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车臣:格罗兹尼战役
来源:芝兰学社 作者:帝林
十分抱歉的是,由于车臣方面的主要资料多是俄文,而帝林我实在不会俄语。
所以在下述的讲述中,可能并不够全面。为此希望兄弟们在观看时,有不足的地方,还望批评指正了。
车臣战争概要的说来可分为两次,其中第一次为1994年12月至1996年8月,第二次为1999年8月到2009年4月。
但事实上由于整个车臣战争兼有常规作战和游击作战相混合,为此其实并不是特别好划定每个阶段的中止点。
但以格罗尼兹战役和莫斯科杜布罗夫卡剧院人质事件为例,倒是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这两次车臣战争间的作战样式。
不过有鉴于后者需要独立成章,故而接下来我们的主题则主要围绕第一次格罗尼兹的战斗来展开。
车臣战争的起源与背景
与格鲁吉亚一样,车臣位于高加索山脉附近。在19世纪初甚至更早的时间里,车臣人就和当时的俄罗斯(沙皇俄国)发生了一系列的流血事件乃至战争。
但百年下来,车臣人尽管作战骁勇,奈何沙皇俄国却依旧持续壮大。最终在1859年,车臣正式归附俄罗斯。
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看地图就会发现,俄罗斯的南部疆域由高加索山脉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而车臣好巧不巧的。正好卡在山的一头。如果该地区不被俄罗斯彻底控制,则意味着俄罗斯的南疆将始终有一个“缺口”存在。
而相比格鲁吉亚等其他地区来说,尽管俄罗斯也一度认同了车臣共和国的存在,但两者之间的民族冲突却依然不少。
在1944年后,车臣不仅被取消了共和国,更被大量迁移了当地的原住民,这使得民族矛盾空间高涨起来。
1990年夏天,驻塔尔图航空师的苏联师长,同时也是车臣人的焦哈尔·杜达耶夫少将宣布退役。10月6日,杜达耶夫为首的车臣人民联合会议执行委员会做出决议,解散了临时最高苏维埃的统治。紧接着在11月1日,杜达耶夫公然违反俄罗斯宪法,宣布车臣共和国从此变为主权独立国家。
只不过,可能因为前苏联刚刚解体,新生的俄罗斯要面临太多威胁。为此,一直持续到1994年年底,俄罗斯都没有对车臣拿出一个坚定的处置方案。
在作战编成上,车臣部队包括一个山地步兵团(也叫国民近卫军,约500人)、巴萨耶夫别动团(600名雇佣军)、沙林坦克团(约2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其结构类似于机步营,但应更多属于支援型单位)。
而具体到战斗群本身,其又具体按功能分为脱产的战斗组、支援组以及居家的支援和侦察组。后者尤其功能多变,其既可以充当战斗部队的眼睛,同时又可以在战斗部队需要补充和配合时予以帮助。尤其该类人员往往与当地居民混编在一起,这使得俄军要将之分辨出来的几率大大降低了。
只是和一般的游击队方案不同,车臣武装缺乏关于根据地建设和发动民众的战略指导,其更多的是通过恐怖政策来绑架民众供之驱使。
在装备上,陆军方面车臣约有40余辆坦克、50多辆装甲车、以及数万把各型枪械和手榴弹。至于空军方面,虽然有资料称车臣拥有不少飞机,但似乎都主要是用于训练和运输的教练机,而并非争夺制空权的战斗机。
1991年苏联的解体对于继承它军队的俄罗斯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在此前,整个前苏联的国防体系是以大规模的欧洲战争为基点,为此苏军不仅有数百万的编制和装备,更在动员体系上设置了多种架子师和动员师,这种师的好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满编和战斗状态。
这一点和最近俄罗斯的动员系统是有所区别的。
只不过前苏联突然抽风,等到1994年开战之时,尽管俄罗斯表面上还有近200万军队,但大部分部队基本上都处于非满编状态。而且由于阿富汗战争、苏联动员体系和社会经济的崩坏,使得俄军官兵极度缺乏训练,士气上则更是一度萎靡。
而仅就格罗尼兹时期的参战俄军序列来说,其最初作战群包括下述几个主要单位:
俄军将上述部队分为三个方向,分别是高加索方向、默兹多克方向和吉泽尔方向(基泽尔?)。
为此,格拉乔夫将作战计划主要放在如何快速占领车臣的首府格罗尼兹上。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第一次格城之战的结局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但就当时而言俄国国防部的这一判断是否是准确的呢?
