多年生活在一起,已经感觉是自己的妈妈了。

到了临终,梁思成还不忘为前岳母安排生活,反而对再婚妻子,没有任何交代。仅仅是同居关系的翁端午,临走前还记得叫来2个朋友,托付他们好好照顾陆小曼,鲁迅对许广平,也有诸多牵挂不舍,但那么深爱的梁思成,什么都没做。哦,不对,梁有做些什么,只是跟林洙没关系。

生日

老年的梁思成,身体不好,记性倒不差,很多琐碎的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他记得自己的生日,还饶有兴致地亲吻兔耳朵花,发了些感慨。但是,林洙的生日,他却不记得了——

梁思成的有趣还在于,不仅不记得林洙生日,事后想起来,还丝毫没有“不好意思”的情绪,完全平静又正常。我都忍不住怀疑,到底是别人的情感桥段太造作,还是梁思成的神经太大条?

换个场景,梁思成的神经显然不是大条的,对于林徽因,他细致得不能更细致:秋冬的煤饼炉全部自己亲自看管,完全不让别人帮忙,宁可自己吃力地一点点加煤。
据说为了保持室内恒温,对林徽因身体好。还是为了照顾林徽因,梁思成学会了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水平甚至比专业护士都高。当年工作那么繁忙的梁思成,还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在重病的妻子身上,坦率说,我非常感动。
那些,都不是梁思成必须做的,但他以那样的社会地位,在那样的工作强度之余,还是做到了。对于一些特殊的日子,梁思成并不是无动于衷。比如他和林徽因的结婚纪念日,就很一本正经地请客聚会开Party。但到了后妻这里,一切都收回了,那些给予林徽因的细心体贴,全心呵护,一点都不见了。甚至,一些原本应该做到的事情,梁也不高兴做了。
对待家人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没有感情,有多少感情,常常都是有迹可循的。对再婚家庭来说,爱屋及乌是比较高的境界了。显然梁思成的行为距离这个有点远。

来看看梁思成对家人的表现。

梁再婚时,女儿儿子都已成家,分开另住。再婚后接触较多的家人,只有一直住在梁家的林徽因妈妈,还有林洙的亲属们:林洙妈妈,林洙的孩子,林洙的妹妹,林洛,林汴等。梁思成对老岳母(林徽因妈妈),是非常好的。不仅仅是因为梁一直带着老人生活,哪怕在林徽因去世10多年后;更是因为在日常生活里,梁思成眼中,一直有这位老人的身影,不是漠视,更不是无视,而是上心用心,尽心尽力。

在梁思成和林洙的交流中,一直有这位老太太的存在。她的日常活动,身体变化,某一天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梁思成都记录得详细入微。有一次老太太传染了流感,有点发热和呕吐,卧床了10天左右才好。

在这个过程中,梁思成好几次提到她,她的病情,她的恢复,还考虑着等老太太再好一些,该要求她下床活动一下——–这样,就是我所说的关心的姿态,眼中有人。而且,这种关心,不带任何私欲的,也不是有任何所求的,就是想着对你好,所以对你好,换句话说,源自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婚姻显然不能单靠情爱来维系,单纯的情爱需求,美满的婚姻,肯定是要有责任感的。偏偏,在梁思成的再婚中,看不到多少他承担的责任。你可以说,他付出了金钱,对,他每个月生活费是一向不短缺的,但是,仅仅一个生活费就够了?

对林洙的孩子,梁思成的态度是完全没当成自己的孩子,而且丝毫不觉得这个态度有问题。对林洙的妈妈,说起来也是他的岳母,梁的态度也非常平淡。林洙的妈妈有糖尿病,当时的糖尿病治疗,肯定没现在这么方便,相关知识普及也落后,后遗症的发病率比现在高得多。

林洙自己身在外地,想到妈妈的病,问梁思成:“妈妈的糖尿病怎样?孩子们怎样?”相比对林徽因妈妈的大段描述,对于自己的后一位岳母,梁思成简单得多,就一句话:“姥姥的糖尿病我没去了解,我看她情况像挺好的。”如果没有林徽因妈妈做对比,那么梁思成的这句话也正常,男人总是粗心一些的。但是梁思成明明不是粗心啊,对前岳母,他描述得不要太详尽哦,一写就是上百字,大段大段的,那么,对于后岳母,怎么就那么大反差?

