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灰姑娘传奇:洗菜姑娘做皇后成亡国太后

灰姑娘嫁王子的童话故事,在全球流传甚广,殊不知,中国南宋还真的发生过类似的传奇故事,有一位灰姑娘,曾一次又一次地书写人生与家国童话,其中的美丽与哀愁、无奈与凄凉,又岂是普通的一则外国童话堪与比拟!

这位灰姑娘的芳名叫谢道清,是南宋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降元太后”,又称南宋末代太皇太后。那么,她是如何以一个灰姑娘的身份演绎童话人生的呢?

两个神奇的整容大师

在南宋时,浙江省临海市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的达官显贵,其中不乏在朝廷占据显赫位置的人物。但若问最位高权重的是谁?随便拉住一个临海人来问,得到的答案一定是“谢道清”——南宋的皇后,皇太后。

南宋亡国太后谢道清(1210年~1283年)

谢道清生于南宋嘉定三年(1210),卒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人,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谢深甫曾做过宁宗朝的右丞相,但到了父亲谢渠伯(谢深甫次子)这一代,官至朝奉大夫通判澧州,平庸没有能力的父亲早逝家道开始中落,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童年的谢道清容貌丑陋,皮肤黑得好像非洲人,而且眼睛还患有先天性残疾,史书上说是“肌若炭,翳遮瞳”,典型一个灰姑娘。和大多数灰姑娘一样,由于家境不好,谢道清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洗衣做饭操持家务。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点都不假。迄今在临海崇和门广场东面还有条巷子——洗菜桥,而今是一条宽不过二三米的小巷,当年此处原是一条自东而西的小溪。传说当年谢道清在此洗衣服洗菜。

一般来说,如果没有特别的机缘,像谢道清这样有残疾的灰姑娘,要嫁个好人家,好比水中月镜中花,完全的不现实,到最后只能嫁个庄稼汉子,平平淡淡过一辈子了。但是,野百合也有春天呢,我们的灰姑娘为何就不能有个好未来?

谢道清祖父谢深甫(1139年—1204年),字子肃,号东江,台州临海人。南宋中期宰相。

传说版本一:她家住在台州府城(今临海市)的东门外,村前有一条小溪,谢道清从小就在溪边浣衣洗菜。当地一直流行着这样的传说:谢道清长得虽然不好看,但每次到溪边浣洗,见到水中映出来的影子却非常漂亮,连她自己都感到非常奇怪。此事后来被传入京城,京中派钦差大臣前来了解,结果发现真的是这么一回事,于是即征选谢氏入京进宫,并做了皇后。这“洗菜桥”的地名一直保持了下来,只是现在已变成一条街巷的名称。而穿隧时空隧道到21世纪初的洗菜桥,却全变味了,在百度里输入洗菜桥,跳出的全是扫黄打非照片及文字。当然这是后话,临海当地也极少宣传谢道清与其的关系,不知道是洗菜桥后因,还是觉得降元后丢人。

还有个版本就更具有神话色彩了:谢道清每次在门口小溪水里看到自己的倒影,都是一副凤冠霞帔、光彩艳丽的模样,连她自己都惊讶不已。但是凤冠霞帔还没出现,谢道清身上却长了皮肤疮,为了不让人看见,洗菜时她就将衣袖拢起掩盖住疮。当时正值理宗继位不久,要选秀充实后宫,负责选秀的官员路过溪边,看到一位美貌女子洗菜不挽袖,任由溪水浸湿袖口,觉得奇怪,就问她缘由。谢道清十分机敏,随口答道:“真龙不露爪!”官员大惊,一个普通少女如此言语不凡,绝非池中之物,就选中她进京候选。神奇的是,谢道清上京的轿子刚过天台,原本憔悴的面貌就变得容光焕发,等到了嵊县,久治不愈的疮疤竟都脱落了,皮肤变得白皙光滑,到了临安,谢道清已经变成一位国色天姿的美人。