要知道,彼时俄国拥有高达200万人的部队以及前苏联留下的庞大武库,而车臣的武装份子满打满算也没有超过1万人(虽然事后证明这个判断是错误的,但车臣军队确实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尤其车臣武装主要属于轻步兵,只有约三分之一到一半有受过系统性的军事训练。
与此同时,俄联邦安全委员会认为,当地至少有70%的居民支持俄军(这并非虚言,但确实也过于乐观了)。为此,有什么理由说当俄军大兵迅速包围抵抗分子的首都后,会不直接震慑敌军,迫使其投降呢?
第一阶段。从1994年11月29日起到12 月6日,在本阶段中,俄军必须确保制空权的同时,运动各部队至相关地点。
第二阶段。该阶段要求,俄军在三天内从五个方向进抵格罗兹尼并构筑两道环形包围圈以彻底困住该城,与此同时俄军要迅速建立通讯保障和完善侦察。
客观来说,格拉乔夫的这一计划并非毫无可取之处。甚至来说,尽管有后来格城的惨烈损失,但毕竟从战略上俄军将车臣叛军锁在了格林尼兹的一隅之地,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成功。因为不管后来的格城俄军打得如何惨烈,可至少并没有使得这股叛军得以用更为漫长的游击战相应对。
不过眼尖的朋友已经看出来了,这比格拉乔夫的预设时间要足足晚了十多天,这一延迟可以说是十分致命的。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就在俄军各部开始向目标位置进行蠕动之时,车臣各地的民众和非法武装也开始以各种各样的办法对俄军实施干扰行动。
但聊以慰藉的是,在该月初,俄军将车臣方面的空中力量全部摧毁殆尽。
摆在此时俄国国防部的问题是一方面整体作战计划的核心是要求部队必须速战速决,但另一方面在计划开始俄军就发现各种各样的准备不足。为此,究竟是应等待所有部队完成集结,还是立刻让已准备好的部队进行闪击,俄军也开始犹豫了起来。
最终,俄军折腾来折腾去,也还是只能进一步催促各部迅速向目标点完成开进和集结,然后再向格罗尼兹市发起进攻。也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俄军各部直到12月26日才基本完成了到位,而要说完成最终作战准备则为时尚早。
但无论如何,131旅和81团还是被投入到格市的战斗中去了。此时他们奉命由北部突入,且最迟不应晚于当天下午16时,占领格城中的马雅科夫斯基大街和佩沃梅斯基大街十字路口。有趣的是,在后来人们回溯俄军格罗尼兹之战时曾意外发现两种情况。
如此一来,即使81团有什么不测,则居后的第131旅仍旧可以很好做出反应。
至于说这个问题的责任,应归于格拉乔夫所领导的俄国国防部,还是时任俄军高加索方向北部集群的指挥官普林科夫少将?这在今天已不可考。但所发生的事实是,当31日俄军奉命突入格城后,他们将遭遇的抵抗却是“出人意料的轻松”。
31日早上9点,俄军先头部队约1个营占领了格城工业区的外围桥梁。11点左右,第81团主力到达马雅科夫斯基大街,这比计划的完成时间至少提前了5个小时。这一度使得俄军上下,士气大涨,团长雅罗斯拉夫采上校更是干脆向集群指挥部反映,要求趁机向总统府和火车站快速推进。
这究竟是俄军指挥部受了81团的进展顺利影响?亦或者是如后来131旅自己所说的中途迷了路?又或者是车臣方面的电子欺骗?真相已不可知,但131旅的这一冒失行动却使得俄军整个乱了套。迅速进入的第131旅官兵不仅和81团官兵撞在了一起,更分散在火车站至总统府之间。
以第81团为例,原该团的计划是全团分为两个营战斗群,由第一营前往火车站,而第二营占领总统府。
而还没等第81团团长雅罗斯拉夫采上校回过神来,其第二营便在总统府前的佩沃梅斯基大道遭到车臣武装的突然袭击。
至前往火车站的一路上,第131旅甚少与车臣武装交火,甚至路边也寂静的吓人。除了部分饭店在开门营业外(虽然没有顾客),街上看不到任何行人。
大约下午14点,131旅的这部分人马总算来到了火车站。但令他们意外的是,此时火车站已被第81团的一个营所占领。而还没等该部指挥官布拉科夫反应过来,他便收到命令,要求立刻转向总统府方向北上支援。
