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地:淞沪会战战役经过小考

作者:搓男太郎

前不久,命途多舛的《八佰》终于在院线上映,我也第一时间去观摩了这部充满争议的电影。
作为一个上海人,尤其是喜欢军事的宝山人,我对淞沪战役有很多思考。看完电影后我又重看了一遍上海纪实频道制作的四集纪录片《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这场战役我方先后投入70多个师,地方税务和保安团更是不计其数,参战总人数达到75万以上。
我就结合纪录片和我在其他途径看到的资料,粗略的讲讲淞沪会战,这场气壮山河的战役经过。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和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探讨。
位于宝山友谊路1号的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现已扩建为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园内还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在宝山吴淞口牺牲的陈化成提督纪念馆。
早在七七事变的5年前的1932年1月28日,上海就发生了一二八事变。28日夜,日本海军陆战队悍然对上海的华界闸北发起进攻。当时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还击,日军久攻不下。2月14日,蒋介石下令张治中率第五军驰援上海,第五军下辖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德械师”,包括87师,88师和教导总队。后日军偷袭中国军队侧翼浏河,中国军队被迫后撤,但中国军队在战斗上并不落下风。可荒唐的一幕出现了。
在国联的调停下,5月5日国民政府签订《上海停战协定》,上海划为非军事区,所有中国军队必须全部撤出上海而日军则是返回战前的防区。之后,日本以保护日租界侨民为由,陆续派遣数千陆战队驻扎上海。日本更是将原本日本唯一的海外常设陆战队升格为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上海的最高司令官则是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担任。还将原装甲车队扩编为陆战队战车队,装备八九中战4辆,九零式装甲车3辆,九三式装甲车3辆,维克斯M25装甲车4辆,卡登洛伊德MK6b型超轻型坦克5辆,军用摩托数十辆。
上海宝山的一二八纪念路
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撤离长江沿岸的日本侨民。尤其是上海,当时在上海所有的60万外国侨民中,日本侨民占到了总数的一半。蒋介石决定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对日军打一场歼灭战。利用一二八事变中表现出色的德械师,迅速剿灭驻扎在上海的3千陆战队,拔掉位于四川北路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究其原因,就是即将召开的布鲁塞尔会议。蒋介石希望表现出决心和能力给西方看,由此让西方调停中日之间的战争。
位于四川北路的原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现在是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办事处
正如那个塞尔维亚少年不会想到自己爱国的一枪竟成了一战的导火索,1937年8月9日,虹桥机场的中国宪兵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行为会给日军以冲突的口实。8月9日下午,日本驻上海公大纱厂(丰田公司资产)海军陆战队大尉大山勇夫和一等水兵斋藤要藏驾驶军用汽车沿虹桥路由东向西急驶,要强行进入虹桥机场,被中国宪兵阻止。下车后日本兵和宪兵起了冲突,日本兵被开枪击毙。
事后由于所谓的“宪兵”其实是中方秘密调派来的正规陆军假扮,意在秘密加强上海市内的中方军力,于是中方意图掩盖事件经过。先是找来一个死刑犯穿着宪兵服枪毙在日军尸体旁边,然后制造出日军冲卡和我军交火身亡的假象。但被多国联合联查组识破,日军由此认定中方蓄意杀人挑衅,上海本已紧张的形势骤然升级。