事实上,谢氏入宫与她的相貌并没有什么关系,之所以选上谢道清,是因为她的祖父谢深甫任宰相时援立过杨皇后。庆元六年(1200),宁宗的第一位皇后韩氏去世,当时贵妃杨氏和美人曹氏都有望封后,在这场“皇后争夺战”中,谢深甫选择了扶持杨贵妃。嘉泰二年(1202),杨贵妃占得先机,顺利被册封为皇后,也因此杨氏对谢深甫一直心怀感激。《宋史列传第二后妃下》记载,理宗即位后,议论选皇后事宜,已升为太后的杨氏命令一定要在谢氏族中选取。当时谢家女辈中只有谢道清还待字闺中未嫁,而父亲谢渠伯已过世,家中由兄弟掌事。可问题是谢道清长得丑啊,灰姑娘名声远扬,理宗皇帝大概也有所耳闻,打心眼里不乐意。谢家当然高兴,她的兄弟就想把她送入宫中,但谢道清的伯父谢攑伯就表示反对,认为:虽然奉诏不假,可咱家里穷,拿不出钱来准备嫁妆,谢家当时的境况负担起来十分的困难,再说谢道清生得又不漂亮,跟圣上也不般配,到头来不过就当个老宫女,有什么好处?

莫衷一是之下,要不要送谢道清入宫成了族中难题。恰当下正值元宵节,忽然不知从何处飞来好几只喜鹊,落在了谢家的灯山上筑巢,于是全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大吉兆,是谢道清的“后妃之祥”。众人喜出望外,于是坚持要送她入宫。谢攑伯见无力阻拦,只好无奈同意。17岁的谢道清因而得以入宫。

关键是谢道清的容貌,谁也帮不上忙啊。没关系,这个时候,童话的力量出现了,上天为谢道清请来了两位最好的整容大师。一位大师名叫病魔,谢道清在去临安的路上跟他遭遇,得了皮疹病。幸亏这位大师的整容技术一流,使谢道清的黑皮肤尽皆脱落,反而变成了莹白如玉的好皮肤。另一位大师不知名,好像是御医,同样神通广大。

在去临安府(今杭州)的路上,谢道清无端得了皮疹病,到今新昌境内时,竟全身发疮,皮肤开始溃烂,送行众人心下都觉得此行无望了,谁知到了嵊县,谢道清长的疮开始痊愈,并且因祸得福,落痂时以前的老皮也一并脱落了,露出了细嫩白皙的新皮。如今民间有一种闲谈,说新昌和嵊县的地名就是因谢道清这段传奇经历而来,“昌”与“疮”在吴语里发音相同,意为到了此处发的新疮,“嵊”与“剩”亦谐音,意为剩下的都是莹白的皮肤。这种说法虽然欠缺史料佐证,但能流传开来,也可以看作是对谢道清的一种关注。都说一白遮百丑,谢道清改头换面,俨然亭亭天香,随行家人喜出望外,又找大夫治好了她的眼翳,一段进京之路,就这样让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我们知道,角膜云翳这种先天性残疾,现代医学尚不能通过药物治愈,只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何况数百年前?但这位大师就是厉害,居然几副汤药就给治好了,就让你不佩服不行。

上述记载肯定不是真实的历史,不过,对照《宋史·谢皇后传》,传说中倒是保留了许多真实的成份。《宋史》明确记载,“后生而黧黑,翳一目。”她的父亲“渠伯早卒,家产益破坏”,将入宫时,“后旋病疹,良已,肤脱,莹白如玉,医又药去目翳”等等。谁叫她当了皇后了呢?

谢道清虽立为皇后,但并没有得到理宗皇帝的的欢心,理宗所宠爱的还是贾贵妃。贾去世后,又转宠阎贵妃。好在谢道清颇有自知之明,对于这一方面也就“处之裕如,略不介怀。”

泪光里的淡定

不管哪个版本,谢道清在她入宫前都经历了一场美好的变化,但宫中佳丽三千,貌美体端者不计其数,谢道清未必能够脱颖而出。其他人暂且不表,单是谢道清的邻乡、一同入选的贾小姐就比她更胜一筹。这位贾小姐,就是贾涉的女儿、南宋四大奸相之一贾似道的同胞姐姐。贾小姐深受理宗喜爱,入宫后封为文安郡夫人,谢道清凭着杨太后的庇荫也顺利入选,封为通义郡夫人。二人的位份虽然相同,但处境却大为不同。理宗专宠贾小姐,想要立她为皇后,对谢道清却是淡淡的。好在杨太后很喜爱谢道清,认为她端重有福,适合为中宫典范。朝中大臣们也议论纷纷,说“不立真皇后,乃立假(贾)皇后邪!”理宗无奈,只好立谢道清为皇后,贾小姐最终升为贵妃。