对于这些微妙的差别(也许都不能说微妙了,梁表现得相当明显,让人想忽略都难),林洙当然有感觉,她肯定不满,但又不能直接表达这份不满,怎么办呢?林洙从不主动提及老太太,她的信里,有问候自己妈妈,问候孩子,有提到妹妹妹夫,有提到同事朋友,就是没有提到老太太。

嗯,再去翻了一遍资料,也不是没有提到,提到过一次。就在那次老太太感染了流感之后,林洙生怕同住的梁思成受到影响,说让老太太就呆在屋里不要出来,这样还觉得在家里隔离不到位,说有必要的话把老人送医院去。

怎么说呢?不能说林洙这个建议怎么不对。但是这个出发点……谁家里一个老人感冒了,因为怕传染给其他人,而把老人送医院的?医院的感染源不是更多,病毒更厉害,而且,大冬天的,如此折腾,怎么不担心老人的病情加剧?

林洙后来标榜自己如何给林徽因的妈妈送终,一些人也觉得她善良可敬。但是,历史的真实是:林洙基本算无视这位老太太的,更不要说把她当成长辈了。而在梁思成去世后,上层得知林徽因妈妈还活着,特别指示每月拨款50元,是给老太太的生活费。在梁思成去世半年后,老太太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90岁。

还有个意味深长的细节:梁思成临终前,考虑老太太的去处。梁是打算把林徽因妈妈送去武汉,跟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生活。最后尽管没有成行,但梁思成的安排可以看出很多,如果林洙真如自己标榜的那样对老太太很好,梁思成何苦要让90岁的老人跨越半个中国地奔波?

林洙的回忆文字,问题很多,尽管她有天然的话语优势,但因为她私欲太重,对林洙回忆文字的勘误,是个大工程,陆续有人在做。比如那个流传很广的,关于林徽因爱上两个人的说法,就是出于林洙之口。
这件横跨学术界和八卦圈,涉及建筑界哲学界文学界史学界的轶闻,风靡一时,被广泛引用不断转载。但是事实是:1932年6月中旬,梁思成到宝坻考察期间,林徽因正因为怀孕而留守在家(梁林的儿子梁从诫1932年8月出生),事件的另一男主金岳霖,因为清华的教授轮休制度,正在美国休假一年,金教授1931年6月下旬出国去美。(资料来源胡适日记,季羡林日记等当年周围朋友的记录)
想象一下:一个怀孕7,8个月的少妇,在当时极不方便的通讯条件下,怎么跟远在美国的金教授互通款曲?(金岳霖31年夏天就出国了),而梁思成原本和林徽因正热切地期待着孩子的出生,并且很希望能是个男孩,结果,妻子告诉他自己爱上了别人,而梁思成,痛苦思索之后,居然大度地放手——孩子呢?难道夫妻两人都魔怔了,完全忽略林徽因的大肚子?有人说,也许是林洙日期记错了。但是,其他时间更不可能,因为,在之前,金岳霖还没结识梁林夫妇,之后,梁思成林徽因遇到了费正清夫妇,并且和费太太费慰梅保持了终身的深厚的友谊,她们之间,无话不谈。

如果林徽因真的爱上2个人,并且跟梁坦白过,费慰梅是肯定知道的,但根据费慰梅的文字,她显然完全不了解这件事。费慰梅只说,吸引金岳霖靠近梁家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但金岳霖从来没有把林徽因拉出梁家的想法,而是,哲学大师把自己变成了梁家的一份子。哲学家的被吸引,因为吸引而靠近,大家都知道了,也看到了。但女方是否有回应?是否爱上过金?是否与丈夫之间,有过那么一场对话?大家都不知道,知道的,只是梁思成后妻提供的那么一个有诸多明显漏洞的说法。

林洙的许多言辞,都经不起考证,如今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她的错误,先且不管她是故意的误导,还是无意的失误。对于研究者来说,后人的回忆也许不可靠,但当年的记录基本是可靠的。徐志摩的八宝箱问题,林徽因的爱上2个人问题,林徽因是否爱过徐志摩的问题……因为这些让学者们蠢蠢欲动的课题,大家把目光汇聚到了梁思成的日记上。梁思成作为以上事件的参与者旁观者亲历者,他的日记,应该是关于事实的最可靠版本。而且,梁思成的日记非常详尽,保存下来的有60来本之多。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不断有徐志摩的研究者,林徽因的研究者,梁思成的研究者,甚至金岳霖的研究者,找到林洙,希望能查阅梁的日记。

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林洙断然拒绝所有人的要求,梁思成的日记,就是不给人看。曾经跟一位著名的林徽因研究者有过交流,他直言,梁思成的日记都在林洙手里,很多研究者想看,但林洙就是不肯拿出来,他也没看到过。

