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外交“:肯尼迪总统应对柏林危机的高明政策

作者:时愿历史

1961年1月20日,肯尼迪就任美国第35任总统。

肯尼迪和妻子杰奎琳

此时,由二战后德国问题而引发的第二次柏林危机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美苏之间虽然也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因双方立场相差太远,并未能够达成协议,两国关系因此更加剑拔弩张。

肯尼迪总统上任伊始,就极其重视柏林危机,很快成立了柏林工作委员会,专门研究柏林问题及应对方案。在此过程中,他力排众议,在法国和联邦德国都不愿意参加对苏谈判的情况下,单方面推动与苏联的谈判,并且极力推动美国政府在柏林问题上的弹性外交,使美苏冲突逐渐走上面对面直接谈判的轨道,消除了冷战升级的风险,从而为柏林危机的和平解决创造了条件。本期就跟您聊一聊肯尼迪总统应对柏林危机的高明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世界超级大国逐渐走上了对立的道路,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展开了明争暗夺,对战后德国问题的处理就是两国冷战对峙的一个主战场,互不相让的结果导致了三次柏林危机的发生。

德国占领区

事情还得从对二战的战败国德国的处置开始说起。二战后,德国投降,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和柏林,并各自对德国占领区进行战后重建。美国为了达到称霸全球的目的,确保其在欧洲的利益,首先破坏了波茨坦宣言关于维护一个统一的德国的声明,宣称要把西部德国占领区建立为一个国家,并于1948年6月21日起在德国西占区实行了单方面的新货币政策。得知此消息后,苏联迅速提出抗议,并全面切断了东西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通道,导致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发生。

柏林街头

1955年9月,苏联虽然承认了西德为独立的国家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但美英法三国军队仍然驻守在西柏林,以西柏林为反共基地与苏联对抗。

1958年11月10日,赫鲁晓夫发表关于柏林局势”正常化”演说并照会美英法三国政府,声称苏联将与东德签订和平条约,并要求美英法三国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的驻军。美英法三国拒绝了苏联的要求,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主张采取军事措施,坚决回击赫鲁晓夫的挑战,柏林危机再次出现。

肯尼迪总统入职白宫后,一开始仍然沿袭他的前任艾森豪威尔总统关于西柏林的强硬政策,即:考虑到美国对西德以及西柏林的承诺,美国仍然要”留在那里并保持坚定的驻守”,因为”如果丧失了在柏林的地位,将削弱西方在德国乃至全世界的地位,其后果是无法估量的1961年6月3日,肯尼迪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举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谈,双方讨论的焦点集中于柏林问题,赫鲁晓夫再次提出,要求美英法撤出西柏林,否则此后西方国家进入西柏林都需要先经过东德的同意。

赫鲁晓夫和肯尼迪

对此提议,肯尼迪总统断然拒绝,并作出强硬反应,要求美国国会将国防预算增加32.5亿美元用于战争准备,顿时美苏关系再次紧张,第三次柏林危机发生。1961年8月13日,苏联封锁了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并在东柏林境内沿东西柏林的分界线筑起了一道水泥墙,全长154公里,要求西柏林人进入东柏林时,全部必须办理入境手续并经边境检查才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柏林墙”,从此,柏林被完全分裂为两个世界。

柏林墙

维也纳会谈结束后,肯尼迪总统认识到有必要尽快调整和制定柏林政策。6月底,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柏林问题提交了一份最终研究报告,报告中艾奇逊指出,苏联的意图是要考验美国的抵抗意志和履行义务的信誉,因此美国必须显示出保卫西柏林权利的决心,不能轻易与苏联进行谈判。

艾奇逊主张迅速加强西方的常规力量与核力量,只有在加强军事力量的前提下,才能与苏联进行谈判,如果赫鲁晓夫同东德签订了和约,美国不必就此作无谓的争辩,应该直接诉诸军事行动。