和童话里的灰姑娘不同的是,宋理宗这个“王子”并不爱咱们的灰姑娘谢道清,原因还是出在女人的容貌上,在他的感觉里,谢道清只是通过“整容”才变美的,不是天然美人儿。这种心理也可以解释为何如今的男人不喜欢整过容的女人,女人天生丽质不但“难自弃”,男人也爱得发狂。理宗皇帝身边先后出现过好几位国色天香的美女,先是那个贾妃,死后又有阎贵妃,再后来又出现一歌姬,把理宗迷得神魂颠倒,楞是想不起家里还有一位明媒正娶的大老婆。

谢道清是六宫之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家庭主妇,老公是皇帝,每天在外面花心,她又不能也不敢抱怨,每天独守空房,寂寞难耐之余,只能偷偷的一个人抹眼泪。但是,我们的灰姑娘毕竟是童话里的人物,她是有美好品德的,既然做了老赵家的主妇,就得把这个家打理好。在那个时代,这就叫“妇德”。为了打理好这个家,谢道清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怨妇心态,爱情呼叫转移,既然竞争不过,那就淡定吧,以淡定为家庭“整容”,保证皇帝家的后院不起火。

她一不与其他妃子争风吃醋,二不在理宗面前提及这些事,整日里忙里忙外,把个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灰姑娘的贤惠,赢得了一个和谐的家,也赢得了杨太后的器重;朝廷大臣们纷纷赞美皇后的贤德,民间老百姓更是“奉谢后若神”。到了这个份上,理宗对谢道清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弯,尽管依然不爱她,但对她的那一种出自内心的敬重,连最头发长见识短的阎贵妃也瞧出来了。

宋理宗

终理宗一朝,数十年间,后宫无大事发生,均得益于谢道清童话般的“整容”。泪光里的淡定,也使得我们的灰姑娘成为有宋一代稳坐皇后位时间最长的皇后。

帝国残阳与灰姑娘的拼搏

时间一天天过去,岁月无情人亦老,谢道清说话间步入了中年。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我们的灰姑娘已经四十九岁,为家“整容”的工作告一段落,她开始为风雨飘摇的帝国操心思了。

确然,理宗晚年,南宋帝国日显衰弱,若再不整整容,恐怕前景不妙,这一点,谢道清看出来了。开庆初年(公元1259年),铁蹄铮铮的蒙古元军在忽必烈率领下长驱直入大举进犯,首次渡江包围鄂州(武昌),大有顺江东下,一举灭宋之势。朝廷一片慌恐,宦官董宋臣建议理宗从临安迁都到四明(宁波),以避元军锋芒。谢道清首次参与朝政,坚决反对迁都,对理宗说:“如果迁都,军心、民心必然动摇,后果不堪设想。” 说服众大臣,并率先尽力俭省,以资军需。理宗这才没有迁都。这是她的第一次为国“整容”。

5年后,理宗去世,25岁的赵禥即位,是为宋度宗,57岁的谢道清做了皇太后。悲哀的是,这位在娘胎里曾遭受毒害而导致弱智的度宗,在国难当头之际,却昏庸荒淫,每日流连后宫,将朝政大权统统委托给贾似道打理,贾似道年轻的时候就好吃懒做。后来因为他的姐姐做了宋理宗的贵妃,他沾光做了太常寺丞和军器监。贾似道利用职权乘机贪污了许多钱财。三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当了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管军事的首脑),掌握了朝廷上的军政大权。宋理宗的时候,因为在立嗣问题上贾似道和他站在同一立场,就做了宰相。宋理宗死后,太子赵禥即位做了皇帝,就是宋度宗。宋度宗认为自己能做皇帝全靠贾似道的支持,所以每逢贾似道上朝的时候,他都要毕恭毕敬地回拜,尊称贾似道为“师臣”。大臣们见宋度宗这样尊敬贾似道,就都称他为“周公”,把他比做西周时候辅佐成王的周公旦。可是,贾似道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还想得到更多的实权,所以当宋理宗的坟墓刚刚修好,贾似道就宣布辞职回家乡台州去了。他在临走的时候,秘密地叫他的亲信吕文德制造谣言,说蒙古军正在急攻下沱,形势十分危急。目的是要挟宋度宗,要宋度宗把权力交给他。果然,宋度宗被贾似道这一招吓坏了,赶快下亲笔诏书,请贾似道回朝执政,又拜他为太师,封为魏国公。