《梁思成全集》已经做了2版,1986年初版,2001年再版。其中收录了如今市面上可以看到的所有梁思成的学术文章。全集里收录了部分梁思成的日记,但都是55年之后的,主要关于古建保护等,名称为“工作笔记”,而大家非常好奇的,解放前的那部分,一直藏在深闺无人识。

一般来说,既然是《全集》,日记都是收录其中的,因为学者的日记,研究价值很高。比如竺可桢,吴宓,梅贻琦,朱自清等等,他们的日记都整理出版。而梁思成,明明有那么丰富的资源,却一直不见天日。林洙的姿态耐心寻味,明明那么好的素材,如果她肯授权,绝对很多出版社愿意出,为什么,她就是不放梁思成的日记?

能想到的原因,只有一个:梁的日记里有林洙不愿意被人知道的东西。

之前所有关于梁思成的说法,尤其是那些涉及隐私的,全部来源于林洙文字。因为身份的天然优势,人们愿意相信她。但是,假如这个回忆者别有用心,有意误导呢?最近十几年,因为林洙的言辞漏洞很多,人们想要追寻真相,自然就想到查阅梁思成的日记,林洙却一反常态,捂得严严实实,毫无商量余地。一旦梁的日记曝光,林洙之前的很多话都会被推翻吧,她自己一手构造的再婚爱情假象也会轰然倒塌吧,林洙话里话外,明示暗示地告诉大家:梁思成跟林徽因在一起是不幸福的,林徽因只带给梁负担,让梁尴尬,林徽因的去世,对梁思成是个解脱——

如果事情真如林洙说的那样,拿出梁的日记,不是能最有效的证明梁林婚姻的不幸福,但是,她就是不公开梁的日记,因为,一旦公开,人们就可以证实,她的回忆,到底有多少水分。
基于这个思路,可以认定,再婚后的梁思成,对后妻是没有爱情的。如果有,林洙早就出来show off了,怎么可能藏着不说?还有人发现,林洙回忆录里的很多情节,场景,都在其他人回忆梁林的文章里出现过。
或者,林洙文字中很多细节,与梁林同事朋友学生等人的回忆高度相似。大家不由猜测,也许,林洙的回忆录参考了很多梁思成的日记,一旦梁日记曝光,她的回忆录也就穿帮了,所以,梁的日记怎么都不可能拿出来。前2年,有人在一期节目中说,自己看过梁思成的日记。他给的解释是自己外婆家与梁家相邻,自己的妈妈也读了清华建筑系,但这些理由太牵强了,他有什么特殊之处,可以排在那么多专业研究者学者之前,查阅梁的日记?如果林洙这么轻易就能拿出日记,大家还用等到现在?对这样的说法,表示怀疑。

梁思成身体状况再婚十年,1962年6月–1972年1月,梁思成61岁–71岁。很多人60几岁还非常健康强壮,70岁,甚至80岁再做爸爸的男人都是有的。但是,梁思成的健康状态如何?

因为年轻时的车祸(1923年),梁思成的脊椎一直有问题,从中年时候起,必须常年穿铁背心获得支撑,才能直立,58年,因为痔疮问题而住院。另外,还有严重肺气肿,高血压。身体非常消瘦,瘦到什么程度? ——63年9月,连衣服带鞋,42.25公斤,几天后的9月18日,43.3公斤。(体重数据来自梁思成本人记录)。

梁思成个子不高,但再怎么样,167,168cm总有的吧,多少妙龄女子,苦苦减肥,都还达不到43公斤的程度,而梁思成,就是那么瘦。而且,不仅仅是瘦,因为肺气肿和高血压,梁思成的日常生活,都深受影响:事例1:
65年秋,梁思成随团考察新疆,代表团在当地受到热情款待,人们站在道路两旁夹道欢迎。就是这样的场合,平地,缓速,梁思成走了300米就吃不消了,梁自己的话:“走完300米,我已经像跑了万米一样,气喘如牛,上气不接下气了。” 于是第二天,下车和县干部见面后,梁思成又回到车上,坐车通过道路。

事例2:
65年10月17日,去看日本工业展,人比较多,不到半小时,就气喘如牛,全身大汗,只好叫了辆小汽车回家。

事例3:
66年2月,某一个周四,梁思成日程:
上午理发,然后去系里扯了会儿《营造法式》问题,再到资料室看望一位名叫“阿兰”的同事,到家12:40,(“扯”是梁思成的原话);下午到政协听关于中日青年联欢的报告,还看了纪录片,将近19:00到家。晚上,晚饭后,助手莫宗江来谈关于建筑史教材提意见的问题。谈到十点多。