日方称为“大山事件”
第二天,日本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下令向上海增兵,但由于陆军没有明确表态会提供援助,因此日本在外交上表面积极寻求和平解决一边暗自筹措兵力。几天后2000陆战队登陆上海支援。
得到2千人的支援后,日军要求上海市内所有宪兵全部撤出,拆除所有工事并严惩凶手。但由于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建议将华北日军由北向南的攻击诱导为由东向西,蒋介石也希望利用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让欧美国家介入调停,以达到“空间换时间”的目的,因此拒绝了日方所有要求。11日晚,南京下令京沪警备军向上海进发。87、88和炮兵部队立即征用沿途所有火车立即奔赴上海,张发奎率领57师向浦东推进,55师和独立第2旅驻守上海南郊,56师和61师进驻上海北郊,并把正在北上的11,60,67师改调上海,河南的第6师、胡宗南的第1军、51,58师全部往上海集结。
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
8月12日,2个师已经全部就位。按照计划,87师靠江驻扎在吴淞到杨树浦一带(基本是今天上海3号线的走向)。88师驻扎在上海北站和江湾一带。重炮独立第8、10团进驻真茹和大场一带。全军随时可以发动进攻将虹口的日本陆战队赶下黄浦江。8月12日,张治中致电蒋介石,请求在13日拂晓对日军展开进攻,但等来的却是“等候命令,避免小部队之冲突”的答复。原来这时蒋介石虽已决心在上海与日军一战,但他怕自己打响“第一枪”会给西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他犹豫了。
而此时日方已经察觉到了国军的动向,开始连夜修筑工事街垒。中方错失先机。
开战前日军的117个据点
8月13日晚,蒋介石还在开会讨论下一步该怎么办时,15:50分日军驻守八字桥的陆战队第3大队第6中队声称遭到中国军队炮击,随即冲入宝山路与驻扎在西宝兴路的88师523团1营交火。随后日军利用150毫米迫击炮炮轰闸北江湾。由于我军人数占优,日军一度处于下风。此时蒋介石考虑到陈纳德协助的中国空军只能在白天对陆军进行支援,于是下令8月14日再发起总攻。意在先发制人速战速决的上海战事,竟在日军的先发制人中拉开了帷幕。
8月14日,中国空军率先行动,由东向西轰炸了日本公大纱厂、汇山码头、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和以出云号为首的停靠在黄浦江的日本第三舰队。
下午三点,张治中下令发起总攻。87师主攻公大纱厂,88师主攻陆战队司令部。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呈“口”字形,外墙是80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四层楼高加上楼顶的瞭望塔,当时几乎是闸北虹口一带最高的建筑,楼顶还有战防炮和迫击炮。瞭望塔观察到国军在哪集结,迫击炮就直接轰炸不给中国军队集结进攻的机会。
加上日军之前在司令部外围多个楼房建立了外围据点,并利用装甲车作为移动火力点,交通要道均有街垒。缺乏巷战经验的88师进攻一开始就限入了僵局。为此,张治中动用了全国仅有的24门德国进口SFH18式150毫米榴弹炮。
SFH18式150毫米榴弹炮
88师264旅527、528团负责主攻,要达到日军司令部首先需要突破连接闸北和虹口的八字桥。两次淞沪战役,仅有十余米长八字桥都是双方争夺的重点。
14日264旅共发动四次进攻均未能过桥。264旅仅14日一天就伤亡1000多人,527团一天牺牲7位连长。据88师262旅524团2营重机枪特务连老兵回忆,有的士兵喊着来生再见便发起冲锋,掩护的士兵回应也喊着来生再见。躺在地上的伤病更是请求给他补一枪以结束痛苦。264旅旅长黄梅兴在爱国女校附近中弹牺牲。旅长牺牲后,564旅停止进攻。
如今的八字桥
15日,日军在战车的掩护下向八字桥以北的88师发动反攻。虹口闸北街道狭窄,到了晚上更是摸黑一片。根据老兵回忆,中国军人总结出一个技巧,在屋内双方相遇大家都不说话,悄悄的摸对面钢盔,带护耳的德式钢盔就是自己人,圆边钢盔就是日军。
16日上午,日军在外围逐渐招架不住,陆战队第3大队大队长伊藤茂下令死守八字桥。