一年后,贾似道又扬言要辞职不干了。吓得宋度宗一天之内接连派出四五个大臣、侍从去苦苦挽留,还多次派太监送去金银珠宝等各种礼品,请贾似道务必留下来。为了怕贾似道不告而辞,宋度宗还派出许多人日夜守着贾府的大门。等贾似道答应不再辞职以后,宋度宗又赶快下诏授予他平章军国重事,把国家大事全都托付给他,并且规定贾似道三天上一次朝,平时可以在家里处理公事。为了讨贾似道的喜欢,宋度宗给他在西湖的葛岭修建了一所住宅。贾似道嫌住宅太小,又不断地加以翻修扩充,这就是“半闲堂”。

贾似道一天到晚在“半闲堂”里玩乐,不办公事,把三天上一次朝,改为十天上一次朝。朝廷上有要紧事找他商量,只好派人带着公文到“半闲堂”去见他。可是他根本不接见去找他的人,许多事情他都交给幕僚去胡乱地办理。然而,朝廷的大小事情都得向贾似道请示。甚至连皇帝也怕他。有一次,宋度宗因为没事先经过贾似道同意没坐銮驾而坐小车回宫,贾似道大发脾气,宋度宗不得不含泪把心爱的胡贵妃逐出皇官去做了尼姑。

贾似道很喜欢金银珠宝,他特地在家里修了一个“多宝阁”,把收藏的宝贝全都放在里面。每天都要自我欣赏一番。他听说有位名叫余玠的大官有一条玉带,就想把它要过来。可是余玠已经死了,玉带做了殉葬品。贾似道竟然下令挖掘余阶的坟墓,把玉带从余玠的尸体上解下来。

“半闲堂”修好以后,贾似道请人为自己塑了像,供在大堂上。他找来一帮赌徒,整天赌博。平时他喜欢斗蟋蟀,常常逼着老百姓向他贡献上等的蟋蟀。他手下的人如果听到谁家房屋的墙脚下有蟋蟀叫声,就动手拆掉人家的房屋去捉蟋蟀,弄得人家只好露宿街头。

臭名昭著的贾似道专横跋扈,误国殃民,将南宋苟存于江南的锦绣江山置于暗无天日之中。说起这个贾似道,留给后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爱玩蟋蟀,写了一部《促织经》(“促织”就是蟋蟀),这本书对蟋蟀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所以又有个“蟋蟀宰相”的称号。贾似道仗着权势,将朝中正直的大臣都赶走,却把朝中大小事务都交给门客处理,自己则每日在园中享乐淫戏,当时有讽句称“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基于蟋蟀宰相贾似道专政,朝政昏暗,我们的灰姑娘在承受丧夫之痛的同时,也对帝国的前途忧心如焚。她一方面规劝贾似道勤于政事,收敛声色犬马之行为,一方面启用一些正直的臣子来制衡贾似道,但收效甚微,感觉很是无奈。

一天,宋度宗从一个宫女那里得知襄阳、樊城被围困三年的消息,很发愁。他对贾似道说:“襄樊已经被围三年了,怎么办呢?”贾似道撒谎说:“蒙古军队早就退走了。”贾似道立即查明了这个宫女的姓名,派人把她活活勒死了。从此,关于前线的消息就没人敢提了。

已是皇太后的谢道清眼看南宋气息奄奄,忧忿于心,却对贾似道等奸臣无能为力。直到咸淳十年(1274年)7月,度宗因酒色过度而死,年仅三岁的恭帝赵顯即位,谢道清又尊之为太皇太后。不禁感慨,赵匡胤一脉真的不行。由于恭帝年幼,又由于谢道清拥有崇高的声望,朝野上下一致吁请她垂帘听政,贾似道只手难以遮天,只得同意。此时的南宋,社稷将倾,风云飘摇。但军权仍掌握在贾似道手中。这时她已经65岁,“年老且疾”,但是,恭宗还是个娃儿,经“大臣屡请”,她与恭宗一起垂帘听政。在风雨飘摇的南宋朝,特别是到了南宋朝后期,谢氏和赵宋可谓是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赵、谢的命运有如浮云朝露,同气连枝。面对连年战乱和巨大的军费支出,她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她诏令汰冗员、节费用、蓄国力,吸收致力于变革朝政、蓄养生息的各项主张。