这样的日程,怎么看都不能算高强度吧,但是,就因为这样的一天,梁思成直接病倒了2天——-接下来的周五,周六,梁都感觉天旋地转,周五下午的党员教授学习,晚上的系党总支学习,周六下午的系同事专业讨论兼聊天会,全部未能参加。

这样一位垂暮的多病的虚弱的老人,可以想象,他还有多少力气来谈爱情,或者说,还有多少精力和愿望来谈爱情?说得更坦白一些,哪怕梁思成想做点什么,也没能力了呀。身体条件摆在那里,还没开始呢,人就晕倒了,何况,梁的心肺功能远远承受不了剧烈运动,哪怕稍微激动一点都不行。
原本,大家是这样想的,事实本来也差不多就这样。但是,林洙不愿意,林洙非常忿恨大家都把她单纯看成照顾梁的生活,她一再引导大家,来关注梁思成和她“缠绵思恋”的夫妻生活,所以,林洙说:梁思成“给她的热情超过任何年轻人”,对,没有看错,林洙的原话,再婚后,他们其他不谈,就是卿卿我我。有人说,那些信是假的,因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代氛围,绝对不允许那样资产阶级的言辞和做派;而且,66年的信中说在北京买的确良,很随意可得的样子。但有资料可以证明,直到71年,全国也只有上海才买得到的确良,还非常紧俏,甚至为了抢购还挤死了人——有人怀疑,那些信件,是林洙伪造的,大意失蹄,细节上出了差错。

如果林洙文字中表达的两性相悦是真的,那么可以说,她完全不爱惜梁的身体,哪个疾病缠身的老人经得起这么折腾?完全就是作死的节奏吧?如果事实并非如此,但林洙偏要这么写,想表现什么?想说明梁对她爱之深?无论真相是哪一种,林洙这么写,格调都是庸俗低下的,非常的indecent,哪个学者遗孀这么遣词叙事?

梁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梁思成毫不讳言: 还有什么疑问么?对于年轻女性夜晚陪伴温暖的不可抗拒,老年的大师表达了自己的需要,但因为清楚知道自己的身体状态不佳,所以他并没要求林洙一定要如何,梁的愿望其实无可厚非——“我所希望的是你今后经常这样来看我,帮助我做些工作,或者聊聊天,给我这样——也仅仅是这样的温暖。”如果事情定格在这里,那这段关系会成为佳话美谈,但是林洙显然不满足与此。她上梁家可不是献爱心去的,她对梁的学术科研更没有兴趣,单纯上门看看人,聊聊天怎么够? 所以,面对梁思成的冷静克制,林洙的表现奔放多了——立刻哭着扑进了梁的怀中。如果她事先完全没心理准备,怎么也该稍有犹豫吧?只能说,我觉得她是剑走偏锋终于成功的喜极而泣。经历了3年困难时期,她终于脱贫了。

前几年林洙说,她当年的工资是每月62元,但是,后来公开的梁的记录,她当年工资只有20元。再婚后梁每月支付80元,她的20元也给自己母亲,即:林洙母亲+林洙2个孩子,生活费100元。梁思成自己的工资,支付生活费后剩余300元左右,由梁思成自己支配,梁家成员:梁思成自己+林徽因的妈妈+林洙+保姆。

这样的一种再婚家庭结构,加上梁思成很直白的文字,怎么升华出感人的爱情?如果现在,男人不让再婚妻子带孩子进门,自己带着去世多年的原配妻子的母亲住别墅,反而让后妻的孩子分开另住,孩子不得不睡厨房,男人眼不见为净,每月仅支付生活费,然后一边说自己对后妻是真爱,是深爱,是情真意切的爱,放到天涯论坛,大家会点赞还是拍死?

假如换成后妻去说,这样的情形下,再婚男人对自己真爱,深爱,大家会如何评价?精分还是妄想症?