由于并未取得预期的战果,且黄浦江的第三舰队已经离开江面停泊在了吴淞口以防中国空军突袭,于是张治中采纳了德国顾问的建议改变一线平推的战斗形式,改为分割杨树浦和虹口之敌。88师从各部抽调精干,组建500人的突击队由524团1营营长指挥,沿着虬江路进攻,绕开并孤立司令部,行动代号“铁拳”。此时的参谋主任正是谢晋元。
17日拂晓,张治中下达第三次总攻的命令。在重炮的掩护下突击队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是抵达虹口市区内时遇到了日军街垒和装甲车的阻击,伤亡惨重。究其原因任然是国军并不懂得如何进行巷战。
他们大都沿着街道前进,此时遇到路口的装甲车便无处可躲。成功的巷战都应是沿着房屋进行逐屋争夺,一幢一幢地推进。张治中在发给蒋介石和何应钦的电文中也阐述了这一点,他指出在原本的作战计划中,应是避免攻坚利用巷道快速穿插。而如今巷道被层层阻断,部队无力对付城内的各种明堡暗堡。
此时更坏的消息传来,原本预备派往青岛的横须贺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和吴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被改派到上海。先头2400人的陆战队援军已经抵达上海,而陆军也已动员约三个师团的兵力从本土启程赶赴上海。张治中立即向南京求援。
张治中收到87师已突入杨树浦租借内的消息后命令36师沿杨树浦突击汇山码头,扩大战果。张治中更是为36师调配了维克斯MK.E六吨型坦克营。早在8月4日装甲兵团战车营的战车2连和1连一部已在保定集结准备北上,但由于张治中的请求,蒋介石下令河北的战车部队迅速调回,并把正在南京修理的坦克部队赶赴上海。15日凌晨战车1连进入了江湾跑马场待命并未参加战斗。17日战车1连两辆坦克伴随36师一部在市区内展开了战斗。19日河北的战车2连抵达南翔地区。
21日,第四次总攻开始。36师沿着三条轴线在战车第1连的配合下对汇山码头展开突击,而后第2连加入战斗。由于陆战队缺乏战防炮只能依靠坦克和装甲车反击,维克斯坦克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由于步坦协同脱节导致了坦克部队的白白损失,甚至在兆丰路一带日本兵能毫无顾忌地爬上维克斯坦克用手枪对着坦克观察口向内射击。
在付出惨重代价后88师终于抵达司令部外围。据重炮独立第10团3营5连老兵回忆。第一批抵达日军司令部的士兵见司令部大门敞开,于是一个排的人便冲了进去。不料大门是电动门,我军进入后门便关上了,门内的枪声持续了约一个小时逐渐停止。厚达80厘米的外墙在150毫米榴弹炮的攻击下也未出现缺口。
此照为日军缴获中方坦克后的摆拍,图中坦克为战车2连郑绍炎连长生前所乘的坦克
8月23日。在付出巨大的伤亡后,36师216团也终于抵达汇山码头外围。但此时日本本土根据临参命第73号动员令动员的陆军的增援部队已经抵达吴淞口,从狮子林和小川沙一带登陆。此时中国军队有被日军包围的危险。为了阻击登陆的日军,张治中不得不下令付出巨大伤亡终于抵达汇山码头但还没拿下汇山码头的36师掉头,后撤40余公里回防。接到命令后216团3营营长差点拔枪自尽,幸好被拦下。
8.13到8.23,中国军人拼死血战10天终究还是没有把日本侵略者赶下黄浦江,甚至战场局势开始对他们越来越不利。但这在战略上依然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出动出击,彻底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由华北向华中顺势突击的战略构想。
从现在的官方资料和回忆录来看,日军直至七七事变爆发,都没有对华明确的战略构想。虽然日方对中国的土地早就虎视眈眈,但究竟如何拿下中国,日本内部尤其是海陆两军并没有统一思想。
时任日本外相的重光葵战后回忆,其实日本海军在一二八事变之后一直主张从上海对华中方向进攻,沿长江流域攻克南京,武汉等地。这也就是海军加强了上海特别陆战队的原因。
上海特别陆战队司令部
但陆军认为要从华北顺势而下发挥装甲部队优势,且由于中国军队弱小,只需出动满洲的日军即可,无需额外支援。三个月即可攻克南京,这也就是三个月灭亡中国一说的由来。同时这种急切和轻敌也是七七事件爆发的一个原因之一,东北的日军早已按耐不住“为天皇尽忠”的欲望。
到了1933年需要上奏作战计划,但期限过了之后两军意见尚未统一。陆军此时急不可耐,只好向海军妥协,称:
要之,在某一情况下,也可出兵上海,但是日本参谋本部的真意仍然认为没有出兵上海的必要。