咸淳十年(1274年)忽必烈第二次进犯,真正的拼搏开始了。当时元军攻占了襄阳和鄂州,占据了中国北半部地区,且已渡过长江向临安逼近,南宋江山危在旦夕。谢道清抱着小皇帝上殿,以幼帝赵顯的名义诏令天下勤王,响应者寥寥无几。临安太学生集体上书要求权臣贾似道出师御敌。可是南宋灭亡的局面已经无法挽回了。

德祐元年(1275年),谢道清先是命令太师、平章军国事的事丞相贾似道整军13万开赴丁家州(今天安徽铜陵东北江中)与元军进行最后的决战,这已经是南宋帝国仅有的家底了,败则亡国,胜则继续偏安一隅,可谓存亡在此一战。遗憾的是,贾似道玩蟋蟀在行,打仗却是外行,贾似道根本没有军事才能,他打压武官,在以往的战事中常常以私下议和或瞒报了事,事后却夸大其词,吹嘘战功。次年二月,他几乎未加抵抗,就和几个部下抛弃了军队逃走。13万大宋水陆军几乎全军覆没,元军乘势长驱东下。把帝国的家底全给赔进去了,蒙古军乘势长驱东下,兵锋直指临安,朝野震动,文武百官纷纷逃跑。

贾似道兵败误国,朝野震荡,群情激愤。宰相陈宜中奏请诛杀贾似道,出于种种考虑,谢道清并没有斩杀“三朝元老”贾似道,乃贬为高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流放到到漳州)。然而天道有轮回,在押解至漳州木棉庵,贾似道被仇家监押使臣会稽县尉郑虎臣在木棉庵所杀。

丁家州兵败后,南宋已经没有招架之力,眼看枯槁将倾,临安府那些醉生梦死的官商士绅们纷纷出逃。谢道清束手无策,只好通令全国来“勤王”,发布榜文痛斥跑路的臣子:

我国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小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时艰,内则畔官离次,外则委印弃城,避难偷生,尚何人为?亦何以见先帝于地下乎?天命未改,国法尚存。凡在官守者,尚书省即与转一次;负国逃者,御史觉察以闻。”

(凡坚守岗位的,尚书省记上一功;叛国逃亡的,由御史查明情况上报)这篇恩威并施的榜文,虽然寥寥百余字,却透露出无限的绝望,谢道清当时的悲愤可想而知。我每次读到这则榜文,都要为我们的灰姑娘竖起大拇指,当真是义正词严,巾帼不输须眉。

多么深刻又多么令人痛心,生死存亡之际,这些文武都不愿殉国捐躯,一部分选择逃生避祸;一部分望见元军旗号,开门而降。一时之间,平日里大读圣贤书,满口都是大义凛然呀,天理人心呀,都成了龌龊小人。

不过各地文武将官都心存观望,奉诏起兵勤王的只有文天祥、张世杰两人。黄岩杜浒在台州招募义兵4000人奔赴临安;赣州知州文天祥组织3万人的勤王军。然而,维持了300多年的宋朝大势已去,灭亡已不可逆转。

骂是骂的痛快,但帝国现状已然如此残破,元军兵临城下,谢道清一介女流又能怎么样呢?她无人可用,身边只有逃跑宰相陈宜中和昏庸大臣留梦炎,她曾努力过、拼搏过,想为帝国“整整容”,她启用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主战派人士,她号召各路将士发兵勤王,甚至用了近乎哀求的语气:“即使我母子不足念,难道不报先帝之德吗”?可是没用,上天不再眷顾她,摆在我们灰姑娘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求和,如果求和再不成,那只有投降。