再婚是62年,全国正沉浸在非常浓郁的政治氛围中。梁在给林洙的第一封信里写到:“反右斗争中你的立场鲜明坚定,给了我越来越好的印象。”——林洙反右斗争中的坚定,就是和被划为右派的丈夫离婚,并且拒绝2个年幼的孩子和父亲相见。林洙的丈夫,是因为坚持或者说为了维护梁思成的学术观点而成为右派,而梁思成,居然能那么毫无压力地说出赞赏林洙的反右立场,很让人感慨,62的梁,精神上,多少是有些糊涂了,或者说,对社会思潮的追随使他遗失了自由主义知识精英最可贵的品质。

55年之后,尤其是57年反右之后,因为上层的额外保护,梁思成惊险过关,梁思成于1959年入党。如今回头看,可以发现在反右之后,梁思成的思想有比较大的变化:之前显然是学术第一,对新政权,他拥护,但具体的行政事务,梁不擅长,也不热衷。但反右运动之后,梁的行为中多了对社会思潮各种运动的自发的迫切的跟随,以及追赶不及的焦虑。

这一点,梁思成身边的清华建筑系同事,梁的女儿,前几年都公开承认,也公开地表示了遗憾。说,50年代末那几年,梁思成系的工作管得不多,反而频繁参加社会活动,感觉整个人浮起来了。——-当时看到这一段的时候,觉得学者到底是学者,搞学术的人还是欣赏埋头苦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其他事情芜杂了,做学问的心思就少了、淡了。

再婚到逝世的10年中,梁思成的生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962年6月—1966年6月中旬;
2),1966年6月中旬—1968年11月17日;
3),1968年11月17日—1972年1月9日逝世。第一阶段,1962年6月—1966年6月中旬
这个时段的梁思成,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来形容也不为过,除了30年代在北平的6年(1931–1937),60年代早中期的4年时光,是梁思成一生中物质生活最安逸富足,政治待遇最高级风光的阶段。如果不是如此,林洙也不会把目光瞄向老年的,疾病缠身的梁思成。

1962年的梁思成,工资月收入400左右,住房是2层小楼,家有电话,通冷热水的浴缸,有保姆,出入较远的地方,要么有专车接送,要么自己有能力打车。——-这些条件,今天看来不足为奇,全国几亿人都能达到,但那是上世纪60年代。

梁思成当年的政治待遇是副部级:任清华大学教授兼营建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第一至四届副理事长,北京市第一至三届政协副主席。分别于1952年和1959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特别是1962年3月的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作为知识分子精英的梁思成,思想解禁,待遇更甚。

林洙是非常紧跟形势的,也很能把握机会。59年-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她已离婚,经济状况不佳,但她并没有把目光瞄向梁,因为那时,外部形势对知识分子的压迫还很严重,而在62年3月的科技大会后,形势突现一片光明,于是,4月底,林洙就主动上门了,开始每每在晚上去梁家。

再婚后的4年,林洙的日子可谓春风得意,不仅经济状况彻底翻身,而且,因为梁思成的缘故,她从年轻建筑师的夫人(前夫程应铨是年轻建筑师),变成了“建筑界的第一夫人”。

一直到66年6月,梁思成完全是正常而优裕的生活状态,待遇高级,情绪饱满,工作按部就班,健康也很稳定,梁当时吃的2种药:首乌延寿片,天王补心片,看名字就很高大上,应该不是普通大众能消费的。另外,梁还尝试中医,西医,医生长期跟踪请脉,调整药方。

哪怕在文革已经开始的66年5月末,全国已经有很多学者教授真正陷入痛苦恐怖的深渊了,梁思成还能轻松惬意地品赏自己书房里的植物,可见心情非常安逸从容,见下:

“今天我环顾了一下这书斋中的几盆小花木,忽然意识到我这小屋里实在收藏着不少奇花异卉:有长了六七年还只有五寸高的橘子树;有过了清明才开始开花的仙客来;有过了整整一个冬天,亦即‘常青’的玉簪花;有倪云林笔法的‘枯木寒鸦’式的文竹;还有常青过了冬的倒挂金钟,也可以自豪矣!”——梁思成写于66年5月24日

第二阶段:1966年6月中旬—1968年11月17日

为什么选取这2个时间点?因为:
1966年6月中旬,清华出现了对梁思成的大字报,来自民间的,始发于群众的对梁思成的批判开始。梁思成正式被卷入批判的汪洋大海。

1968年11月7日,清华正式召开对梁思成的批斗会,梁被认定为“反动学术权威”,这个来自官方的定性对梁思成的打击巨大,但是,梁思成又是幸运的,10天后,因为周的关照和保护,梁思成于1968年11月17日入住北京医院,之后的几年,一直住院,直至去世。

66年6月中旬到68年11月,这2年半,应该是梁思成一生中最艰难晦涩的日子。李庄时期虽然物质贫困,但精神上,他们士气不减,战争的阴云无法掩盖梁思成林徽因对事业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