日本“下克上”是有传统的。七七事变爆发其实出乎大本营预料,大本营起初认为这不过是另一次的地方性冲突,按照之前的习惯极限施压之后让南京方面退让就算取得了胜利。但这一次由于全国逐渐形成的抗日同一阵线,南京国防部也迫于压力邀请了包括红军代表在内的全国各地方军队代表召开了国防会议。这一举动也导致日本国内的激进派压倒了稳健派,动员了三个师团的兵力准备开赴华北支援。
行进中的日军
海军此时觉得机会来了,不断在上海举行军事演习意图挑起摩擦。最后在“大山事件”之后,日本海军强硬要求陆军出兵,但是陆军为首的参谋本部坚决反对。近卫文磨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在最坏的情况下可以出动三个师团的陆军支援。日本大本营依然主张不扩大原则:
陆军仅派兵至华北,为保护日侨,可动用海军,勿须陆军出兵上海。
直到8月14日,驻守上海的陆战队遭遇了中国军人的猛烈攻击,甚至有覆灭的危险。15日终于决定派遣三个师团的上海派遣军协助海军,消灭上海当面之敌,胁迫中国求和。8月23日,支援部队登陆。
南京方面在作战之初的预计就是日本最多会在上海投入2个师团。虽然略微超出预期但随着各地支援的抵达,也仍然可以接受。随着蒋介石的不断增兵,尤其是日军在蕰藻浜和苏州河的进攻不利,一线部队伤亡惨重,这三个师团也逐渐招架不住。日本陆军于是决定继续增兵。
激战到十月,淞沪地区的日本陆军总计达到了6个师团,但战事依然胶着。于是原先决定不扩大战事的参谋本部第一部长石原莞尔被迫辞职,继任者下村定对战略提出了新的部署:   
1.日军迅速於上海方面谋求获得所望之结果。 2.于华北及上海之作战,达成所期之目的后,转为持久作战,以航空作战为主,继续攻击要地,使敌丧失战意。
大本营采纳此项方针后,便积极准备让第十军由杭州湾的金山卫登陆,侧击淞沪方面的中国军队。和之前在宝山登陆的日军南北配合形成钳击态势。11月7日,大本营指示:
华中方面军之任务,为与海军协力以摧毁敌之战斗意志,获得战局终局之目的,扫荡上海附近之敌。
可以看出此时的作战目标依然是迅速结束上海战事,然后转入防御态势,并未指示第十军向南京方面进攻。
准备登陆的日军
杭州湾本身有第8集团军的两个师驻守,张发奎也曾再三叮嘱要注意海上动态,防止日军在侧翼登陆。但10月战事吃紧后,张发奎不得不下令杭州湾的62师向上海支援。在日军发起登陆行动时,几十公里长的杭州湾北岸只有三个步兵连和地方保安队驻守。蒋介石后来哀叹:“只注意浦东而没有估计侧翼是淞沪会战最大的失败。”
登陆中的日本第十军
第十军在金山卫登陆成功后,察觉中国军队抵抗已经薄弱,引起进攻南京的野心,于是日军再一次发挥“下克上”的传统艺能,独自决定跨过苏嘉线继续进攻。大本营被迫配合第十军的进攻调整部署。第十军后来也参与了南京大屠杀。1938年1月,日本方面也终于下定决心和中国打一场全面战争。
国民政府方面的总体考虑是在上海打一场迅速的歼灭战,虽然国军十日围攻战果不佳,一方面是日军有飞机舰炮支援,且日军训练水平普遍高于国军。但战役决心一变再变也是导致失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是8月12日,张治中的京沪警备军就已经到位,请求13日发动进攻,南京方面却让其等待,最后“八一三淞沪抗战”国军竟是14日15时才发动的进攻。张治中后来回忆:
这是什么缘故呢?据说是上海外交团为避免在上海作战,建议南京政府,改上海为不设防城市――自由口岸。这个建议文件,大概是11日发出,12日到达外交部,南京政府不免犹豫了一下,故忽然命令我不得进攻。我未见着正式文电,真实的是否如此,无从确断。
第二变更加致命,激战了一天,到了夜晚张治中却收到了停止进攻的命令:
下午4时,我们的炮兵就开始集中射击,步兵勇猛攻击前进,到日没时止,多有进展。突然又接到上级命令:密。今晚不可进攻。另候后命(寒酉待参京电)于是攻击实施,又因此停止。 15、16两日都是奉令作攻击准备,并没有实行全线攻击,仅将五洲公墓、爱国女学、粤东中学各点攻占。 …..中间略…. 17日拂晓,奉令继续开始全线总攻击。这次总攻击,其经过及成果的概要,可见我给南京军委会的一个电报:密。本军于今(筱)晨五时半,按预定部署,全线开始总攻击。最初目的原求遇隙突入,不在攻坚,但因每一通路皆为敌军坚固障碍物阻塞,并以战车为活动堡垒,终至不得不对各点目标施行强攻。 18日,我又接到暂停进攻的命令。这是开战以来,第三 次的停攻命令。 但是,敌人在这时却整天在其飞机掩护下,到处以小部队向我反攻。我们司令部到前方的电话,也常被敌谍破坏。
抗日名将张治中