赵宋的覆灭

德祐元年(1275)十月,谢道清派文天祥到平江府任知府,当时元兵已从金陵出发进攻常州。文天祥明知寡不敌众,仍派了他的将帅朱华、尹玉、麻士龙等人援助常州,结局可想而知,这些人都战死沙场。随后元兵长驱直入常州,占领了独松关。谢道清眼看朝廷危若累卵,她即使有心想要力挽狂澜,也已经无力回天,就派陆秀夫等前去议和,但被元军拒绝。陈宜中等人建议迁都,谢道清原本不同意,后出于无奈又同意了。谁知即将启行时,陈宜中却不见人影,谢道清一怒之下决定死守临安,不再迁都。

她采取了一系列抗元举措,却不能改变国运。德祐二年(1276年)一月,元军主将伯颜进占临安城外的皋亭山,对南宋迫降。谢道清誓不出走避难,她一方面嘱托陆秀夫带走恭帝之兄赵昰和弟赵昺,伺机复国;另一方面提升文天祥为右丞相,出城与伯颜谈判。谈判不成,文天祥被扣留。谢道清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命陈宜中出任议和特使,到元军中谈判,想法救回文天祥,并特地嘱咐他见到伯颜时用臣礼,陈宜中不愿意,谢道清情急之下失声大哭,只要能保住江山社稷,事到如今还计较什么臣不臣的称呼呢。可恶的是,得知元军已挺进到皋亭山,这个陈宜中半路又逃跑了,这一次,连朝中的文武百官也都纷纷逃走。

没多久,蒙元大军在伯颜的率领下与董文炳、阿剌罕所部在临安近郊会师,南宋朝廷彻底失去了抵抗能力。面对南宋文臣武将的无能,时为太皇太后的谢道清认为:临安已成一座孤城,求和不许,南逃几乎不可能,凭借京城的军民奋力抵抗,只能招致屠城,投降是唯一的出路,可以减少杀戮。其实当元军过江,南宋武将损兵折将,文臣独自为了活命打算,令谢太后又悲又气,曾在朝堂之上立榜诏示,谴责“尔大小臣工,未尝有出一言以救国者”,可见当时南宋文武大臣都是些什么角色,穷途末路呀,令寡母孤儿无奈又悲怆。

大局至此,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她提出以“只要生灵不受涂炭”为前提,向元军请降,派左丞相仙居人吴坚赴大都(今北京市)呈送降表给元世祖忽必烈,从而使京城临安(今杭州市)得以保全,使黎民免受兵火洗劫。为了保存赵宋血脉,偷偷把杨太妃所生赵昰、赵昺送出城,然后写下降表,签上谢道清的名字(因为当时南宋由谢太后临朝称制)。

谢道清俯首降元,也是迫不得已呀,正如她所说:“倘能为生灵计,此一字(臣)亦不惜。”当谢太后投降后,屡次下诏命令江南州郡归降元朝,诏书大意是:“今根本已拔,诸城虽欲拒守,民何辜焉?诏书到日,其各归附,庶几生民免遭荼毒”等语,这其中苦衷不是那些事后“君子”们所言的那样。对元朝抱有敌意的南宋遗民郑思肖中肯地说:“京师众大之区,不受鞑贼屠弑之苦”,皆受谢太后“至大之赐”。其实令南宋黎民心寒失望的不是谢道清,是那些握有大权的臣僚,面对国破家亡,一群宵小还在窝里斗,为自己打算后路,走投无路的谢太后只好接受耻辱的投降,为腐败无能的南宋政权背了黑锅:乱点连声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

白发苍苍的谢太后抱着宋幼帝出城投降。二月,元军进驻临安城,临安投降,恭帝宣布正式退位。恭帝和大臣被带往大都,南宋至此告亡。三月初,忽必烈下诏书,要伯颜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见,恭帝同母亲全氏和少数侍从离开临安,踏上了前往大都的路程。谢道清因有病在身,并未同行,但至八月也在元军的逼迫下启程北上。至此,赵宋王朝结束了它延续300多年的政权。忽必烈对待谢道清与小皇帝赵顯十分善待,赵顯被封为瀛国公,谢道清为寿春郡夫人。谢道清在大都度过了七个春秋而去世,让她大辱迭至,含泪塞上,替腐败的南宋背了黑锅。