何况他们还有与外界沟通的渠道,时任美国驻华外交官的费正清特意去李庄看望他们,剑桥学者李约瑟也到访李庄,和梁思成林徽因愉快交流,更不要说和那些老朋友,那些学者教授们,金岳霖,张奚若,钱端升,周培源等,一直保持着联系。那些老朋友们,46年后全部回到北京,重新聚集在梁家客厅。可惜,十多年后,因为对林洙品行的不认可,自梁思成再婚起,那些学者教授全部与梁家断了来往。与精英圈子的隔绝一步步把梁思成推向怯懦的沼泽,而再婚妻子的庸俗短视,也进一步强化了梁思成思想上的弱点,加速了梁思成滑入悲剧命运的深渊。

66年6月到68年11月,这2年半时间,梁思成之前平静富足的生活被打破,面对一波波来自周围同事,朋友,学生,同行的大字报,梁大师显然是困惑迷惘的,也深感精神的苦闷与抑郁。

在这2年半时间里,梁思成的生活水准有所下降,比如之前的二层小楼不让住了,搬到了面积小得多的房子里。不过,住房面积缩小,是当年学者教授们普遍性的遭遇,并非针对梁思成个人。比如,法学教授钱端升一家本来住着宽敞的四合院,文革中院子里搬进很多人,变成了大杂院,钱家反而被挤到其中的一小部分。

在林洙的回忆录里,这2年半时间的梁思成,悲悲惨惨凄凄切切,但是,另一些资料表明,林洙的话水分很大。列几件事,大家自己判断吧:

事情一:
林洙说,那几年,革委会工宣队的人阻扰梁思成就医,只能靠她不畏强权,悄悄联系医院医生,给梁思成看病。林洙话里话外的意思很好理解: 她的功劳很大,真是梁思成晚年的生命之光。

但在梁思成3位学生写的书里,是说医生很好,不怕被牵连的给梁思成看病。而梁思成自己的文字记录,说住院后本来想出院,是工宣队的领导同志没有同意,劝说梁继续住院接受治疗。几天后,因为病情反复,梁思成庆幸地跟林洙说,还好当初工宣队没同意他出院。

看看梁思成自己的文字,再对照林洙回忆录的叙述,为工宣队的善良同志叹息一下,

事情二:
1968年国庆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梁思成的名字在天安门观礼者名单里。国庆观礼,在中国,稍微有点常识的都知道,不仅仅是观礼本身的意义,更是一种政治地位的象征,包涵一种特殊身份的隐喻。

也就是说,哪怕66年6月到68年10月,那2年多的时间里,各界群众对梁思成写出了很多大字报,起码到68年9月底,官方给予梁思成的政治待遇仍然很高。如果说可以参加国庆观礼,都能被定义成痛苦恐怖艰难的生活,那么,很想问问林洙,怎么样的日子,才是不痛苦,不恐怖,不艰难?

第三阶段:1968年11月17日—1972年1月9日逝世

之前不管梁思成收到多少大字报,那些都是群众自发的行为,没有官方色彩。所以,那些来自周边人群的批判,对梁思成的精神打击有,但也不是太大。

直到1968年11月7日,清华正式召开对梁思成的批判会,正式把他定性为“反动学术权威”—–这是来自组织的,官方的,正式的,对梁思成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后来也平反了。但当时,这一来自官方的正式的定性,对梁思成打击很大,他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因为周的关照和保护,在批斗会召开的10天后,1968年11月17日,梁思成入住北京医院,接受治疗。从68年11月17日住院起,梁思成就一直住在医院,直到去世。3年多的时间里,相比外界的喧嚣纷扰,梁思成的住院生活平静而稳定。

一进医院,医生就考虑给梁思成重新做一副假牙。看过牙医的会知道,涉及牙齿的问题,就医周期远比一般的毛病要长,尤其是做假牙,前前后后不弄个好几次是无法完成的。从这里可以侧面看出,梁思成的境遇很不错。真的含冤屈辱被打倒的人,谁还会来关心你的假牙?

在梁思成住院期间,林洙每周去医院看望一次,帮梁带点需要的东西。
69年1月20日,梁思成要求带茶叶,油炒面,排叉,水果蛋糕,广柑,以及电池。(农村的就不说了,参照一下同时期普通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梁思成的日子,怎么都跟“艰难惨淡”无关吧)

69年7月15日要求带一瓶黄梅酱,或者其他果酱也可以。同年8月6日,说因为果酱和茶叶的消耗有所增加,要求带一瓶黄梅酱和2两茶叶。

69年底,要求带点心,说“吃起来清爽可口又省事”,还要酱黄瓜,酱萝卜,酱豆腐,炒面。说自己牙不好,这“三酱”是助餐所十分需要的。

入秋后,梁思成要求带“那条黑绿格纹拃蚕丝围巾”。并且考虑到国庆可能要上天安门,要求带一双特别指定的皮鞋。
——对围巾和皮鞋的描述,均来自梁思成本人,可见梁的情绪很好,兴致不错。如果含冤屈辱的痛苦煎熬着,谁还会对身外之外描述得那么详尽细致?