更加离奇的事发生在23日。当日日军在宝山登陆,张治中作为战区司令视察部队来到了十八军军长罗卓英的指挥部。 罗卓英看到张治中很是诧异,问他怎么到自己的防区来了。张治中询问之下这才知道上海蕰藻浜以北已归陈诚指挥,自己无权指挥第十八军。张治中这才回到位于苏州的司令部:
我心里想,两日以来,我只专顾前线,没有同后方联络,我应该到苏州看看顾祝同,和他商酌许多问题,并可借此向南京统帅部报告请示。 我一到苏州,还未及见顾祝同,就打电话给蒋委员长,满想申说一番内心的苦闷。不料,蒋一接电话,就厉声地问:“你在哪里?”我回答:“在苏州。”蒋又问:“为什么到苏州?” 我就说明经过:“为着左翼作战,亲到嘉定会罗卓英,听说顾墨三(顾祝同字)着苏州来了,所以来同他商量问题。”蒋在电话里又大声地叫:“为什么商量?两天找不到你,跑到后方来了!”我也有点气愤了,我讲:“罗卓英原来归我指挥,我不能不去看看,我不知道他已划归第十五集团军陈辞修(陈诚字)指挥了!”电话里的声浪越来越大,对于我讲的根本不理,只是严厉地责问:“为什么到苏州?为什么到苏州?”我耐不住了,索性说厉害一点:“委员长应该怎么办?我是到苏州与顾墨三商量问题的。我一直在前方,委员长究竟怎么样?” 即听见粗厉地说了一句:“你究竟怎么样?还问我怎样?”一 下就把电话挂了。由于这个电话,我伤心了!我怀着很大的伤感,莫大的委屈。
8月23日晨,日军上海派遣军第3、第11师团在优势火力掩护下,于川沙河口、狮子林、吴淞一带强行登陆。24日,中国第15集团军先后进至上海,向登陆之敌发起反击。此时战役之初的目标已经破灭,中国军队没能在日本主力到来之前消灭日本海军陆战队。上海本就是冲击平原,无险可守且地下水丰沛战壕挖掘困难,加上日军登陆宝山侧击中国军队左翼。此时应该在战略上主动撤退,但此时南京方面已经骑虎难下,蒋介石马上调动11师支援罗店。
到26日,日本第3、第11师团激战两昼夜已经累计伤亡700余人,这对于这两个日军甲等师团来说是难以想象的损失。也是从此时开始,日军开始采用集体焚烧的方式来处理尸体。
此时中国军队以月浦,宝山,杨行,吴淞四个镇为依托形成了一个菱形防御地带,与日军开始了正面阵地战。9月1日,日军1000余人围攻狮子林炮台,第98师一部与敌反复白刃搏斗,多数牺牲。9月5日,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宝山发起猛攻,中国军队顽强抵抗。
宝山作为一个突出部,分割了日军第3师团和第11师团。为了打通联系、将犬牙交错的前线变成一个整然的正面,日军围攻宝山,宝山告急。陈诚立即要求98师的部队死守宝山镇。此时守卫宝山的正是98师第292旅第583团第三营营长姚子青。
姚子青,广东平远县人,黄埔六期毕业。1936年升任98师第292旅第583团第三营中校营长。当8月31日姚子青接防宝山时,宝山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姚子青站在宝山海堤上对全体官兵说:“我们头可断,血可流,宝山不可丢!”
姚子青的黄埔军校毕业证书
9月1日,日军军舰三十余艘和十余架飞机同时轰击宝山城,第三师团主力也完全合围了宝山城。98师师长夏楚中给姚子青下令:战至一兵一卒亦需固守准备充分巷战。万一城垣被陷,亦当与敌偕亡于城中。此时姚子青和全营500多人的命运已经注定,但姚子青依然率部坚决还击,甚至和日军展开了白刃战并成功击退日军的进攻。
9月5日凌晨,日战车第5大队以30多辆八九中战的兵力配合步兵对宝山全境发起突击。第六军官兵在军工路一带进行了艰苦的反坦克战。战至中午终因伤亡过大退守至涧塘河一带。吴淞侧翼暴露,宝山城深陷重围。第3师团第68联队在第11师团第10旅团天谷支队的配合下对宝山发起猛攻。姚子青在外围遭到日军火力打击后率部退入城中准备与日军开始巷战。姚子青最后向师长发报:
城已无全存之瓦,士皆有必死之心。职部誓本与敌偕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
姚子青纪念碑,拍摄当天巧遇有市民自发献花
9月6日早,日军向城内释放硫磺弹,城内顿时火光冲天。日军又让野炮兵第3联队重炮兵第5大队对城墙做破坏性射击。鹰森联队第3大队在战车第5大队藤田第1中队的配合下冲入城中。激战至中午,姚子青率剩余的二十余人向日军发起冲锋,姚子青当场壮烈殉国。下午一时许,为防止残存士兵突围,日军用战车堵住城门后步兵在城内逐屋扫荡。
7日,宝山沦陷。除二等兵魏建臣趁战斗间隙从坍塌的城墙翻出送信外,583团第三营营长姚子青以下共500余人全部壮烈殉国。日军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日军统计,光是在宝山所消耗的弹药价值就在10万美元以上。宝山之战也是淞沪战场变为“血肉磨坊”的开始。