将一个王朝倾覆的责任推到一个无辜女人身上,未免溢恶过甚。何况,谢道清制止迁都,惩办奸相,重用宋末“三杰”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抗击元军,都是可圈可点的政绩。并且,早在文天祥被拘,临安即将不保之时,谢道清就已经让江万载、陆秀夫等少数几个忠臣旧部带着赵昰、赵昺等皇室诸人暗暗出城,分路出逃,以期望不论哪一支存活下来,还能将赵氏一脉得以延续。可惜的是,出逃中仓促登基的端宗赵昰,一路被元军将领刘深追杀,在广州湾一带遭遇台风,年逾70的江万载为救端宗被海浪卷走,眼看一直贴身保护自己的最亲近的大臣被海浪吞没,赵昰伤心惊吓交加,一病不起,不到11岁就去世了。而赵昰的弟弟,也就是宋末帝赵昺,则死得更加惨烈。赵昰死后,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在冈州拥立赵昺为帝,后退至崖山。此后即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崖山之战”,宋军残部兵败如山倒,陆秀夫将赵昺和国玺绑在身上,君臣二人投海身亡,随行的一众大臣及家眷等人也都投海自尽,不少南宋子民也深感亡国之痛而投海殉国。数日后,海面上浮起尸体有10万余具。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即从此来,后人认为此战役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

灰姑娘谢道清的人生童话,前两个成了现实,后一个成为泡影。在最后的童话里,她和三岁的恭帝做了元军的俘虏,到达大都后,谢道清被元朝降封为寿春郡夫人,在北京度过凄凉的晚年,7年后的1283年亡故,享年74岁。她身葬何处,史料未有记。有人在《续资治通鉴》找到了“谢太后临殁遗言,欲归葬绍兴”的记载。一说归葬在故乡临海西郊,长伴于她父亲谢渠伯陵室之侧。

《宋史》和新编的《浙江省人物志》为她立传,并被收入《中国历史辞典》和《辞海》。而年幼的恭帝赵顕则被封为瀛国公,并在少年时被遣至西藏出家,后成为藏传佛教高僧,其母全皇后也被迫出家为尼。谢道清一生无子,大概由于宋理宗不满杨皇后的“包办婚姻”,她自始至终没有得到理宗的欢爱,或许二人根本就没有做过真正的夫妻,但她关心朝政,晚年的时势又迫使她参与朝政。尽管力不从心,她负重尽瘁,一直陪伴着赵宋子孙走完最后的历程。宋亡时,谢道清还惦记着自己的家族,她害怕临海谢氏聚居一地,有所不测,命族中子弟分赴各地避难。

关于谢道清向元军投降,后人有诸多非议,卫道士认为她丧权辱国,葬送了汉人江山。这与宋朝时推崇程朱理学有莫大的关系,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个道德口号之下,投降成了奇耻大辱、罪无可恕。但是,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看,谢道清的投降是以一人背负骂名来拯救黎民苍生。研究过元史的人都知道,元军暴虐成性,稍遇抵抗就大肆屠城,据不完全统计,在元军征战过程中,被全城屠灭的大城市就不下50座。譬如嘉定八年(1215),成吉思汗攻破金国都城中都(今北京),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大屠杀,百万人惨遭劫难;绍定四年(1231),拖雷引兵攻陷四川,大肆屠杀成都百姓,千年古城落得民无噍类,城中遗骸惊达140万!当时,投不投降都已不能阻止元军攻占临安,假如顽抗到底,城中百姓必然难逃一死。在这种情况下,投降是谢道清为保护宋朝子民所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如今临海城内还沿用着“洗菜桥”、“谢鲁王”、“深甫路”、“皇后路”等与谢道清及谢家有关的地名,漫步其中,不禁浮想联翩,谢道清在弥留之际,当尘埃落尽,回顾自己沧桑一生,谢道清17岁入宫,封为通义郡夫人,19岁即册立为皇后,至57岁尊为太后,65岁又尊为太皇太后,她有没有过后悔?假如当初没有入宫,她不会成长为一个女政治家,不会为一个末路王朝心力交瘁。假如当初没有入宫,她会过着怎样的生活?也许会嫁一个平凡的丈夫,生养几个孩子,在溪边浣洗,过完平凡的一生?那么,洗菜桥也就不叫洗菜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