69年7月9日,梁思成自己记录的饮食:
早餐,1两豆沙包,2个鸡蛋,三份之二个面包。(插播说明:面包大小不知);
午餐:2两主食,一整份西红柿炒蛋,全部吃光;
下午点心:1个鸡蛋;
晚餐:2两主食,一整份酱鸡。本来预备吃不完,居然毫无困难地把它完全,彻底,干净地消灭掉了;——梁思成本人原话,可见心情不错。
晚上九点半:仍照常吃夜点心。

中西结合,荤素搭配,咸甜兼顾,少食多餐,非常科学合理的餐饮,梁思成的胃口也不错,在时代凄风苦雨的大背景下,梁思成的住院生活,远远超出大众的想象。

69年9月,周日下午梁思成腰痛,医生先是让他吃了一片止痛药,并且贴“消炎镇痛膏”,周一早上,针灸大夫到,进行针灸治疗,梁思成说扎完之后好了许多。周二上午,针灸继续,梁说又好多了,并说估计再扎一两次就可以完全好了。

69年5月1日,梁思成出席天安门焰火晚会。

69年9月初,梁思成到越南大使馆参加活动,有专车到医院接送。陪同人员照顾周到。梁思成说:“老高非常细心,始终搀着我。”

69年12月30日,两位师傅到医院看望梁思成,说是代表学校和系的指挥部(当时的指挥部是单位的最高领导)。恰好梁思成午睡刚醒,气喘如牛。梁思成说:“领导上的关怀让我非常激动,说话就更上气不接下气了。”

以上,医生很好,伙食很好,梁思成胃口很好,精神也很好,领导关怀,待遇依旧,如果隐去姓名,能把这样的住院生活,和含冤屈辱,痛苦恐怖联系起来吗?

当然,时代特色还是有的。梁思成住院期间,每周4天(周一二四五)的下午,14:30—15:30学习,即每周4小时的学习时间,这个学习,肯定是政治学习,但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严厉,或者林洙所说的那么严重。起码,梁思成某天身体不适,就缺席不去了。事后说起来,很随意的样子,丝毫没有紧张不安。

梁思成有一段话再次让我唏嘘不已: “你(指林洙)信中告诉我‘用’‘养’都同时有‘看’的问题,确实如此。这仅仅是一句话,对我帮助却极大。这就是我急着想回家的原因之一——应该说主要原因。我一定照你所说坚持参加学习。”——69年6月4日梁思成给林洙的信

多么紧跟时代要求“上进”的后妻啊,多么努力想要跟上文革步伐的梁思成啊,当梁思成下意识里把林洙当作引导他前行的标尺,那么,他的悲剧是注定的,他的困惑也注定无解。

——梁思成最后几年的困惑,与其说是因为对学术专业的迷惘执着,不如说是因为被形势抛弃隔离的不解彷徨,梁思成的困惑其实相当简单:为什么我那么积极要求上进,紧跟党走,最后还是成了反动分子?这个问题的答案,哪怕他参加再多的学习,还是无解。走到这一步的梁思成,从50年代反右开始,或者说从林徽因去世开始流失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独立品格和精神,终于消耗殆尽。于是,博学的专业的大师,反而需要势利庸俗的后妻来告诉他,提醒他注意什么。劣币驱逐良币,肯定是悲剧啊!

整体看,梁思成在文革中其实并没有受到太多冲击,对比其他很多学者教授在文革中的遭遇,梁思成在文革中没有下乡,没有强制劳动,没有被监禁,更没有坐牢,反而在医院安安稳稳住了三年多,最后病逝。梁思成的境遇,对比文革中的知识分子来说,绝对不算差,中等都不止,上层对他诸多关照。可是,在林洙笔下,我们看到了什么?只看到梁思成凄凄惨惨切切,甚至缺医少药,只能靠坚贞伟大善良的后妻去努力争取一点医疗资源。

实际上,梁思成的住院生活很平静,具体见上面的各事例——如果林洙真实的把这一切写出来,就无法引起读者的同情心,无法体现她的伟大付出,无法凸显她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所以,明明她只是每周去一趟医院看梁思成,明明梁家70年代初又有足够的条件请保姆,明明梁思成72年去世后家里有4000元的现金……在林洙笔下,却极力渲染梁思成的惨,冬天搬家惨,肺气肿生病惨,被阻扰就医惨…….