1938年3月12日,延安各界群众举行“纪念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烈士大会”,毛泽东发表演讲赞扬姚子青等烈士是全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姚子青将军为革命烈士。后人为纪念这位英雄,在南京市铸有姚子青铜像,上海市在姚子青营抗日牺牲处立碑 ,并以子青路命名道路,宝山县曾一度改名为子青县。武汉汉口也以姚子青路命名道路。
9月7日,日本继续向上海增派台湾守备队、重藤支队。又从华北抽调步兵10个大队,炮兵2个中队,野战炮兵1个大队。为了应对中国空军,又支援了高射炮队5队。
9月8日,战车第5大队第二中队中队长高桥清伍在周家宅的作战中受伤,该部队指挥权由第1小队小队长西住小次郎接替。
此前,日军阵地由吴淞至狮子林已经全部连成一片,10日下午胡宗南第一军第一师吴家村阵地又被日军突破。9月11日陈诚下令部队由攻转守后撤到罗店的防御阵地。此后围绕着罗店,中日双方不断增兵,打出了决战罗店的架势。当时的罗店位于沪太公路的终点,是上海和苏州交通的枢纽。一旦日军拿下罗店,日军就能彻底从左翼包围上海的中国军队并且向南就能进攻大场背击闸北的88师、向西可进攻嘉定并切断沪宁铁路。
9月12日,中国出席国联大会,首席代表顾维钧就日本侵华事件向国联递交申诉书,控诉日军侵略行径。
9月13日,师参谋长郭汝瑰带领中央军第14师8000余人鏖战月浦南塘口,军长担心他守不住,就问他是否需要援军。郭汝瑰回了一封信,在汇报完军事情况后说:
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艰苦卓绝的拼杀一直坚持到9月19日,当第14师接到撤退命令向第四军移交防务时,8千多人只剩下2千多,而且多是伤员和后勤兵员。
16日,西住小次郎的战车第5大队第二中队被配属给第11师团步兵第44联队,对罗店北的第11师阵地展开进攻。中队沿公路以纵队队形向前快速推进,在守军左侧阵地展开后对守军发起火力压制攻击。步兵跟进后,西住对其余战车发出跟随的信号准备返回集结地。在途中,西住的坦克右侧履带落入了反坦克壕沟内,就在这时,守军推出了隐藏的反坦克炮对西住的队尾开始炮击。第二小队小队长的座车被率先命中。为了救援西住中队,第44联队的步兵开始对守军阵地发起突击,拼命压制守军的火力点。西住所部也紧急开始了救援作业,将坦克驶回了公路。
9月18日,双方在刘行、罗店激战。由于罗店有一栋外围墙为白色的高大建筑,日军称为“白壁之家”。日军步兵部队反复进攻白壁之家但均被击退。日军于是改变战术,首先让工兵采用掘壕前进突击至白墙脚下然后实施爆破作业。随后步兵第44联队在坦克的伴随下突入。正在等待的时候,西住的坦克遭到了附近竹林内守军的埋伏而熄火抛锚,此时的第二中队中队长高桥清伍已经归队,他立刻下令炮手对竹林进行压制。在掩护下,西住的坦克重新启动。在守军迫击炮的轰击下对竹林发起突击。同时工兵爆破完成,日军战车突入白壁之家。
傍晚进攻赤根屋地区时中队长高桥再次受伤,于是西住再次负责指挥第二中队。西住率部战至凌晨才返回防区。当日西住在守军正面最近只有20米激战9个小时以上,乘员全天吃饭大小便均在车内解决。而西住本人的座车中弹50余发破片击中无算。后来日军内部甚至有人将罗店之战和日俄战争的二O三高地之战做对比,可见战况之惨烈。
由于日本实行的全民备战的军国教育,日军部队里士兵的教育水平非常高,甚至可以说是世界顶尖水平。日军不仅有职业的文官和随军记者记录战史,连小小的笔记本都是日本军人的标配,所以现在留存的日本底层军人的第一手史料相较于当时的国军来说是非常多且容易获得的。军事史学家萨苏的个人收藏中就有一个日记本,日记主人随手就能画下当时的两军大致阵地概貌在自己的日记中作为插图。
随手画的阵地图
而中国军队这边基层的机枪手甚至不知道机枪不能按住乱打而是需要打点射,以至于陈诚在前线亲自告诉士兵,对面“啪啪啪”打点射就是问你怕不怕,你要打“啪啪”回应不怕,不然打“啪啪啪啪啪啪”的意思就是告诉对方你怕怕怕。再有知识的士兵也是被一枪撂倒,但恰恰国军在武器装备方面的劣势可能比士兵教育和训练水平的劣势更大。
战至9月25日,大本营通过临参名第99号令,向上海增援了第9,第13,第101师团。日军在上海的总兵力已经达到10余万。“长门”、“陆奥”号日本IJN的主力舰也先后抵达上海。
10月2日,日军总司令松井石根,改变进攻路线采取中央突破战术从罗店出发沿沪太公路攻克大场,最后抵达江湾。 日军开始集中兵力向罗店、刘行发动进攻。国军沿沪太公路撤退约1000余米。陈诚来到刘行前线,判断此时部队疲惫且日军势头正猛,断无法坚守刘行,应设置多层次防御阵地节节抵抗消耗日军。但蒋介石却下令死守刘行镇。于是已经战斗数日的胡宗南第一军立马投入了刘行的防御。