艾奇逊的主张遭到了美国国会不少人的反对,肯尼迪的特别顾问小阿瑟.施莱辛格对艾奇逊的报告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在危机进一步发展之前,应该采取必要的政治行动,因此他建议肯尼迪责成国务院研究进行谈判的方案,补充研究政治方面的计划。顾问班子成员之一的基辛格也认为”外交是加强军事压力的必要补充。通过政府内部的多次激烈辩论,主张在进行军事准备的同时不放弃谈判的意见占了上风,肯尼迪总统也逐渐形成了他自己关于解决柏林危机的两条原则:一是有必要向外界表达美国决不让步的决心,”倘若苏联非破坏西柏林的自由不可,那么我们就准备进行战争,甚至是核战争”;二是不放弃通过谈判解决危机的机会,不希望把危机推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应”努力寻求进行细致谈判的机会”。

这绝对是美国柏林政策的一个重大调整,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此前一贯”拒绝谈判”的强硬态度被肯尼迪总统抛弃,代之以更具弹性的”双管齐下”外交政策。

肯尼迪

首先,肯尼迪在军事上公开采取大规模措施。1961年3月和5月,肯尼迪两次发出要求加强美国防御力量的国情咨文,推动”民兵”与”北极星”导弹计划。维也纳会晤后,肯尼迪采取了进一步措施。7月8日,在海恩尼斯港讨论柏林问题的会议上,肯尼迪要求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制订了一个可以进行非核抵抗的军事计划。其规模要既能显示决心,又能在核战争爆发之前留有重新考虑的余地。

7月13日,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肯尼迪总统表示,他反对核战争,但美国决不会让步,如果苏联一意孤行,那么美国就准备战争,甚至核战争。同时,肯尼迪又不想采取过激行为,他拒绝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的建议。

7月25日,肯尼迪向美国民众发表电视演说,表示美国将坚决保卫西方在西柏林的权利,提出在中欧迅速集结武装部队,追加32亿军事预算,购置新武器,动员预备役和国民警卫队,扩大民防计划等措施。

核武器

其次,肯尼迪在加强军事力量的同时,积极准备与苏联谈判。肯尼迪认为,”艾奇逊的报告确实过于把问题局限在军事方面”,他强调指出,”柏林计划必须重新斟酌一下”。在7月8日海恩尼斯港会议上,肯尼迪要求艾奇逊为柏林问题拟定一个”政治方案”,并指示新任国务卿腊斯克起草一个谈判大纲,催促国务院准备美国的谈判立场。由于国务院的行动迟缓,肯尼迪总统又请自己的特别助理西奥多.索伦森重新起草了文件,要求尽快召开西方外长会议。在肯尼迪的推动下,8月初,美、英、法、德四国外长会议在巴黎召开,开始回到讨论对苏谈判的共同立场。

肯尼迪

肯尼迪还认为美国以前的对德国和柏林的政策是错误的,把重新统一德国作为谈判目标是不现实的,必须提出新的建议。肯尼迪明确区分了德国问题和柏林问题,并希望以德国问题上的让步来换取苏联对西方在西柏林权力上的保证。

正是出于这种目的,肯尼迪在1961年至1962年期间,积极支持各种谈判建议,例如”国际法庭仲裁”、”使整个柏林成为自由城”、”与共产党举行和平会议”、”五到十年暂时解决办法”等。在肯尼迪的努力与坚持下,美国与苏联的探索性会谈得以继续进行,柏林危机开始走向缓和局面。1971年9月3日,苏美英法在柏林正式签署《西柏林协定》,柏林危机从此基本解除。

肯尼迪

总的来说,肯尼迪总统在面对种种压力的局势下,虽然表面上公开采取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应措施,但实际上却逐渐开始寻求和平解决柏林问题的途径,竭尽所能缓和紧张局势,以维护西方国家在西柏林的权利为底线,积极调整对德政策,在承认存在两个德国及其他相关问题上对苏联作出让步,换取苏联在西柏林问题上的妥协,从而为柏林危机的和平解决创造了条件,在美国对柏林危机政策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肯尼迪总统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保证了这一政策得到切实的执行,对柏林危机的缓和与消退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