应该说,林洙的场景塑造很成功,很多人说看了流泪,唉,不知那些流泪的人,知道真相后作何感想,如果他们知道被同情的梁思成,在当年过着远比他们的父辈祖父辈幸福安逸的日子,他们的同情,还会剩下多少?

当然,还是以事实说话。林洙对梁思成的照顾,是有的。67年到68年11月住院,这2年时间里,梁家没有保姆,林洙照料着梁思成的日常生活。另外,71年底,医院下了病危通知,林洙和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轮流陪夜,72年1月8日晚,梁思成陷入昏迷,1月9日清晨,病逝。

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因为林洙在文革中没有与梁思成离婚,一些人觉得这是林洙深爱的表现。可他们一定不知道梁思成66年后的遭遇,更不知道梁思成从被批判到被保护,只隔了短暂的十天。上世纪5,60年代,社会风气远不是现在的开放包容。离婚一次还说得过去,再离婚一次,当事人的日子还要不要过了?周围人的流言蜚语会是很大的压力,尤其是林洙本来的群众关系就不好。当时也不是现在这样可以辞职,可以远走他乡,在做出重大决定前,会考虑舆论的压力。

更主要的,就算想离婚,总要有个考虑过程吧,比如林洙前夫57年被划为右派,林洙到了58年才离婚。而梁思成从官方定性为反动学术权威,到得到上层保护而住院,时间多久?只是10天,短短的10天啊,哪怕林洙动过念头,还没考虑好,梁思成转眼就被好好保护了,那还有什么必要离婚呢?

66年7月底,当民间群众,清华师生贴出对梁思成的大字报,工作组就有人向林洙透露过信息: 中央文件说了会保护,有这样的底气,林洙怎么可能离婚呢?

前几年,记者采访林洙,问梁思成去世后她的生活,林洙很平静地说,因为保留了梁的党籍,所以自己的生活没有压力。而且,梁留下的4000元现金,她用了其中的2000元,让在农村的儿子回到北京。70年代的2000元啊。
所以,林洙没有第二次离婚,跟是否真爱完全无关。因为梁思成的境遇并不糟糕,甚至远比一般的学者教授要好得多,70年代初,补发工资,梁家又有条件请保姆了。林洙一再说自己陪伴梁思成,过得多么痛苦艰难,事实上,和梁思成在一起的十年,她并没吃什么苦,她得到的远远大于她付出的。
梁家客厅的墙上,原本挂着一幅大大的林徽因的油画肖像,再婚后,林洙取下了这幅画,据说梁再冰因此打了林洙一耳光,此事在清华北大传得沸沸扬扬。林洙的行为可以理解,梁再冰的行为也可以理解。
有人因此责怪梁思成的不作为,觉得虽然取画、打人的事件中,梁思成并没出现,但他的不作为无形中等于对林洙的纵容。其实,大家真是冤枉梁思成了。梁家客厅里,一直放着林徽因的照片,哪怕再婚后,照片仍然在。就是这张,貌美如花巧笑嫣然的林徽因,新婚后不久拍的。
这张小照,估计是梁思成的最爱,再婚后仍然稳稳地放在客厅沙发边的巨大收音机上。暮年苍老的梁思成,每天开关收音机的时候,沙发上静坐时一侧头,都能对上林徽因的笑意盈盈。

油画肖像与照片相比,肯定后者更接近真人面貌。肖像画的作者是油画家李宗津,看他的绘画风格,不是写实主义的细腻精致,比如陈逸飞的仕女系列那样。猜测,肖像画和照片,梁思成一定更喜欢照片。我想,林洙既然取下了林徽因的肖像画,就一定无数次有收起林徽因照片的企图,但照片最终还是在,肯定是因为梁思成的坚持了。早些年,面对记者的询问,林洙说过,“我只知道,梁思成喜欢她(林徽因),喜欢极了。”

上面梁思成这张照片摄于1964年(再婚是1962年),这已经算林洙能找出的气色最好的了,但梁思成面容中的苦涩凝重显而易见。林洙嘴里那么欣喜愉悦的再婚生活,怎么没有抚去梁思成脸色中的悲苦?
—–历史,会一点点被还原成事实本来的面目。喜爱并深谙英国诗歌的林徽因,10多年后,在另一个世界重遇梁思成,她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