被摧毁的白壁之家
第一军作战顽强,第一军第一旅更是有天下第一旅的称号。日军原本预计3天就能突破刘行,但一头撞上第一军后苦战一周也没能前进一步。但第一军此时其实也已经是坚持不住了。由于丧失制空权,第一军到达上海的第一天就遭到了日军空军的侦查,随即就被空军和舰炮连番轰炸,激战一周全军伤亡过半,营长几乎全部阵亡。胡宗南最后向蒋介石打去电话,请求放弃死守刘行,节节抵抗。蒋介石这时又同意节节抵抗的策略了。
顾祝同派部队换防第一军后,刚喘口气的第一军还没得到休整的机会,薇藻浜就被日军突破、第八师几乎全军覆没,第一军就协同87师迅速去填补缺口。当10月9日打退日第三、第九师团的进攻时,名震天下的第一军已经伤亡八成,胡宗南差点带着指挥参谋亲下火线。1938年, 陶峙岳因表现出色升任第一军军长,后参加武汉会战等。解放战争时第一军在四川被解放军消灭。陶峙岳在新疆带领10万国军和平起义后迅速平定新疆各地叛乱,建国后被授予上将军衔,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
回到蕰藻浜,蕰藻浜是一条横贯上海北部的河流,此时日军如果要继续向大场挺进就必须横渡蕰藻浜。而中国军队此时已在蕰藻浜南岸布设了20公里长的防御阵地。中日双方又开始围绕蕰藻浜开始了血战。根据日第9师团金泽步兵第七联队的记载,这只部队9月27日由吴淞登陆,登陆后便一直处于高强度的作战中,一直到淞沪会战结束的这四十多天时,全联队有九成中小队长死伤。而在蕰藻浜的两个星期的战斗中,全联队2556人战死450人负伤905人,战损比达到53%。日本101师团加纳联队的荻岛静夫在日记中记载,9月30日他所在的部队准备在吴淞一带架桥强渡蕰藻浜。血战9日强渡3次均以失败告终。10月9日,加纳联队长战死,整个加纳联队只剩下三百人。战友的尸体开始腐烂却无人问津,荻岛静夫陷入绝望,帝国军队失去了原有的风采。最后成功渡河后,代理指挥官伊东政喜甚至违抗军令不愿再向前进攻,声称再继续进攻联队军旗都要保不住了。日军尚且如此,中国军队的伤亡情况可想而知。
上海地铁七号线刘行到大场镇的路线几乎正好就是日军的进攻路线。现在乘坐上海地铁七号线从刘行出发到达大场只需要7站路20多分钟,而日军当年却用了四十天。中国军队用自己的血和肉足足抵挡了日军四十天。
战斗进入到10月,双方都大量向淞沪地区增兵。双方围绕薇藻浜和其他重点地域打成了拉锯战,伤亡惨重。
以廖磊的21集团军为例。 廖磊的部队从广西出发,徒步行军七天七夜终于在21日抵达上海,随即投入了进攻蕰藻浜南岸阵地的行动。以广西第48军为第1路,向黄港、北侯宅、谈家头附近蕰藻浜南岸之敌攻击。以广东的第66军为第2路,由赵家宅向东攻击;以第15集团军的中央军第98师为第3路,由广福南侧向孙家渡、张家宅之线攻击。原守备各师,各向当面之敌攻击。此次战斗的重点就是以刚刚抵达士气高昂的广西部队为主力,中央突破日军阵地。而和48军正面对上的是日本精锐的第三师团。中央突破战术本应是集中优势火力集中攻击一点,配合步兵的快速冲击,像楔子一样扎进敌军阵地再撕开防线的战术。但广西部队缺乏重武器,空军的轰炸机也已损失殆尽。于是广西军人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日军的火力网相抗衡,强行冲锋。
激战至23日,仅仅3天。就因攻击部队伤亡过大,国军只得退守小石桥、大场、走马塘、新泾桥、唐家桥一线。21集团军就已经有170师510旅旅长庞汉祯、第171师511旅旅长秦霖及团长廖雄、谢鼎新、褚兆同等阵亡。
24日,复旦大学失守。25日,南翔危急、走马塘失守。26日,大场失守。也就是在同一天, 我军主力退守南翔一线,一部退至苏州河以南。而当时南翔一线并不是上海地界。所以此时除了苏州河以南,上海中心地带几乎已无国军部队。
之后发生的事想必大家从其他地方都已经了解过了。经过一再打折,最后孙元良让谢晋元带领 524团一部留下抵抗。虽然88师战前号称德械样板师,但经过2个多月的激战,先后多次补充兵员,现在的524团主要以湖北补充兵为主。
1937年9月,全国都在调集兵员开赴上海。湖北通城县保安大队一、三中队连同县牢里的“赤匪”和抓来的壮丁共200余人被整编入湖北保安第五团。当年10月,湖北保安五团奉命开赴淞沪前线,整建制补充伤亡惨重的88师524团,通城的两个中队编入一营。
28日,闸北彭浦一带完全沦陷,苏州河北岸上海地界内只剩下了“四行孤军”。老兵回忆,四天的时间里战斗非常激烈,多次粉碎了日军的进攻,甚至摧毁和击伤了3辆日军坦克。