身处该地的第131旅旅长萨文上校,不得不命令各部围绕火车站周围展开防御,但此时这里已被混编了各个部队散落的官兵。对此,萨文上校心急如焚。
而与之相对应的东部集群的第129团则受阻于格城东部的“俄罗斯电影院”。
双方激战至傍晚时分,俄军第81团大部得以撤往火车站方向。
而进攻总统府残余的俄军,只要是没被歼灭的,则向北尝试与东北集群靠拢。随后,车臣武装开始分割各处的俄军部队,并成功包围了位于火车站附近的第131旅和第81团部队。
也在一系列激战中,俄军第131旅旅长萨文上校大腿被炮弹炸伤(另说是RPG),失去这样一位高级指挥员对身处前线的俄军可谓雪上加霜。随后,约在黄昏时分,车臣部队占领了火车站对面的一座酒店大楼,就此居高临下的对火车站的俄军部队进行打击。
萨文上校
虽然有传言说正是萨文的莽撞,使得131旅误入了车臣包围圈,但其战斗中始终坚持带领部队奋战到底,仍是值得尊敬的。
在当天另一个稍好的消息是,由两个伞兵营组成的救援部队成功撕开车臣防线,解救了位于列宁公园的俄军西部集群,但汇合后的该部却发现,他们也无能力继续向前推进了。
相较来说,车臣方面则显得谨慎得多,从利用各种狙击、RPG和炸药对驻守的俄军实施进攻外,车臣武装并不试图与俄军硬碰硬,甚至他们还利用混在平民中的战术对俄军实施近身攻击,又或则则是利用平民试图劝降俄军。
在整个第一次的突围行动中,不少车辆均受到了各种不同程度的打击,与此同时车臣武装更加坚定了加强包围圈的封锁。最终,当第一波部队被运出城去时,萨文上校手里已经没有几辆可供突围而出的车辆了。
到2日下午,萨文上校率领一众残兵开始进行第二次突围。不过和上次不同的是,他们此时已经没有车辆可用,为此俄军只能打一路,跑一路。
但很快,俄军在向西突围的过程中,却忽然遇到来自81团三辆跑迷路的步兵战车,萨文上校赶紧命令全体士兵抓紧登车。
然而就在这个小小的车队没行驶出多远,打头的两辆步兵战车就被车臣武装的RPG火箭弹和榴弹送上了天,萨文上校阵亡。
萨文上校战死后,各地的交火仍未平息,到3日俄军甚至派了第137团前往火车站以拯救那里的“萨文上校所部”。然而客观来说,俄军对格罗尼兹的进攻,在进攻开始后的两天内便彻底宣告失败了。
集结中的131旅
1月7日,俄军少将维克托.沃罗比约夫被一枚迫击炮弹击中身亡,就此成为了本次战争以来俄军中阵亡最高级别的军官。
此后,俄军在正式进攻前开始调集大量火炮对城市实施无差别轰炸,这一方面的确加强了前线的进度,但同时也使得还在格城的平民处境越发艰难起来。并在很大程度上,也为后续车臣人的游击抵抗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1月18日,俄军对格城总统府发起总攻,此时这里已被战火摧残得不成人样,但仍有数百名车臣叛军据此顽强阻击。最终,俄军在1月20日左右肃清了大部分格城的区域,但美中不足的是约有千余叛军还是在杜达耶夫等人的率领下,成功突围而出。
直至两年后的8月31日,尽管俄军夺取了车臣包括格罗尼兹在内的大部分领土,然而却始终未能歼灭车臣的叛军主力。最终,叶利钦不得不宣布与车臣签订停战协议,并将军队撤出了车臣。
但客观来说,格罗尼兹的俄军在战略上又是那么的具有优势。
兵力比200万比2万,装备上则更是碾压,可为什么格罗尼兹却仍旧是那么惨痛呢??这其中的原因之复杂,一样是可以写本书的。
而所谓名将,也只不过是在战前尽可能将所有因素和准备工作做好。如此而已,既非神迹,亦非玄学。
在整个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军总伤亡3000-5000人,而格罗尼兹约占比三分之一到一半。
与此同时,格罗尼兹战役虽然从战役和战术层面对于俄军是失败的。但对于车臣武装来说,由于将自身抵抗寄托在单一首都内抵抗,为此其战略也是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直至后来多番交火下,由于包围格罗尼兹的俄军越来越多,车臣武装才不得不进行突围并转入游击作战。