根据老兵杨养正回忆,杨慧敏和其他市民都是冒着日军火力进来慰问的。绝非某些人所说的坐着小汽车开进四行仓库。
11月1日,四行孤军撤入租界。
11月2日、4日,日军数次强渡苏州河。
11月5日,日军第10军的第6、18师团和第5师团第9旅团的国琦支队在杭州湾北部的金山卫一线登陆。中国军队进行顽强阻击。鏖战之6日夜,中国军队后撤。
11月7日,为统一指挥,大本营将淞沪地区的部队统一整编为华中派遣军,松井石根任司令。并下达“临参命第600号令”,将华中派遣军的作战地区划定在苏州嘉兴以东。
11月8日,第三战区下达了全线后撤的命令。淞沪地区的几十万部队本身是抱着高昂的热情和决心来到这里希望和日寇血战,但现实却让他们已经心灰意冷,坚持到现在一是军人职责,二是擅自撤退并没有什么好下场。此时撤退命令的下达无异于是千里之堤被决开了一个豁口。撤退变成溃退,所有人都想立即离开这个“死地”。撤退完全失去了秩序,官找不到兵,兵也不想找官。
11月9日,国军放弃苏州河南岸除南市以外的阵地。日军进占虹桥机场和龙华镇。日军继续向青浦、白鹤港之线突进。中央军第58师174旅旅长吴继光看到撤退部队的混乱,主动率部就地修筑工事掩护兄弟部队撤退。该部后于10日撤退,11日吴继光在指挥部队时阵亡。 10日,日军又在浦东登陆。
11月11日,上海市政府沉痛宣告,上海沦陷。
国军继续后撤。至14日,浏河太仓相继陷落。国军此时终于组织起了有效抵抗,在福山、常熟、吴江、太湖一带与日军展开战斗。
11月19日,苏州沦陷。国军开始向锡澄线转移 。但由于各种原因,吴福线锡澄线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是部队没有抵抗的溃退导致防线的弃用。就算是有部队进入国防线准备抵抗,要么发现机枪开口不合理甚至是朝向错误,要么是管理碉堡钥匙的地方保长已经不见踪影无法进入工事。而长三角一带密布的水网也并没有成为日军的阻挠甚至有日军乘坐汽艇或划船绕过国军防线的例子。
日军检查被放弃的完好无损的国防工事
11月20日,南京宣布迁都重庆。
11月21日 ,国军坚守江阴、无锡。太湖南岸连日激战。由于11月后登陆的日军并未遭受太大损失,于是公然违背“临参命第600号令”,开始“独走”。
11月25日,日军重藤支队截断江阴、无锡之间公路。敌第16、11师团及第9师团主力进攻无锡,当日无锡陷落。 
11月26日,国军向常州撤退,主力向浙赣皖边区撤退。吴兴失陷。
11月27日,江阴要塞与敌激战5天陷落。以江阴要塞陷落为标志。至此,淞沪战役结束。
江阴守军第103师、112师突围向镇江转移。日军秋山支队渡过太湖,向常州迂回。太湖南岸的日军第10军攻陷长兴后,主力经宜兴、溧阳、溧水向南京进攻,一部经广德、宣城向芜湖进犯。京沪线方面,日军主力分路经无锡、金坛、王天寺、丹阳、句容、江阴、镇江桥等地会攻南京。
公元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 ,正式下令进攻民国首都南京,南京保卫战开始。
从《八佰》开始的这篇文章以及最后的几句话
首先写这个的起因是《八佰》这部电影。作为军事历史爱好者,我想批评电影中的种种错误和问题。就比如鲜有人提及的:片中出现用59底盘改装的一式运兵车,这款运兵车是1943年才开始配装部队,剧组却花钱改装59坦克让其穿越到了1937年,实在是有点画蛇添足。
但作为电影观众,我依然认为这是一部在及格线上的作品,甚至是还不错的。电影中许多争议内容其实都是在老兵回忆或四行仓库纪念馆中有据可靠的,最多也就是进行了“艺术加工”。比如抱着炸药跳下楼的陈树生就是有据可靠的,他是湖北利川人 ,牺牲时年仅21岁。当时100多日军以坦克为掩护抵近仓库楼下,由于射界问题墙内的士兵无法射击,谢晋元立即命令士兵向楼顶增援。在这短短的几分钟火力空隙内,陈树生抱着炸药包留下了“舍身取义,儿所愿也”的遗书便一跃而下。
让《八佰》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还是他的宣发,无论是合影事件还是跳票事件,都让他主动成为了众矢之的。想要杜绝这种几近是玩弄群众的恶劣手段,还是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以及用自己手中的电影票,真正的支持“好”电影。我个人就非常期待管虎导演在另一个公司的支持下和郭帆、路阳导演共同拍摄的新电影,以及未来一年多内陆续上映的其他献礼片,希望他们不会让观众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